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典名着,最佳的思考锻鍊
我们对于重新分配所得的税制,应该做何感想?
问问父母亲会不会让子女「重新分配」别人小孩的玩具就知道。
有人抱怨他的邻居太有钱,我们该如何回答?
问问父母亲如何处理小孩抱怨别人的蛋糕太大块就知道。
作者蓝思博一开头就说:
如果你为人父母,那么你也是一位经济学老师。经济学所讲的不外乎面临困难抉择:努力赚钱还是享受人生、今天挥霍还是为明天存钱;该发展新技术还是磨练既有技术……经济学最伟大的启示,就是这些抉择并没有最佳解决方案。
经济学是一门容忍的科学。好的经济学教师会让学生知道,生活方式和你迥然不同的人不一定是笨蛋或坏人。好的父母也会让子女知道这一点。
经济学教导容忍、也培养同情心。经济学家的做法是仔细观察行为,尽量了解别人的目标和困难。这份了解就是一切同情心的基础。
在全书论述中,蓝思博谈到公平、容忍、道德、正义等基本议题,它们无论在游戏场上还是市场上都一样重要;同时,他也发挥他一贯的敏锐机智和挑战性逻辑,不时停下来思考经济理论、育儿哲学、家庭价值本质,以及如何善用人生等各式各样的问题。包括:
.利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动,来说明自由贸易和移民、累进税制、最低工资、种族歧视、环保,以及金钱的角色等经济议题。
.充分论述累进税制之正反意见,并使用小朋友在游戏场上的启示来思考。
.书中说明为什么生小孩是好事,而且根据经济理论,我们小孩生得还不够多。
.省思权威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文化偏见的影响,以及读诗给小孩听的重要性。
.如果妳不犯错,就表示妳冒的险不够。如果妳没有从脚踏车上摔下来的经验,表示妳玩得不够开心。
现代人多半忘却了忧郁的科学中还有人性的一面,这本生动有趣的书能够让读者重拾求知的喜悦。
作者简介
史帝文.蓝思博(Steven E. Landsburg)
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现任罗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经济系教授,也是《石板》(Slate)杂志极受欢迎的「每日经济学」(Everyday Economics)专栏主笔;时常在《财星》(Fortune)、《富比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
他除了畅销书《生命中的经济游戏》(The Armchair Economist)之外,近作还有《反常识经济学》(More Sex is Safer Sex)、《大哉问》(The Big Questions)。
蓝思博的个人网站:www.landsburg.com/
凯莉.伊莉莎白.蓝思博(Cayley Elizabeth Landsburg)
她是小学五年级生。她有自己的想法,并不完全对她老爸言听计从。
译者简介
刘复苓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暨传播研究所硕士,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曾经担任《经济日报》记者,专访多位重量级国际经济学家,其中包括佛格尔(Robert W. Fogel)、克莱恩(Lawrence Klein)、孟岱尔(Robert Mundell)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荣获经济部金书奖,现为专职译者,译作包括《公平赛局》、《写出销售力》、《丰田创意学》、《海龟投资法则》、《手绘人生I》、《手绘人生II》等四十余本。
【推荐序】检视我们的价值 / 张清溪
【推荐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熊秉元
【推荐序】富容忍、同情心的科学 / 薛琦
【编者的话】经济学能够教你的,就是思考 / 林博华 致谢
第1章 经济学家和父亲的角色
如果你也为人父母,那么,你也是一位经济学老师。经济学所谈的不外乎面临困难抉择:努力赚钱还是享受人生;今天挥霍还是为明天存钱;发展新技术还是磨练既有技术;寻找完美的工作(或完美的另一半)还是安于现状。我希望我的学生好好思考这些选择;我也希望我女儿好好想一想。
第2章 小公园的启示
我常带我女儿去小公园玩,听到其他父母与他们子女的谈话内容。在我丰富的经验中,从不曾听过有父母因为别的小孩玩具比较多,就允许自己的子女抢走别人的玩具;也从来没听过有人告诉子女,如果谁的玩具比别人多,其他人就可以自行组成「政府」,投票决定是否可以拿走这些玩具。
第3章 凯莉的智慧
凯莉在校园市场中,算是个活跃的生意人,常与其他小朋友交换印花、纪念卡片和牛奶瓶盖等等。有时候,凯莉想要和同班同学莫莉莎交换,但莫莉莎却想和四年级隔壁班的珍妮佛交换。凯莉知道,这种事很令人失望,但她也了解,不能强迫莫莉莎非得与自己交换不可。更重要的是,她知道企图强迫他人是不对的行为。
第4章 权威
当我鼓励女儿抗拒她老师的权威时,也等于在她的经济教育上同步灌输两种不同的面向。首先,我企图给她力量,来抗拒她老师想要蒙骗她的劣质经济学,比方说在环保和毒品议题上就是如此。但其次,我又直接强调经济学中心课题之一:权威多半是坏事。
第5章 生命的贡献
我们的一切物质享受,都是人们发挥才华的产品;汽车、电脑和超市的存在,是因为有人发想出来。因而,发挥才华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第6章 文化偏见
每一个时代都是信仰的时代;每一段生命都是由许多未经检验的假设所串成。所有未经检验的假设加在一起,大体上便形成我们所谓的文化。不愿质疑这些假设的态度,就叫做文化偏见。若有人留意到某一假设未经检验证实,而动手加以检查,就会带动社会进步。
第7章 公平性(一):祖父的歪理
许多人常利用公平做为幌子,破例赐与特权。即使这些特权一开始就不公平,但因为行之有年,所以仍被视为道德权利。
第8章 公平性(二):对等原则
当道德责任存在时,它是一视同仁的。若不能适用于每个人,就是每个人皆不适用。未能对等实施的法律,根本不可能有道德基础。
第9章 完美税制
如果无效率的税制成本过高,而有效率的税制从政治角度来看又不明智,那么,可能根本没有人能设计出令人接受的税制。
第10章 解构完美税制
如果以金钱补贴那些天生就没有技术赚大钱的人是件公平的做法,那么,以性服务来补偿那些天生就没有技术去吸引异性的人也是公平的吗?
