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經典名著,最佳的思考鍛鍊
我們對於重新分配所得的稅製,應該做何感想?
問問父母親會不會讓子女「重新分配」彆人小孩的玩具就知道。
有人抱怨他的鄰居太有錢,我們該如何迴答?
問問父母親如何處理小孩抱怨彆人的蛋糕太大塊就知道。
作者藍思博一開頭就說:
如果你為人父母,那麼你也是一位經濟學老師。經濟學所講的不外乎麵臨睏難抉擇:努力賺錢還是享受人生、今天揮霍還是為明天存錢;該發展新技術還是磨練既有技術……經濟學最偉大的啓示,就是這些抉擇並沒有最佳解決方案。
經濟學是一門容忍的科學。好的經濟學教師會讓學生知道,生活方式和你迥然不同的人不一定是笨蛋或壞人。好的父母也會讓子女知道這一點。
經濟學教導容忍、也培養同情心。經濟學傢的做法是仔細觀察行為,盡量瞭解彆人的目標和睏難。這份瞭解就是一切同情心的基礎。
在全書論述中,藍思博談到公平、容忍、道德、正義等基本議題,它們無論在遊戲場上還是市場上都一樣重要;同時,他也發揮他一貫的敏銳機智和挑戰性邏輯,不時停下來思考經濟理論、育兒哲學、傢庭價值本質,以及如何善用人生等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
.利用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互動,來說明自由貿易和移民、纍進稅製、最低工資、種族歧視、環保,以及金錢的角色等經濟議題。
.充分論述纍進稅製之正反意見,並使用小朋友在遊戲場上的啓示來思考。
.書中說明為什麼生小孩是好事,而且根據經濟理論,我們小孩生得還不夠多。
.省思權威在人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文化偏見的影響,以及讀詩給小孩聽的重要性。
.如果妳不犯錯,就錶示妳冒的險不夠。如果妳沒有從腳踏車上摔下來的經驗,錶示妳玩得不夠開心。
現代人多半忘卻瞭憂鬱的科學中還有人性的一麵,這本生動有趣的書能夠讓讀者重拾求知的喜悅。
作者簡介
史帝文.藍思博(Steven E. Landsburg)
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現任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係教授,也是《石闆》(Slate)雜誌極受歡迎的「每日經濟學」(Everyday Economics)專欄主筆;時常在《財星》(Fortune)、《富比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發錶文章。
他除瞭暢銷書《生命中的經濟遊戲》(The Armchair Economist)之外,近作還有《反常識經濟學》(More Sex is Safer Sex)、《大哉問》(The Big Questions)。
藍思博的個人網站:www.landsburg.com/
凱莉.伊莉莎白.藍思博(Cayley Elizabeth Landsburg)
她是小學五年級生。她有自己的想法,並不完全對她老爸言聽計從。
譯者簡介
劉復苓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暨傳播研究所碩士,東海大學外文係畢業。曾經擔任《經濟日報》記者,專訪多位重量級國際經濟學傢,其中包括佛格爾(Robert W. Fogel)、剋萊恩(Lawrence Klein)、孟岱爾(Robert Mundell)等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曾榮獲經濟部金書奬,現為專職譯者,譯作包括《公平賽局》、《寫齣銷售力》、《豐田創意學》、《海龜投資法則》、《手繪人生I》、《手繪人生II》等四十餘本。
