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

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点。论者对这一运动聚讼纷纭、争议不断。对它的研究由于政治、党派等因素渗入,深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本书作者多年来从事五四运动史研究,力图拨开意识形态的迷雾,以原始材料为依据,回到历史现场,对五四运动史作出符合历史原貌的客观解释。本书围绕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主张、《新青年》编辑演变、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等问题作了深入、独特的解释,是五四运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欧阳哲生

  1962年5月生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着作有:《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阐释》、《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等。编有:《胡适文集》等多种文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一、清代朴学与新文化人的治学路径
二、以「复古解放」为先导的「价值重估」
三、传统下层文化的兴起
四、新文化人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中的历史局限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关系为中心
一、儒家、儒学、儒教
二、新文化运动反抗重建儒学意识形态─孔教
三、对儒家伦理的吸收与排拒
四、「五四」新文化人对儒学的学术评估
五、余论:关于传统与现代性的思考

蔡元培与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一、对传统教育的评估
二、「教育独立」的理念
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四、教育制度转型:一个未完成的话题

胡适与陈独秀思想之比较研究
一、胡、陈联手合作的思想基础
二、胡、陈之间的思想歧异
三、胡、陈思想的殊途同归
四、胡、陈思想与时代的关系

自由主义与五四传统─胡适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
一、五四话语与五四传统
二、与革命对话:胡适看五四运动
三、从胡适的叙事方式看自由主义的话语特点

被解释的传统─五四话语在现代中国
一、自由主义视野下的五四运动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五四运动
三、文化保守主义对新文化运动的反省
四、五四传统:民族主义、民主、革命

《新青年》编辑演变的历史考辨─以1920 至1921 年《新青年》同人来往书信为中心的探讨
一、见证《新青年》转折的历史文献:同人来往书信
二、《新青年》前六卷之编辑、发行
三、陈独秀赴沪后《新青年》编辑办法之初议
四、陈独秀南下后与周氏兄弟的密切合作关系
五、《新青年》从第八卷第一号开始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所主控
六、过渡中的矛盾爆发:陈独秀离沪后《新青年》编辑之再议
七、一个插曲:怀疑胡适与研究系的关系
八、《新青年》的归宿:成为中共的纯理论机关刊物
九、结语

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一、北京大学的历史是从戊戌变法这一年开始
二、蔡元培的整顿使北大真正成为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
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图书序言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关系如何?这是「五四」以来迭招物议、聚讼纷纭的一个问题,对它的解答不仅伴随着紧张的史事争辩,而且包含着激烈的文化冲突。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站在反对派的立场上,指斥新文化运动抛弃传统、毁灭「国粹」、一意西化,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与此相左的极端反传统主义者则以这一运动的继承者相标榜,认定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是整体否定传统,是「全盘性反传统主义」。尽管二者所持的文化立场截然相反,但否认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历史关系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正因为如此,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去追溯中国新文化的传统起源。

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上述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文化偏见和学术缺陷。从文化理论上言之,他们以中西之争代古今之争,仅仅从中西文化冲突这一历史背景去认识和把握新文化运动,看不到外部的中西文化冲突毕竟要受到中国人文传统自身演进的内在规律的制约,看不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毕竟要以传统文化作为自身的历史基础。从历史材料上分析,他们以价值判断代历史判断,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实际相脱节,与倡导这一运动的领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相抵牾。胡适晚年在回顾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时指出,它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不过是宋代以来「这个一千年当中,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当中,一个潮流、一部分、一个时代、一个大时代里面的一个小时代。」胡适的看法是否精当,可容商榷。不过,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见证人,他承认这一运动是中国人文传统自身演变的产物,这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文化的、历史的理由,我认为有必要就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关系重新加以全面探讨。这里我们通过对新文化人和他们的反对派(主要是现代新儒家)与传统文化继承关系的粗略比较,勾勒两者的分野之处,理清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渊源,以期澄清长久以来人们在这一研究领域积存的某些误区。

一、清代朴学与新文化人的治学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六个重要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佔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潮,这就是先秦之诸子学、两汉之经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清代之朴学。若以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历史关系之密切而言,则首先不得不言及新文化的前身─清代朴学。曹聚仁曾谓:

在今日要读古书,得把科举时代的观念抛开,把汉学、宋学的病根切断,首先要接受清代朴学所已整理了的业绩。不读清儒所已整理了的经子古籍,尤其是诸子,那就不必读古书。对于皖学、扬学、浙学没有了解的人,就不配读古书。

要读古书是如此,因为朴学是开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把入门钥匙。要追朔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自然也得从其前身清代朴学入手。

清代朴学又称汉学、郑学,它以推崇汉儒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着称,与同时期继承理学的「宋学」抗衡。其治学特征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研究内容则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鲁迅、周作人、李大钊、沈尹默、刘叔雅、吴虞、易白沙诸人生长于晚清末年,在其青少年时代无不受过典型和严格的传统式教育,其文化背景可谓以传统旧学为底色。由于他们的治学兴趣主要集中在文史方面,故他们大都接受了在晚清学术界仍据正统地位的朴学训练,邃于国学。或有所师承,或有所专精,或有所撰着。以新文化人早年与清代朴学的关系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兹述如下: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