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开庭:法庭外的李胜雄

今天不开庭:法庭外的李胜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庭纪实
  • 律师
  • 法律
  • 人物传记
  • 社会观察
  • 李胜雄
  • 庭外故事
  • 反思
  • 正义
  • 中国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知名律师及民权斗士李胜雄,在法庭外有什么精彩的人生?为什么他能长期坚持理想,推动社会正义而不气馁?本书揭露李胜雄力量的来源,显示基督信仰如何带给他平安喜乐及坚定的信念。

  世人的人生观有很多种,有的以追求金钱为目的,有的谋求权力地位,有的只求及时行乐。台湾一般有求福禄寿的传统思想,福包括一切名利及子孙满堂的福气,禄是作有权又有钱的大官,寿要长命百岁,人们都认为这三项是最好的人生观。到底何者为正确的人生观?

  知名律师李胜雄,长期以推动社会正义和人权发展为职志,其实他更关心的,是如何获得最有价值的生命。在此书中,他从生命的长短、生命的内容和生命的目的来阐述何为最有价值的人生观。本书包含他对人生和信仰的领悟、对社会趋势的敏锐观察、对如何化解人际冲突的实用建议,也包含对他身边许多精彩人物的记录和追念。内容精彩丰富,富含哲理及智慧。

作者简介

李胜雄

  出生于1941年,获东吴大学法学士、文化大学法学硕士和美国伊利诺大学比较法学硕士,是一位人权律师,历任东吴大学、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大学法律系兼任副教授、台湾人权促进会会长、国际特赦组织台湾总会理事长、民进党仲裁委员、台湾独立建国联盟副主席和建国党秘书长,全国律师公会常务理事。曾为美丽岛事件的党外人士辩护,也曾为名列黑名单的张灿鍙、王康陆、郭倍宏、毛清芬、何康美、李应元、罗益世和史明等人义务辩护。李律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热心参与支持许多福音机构的事工,包括台湾青年归主协会、台湾基层福音差传会、工福团契等,也曾为了带领陈水扁总统一家信主而在扁家弊案中担任吴淑珍辩护律师。