【推薦序】檢視我們的價值 / 張清溪
【推薦序】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 熊秉元
【推薦序】富容忍、同情心的科學 / 薛琦
【編者的話】經濟學能夠教你的,就是思考 / 林博華 緻謝
第1章 經濟學傢和父親的角色
如果你也為人父母,那麼,你也是一位經濟學老師。經濟學所談的不外乎麵臨睏難抉擇:努力賺錢還是享受人生;今天揮霍還是為明天存錢;發展新技術還是磨練既有技術;尋找完美的工作(或完美的另一半)還是安於現狀。我希望我的學生好好思考這些選擇;我也希望我女兒好好想一想。
第2章 小公園的啓示
我常帶我女兒去小公園玩,聽到其他父母與他們子女的談話內容。在我豐富的經驗中,從不曾聽過有父母因為彆的小孩玩具比較多,就允許自己的子女搶走彆人的玩具;也從來沒聽過有人告訴子女,如果誰的玩具比彆人多,其他人就可以自行組成「政府」,投票決定是否可以拿走這些玩具。
第3章 凱莉的智慧
凱莉在校園市場中,算是個活躍的生意人,常與其他小朋友交換印花、紀念卡片和牛奶瓶蓋等等。有時候,凱莉想要和同班同學莫莉莎交換,但莫莉莎卻想和四年級隔壁班的珍妮佛交換。凱莉知道,這種事很令人失望,但她也瞭解,不能強迫莫莉莎非得與自己交換不可。更重要的是,她知道企圖強迫他人是不對的行為。
第4章 權威
當我鼓勵女兒抗拒她老師的權威時,也等於在她的經濟教育上同步灌輸兩種不同的麵嚮。首先,我企圖給她力量,來抗拒她老師想要濛騙她的劣質經濟學,比方說在環保和毒品議題上就是如此。但其次,我又直接強調經濟學中心課題之一:權威多半是壞事。
第5章 生命的貢獻
我們的一切物質享受,都是人們發揮纔華的産品;汽車、電腦和超市的存在,是因為有人發想齣來。因而,發揮纔華是值得追求的目標。
第6章 文化偏見
每一個時代都是信仰的時代;每一段生命都是由許多未經檢驗的假設所串成。所有未經檢驗的假設加在一起,大體上便形成我們所謂的文化。不願質疑這些假設的態度,就叫做文化偏見。若有人留意到某一假設未經檢驗證實,而動手加以檢查,就會帶動社會進步。
第7章 公平性(一):祖父的歪理
許多人常利用公平做為幌子,破例賜與特權。即使這些特權一開始就不公平,但因為行之有年,所以仍被視為道德權利。
第8章 公平性(二):對等原則
當道德責任存在時,它是一視同仁的。若不能適用於每個人,就是每個人皆不適用。未能對等實施的法律,根本不可能有道德基礎。
第9章 完美稅製
如果無效率的稅製成本過高,而有效率的稅製從政治角度來看又不明智,那麼,可能根本沒有人能設計齣令人接受的稅製。
第10章 解構完美稅製
如果以金錢補貼那些天生就沒有技術賺大錢的人是件公平的做法,那麼,以性服務來補償那些天生就沒有技術去吸引異性的人也是公平的嗎?
第11章 責任:你要怪誰?
當一個小孩傷害另一個小孩,不在現場的其他小孩不會受到責備。當一個成年人傷害另一個成年人——至少,是以政府的名義下手——不在現場的成年納稅人卻被要求一起分擔糾正錯誤的代價。
第12章 遺贈
無論如何,美國政府在陌生民眾之間進行所得重新分配,範圍要比父母在子女之間重新分配所得大多瞭。如果政客希望我們的社會更像一個大傢庭,則第一步就是要降低纍進稅率。
第13章 多子多孫多福氣
在一個有構想就有財富的世界裏,每個齣生的孩子都是讓人類更富有的希望。這是個能夠自付成本的奢侈品,甚至還能造福彆人。
第14章 算數與思考
世人普遍對量化心生敵意,而且理由不外乎迷信或懶得思考,我認為這一點是我們教育係統的一大敗筆。
第15章 政府債務算一算
政府債務由子孫償還,你可以因此過著更富裕的生活,但要不要這麼做,全操之在你。如果你非常關心子孫、留遺産給他們,則遺産會跟著政府債務一起增值。如果你不夠關心子孫、完全不留遺産,則你的孫輩就有麻煩瞭。
第16章 種族歧視算一算
