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向来被视为中国艺术对世界文明的特有贡献。它对自然所表现的尊崇与不断企求回归的态度,配合着绘画形象的展示,被认为呈现了一种「西方所无」的精神,甚至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山水画的高度成就,也被由它对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影响的论述,予以强化。本书以更审慎的态度,尝试在风格学的研究取径之外,在理念、知识、人物与绘画相关物品等不同层次的往来移动中,重新评估过去论者以汉文化为中心论述中国山水画的有效性,并以中日韩互动的事实为架构,探讨十至十六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及其所共组成的文化意象,找回过去被「一元」论述所牺牲之重要的历史讯息。
作者简介
石守谦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艺术史组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过去的研究试图以文化史角度,对中国绘画史及其相关之历史发展提供与二十世纪八○年代前不同的理解。大致可分为探讨画史上风格转变与文化环境间的关系、区域发展、中日交流与雅俗问题等。近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深耕计划「移动的桃花源」以及主题计划「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
重要着作有《风格与世变》(1996,简体字版 2008)、《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2010),并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2001)、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2008)、《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2011)。
图版目录 ... 4
自序 ... 11
第一章 导论
—由文化意象谈「东亚」之形塑 ... 17
第二章 移动的桃花源
—桃花源意象的形塑与在东亚的传佈 ... 49
第三章 胜景的化身
—潇湘八景山水画与东亚的风景观看 ... 91
第四章 人物的来往
—雪舟入明与当时北京、苏州画坛之变化 ...189
第五章 画史知识的传播
—夏文彦《图绘宝鑑》与雪舟的阅读 ...219
第六章 物品移动与山水画
—日本折扇西传与山水扇画在明代中国的流行 ...277
后记 ...343
参考书目 ...345
拿到《移动的桃花源》这本书,我第一个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设计。不是那种华丽的硬壳精装,而是采用了一种比较素雅的软装,封面上用了一种很有质感的纸,搭配着淡淡的印花,整体风格非常简洁,但又不失细节。这种设计恰恰传递出一种“低调的奢华”,就像书名本身一样,带着一种内敛的诗意。书的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很舒服,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我喜欢这种用心打磨过的书籍,它们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种艺术品。从书名《移动的桃花源》来看,我推测作者可能是在探讨一种关于“安居乐业”的新定义,或者是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口流动频繁的背景下,人们如何去寻找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桃花源”。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物理空间的追寻,更可能是一种心灵的归宿,一种与自己、与周遭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这本书给我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感觉,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移动的桃花源》的书腰文案写得很有深度,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赞美,而是提炼出了一些核心的主题,比如“在喧嚣中寻找静谧”、“漂泊中的归属感”以及“时间的痕迹与心灵的安放”等等。这些词句精准地击中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和渴望,让我觉得作者对当下的社会和人心有着深刻的洞察。而且,文案中还隐约透露出一种“探索”的意味,好像这本书会带领我们踏上一段不寻常的旅程,去发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略的风景和情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故事非常着迷,尤其是当故事中融合了那么一丝丝的哲学思考时,更是让我欲罢不能。《移动的桃花源》的书名本身就极具想象力,它不像一个固定的目的地,而更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一种不断寻找的过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笔下的“移动的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它是否会出现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又会给主人公带来怎样的改变。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移动的桃花源》的,当时在书店里随意翻阅,就被它独特的书名和设计所吸引。书的纸张质感很好,摸起来很舒服,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觉是一本用心制作的书。封面上的图案虽然不复杂,但却很有意境,那种淡淡的色彩搭配,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喜欢带有那么一点点奇幻色彩,但又植根于现实的故事,因为它们总能引发我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移动的桃花源》这个名字,就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它不像“桃花源”那样完全虚无缥缈,而是加上了“移动”二字,就增添了一份现实的可能性,也可能是一种探寻的过程。我猜想,作者也许在通过这个故事,探讨着现代人对于“理想居所”的追求,或者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这本书让我感到,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可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段对自我和世界的探索。
评分我注意到《移动的桃花源》这本书的作者,他的上一部作品也获得过不错的评价,所以我对他的新书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我猜测作者这次可能在探讨一种关于“根”与“叶”的哲学。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工作、生活而四处奔波,我们像“移动的”树叶,随风飘荡,但内心深处,我们依然渴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一个能够让我们扎根、生长的地方。这片“桃花源”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地理位置,也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一种心灵的归属。作者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又充满了希望,他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细节,让我感受到生命的韧性和美好。这本书的设计也很特别,采用了一种复古的纸张,印着一些模糊的图画,很有年代感,但又透露着一种现代的简约。我期待作者能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移动的桃花源”图景,它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启发。
