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点。论者对这一运动聚讼纷纭、争议不断。对它的研究由于政治、党派等因素渗入,深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本书作者多年来从事五四运动史研究,力图拨开意识形态的迷雾,以原始材料为依据,回到历史现场,对五四运动史作出符合历史原貌的客观解释。本书围绕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主张、《新青年》编辑演变、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等问题作了深入、独特的解释,是五四运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作者简介
欧阳哲生
1962年5月生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着作有:《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之现代阐释》、《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等。编有:《胡适文集》等多种文集。
自序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一、清代朴学与新文化人的治学路径
二、以「复古解放」为先导的「价值重估」
三、传统下层文化的兴起
四、新文化人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中的历史局限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关系为中心
一、儒家、儒学、儒教
二、新文化运动反抗重建儒学意识形态─孔教
三、对儒家伦理的吸收与排拒
四、「五四」新文化人对儒学的学术评估
五、余论:关于传统与现代性的思考
蔡元培与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一、对传统教育的评估
二、「教育独立」的理念
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四、教育制度转型:一个未完成的话题
胡适与陈独秀思想之比较研究
一、胡、陈联手合作的思想基础
二、胡、陈之间的思想歧异
三、胡、陈思想的殊途同归
四、胡、陈思想与时代的关系
自由主义与五四传统─胡适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
一、五四话语与五四传统
二、与革命对话:胡适看五四运动
三、从胡适的叙事方式看自由主义的话语特点
被解释的传统─五四话语在现代中国
一、自由主义视野下的五四运动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五四运动
三、文化保守主义对新文化运动的反省
四、五四传统:民族主义、民主、革命
《新青年》编辑演变的历史考辨─以1920 至1921 年《新青年》同人来往书信为中心的探讨
一、见证《新青年》转折的历史文献:同人来往书信
二、《新青年》前六卷之编辑、发行
三、陈独秀赴沪后《新青年》编辑办法之初议
四、陈独秀南下后与周氏兄弟的密切合作关系
五、《新青年》从第八卷第一号开始为中共上海发起组所主控
六、过渡中的矛盾爆发:陈独秀离沪后《新青年》编辑之再议
七、一个插曲:怀疑胡适与研究系的关系
八、《新青年》的归宿:成为中共的纯理论机关刊物
九、结语
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一、北京大学的历史是从戊戌变法这一年开始
二、蔡元培的整顿使北大真正成为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
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这本书的封面简洁大气,内页的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十分舒服,不会产生视觉疲劳。我对五四运动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学生运动这一概念上。但我想更深入地了解,这场运动的社会基础究竟有多广?除了学生,工人和市民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呈现一些关于工人和市民参与运动的具体事例,让他们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群体,而是鲜活的个体?同时,我也对五四运动所展现出的“文化革命”属性感到好奇。白话文的推广,新文学的兴起,这些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会不会探讨,这些文化变革如何与政治变革相互促进,或者相互制约?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解析,五四运动所提出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是如何被理解,又如何被实践的?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这场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为后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别致,带有历史的厚重感,却又透露出一种现代的简约。翻开扉页,字体清晰,排版疏朗,给人一种舒适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那段风云激荡的年代颇感兴趣,历史教科书上的寥寥数笔,总觉得难以触及事件背后复杂的人心和错综的脉络。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期待它能为我揭开五四运动更深层次的面纱。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当时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比如,新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微妙的联系?那些影响深远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孕育,又如何碰撞出火花的?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同阶层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和参与这场运动的?普通市民、学生、知识分子,乃至于当时一些军阀和政客,他们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具象的五四运动,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一场关于思想解放、民族觉醒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探索。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书香扑面而来,纸质很好,印刷清晰,排版也十分合理,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我一直对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抱有很深的疑问。教科书上总是强调这是一次民族屈辱,但我想知道,在那之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参与和会的中方代表,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心态是怎样的?这本书会不会对这些具体的外交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此外,我也对五四运动所催生的各种思潮进行了初步的了解,比如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我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路径,以及它如何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最终走向中国化的道路?书中是否会对比和分析,当时在中国传播的各种救国方案,比如改良主义、激进主义等等,它们各自的优劣和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梳理出,在那个思想爆炸的年代,各种救国思潮是如何相互激荡,最终孕育出中国共产党这一重要力量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立刻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封面设计很有年代感,但又不过分老气,内文纸质优良,印刷清晰,整体给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感觉。我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一直比较零散,感觉像是拼凑起来的历史碎片。我想了解的,是它是否能将这些碎片整合起来,呈现出一幅更完整的历史画卷。比如,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当时的社会矛盾有哪些?知识界内部是否存在分歧?在运动过程中,不同派别的知识分子又是如何互动和影响的?我非常好奇,书中会不会对当时一些关键人物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比如胡适、陈独安等等,他们的思想演变过程以及对运动的影响。另外,我也想知道,五四运动在推广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时,是否也引发了一些社会上的争议和反思?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那个激进的年代,保守势力是如何回应新思潮的?又或者,社会大众对这些变革持怎样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这场运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用料很实在,纸张的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我就被它散发出的学术气息所吸引。我对五四运动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这样的宏大口号层面。但我想了解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会不会试图去探讨,这场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它在打破旧有文化壁垒,推动思想传播方面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还有,诸如“民主”与“科学”这些舶来品,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如何被解读和实践的?我希望能读到关于这些思想观念在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产生的变异,以及最终如何被融入中国本土语境的细致分析。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当时国内外政治局势的互动关系很感兴趣。列强环伺之下,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否也受到了国际政治博弈的影响?而中国学界和政界,又是如何在中西思想的夹击下,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的?这本书有没有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