無論你如何定義種族歧視,重點是:如果你願意比彆人少歧視一點,貴公司的股東就可以賺多一點;如果你的歧視程度與他人相當或更有甚之,則獲利機會就被白白丟棄。種族歧視會受到市場嚴厲的懲罰。
第17章 保育問題算一算
現今的經濟學教科書把經濟成長歸因於科技進步和資本投資的結閤——換言之,就是人們的創造力和儉約。我們的創造力和儉約的果實,將由我們的後代來收成。至於這些果實夠不夠償還我們對他們的虧欠,這是個弔詭又睏難的問題,需要弔詭且睏難的思維。
第18章 我女兒教我的金錢觀
愛錢和愛富是兩迴事。多數人的理解是,貿易夥伴對於我們的珍貴資源有所需求,纔是緻富之道;若貿易夥伴接受我們的一桶金,就是毀滅之途。之所以會有這種傳統的想法,就是因為把金錢和財富混為一談。
第19章 我女兒教我的貿易觀
與眾不同的好處並不侷限在個人品味上,纔能也是一樣。如果全班有一半的人會吹黑管,那麼,唯一那位吹低音號的人被選入管弦樂隊的機率就很大。這也是跨國貿易好處多多的原因。
第20章 給經濟學傢女兒的忠告
不要停止探索生命的可能,就算妳又迴到原點,也沒有關係。辛苦繞壘包跑瞭一圈後,纔會覺得迴到本壘更加甜美。
附錄:參考書目
推薦序
檢視我們的價值
張清溪
本來我寫的標題是:檢視你的價值。但想瞭想,自己的價值難道就不必檢視瞭嗎?
《公平賽局》多年前就有翻譯本在颱發行。我那時就看過,甚至在教學中當作類似通識課程的教材(可惜那個譯本有太多錯誤)。現在再看,勾起不少迴憶,但仍有許多嶄新的體驗。目前坊間有很多這種稱為「經普」(類似「科普」)的齣版品,這本多年前的老經普,有什麼值得特彆推薦的地方嗎?
有的。經濟學的強項,是它談「效率」。經濟學對「公平」這個議題談得較少,很多人避而不談,或者隻能用艱澀的語言,作學究式的討論。這本書跟其他「經普」書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小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原文書副標題就是:你的小孩可以教你的經濟學、價值與人生意義),討論「公平」的經濟思辯。
作者在這本書裏,當然也談到效率,但從書名「公平賽局」來看,就知道他的主軸是公平。為什麼經濟學很少談公平呢?因為它很難講。理由是公平常涉及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就像我們常說的「每人心裏有一把尺」,誰也不服誰。這樣主觀的東西,能談嗎?能用科學的方法談嗎?作者當然要說可以。而且他還不隻談公平,他也談容忍、妒嫉這些東西。
是的,在這本書上,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字句:「經濟學是一門容忍的科學」(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of tolerance)。怎麼會呢?經濟學不是「選擇」的科學(the science of choice)嗎?沒錯,但也是容忍的科學。而且是科學嘛,所以還要用理性的、客觀的、前後一緻的推論。
其實,這兩者並不衝突。作者所說的容忍,是指我們要容忍彆人與我們不同;因為人各有誌,在人生道路上各有選擇。進一步來說,我們不能懲罰這種不同的選擇。例如,有人選擇努力工作賺錢,有人選擇享受輕鬆的人生。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對有錢人課徵高稅率來懲罰他的選擇啊!
這麼嚴肅的東西,又怎麼是從小孩那裏學到的呢?作者說,如果鄰居小孩有很多玩具,你不會教你的小孩去搶過來玩吧!既然如此,那你怎麼可以容許政府因為某人比較富有,就對他課徵高稅率呢?那與搶奪又有何差異呢?也就是說,你跟小孩講不齣口的、不容許他做的,應該就是沒啥道理瞭;那你能不能從這裏學到你該如何做呢?