《今日都市风云:城市脉搏与生活图景》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当代都市社会变迁、文化交融与个体命运浮沉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摹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形形色色的都市人物群像,探讨了现代生活节奏对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乃至心灵世界产生的复杂影响。全书涵盖了从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力,到城市边缘地带的坚韧生存,再到底层社区的温情脉脉,力图构建一幅立体、多维、富有张力的现代都市生活画卷。 第一部分:钢铁森林中的生态群像 本书开篇深入探讨了城市作为“生态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我们不再仅仅将城市视为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其中包含着精英阶层、新兴白领、技术工人以及流动人口等多个“物种”的共存与竞争。 1. 摩天楼上的光影变幻: 详尽记录了某新兴金融区的诞生与发展历程。通过对几位关键性金融人才的长期跟踪,揭示了高压、高风险环境下的决策艺术与心理博弈。书中细致描绘了投资银行家们如何在分秒之间决定数亿资金的流向,以及这种职业对个人家庭生活造成的结构性冲击。特别关注了代际间的职业观念差异:老一辈的稳健与新生代对“颠覆式创新”的狂热追求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2. 城市边缘的韧性生长: 将镜头转向那些支撑城市运转却往往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群体。我们走访了大型物流分拣中心、城市郊区的专业加工厂。书中以纪实手法还原了夜班工人的工作日常,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休息时间维系远方的家庭联系,以及他们对“安居乐业”这一朴素愿景的独特理解。通过对几位资深卡车司机和外卖骑手的深入访谈,探讨了零工经济的兴起如何重塑了劳动力的定义,以及个体如何在算法与效率的驱动下,艰难地维护自身的尊严与自主性。 3. 社区的微观政治与人文记忆: 选取了两个具有鲜明对比的居住社区进行对比研究:一个是以高密度、高流动性著称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另一个是历史悠久、居民多为老邻居的成熟住宅区。在前者,我们观察到新迁入居民在“陌生化”环境中如何尝试建立新的社会契约;在后者,则探讨了传统邻里关系在现代化冲击下如何维系或瓦解。对老社区中保存完好的公共空间(如小花园、传统茶馆)的消失与保留,进行了详尽的文化地理学考察。 第二部分:媒介、信息与认知重塑 都市的特征之一是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与流动。本部分侧重于分析在高度互联的现代社会中,信息媒介如何塑造市民的认知结构、集体情绪以及公共讨论的空间。 1. 算法背后的城市叙事: 深入探讨了社交媒体平台如何成为城市舆论的发酵地。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热搜”现象背后隐藏的传播学机制。书中不只是批判信息茧房,更尝试理解在海量信息洪流中,人们如何主动或被动地筛选、构建其个人化的“城市地图”。特别关注了城市青年对“赛博身份”的构建与维护,以及线上互动与线下真实体验之间的张力。 2. 文化消费的场所转移: 考察了城市文化消费形态的转变。从传统的剧院、美术馆,到新兴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和主题快闪店。分析了文化产品如何被标准化、模块化,并成为城市阶层身份的快速标识。书中记录了一群独立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挣扎,他们试图在商业资本与艺术纯粹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他们在城市空间中寻找“非标准化”表达的可能性。 3. 城市记忆的数字化与遗忘: 关注老照片、口述历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命运。通过对几位城市历史爱好者的追踪,探讨了数字归档的效率与口述的温度之间的取舍。城市不断推倒重建,本书试图捕捉那些即将消逝的街道声响、建筑肌理和生活习惯,作为对“遗忘的城市”的一种反抗。 第三部分:个体焦虑与都市伦理的重构 最终,本书回归到个体层面,探讨在高度竞争和物质丰裕并存的都市环境中,人们如何处理内在的心理压力、时间焦虑以及对“成功”的重新定义。 1. 时间的黑洞:效率崇拜的代价: 深入访谈了多位“时间管理者”和“时间贫困者”。分析了“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与“有效休息”的稀缺性。书中特别描绘了一种新兴的心理现象:即使在休假时间,许多都市人也无法摆脱工作思维的惯性,陷入对“闲暇的焦虑”。讨论了城市生活如何将人的存在感与生产效率深度捆绑。 2. 邻里关系中的边界艺术: 聚焦于现代都市人对“亲密性”与“距离感”的微妙平衡术。探讨了当代人如何在紧密的居住空间中,既需要社会支持,又极力捍卫个人隐私的矛盾心理。通过对宠物领养、社区互助群组等新型社会联结方式的观察,展现了在传统家庭结构松动后,城市居民为重建支持网络所做的努力。 3. 对“美好生活”的再想象: 故事的结尾转向了那些选择“慢下来”或“逃离”的人群。无论是回归家庭农场,还是在城市中开辟一隅“微型生活空间”,这些选择代表了对主流成功定义的质疑。本书并非提供答案,而是展示了在巨大的城市引力场中,个体如何进行微小的、却充满力量的伦理反思和生活方式的实验。 结语:未完待续的城市交响 《今日都市风云》旨在提供一个观察现代城市复杂性的多棱镜。它承认城市的活力与残酷并存,机遇与陷阱交织。它记录的不是一个静止的剖面,而是一场仍在进行中的、充满张力的社会交响。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坚持将目光投向那些构成了城市血肉的普通人的真实经历,力求捕捉住这个时代最真实、最迫切的脉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谈人生
1.健康与人生
2.人生的苦与乐
3.如何有喜乐的人生
4.平安的人生
5.得与失的人生
6.人生最大的突破
7.受试探的人生
8.信心的人生
9.无价的人生
10.自由的人生
11.旅行的人生
12.更新的人生
13.盼望的人生
14.正确的人生观
15.如何对生涯作规划

论理想
16.青少年的好牧者
17.学习保罗
18.做和解的使者
19.传福音的责任与喜悦
20.有了天父就不是孤儿
21.义光教会的设立与延续
22.福音与政治
23.以基督徒的信仰立场主张台湾独立
24.大家来作伙,社区好厝边
25.从信徒的角度看教会关怀社会政治的必要性

叙情怀
26.天堂需要基督徒,不需要律师
27.以做基督徒为荣
28.做工仔人的希望
29.唯主是望
30.少年人的生涯比较
31.男人更爱家
32.圣诞节与我家
33.对儿孙将来的期望
34.愿主祷文落实在咱的教会
35.从我心目中的牧师看信徒、长老、执事与牧师的关系
36.我受任前总统夫人吴淑珍的辩护律师的原委

述亲友
37.老绅士钟子时牧师与台北抚顺街教会
38.全家福气的卡桑
39.记二位长者的一生写照
40.追念一个信仰坚定、谦卑又勇敢的台湾人──陈谦裕长老
41.江鹏坚吾友天堂再见了!
42.刘玲华姊妹受洗归主经过
43.一位临门一脚,带人决志信主的传福音高手
44.上好的圣诞礼物──侯员外受洗记
45.永怀洪桑大哥
46.怀念李镇源院士
47.具有台湾与日本优良文化的台湾绅士牧师

