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兼具古典历史与现代摩登,
是传统文化与多国元素荟粹的大马首都。
有浓郁伊斯兰的马来风、夹杂南北印度的印度味、
来自一千零一夜阿拉伯式的奢华、
随处可见的欧美潮牌与连锁餐厅……。
这些都是关于吉隆坡的印象即景,
即将展开一场吉隆坡的飨宴。
位于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分为金三角区、茨厂街区、湖区、印度区等区域,各自拥有独特的风貌,由喜爱蒐集各式美景,并已相当熟悉当地生活的作者,带领我们发掘城市巷弄间,令人忘怀的独特文化与历史风情。
作者简介
玛杜莎
曾任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上最年轻的外籍中学校长,平常则是一位永远都会被误认为教跳舞或是教英文的历史老师。兴趣不可思议的广泛,除了旅行,还喜欢印度及中东异国文化。举凡肚皮舞、印度舞、印度身体彩绘、印度宝莱坞电影、泰国偶像剧……都在她的兴趣之内。平日除了教学以外,还是一位特约外语领队,目前仍持续在马来西亚诗华日报撰写旅游专栏。
曾游历横跨欧、亚、美、非洲超过15个国家,目前版图仍在增加中。已出版畅销书《旅游达人-行遍天下的109个do&don’t》、《玛杜莎艳遇鲜境》、《乐活、慢活、爱生活-健康原味生活的501种方式》、《误闯丛林的校长:浪漫游东马》。
1.【风情掠影】
介绍吉隆坡百年风华历史剪影、美食天堂、风行速度F1赛事的三大特色,透过丰富的图片,直接描绘吉隆坡的第一印象。
2.【建议行程】
包含简单行程规划,让旅者可以依各人喜好安排路线。另外作者并推荐了10件到吉隆坡必做的事。
3.【金三角区分区导览】
金三角区是吉隆坡市区里观光客云集的极精华区,从五星级大饭店到极简背包客旅馆,一应俱全。星光大道、按摩一条街、热炒一条街、购物中心林立、各国美食、银行、旅行社都在这边。
4.【茨厂街区分区导览】
要找平价美食、平价住宿、不夜城等来这里的「中国城」准没错,许多在台湾早就淡化的传统,或是张灯结彩的店家、各省方言的人。
5.【湖区分区导览】
属于KLCC的精华地带。如果把湖区比喻成纽约的中央公园的话,那么湖区里的湖滨公园绝对在寸土寸金的吉隆坡市区有同等的地位,还有许多环绕在湖滨公园的地标性建筑。
6.【印度区分区导览】
这里拥有属于印度教的鲜花与神祇、食物与香料;属于伊斯兰教的百年清真寺及融合伊斯兰元素的摩尔风建筑。还有一座二次大战前就存在的戏院,目前正播映着南印度的电影。
7. 【吉隆坡住宿情报】
吉隆坡在住宿方面的选择多不胜数,以不同的区域,介绍适合各种预算的旅馆。
8.【市郊──雪兰莪州】
介绍吉隆坡市近郊如黑风洞、巴生、云顶高原、太子城、莎阿南及邻近城市。如何前往这些地方的交通资讯以及热门景点。
9.【邻近州景点】
介绍吉隆坡附近州值得旅游的地点,如霹雳州的怡保与森美兰州的波德申,包括概况、热门景点与建议行程。
10.【旅游黄页簿】
出发前必作功课:签证、班机、货币汇率、时差、气候等资讯,以及到了当地的入出境流程、交通、营业时间、小费、紧急电话等资讯一应俱全。
我拿到《吉隆坡》这本书时,正值我对城市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时期,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的所有想象,并且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景点,而是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将吉隆坡的“精神内核”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声音的吉隆坡”的描绘,作者用文字捕捉了这座城市特有的声音:早晨寺庙传来的悠扬诵经声,下午茶馆里低语交谈声,晚上夜市里热闹的叫卖声,以及穿梭在街道上的车辆鸣笛声,这些声音共同交织成了一曲独特的城市交响乐。书中对吉隆坡“多重身份”的探讨也十分到位,它并没有将这座城市简单地归类,而是展现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影响下的多面性。从殖民时期的痕迹,到马来西亚独立的印记,再到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些身份的叠加让吉隆坡显得更加丰富和复杂。我读到关于吉隆坡“生活哲学”的章节时,深有感触,它描绘了这座城市居民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情味的珍视,以及对传统的尊重。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吉隆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它在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变,不断地展现出新的魅力。它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它的呼吸与心跳。
评分我一直对东南亚充满好奇,而《吉隆坡》这本书,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座魅力之城的窗口,而且是那种带着淡淡复古滤镜的窗口。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一种冷静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去捕捉吉隆坡的“灵魂”。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时间的味道”的刻画,那些从独立前就矗立至今的老建筑,那些依然保留着手写菜单的小餐馆,那些承载着一代代人记忆的市井风情,都仿佛被时间定格在了书中,散发着一种独特而迷人的韵味。作者在讲述吉隆坡的多元文化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不同族裔的节日庆典、他们的饮食习惯、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来展现这种独特的多样性。我读到关于娘惹文化的章节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色彩斑斓的服饰、精致的糕点,以及渗透着中国南方风情和马来风情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书中对吉隆坡的“呼吸”的描写也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写城市的发展速度,更是捕捉了这座城市在不同时间、不同角落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早晨的清新,午后的慵懒,傍晚的热闹,夜晚的静谧。这本书让我对吉隆坡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地标建筑,而是深入到了它的肌理,它的温度,它的呼吸。