值得推薦的地方就在這裏。作者是用經濟學那種不帶感情的理性,去推論這些看似價值判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見仁見智」的事。在這種推理下,有些追求公平的做法,特彆是政府法案,如前麵談到的所得稅纍進稅率,或強製僱用的反歧視法案等,實際上並不公平。在現實生活中,這類涉及價值的課題,通常我們心裏都有定見(那把尺)。當一個人用超理性的推理,講到違反你心裏的定見、觀念、意識型態,或觸及到你的利益時,一般人是很難接受的。但是,如果你願意冷靜下來想一想,就像我在訂這篇推薦文的題目,想到自己的價值觀也需要檢視一下時,我們可能會打開一片天、發現另一個世界。
(本文作者為颱灣大學經濟係教授)
編者的話
經濟學能夠教你的,就是思考
林博華
「這公平嗎?」是個大哉問。您如果有小孩,必然常常遇到孩子們抱怨:「這不公平!」放大到整個社會,「這不公平!」的呼聲也隨處可見。究竟該如何麵對這些疑問?不光是孩子們的,也可能是關於我們自己的。例如看到同事獲得瞭名不符實的升遷,或者,全球化自由貿易所帶來的工作機會的消失……。
這本書《公平賽局》用一種相當有創意(有創意得令人想要流淚,不過是理性的眼淚),也是一種back to basic的方式,來談論跟你我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作者史帝文.藍思博(Steven E. Landsburg)的寫作設定,是以他身為經濟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個女孩的父親,他要如何跟女兒解釋社會上發生的事情——經濟學傢的思考躍然紙上,就在你眼前;你讀的不是一本普通的經濟書,你將看到作者的思考過程,也會經曆大量的思考鍛鍊。
說這本書back to basic,是因為這社會上的問題,有很多是「教育」齣瞭問題。在某個程度上,更好的「教育」有助於解決問題。當然不光指學校的教育,因為至少我們高中以下的教學,仍然有很濃厚的填鴨式、教條式的影子。填鴨教條式的教育,即使政治正確(例如提倡環保),也有待商榷,因為它用教條的強製方式,會破壞瞭孩子們討論、思考、發錶意見的機會。身為成人的我們,該知道那是多麼珍貴的經驗。作者在書中會不斷提到這些觀念,例如第四章和第十四章。
比學校教育更有意義的,是思考教育。人生最常碰到的睏難是什麼?是做選擇。這就是經濟學。你該賺錢還是去享樂?你該揮霍還是儲蓄?你該追尋完美的工作還是隨遇而安?而經濟學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沒有任何的單一解決方案可以解決這些抉擇的難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許多事情要視情況而定;對你好的,對你的鄰居未必就好。公平與否的問題就常常齣現在這裏。而好的經濟學教師會告訴學生,經濟學是一門容忍、同情的科學,而且它可以教我們「用彆人的眼光來看事情」,不光是關注自己想要的事物,也要透過他人的眼光,瞭解他人的痛苦或快樂(同情心,連亞當斯密也很強調這一點),同時也瞭解他人的動機和需求(如果你想要緻富,你會知道這件事很重要)。
這本書提到瞭一些睏難問題,例如:「我們是不是該增加社會福利預算」和「社會福利要做到什麼水準纔可以」這兩個問題。究竟哪一個問題有助於解決我們的社會福利(或貧富不均)問題?哪一個問題比較有意義?書中也提到,對於「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這兩種政策方嚮,如何討論其公平與否?書中都不給予教條式的答案,而以更思辯的態度來思考。這正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理性思維。
經濟學是一帖苦藥,良藥苦口,不過也是很甘醇甜美的,不妨看看第十三章〈多子多孫多福氣〉,你相信人口越多經濟會越繁榮,而且人們會更幸福嗎?還有,你該再生一個孩子嗎?為什麼許多人對這件事非常猶豫?作者將帶領我們重新思考人口的問題,以及新生命的意義。
從每一個麵嚮來看,書中提到的「公平」、「公正」、「責任」等等觀念的思考,就是最佳的公民教育。言下之意就是: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成功、有自信,同時也不會希望他去搶彆的小孩的玩具,希望他正直、成熟,能夠瞭解這世界所發生的事,去思考、做抉擇,除瞭自己的福利,也關心其他人的福利。我們現在也該開始學習這些事。
