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所追求的美学价值是「纯真」。能达到纯真的境界,闪烁纯真的光芒,就是好的儿童文学。──林良
林良先生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看见:因为纯真,所以能够捕捉事物真正的美趣、因为纯真,所以能够以诚意交换诚意、因为纯真,所以能够珍惜美好的事物,长长久久;儿童文学不是逃避,而是积极肯定真善美;儿童文学作家只把美好的东西给孩子,因为他知道孩子会牢牢握住,因为那才是创造美好未来的真正力量!
本书特色
儿童文学所追求的美学价值就是「纯真」,纯真就是美。那才是创造美好未来的真正力量。
献给关心儿童读物.爱好儿童文学.有意从事相关工作的你
★《浅语的艺术》长销全新改版 .《纯真的境界》最新重量级登场
★两书73篇菁华文章.探索儿童文学必读
★超过50部中外经典导引欣赏.各国儿童文学作家、角色深入介绍
★内容活泼丰富,包含童话、故事、绘本、小说……
★读书会最佳参考书籍.指定阅读书籍
全书分四大章,共收录45篇文章。第一章「给孩子的文学」:针对童诗、童话、绘本、儿童杂志、少年小说、百科辞典等,做详尽的介绍。第二章「儿童文学作家」:了解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灵感来源、创作背后的趣味故事、作家与画家之间的关系等。第三章「童话偶像」:介绍世界各国最具代表性的童话角色。第四章「纯真就是美」:以多重角度欣赏儿童文学,了解儿童文学的美学价值及对孩子的影响,领略纯真的境界。
作者简介
林良
生于一九二四年,祖籍福建省同安县,习惯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以本名为小读者写作,是小读者口中的「林良爷爷」。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语科及淡江大学英文系,当过小学老师、新闻记者,历任国语日报编辑、编译主任、出版部经理、国语日报社社长,以国语日报董事长兼发行人退休,退休后继续从事写作。
以儿童文学工作为生平职志,为儿童写作长达五十多年,以国语日报「看图说话」专栏与小读者结缘,结集出版《树叶船》、《青蛙歌团》、《月球火车》。着有散文集《爸爸的十六封信》、《会走路的人》、《早安豆浆店》、《林良的散文》,儿童文学论文集《浅语的艺术》、《纯真的境界》,儿童文学创作《我是一只狐狸狗》、「林良童心」系列绘本十册及翻译图书等两百多册。
绘者简介
许书宁
爱画画,爱作梦的北港孩子。先后毕业于辅仁大学大传系广告组及大坂总合设计专门学校绘本科。作品曾获关西美术文化展读卖电视奖、STAEDTLER举办笔绘CD-R设计比赛入选,也曾入选青林文化「安徒生童话插画创作奖」及2005年、2006年度台湾儿童文学精华集、「第六届猫头鹰爱家手绘书比赛二奖」等奖项。
她的文字与图象作品除了在报章杂志以及书籍封面上可以见到外,主要的文图出版作品有:《恋的芬多精》图、《爱盖章的国王》文图、《半路遇上幸福》文图、《天使的礼物》、《奇妙的耶稣》文、「保母包萍系列」插图等。
作者序 找回自己的童心
第一章:给孩子的文学
一个新时代
儿童也需要文学
认识儿童文学
为童话下定义
从真实生活出发
儿童文学的题材来源
在童诗中 遇见童心
浅语有味的儿童诗
无画不成书
用图画诠释一首诗
儿童文学与绘画
谈少年小说
少年小说的励志传统
难忘《小朋友》
自己的书房──儿童书店
谈儿童文学辞典
儿童文学的国际视野
第二章:等待一个故事
小人国 大人国
金斯莱写《水孩子》
米恩的文学桂冠
葛拉罕的幽默
拉格洛芙与《骑鹅历险记》
拉格洛芙与林格伦
盖思纳写少年小说
写「狼」的作家
爱玩蚊子的沈复
二十世纪重要儿童文学家
第三章:创造童话偶像
童话的角色创造
童话偶像
孙悟空的传记
孙悟空有多高
可爱的动物人
小木偶到美国
童话里的兔子
第四章:走进孩子的纯真世界
心中有孩子
创造者与欣赏者
儿童版与成人版
童话里的专断
童话式的幽默
童话里的「变」
为孩子想故事
和孩子开心织梦
用故事教育孩子
纯真就是美
纯真的境界
作者的话
找回自己的童心◎林良
收入这本书里的一篇篇文章,来源是《国语日报》少年文艺版的一个专栏:「漫谈儿童文学」。主编跟我约定,每篇的字数在一千二百字左右,隔周交稿一篇,内容没有限制,只要谈的是儿童文学。
面对这样宽松的邀稿,自己也应该有一些规画。因为字数只有一千二百字,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拿小题目来写,而且要写得精简而具体。书写的内容,是世界各国的儿童文学名着,以及写这些名着的作家,希望每一篇都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
许多世界儿童文学名着,我年轻的时候都曾读过,许多作家的生平我也都浏览过,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对一切的细节都已经模煳。为了写得具体,不得不去搬书来查阅。为了写一千二百字,我却得去搬来几公斤的书。在交稿的前夕,下笔书写这个专栏的时候,我真正成为一个「埋头」在书堆里的半体力劳动者。
写这个专栏虽然很耗费体力,但是常常有一些有味的发现可以分享我的读者,这是我感到安慰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一个发现,就是一些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诞生,都跟「亲情」有关。
英国作家葛拉罕,他所写的《柳林中的风声》,最初的来源是他为独生子编的床边故事。受到儿子发亮的眼睛和嘻嘻笑声的鼓励,葛拉罕的故事越编越精采,而且似乎永远也说不完。
瑞典女作家林格伦,她写的《长袜皮皮》情形也很相似。故事的来源也是林格伦为她的小女儿编的长篇故事。女儿的凝神静听和脸上的微笑,给了林格伦很大的鼓励,趣味的点子越来越多,幽默感似乎永远也用不完。
「爱文学」的作家,如果天性中也「爱儿童」,两种美质兼具于一身,就会成就一个一个的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为孩子写诗或写故事,因为彼此的互动,或者说,因为受到孩子的影响,作家的心灵就会达到一种跟孩子一样纯真的境界。这也就是说,作家往往会因为孩子的引领而找回自己的童心。
一切的艺术都有它自己的美学,都有它所追求的美学价值。儿童文学所追求的美学价值就是「纯真」:纯真就是美,美就是纯真。
更巧的是,这本儿童文学论文集出版的前夕,国与日报的编辑群都想为它找一个书名。我前面的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同。于是「纯真的境界」就成为这本书的书名了。这样的书名,比起前面提到的专栏名称「漫谈儿童文学」,确实新鲜多了。
本书的插图,特别邀请儿童读物插画家许书宁绘制。她为这本书所画的许多生动的剪影画,使这本书增色不少。我在这里真诚的向她表达我的感谢。