评分从《移动的桃花源》的目录来看,章节的划分似乎很有节奏感,不像那种一味铺陈的叙事,而是像是在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某个境界。每个章节的名字也都很有寓意,不是那种直白的叙述,而是带着一种文学性的留白,让人忍不住去猜测每个章节背后隐藏的故事。我尤其对其中几个章节的名字很感兴趣,比如“浮光掠影的驿站”和“星辰下的低语”,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空间,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旅途中短暂歇脚,却又留下深刻印记的地方,或是那些在寂静夜晚,那些难以言说的内心独白。这本书的书封设计也很吸引人,那种复古的插画风格,加上淡淡的色彩,让人感觉很舒服,也很符合“桃花源”的意境,但又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暗示了“移动”的可能性。我期待作者能在这本书中,构建一个既有东方传统韵味,又不乏现代都市气息的独特世界,让我们在阅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驿站。
评分读完《移动的桃花源》的序章,我立刻就被作者的文笔吸引住了。那种细腻的笔触,描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无论是古朴的巷弄,还是弥漫着晨雾的山野,都显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绘景物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让读者能够轻易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时间”的独特处理,它似乎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可以折叠、可以回溯,甚至可以暂停的。这种对时间的感知,恰恰契合了“移动的桃花源”这个主题。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仿佛稍不留神就被时代抛弃,但这本书似乎在提醒我们,也许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体会时间的温度,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接下来的故事,带我们进入一个怎样别样的时空,去探索那些被现代文明“遗忘”的美好,或者是在快速变迁中,“诞生”出的全新理想之地。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特点,不是那种大红大紫的,而是低调内敛的,却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正如我读到的文字给我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后记部分,作者没有直接总结故事,而是留下了一些关于创作的思考和感悟。我特别欣赏他那种真诚的分享,他谈到了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以及他如何克服它们。他提到,《移动的桃花源》这个主题,源于他一次在城市中迷失方向的经历,那种孤独感和对未知的好奇心,最终促成了这个故事的诞生。这种从个人经历出发,挖掘出普世情感的创作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动人。作者还强调了“连接”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我们身处何方,与他人、与自然、与自己内心的连接,才是构筑“桃花源”的基石。这种解读,让《移动的桃花源》不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指引。这本书给我一种温暖而治愈的力量,我期待它能带领我去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好,去体会那种“虽在途中,心已安”的境界。
评分《移动的桃花源》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不动声色”的感染力。作者的叙述并不激烈,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他就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将读者带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他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每一个角色都显得那么真实,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挣扎。而“移动的桃花源”这个主题,恰恰点出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迷茫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可能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寻找,但有时我们忽略了,真正的“桃花源”,或许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用心,那种带有磨砂质感的封面,搭配着复古的字体,让人感觉很舒服,也很耐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评分我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移动的桃花源》这本书,它静静地躺在角落,但封面设计却有着一种低调的吸引力。书的封面采用了淡雅的色彩,上面描绘着一些半模糊的山水元素,仿佛置身于朦胧的梦境之中。这种意境与书名《移动的桃花源》非常契合,既有“桃花源”的神秘与宁静,又暗示着一种不断变化、不断追寻的动态感。我一直对那些关于“寻找”与“遇见”的故事很感兴趣,因为它们往往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和归属的渴望。我猜想,这本书的故事,也许会讲述主人公如何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不断追寻自己内心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可能是一个地方,也可能是一种状态,更可能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
评分这本《移动的桃花源》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常见的写实山水画,也不是过分抽象的意象图,而是用一种复古的插画风格,勾勒出一些隐约的轮廓,有点像早期绘本的感觉,但又带着一股现代的疏离感。看着就让人好奇,这“移动的桃花源”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是实体地点会移动,还是精神上的某种寄托在不断变换?我猜想,也许作者想探讨的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洪流中,我们心中那片宁静之地,是否也变得不再固定,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找,去追逐,甚至去创造?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让人忍不住想深入其中,去探寻作者所要传达的关于“家”、“归属感”以及“理想生活”的种种可能。我一直对那种在喧嚣尘世中寻找一方净土的故事很感兴趣,尤其是当它被赋予了“移动”的概念,就更增添了一份动态的美感和挑战性。这本书的定价也还可以,对于一本新书来说,价格算是比较亲民的,希望内容不会让我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