最後一點,在第二十章〈給經濟學傢女兒的忠告〉裏,作者說:「不要停止探索生命的可能,就算妳又迴到原點,也沒有關係。」生命值得一活,有一種書會讓人覺得活著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這本書就是瞭。 (本文作者為經濟新潮社總編輯)
作者序
緻謝
本書的構想之得以誕生、焠鍊及潤飾,得拜背後的一把激勵之火所賜。這把火苗是由我的一群「午餐小組」同事所點燃的。他們每天中午吃著三明治、喝著咖啡的同時,還竭力用這把火照亮人類環境的各個層麵,每每能激齣智識的火花,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也偶有赤火烈焰的偉大立論。
我們的雄心在於瞭解這個世界的現狀和理想境界。每天都會有小組成員提齣構想讓大傢思考、討論。這些構想都必須經過激烈和嚴謹的批評,最後不是化為灰燼,就是淨化成真理。
本書所提齣的每個論點都是經由午餐桌上的熔爐火煉,以及我個人最挑剔的檢視後仍能安然保存的真理。原本還有更多的構想,但都被大火吞噬,片甲不留。現在,請讓我來說明這個焠鍊過程的重要性。
經濟學傢相信,許多有思維能力的普通人認為理當錯誤的事情,其實都是對的(最令人睏擾的是,經濟學傢也知道,許多一般人認為理當正確的事情,其實都是錯的)。因此,我們必須強調,本書論點並非憑空捏造而來。經濟學是門嚴謹的學科,需要遵守閤理精準的邏輯和證據標準。我在早期的論述中常常試著說明這些標準,並示範如何利用它們,將令人吃驚的觀點導入結論。
在我的前一本書《生命中的經濟遊戲》(The Armchair Economist)及雜誌專欄中,我提齣的論點包括:日益普遍的雜交情況可減緩愛滋病的蔓延;慈善人士的高額捐贈善舉絕對是僅此一次、下不為例;以及除非情況特殊,否則電影院內壟斷獨賣的爆米花價格絕對不會太貴。這些結論也許令人難以置信,但它們都通過瞭完備經濟推理的終極考驗:它們都能轉譯成純數學。也就是說,在提齣清楚陳述的假說之後,必然都會産生結論。經濟學中,唯有能通過這項考驗的論述,纔需要被認真看待。
本書涵蓋諸多經濟學論述,根據我所樹立的標準,它們全都值得你認真看待。我對此自信滿滿,這是因為我每迴撰述經濟議題時,都一定親自把它們轉譯成數學。因此,本書中關於純經濟學的部分,即使許多結論和我演算前的猜測相反,但我還是相當確定它們絕對是正確的。
不過,本書還有許多不屬於經濟學的重要根本觀念,像是公平、正義、容忍和責任等。這些論述無法完全用數學來驗證。因此,必須有其他更有力的原則,纔能讓我堅信這些論述的正確性,而事實上,我對此相當有把握。若沒有這些基礎原則,我對於公平和正義的看法頂多就隻能用在我選擇喜歡看什麼電影上,而無法呈現給廣大讀者。
我用來驗證論述的基礎原則,是午餐桌上的原則;也就是說,成功的構想必須在本質上和既有原則一緻且相容(在邏輯和精神上皆如此),而且要能應用在各種假設情況,一旦有可能無法達成那些標準,就要誠實麵對,然後加以探索。我所使用的這項原則不及純數學來得精準,因此,我對於公平方麵所提齣的結論,也不如我在經濟學方麵提齣的結論來得有把握。但就我所知,這還是目前最可靠的原則。
本書提齣的所有構想,並非我一人發明。不過,就算全都是我自己想齣來的點子,在通過精密檢驗之前,我也不會讓它們倉卒成書。而據我所知,隻有我們的午餐小組纔能提供這種嚴格的批判和檢驗,特彆是約翰.柏德(John Boyd)、詹姆斯.康恩(James Kahn)和艾倫.史塔剋曼(Alan Stockman),他們在午休及餐後提供諸多卓見,我對他們感激不盡。另外還要感謝蘿倫.範斯頓(Lauren Feinston)提供寶貴意見,她雖沒有和我們共進午餐,但精神與我們同在。
午餐小組最棒的特色,就是從來沒有一人主導全局的情況發生。每個成員的思考深度和求知熱情都一樣高昂,而且,多數論點都是由每位成員貢獻齣重要見解纔達成結論。不過,關於本書所提及的這些議題,我特彆要嚮馬剋.比爾斯(Mark Bils)緻上最高的謝意。馬剋是成員中首位提齣以下這個堅不可摧的信念:公平至關重要。他堅持,智識探究能夠揭示人類行為的真理;在馬剋之前,沒有人留意到這項令人意外又貼切、有效果的類推,現在,我們再也不能忽視它。此外,他還強調,要重新思索每一件自以為已經知道的事情,這種反諷的直覺也對我們有諸多啓示。馬剋堅持,公平不可能在遊戲場和市場上有不同的意義,他是我撰寫本書的直接靈感。
本書有部分內容是我在《富比士》(Forbes)和《Slate》雜誌專欄文章的擴充。摘錄自《Slate》雜誌的文章,皆已經過編輯仔細且徹底的編校,在此對麥剋.金斯利(Michael Kinsley)和傑剋.薛佛(Jack Shafer)緻上十二萬分感謝。另外,也感謝自由齣版社(Free Press)的編輯布魯斯.尼可斯(Bruce Nichols)的耐心、鼓勵和絕佳判斷力。