讲道理
48.有行为的信心与有信心的行为
49.忍耐到底必然得救
50.信仰的五W
51.上帝的爱使母爱得以完全
52.和睦相处之道
53.基督徒如何避免及解决冲突
54.圣经与咱的关系
55.耶稣赦免的真理与实践
56.预立遗嘱的妙用
57.稣的言教与身教
58.如何赢过惊惶
59.解决生老病死的唯一妙方
60.人人传福音──为什么我要传福音?
61.父亲的角色
62.互相赦免的真理与实践
63.基督徒的行事为人
64.趁着白日作主工
65.人与人如何沟通
66.如何因应患难
67.传福音就如吃好逗相报
68.谁能怪罪上帝?
69.不同恩赐的合一服事
70.化敌为友
71.死亡与永生
72.圣经妙用无穷

话时代
73.如何赢过恐惧
74.教会是教会,社会是社会
75.检验台湾宗教信仰的正当信及合理性
76.主必申冤──记美丽岛事件军法审判辩论往事
77.乡村基层同胞最需要福音
78.生不如死?还是永生胜过死亡?
79.离婚──合法乎?合理乎?合情乎?
80.雪中送炭好时机
81.台湾基督教会对社会国家的贡献
82.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83.谈台湾人的人际关系
84.耶稣降世的心意与目的
85.天务员的责任

图书序言

前言

  先说一段寓言故事:有二个人上天堂,圣彼得带领他们去分配住处,第一个分得的,是地上所没有,富丽堂皇的豪宅。第二个分得的,也是世上不能比的美屋,只是比第一个差一级。第二个人好奇地问彼得:「第一个人是怎样特别的人,受到如此特别的待遇?」彼得回应说:「因为他是第一个上天堂的律师。」用此故事譬如本书的作者,所受上帝的恩典,乃何等长阔高深!

  想不到,一转眼已到了古稀的年龄,如诗篇九十篇10节的:「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竟斗胆将一些平凡普通、简单易懂的信仰文章集而成书,实在有点歹势。

  我不敢请人代序,代序的人一定会用爱心不说诚实话,只褒不贬。也不好自己脸上贴金,以「自序」来老李卖瓜。而以「前言」来表白,橄榄出版想出的书名「今天不开庭」这本书,出版的用意及目的就是感恩图报而已。

  第一,要感谢上帝对我的救命之恩。因为主耶稣为我舍命,流宝血赦免我记不清、数不尽的大大小小的罪恶及过错,而使我「不致灭亡,反得永生」,此种至宝的救恩,是我一生一世报答不了的。

  比如,父母对子女养育之恩,子女要以孝顺为最好的来回报。对上帝的感恩图报,只有以「愿尊你」的名为圣、荣耀上帝」为目的。也就是努力尽心、尽性、尽意爱主我的上帝。

  其次是以「爱人如己」来答谢上帝安排在我一生中恩待我多多的亲朋好友,以及我遇到的每一个人。求上帝将我得到的最好礼物,也就是主耶稣的赦罪及永生,赏赐给他们。

  只希望这本小书,让看到任何一篇,或一段文句的读者,都有圣灵的引导,能想到人生的目的,是赚得全世界重要?还是得到永远的平安和喜乐的永生重要?如果像我一样,认罪悔过接受主耶稣做个人的救主,并与同信的弟兄姊妹互勉,不但得永生,并且得的更丰盛。则已达到我感恩图报的一些心意与目的矣。