评分《吉隆坡》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写给这座城市的“情书”,饱含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它没有那些流于表面的赞美,而是用一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去描绘吉隆坡“流动的色彩”。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市井的温度”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去刻意寻找那些网红打卡点,而是深入到吉隆坡的街头巷尾,去记录那些普通人的生活,那些朴实的对话,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我仿佛能听到夜市里小贩们的热情吆喝,闻到路边烧烤摊飘来的阵阵香气,感受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善意和淳朴。书中对吉隆坡的“融合与创新”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回避这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在这里找到了共存之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迸发出新的活力。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文化融合的例子很感兴趣,比如娘惹菜肴的独特风味,以及不同族裔的节日庆典如何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吉隆坡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吉隆坡,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地理名词。它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感觉就像是认识了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
评分初拿到《吉隆坡》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毕竟关于大都市的读物,大多逃不出旅游攻略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没有刻意去描绘那些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和光鲜亮丽的购物中心,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吉隆坡的“肌理”——那些承载着历史痕迹的老街区、充满市井气息的巴刹,以及那些鲜为人知却又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角落。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将那些平淡无奇的场景描绘得有声有色,仿佛我正身临其境,走在那被阳光晒得有些发烫的石板路上,听着摊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闻着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吉隆坡的建筑故事”这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介绍那些宏伟的清真寺、教堂和寺庙,更是挖掘了隐藏在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变迁、文化融合,以及不同时期殖民者留下的印记。从殖民时期的英式建筑,到南洋风格的骑楼,再到现代化的设计,这些建筑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吉隆坡的过去与现在。书中对吉隆坡市民生活方式的描绘也十分到位,那些清晨的早市,午后的咖啡时光,傍晚的夜市,都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它让我看到了吉隆坡不仅仅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生活气息浓厚的地方。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度对话,与这座城市,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评分这本《吉隆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完全超出了我对一本城市介绍类书籍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景点罗列,而是将这座城市的灵魂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味蕾上的吉隆坡”的描绘,读起来仿佛能闻到街头巷尾咖喱的辛香、娘惹糕点的甜糯,还有那标志性的叻沙带来的火辣刺激。作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将那些隐藏在小巷深处、本地人常去的餐馆,以及那些承载着历史的百年老店,都一一串联起来,让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开始规划下一次的旅行,一定要去尝遍书中提到的每一道美食。更难得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吉隆坡的多元文化碰撞,而是以一种非常包容和细腻的视角,去展现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不同族裔在这里和谐共存,并相互影响的独特魅力。从宗教建筑的宏伟壮观,到街头艺术的自由奔放,再到传统节日的热闹非凡,都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交融所带来的活力与色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吉隆坡的慢生活”这一章节印象深刻,它提醒我,即使在繁华都市的喧嚣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比如在某个绿树成荫的咖啡馆里,或者在某个宁静的公园里,静静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用亲切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带我深入认识了一个鲜活、立体、充满惊喜的吉隆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