最後,還要感謝紐約匹茲佛市(Pittsford)的邦諾書店(Barnes and Noble),他們讓我長時間在店內使用我的筆記型電腦,並給我賓至如歸的感覺。我希望這本書能創下銷售佳績,以此迴報他們。
老實說,我對於經濟學這個學門,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一種既敬畏又有點疏離的態度,覺得那是一個充滿數字、模型、以及冷冰冰的理性分析的領域,跟我們日常所感受到的情感、價值觀,似乎總是有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然而,《公平賽局:經濟學傢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這本新書的書名,卻意外地勾起瞭我的閱讀興趣。經濟學傢與女兒的對話,這個設定就充滿瞭親和力,讓我覺得這本書或許能夠以一種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帶我們走進經濟學的世界。我尤其好奇的是,書中將如何處理「價值」這個概念。在颱灣,我們常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很多時候,這些「痕跡」並非用金錢可以衡量,像是為社會奉獻、為傢庭付齣,這些無形的價值,又該如何被看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探討這些關於「公平」與「不公平」的議題。像是資源的分配,機會的取得,或者是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人們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進而實現所謂的「人生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去思考,經濟學的理性思維,是否也能夠與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找到一種更和諧的共處之道,並且提供一些啟發,讓我們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選擇時,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具智慧的決斷。
评分說實話,我對經濟學的感覺一直以來都有些距離感,總覺得那是個充滿數字和圖錶的學科,離我的生活好像有點遙遠。但這本《公平賽局:經濟學傢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的書名,卻意外地吸引瞭我。經濟學傢和女兒的對話,這個設定就很有畫麵感,讓我想像他們會如何在餐桌上、或者是在一次散步時,展開一場關於經濟學的討論。我很好奇,父親會不會用一些經濟學的原理,像是機會成本、邊際效用這些,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選擇,而女兒又會怎麼反駁,或者提齣一些更貼近年輕人想法的觀點。特別是「價值」這個部分,我覺得是很有趣的切入點。在颱灣,我們常常會強調「CP值」,這其實也是一種價值衡量,但我們心裡很清楚,很多東西的價值,比方說傢人的愛、朋友的陪伴,是遠遠超過金錢所能衡量的。我特別想知道,書中他們如何處理這種「量化」與「非量化」價值的衝突,會不會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探討一些我們社會上比較難解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有些人付齣很多,卻得不到相對應的迴報,或者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做齣最符閤整體利益的分配。這樣的對話,聽起來就像是在為我們這些對經濟學有興趣,但又想把它跟生活連結起來的人,提供瞭一條新的途徑。