  最后,我要感谢的人,族繁不及备载,怕挂一漏万,只有用祈祷:「愿主耶稣的救恩,上帝的慈悲疼爱,圣灵的扶持与他们同在,直到永远。」作为至诚的谢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今天不开庭:法庭外的李胜雄》这个书名,第一眼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因为它暗示了一种“反差”和“剥离”,将我们通常认知中严肃的法官身份,与更加私人、更加日常的“生活”联系了起来。我对于“法庭外的李胜雄”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和想象。我脑海里会立刻产生很多问题:当李胜雄不再需要坐在审判席上,不再需要依据法律做出裁决时,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他如何处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他是否也会有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会有对未来的憧憬,或者对过往的回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要讲述法律的晦涩理论,也不是要重述惊心动魄的案件,而是要揭开一位在法律领域工作者“光鲜外表”下的真实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一个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他在工作之外,作为一个个体所拥有的独特个性和生活情趣。他可能会喜欢去哪里散步?他会在周末做什么?他对什么事物充满热情?甚至,他是否也会有自己的“小秘密”?这种对人物“非职业身份”的关注,往往能挖掘出最打动人心的内容,因为那是人性的本真流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即使是身处看似高高在上的法律领域,人们也同样生活在人间烟火之中,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今天不开庭:法庭外的李胜雄》真的太吸引人了,我刚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嗯,这肯定不是一本枯燥的法律书。我平时对法律类的书籍兴趣不算太大,总觉得它们要么太专业,要么就是一本正经地讲述案例,看多了容易犯困。但是“今天不开庭”这个说法,瞬间就打破了我对法庭的刻板印象,让人好奇,一个法官,或者说在法律领域工作的人,在法庭之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李胜雄这个名字,我并不熟,但光是名字和副标题组合起来,就勾勒出一种“生活化”的叙事感。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想象,脱下法官袍的他,会是怎样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会有怎样的喜怒哀乐,会有怎样的生活琐事,会有怎样的烦恼和乐趣?这比单纯地了解一个职业,或者学习一堆法律条文要有趣得多。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展现出李胜雄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符号的多面性。比如,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他平时是如何放松自己的?他和家人朋友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一个在严谨的法律体系中工作的人,是否也会有不羁的一面?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要讲的不是“法律如何运作”,而是“在法律框架下,一个人如何生活”。这种视角本身就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我觉得,即使我对法律本身不甚了解,也能从中找到共鸣点。我想,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个在特殊职业光环下的普通人的真实内心世界,而这种“真实”往往是最打动人的。

评分

《今天不开庭:法庭外的李胜雄》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一种“反差萌”的极致展现。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画面:一个在法庭上雷厉风行、字字珠玑的法律人,在法庭之外,却可能是个风趣幽默,甚至有点“不着调”的普通人。这种想象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那些在公众视野中显得特别“严肃”和“专业”的职业,其从业者在生活中的样子,往往是最令人好奇的。因为我们习惯了他们扮演的角色,却很少有机会看到他们褪去角色后的真实面貌。李胜雄这个名字,配合“今天不开庭”的副标题,就像是在说:“别只看我在工作时的样子,我也要过自己的生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在工作之余的各种“小确幸”或者“小烦恼”。比如,他是不是也为孩子的教育而头疼?他是否也和朋友们聚会,畅谈人生?他有没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令人捧腹的糗事?或者,他是否也有一些深刻的哲学思考,是在某个安静的夜晚,独自品味?这种将职业身份与个人生活进行剥离和并置的叙事方式,往往能挖掘出人物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立体、丰满的李胜雄,一个不仅仅是法官,更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普通人。

评分

拿到《今天不开庭:法庭外的李胜雄》这本书,我最先联想到的画面,就是一个身着正装、表情严肃的法官,在无数案件中做出裁决,每一个字都关系着当事人的命运。然而,“今天不开庭”这几个字,像一股清流,瞬间打破了这种固有的、沉重的联想,带来了一种出乎意料的轻松感和亲切感。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冰冷的法槌和庄严的审判庭,而是法官李胜雄在工作之外,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我非常好奇,当他卸下职业的铠甲,走出那个神圣的审判空间后,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否也像普通人一样,会为生活中的琐事烦恼,会为家人的点滴快乐而欣慰?他会有自己的爱好,比如喜欢收藏老物件,还是热衷于户外运动?他会不会在咖啡馆里,像个哲学家一样思考人生,还是会在菜市场里,讨价还价,融入市井生活?这种“法庭外”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我相信,作者一定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捕捉到李胜雄身上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我期待看到的,不是一本严肃的传记,而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生活剧”,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高位,也依然保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依然在生活的河流中,悠然自得地航行。

评分

我看到《今天不开庭:法庭外的李胜雄》这个书名的时候,心里就立刻“咯噔”一下,觉得这不一般。我们通常想到法官,总是和庄重、严肃、案件、判决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感觉他们活在另一个次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但是“今天不开庭”这几个字,就好像一下子把人从高高在上的法庭拉回到了地面,而且是拉回到了“外面”,就是法庭之外的生活。这让我非常好奇,一个整天和法律打交道的人,当他脱下法官袍,不再需要面对那些复杂的案情和当事人时,他会是什么样的?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解读,更不会是案件的简单罗列。它更像是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一个法律人在工作之余的真实状态。我期待看到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比如他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是如何度过的?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比如摄影、写作,或者只是静静地喝一杯茶?他是否也会遇到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烦恼,比如交通堵塞、邻里关系,或者和家人的小争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觉到,无论职业有多么特殊,人终究是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需求。这种“法庭外的李胜雄”,对我来说,比在法庭上的他,更能引起我的兴趣,更能让我产生一种连接感,仿佛他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曾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