这本书啊,读起来有点像在听一位资深老师的课堂讲座,但又比课堂更轻松自在。作者的视角很独特,他不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去分析作品,而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去感受作品带来的感动和启发。他特别喜欢谈论“想象力”这个话题,认为想象力是儿童文学的灵魂。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那些光怪陆离的场景,比如《绿野仙踪》里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生物,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想象力的力量。作者认为,儿童文学的作者,应该像一个造梦者,用自己的想象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惊喜和美好的世界。他强调,儿童文学不应该只是教条的说教,而应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自由和希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幽默”的解读,他认为幽默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幽默能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和道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给孩子选择书籍的标准,是不是过于注重教育意义,而忽略了作品的趣味性和想象力。
评分这本书啊,读起来有点像在看一篇篇精彩的文学评论,作者的文笔流畅优美,对作品的解读,总是能给人带来新的启发。他特别喜欢从“象征意义”的角度去分析作品,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格林童话》里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比如《安徒生童话》里那些充满悲伤的结局,这些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作者认为,儿童文学不应该只是给孩子们提供娱乐,而应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对于儿童文学的“艺术性”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儿童文学的艺术性,不应该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应该是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发现原来儿童文学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和深邃。它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天堂,也是成年人反思人生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在听一位妈妈讲故事,亲切、温暖、充满爱意。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是用最真挚的情感,分享着她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热爱。她特别喜欢谈论“情感”这个话题,认为情感是儿童文学的核心。她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小熊维尼》里小熊维尼对朋友的忠诚,比如《窗边的小豆豆》里小豆豆对老师的爱,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情感的力量。作者认为,儿童文学的作者,应该用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用真挚的情感,去打动孩子们的心灵。她强调,儿童文学不应该只是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新颖,而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是不是过于注重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情感上的沟通。我决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用爱和耐心,去呵护他们的心灵成长。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儿童文学的书,我心里像住进了一群孩子,他们天真好奇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书页,直达我的内心。这本书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娓娓道来的语调,分享着他对儿童文学的理解和热爱。作者对于作品的解读,总是能抓住最核心的情感,那种纯粹、温暖、充满想象力的情感。他特别强调儿童文学的“游戏性”,这让我深有体会。小时候,我们阅读童话故事,不只是为了听故事,更是为了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把自己变成勇敢的骑士、善良的公主、聪明的狐狸。这种游戏性,是儿童文学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的原因。作者还提到,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发孩子的思考,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到爱、勇气、善良等美好的品质。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读《小王子》,虽然当时年纪小,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哲理,但小王子对玫瑰花的爱,对友谊的珍视,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本书读完后,我忍不住翻出自己小时候的童话书,重新沉浸在那个充满奇幻和美好的世界里,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读下来,感觉有点像在跟一位老学究聊天,他博学多识,对儿童文学的历史和发展了如指掌。作者的语言比较严谨,喜欢引用各种理论和观点,有时候读起来会觉得有点晦涩难懂。但他对于作品的分析,却非常深入和透彻。他特别强调儿童文学的“文化性”,认为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台湾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望夫山》,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浓厚的台湾文化特色。作者认为,儿童文学不应该只是模仿西方作品,而应该立足于本土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他对于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不应该是直接的说教,而应该是通过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关注台湾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品,发现有很多优秀的作者和作品,他们用自己的笔,记录着台湾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