评分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公平賽局:經濟學傢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經濟學跟人生意義搭在一起,感覺是個很跳脫傳統的組閤。我一嚮對經濟學的理論很有興趣,但總覺得課本裡的公式和模型離生活太遠,比較難連結到日常的感受,像是關於「價值」這件事,在經濟學裡常常是用金錢來衡量,但對我們來講,很多東西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像是親情、友情、甚至是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女兒跟爸爸一起討論經濟學,這讓我覺得很新鮮,很想知道他們會怎麼去碰撞齣不一樣的火花,尤其是他們會怎麼處理「價值」這個抽象的概念,是不是能讓經濟學的理性分析,跟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各種情感連結,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很好奇,在討論過程中,父親作為經濟學傢,會不會試圖用更量化的方式去解釋一些人生中的「不公平」現象,而女兒又是以一個年輕人的視角,對這些說法提齣質疑,或是提齣更貼近人心的解答。書名中的「公平賽局」,也讓我聯想到很多社會議題,像是貧富差距、資源分配等等,經濟學理論如何在這些層麵提供一些思考的可能性,又如何在現實的複雜性中,尋找一個比較「公平」的解方,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我一嚮對探討人與社會關係的書籍情有獨鍾,而《公平賽局:經濟學傢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這個書名,就立刻激起瞭我的好奇心。經濟學,這個聽起來有點嚴肅的學科,竟然能跟「人生意義」連結,這讓我感到非常新鮮。我對書中父女之間的互動感到好奇,究竟會是怎樣的對話,纔能將複雜的經濟學理論,轉化成能夠觸及人生核心價值的討論?颱灣社會這幾年來,關於公平正義的討論非常多,我們看著新聞,有時會感到無力,覺得很多事情似乎都無法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經濟學的角度,提供一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來麵對這些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比則說,經濟學裡麵的「帕纍托最適」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辦法實現嗎?或者說,我們所追求的「公平」,究竟是什麼?是結果均等,還是機會均等?書中透過父女的視角,我想應該會呈現齣不同世代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也可能會激盪齣一些新的想法。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一部分,能夠探討經濟學理論如何在複雜的社會現實中,找到更具人情味,也更符閤我們價值觀的應用方式。
评分最近在網路書訊裡看到《公平賽局:經濟學傢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這本書,覺得書名很特別,尤其是「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這幾個字,立刻引起我的注意。我一直以來都對經濟學有一些興趣,但總覺得課本上的理論離我們實際的生活太遙遠,很難親身感受到。但如果能透過一個傢庭的對話,去理解這些經濟學的概念,那聽起來就親切多瞭。尤其是「價值」的部分,這是我覺得在颱灣社會裡,一直以來都很有討論空間的一個議題。我們常說「錢不是萬能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在做決定時,又不得不考慮金錢的因素。我很好奇,書中的父女會如何去探討,那些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東西,像是親情、友情、或是個人成就,在經濟學的框架下,又該如何去定義和衡量?這本書會不會試圖用經濟學的理性分析,去解讀一些人生中的「選擇」與「取捨」,像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或是創業與穩定的選擇。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公平」的新的觀點,在我們這個社會中,有時候會覺得資源分配不夠平均,或者機會不夠均等,經濟學的理論,有沒有可能幫助我們找到一些更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或是至少,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