第11章 责任:你要怪谁?
当一个小孩伤害另一个小孩,不在现场的其他小孩不会受到责备。当一个成年人伤害另一个成年人——至少,是以政府的名义下手——不在现场的成年纳税人却被要求一起分担纠正错误的代价。
第12章 遗赠
无论如何,美国政府在陌生民众之间进行所得重新分配,范围要比父母在子女之间重新分配所得大多了。如果政客希望我们的社会更像一个大家庭,则第一步就是要降低累进税率。
第13章 多子多孙多福气
在一个有构想就有财富的世界里,每个出生的孩子都是让人类更富有的希望。这是个能够自付成本的奢侈品,甚至还能造福别人。
第14章 算数与思考
世人普遍对量化心生敌意,而且理由不外乎迷信或懒得思考,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教育系统的一大败笔。
第15章 政府债务算一算
政府债务由子孙偿还,你可以因此过着更富裕的生活,但要不要这么做,全操之在你。如果你非常关心子孙、留遗产给他们,则遗产会跟着政府债务一起增值。如果你不够关心子孙、完全不留遗产,则你的孙辈就有麻烦了。
第16章 种族歧视算一算
无论你如何定义种族歧视,重点是:如果你愿意比别人少歧视一点,贵公司的股东就可以赚多一点;如果你的歧视程度与他人相当或更有甚之,则获利机会就被白白丢弃。种族歧视会受到市场严厉的惩罚。
第17章 保育问题算一算
现今的经济学教科书把经济成长归因于科技进步和资本投资的结合——换言之,就是人们的创造力和俭约。我们的创造力和俭约的果实,将由我们的后代来收成。至于这些果实够不够偿还我们对他们的亏欠,这是个弔诡又困难的问题,需要弔诡且困难的思维。
第18章 我女儿教我的金钱观
爱钱和爱富是两回事。多数人的理解是,贸易伙伴对于我们的珍贵资源有所需求,才是致富之道;若贸易伙伴接受我们的一桶金,就是毁灭之途。之所以会有这种传统的想法,就是因为把金钱和财富混为一谈。
第19章 我女儿教我的贸易观
与众不同的好处并不侷限在个人品味上,才能也是一样。如果全班有一半的人会吹黑管,那么,唯一那位吹低音号的人被选入管弦乐队的机率就很大。这也是跨国贸易好处多多的原因。
第20章 给经济学家女儿的忠告
不要停止探索生命的可能,就算妳又回到原点,也没有关系。辛苦绕垒包跑了一圈后,才会觉得回到本垒更加甜美。
附录:参考书目
推荐序
检视我们的价值
张清溪
本来我写的标题是:检视你的价值。但想了想,自己的价值难道就不必检视了吗?
《公平赛局》多年前就有翻译本在台发行。我那时就看过,甚至在教学中当作类似通识课程的教材(可惜那个译本有太多错误)。现在再看,勾起不少回忆,但仍有许多崭新的体验。目前坊间有很多这种称为「经普」(类似「科普」)的出版品,这本多年前的老经普,有什么值得特别推荐的地方吗?
有的。经济学的强项,是它谈「效率」。经济学对「公平」这个议题谈得较少,很多人避而不谈,或者只能用艰涩的语言,作学究式的讨论。这本书跟其他「经普」书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小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原文书副标题就是:你的小孩可以教你的经济学、价值与人生意义),讨论「公平」的经济思辩。
作者在这本书里,当然也谈到效率,但从书名「公平赛局」来看,就知道他的主轴是公平。为什么经济学很少谈公平呢?因为它很难讲。理由是公平常涉及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就像我们常说的「每人心里有一把尺」,谁也不服谁。这样主观的东西,能谈吗?能用科学的方法谈吗?作者当然要说可以。而且他还不只谈公平,他也谈容忍、妒嫉这些东西。
是的,在这本书上,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字句:「经济学是一门容忍的科学」(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of tolerance)。怎么会呢?经济学不是「选择」的科学(the science of choice)吗?没错,但也是容忍的科学。而且是科学嘛,所以还要用理性的、客观的、前后一致的推论。
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作者所说的容忍,是指我们要容忍别人与我们不同;因为人各有志,在人生道路上各有选择。进一步来说,我们不能惩罚这种不同的选择。例如,有人选择努力工作赚钱,有人选择享受轻松的人生。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对有钱人课征高税率来惩罚他的选择啊!
这么严肃的东西,又怎么是从小孩那里学到的呢?作者说,如果邻居小孩有很多玩具,你不会教你的小孩去抢过来玩吧!既然如此,那你怎么可以容许政府因为某人比较富有,就对他课征高税率呢?那与抢夺又有何差异呢?也就是说,你跟小孩讲不出口的、不容许他做的,应该就是没啥道理了;那你能不能从这里学到你该如何做呢?
值得推荐的地方就在这里。作者是用经济学那种不带感情的理性,去推论这些看似价值判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见仁见智」的事。在这种推理下,有些追求公平的做法,特别是政府法案,如前面谈到的所得税累进税率,或强制僱用的反歧视法案等,实际上并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这类涉及价值的课题,通常我们心里都有定见(那把尺)。当一个人用超理性的推理,讲到违反你心里的定见、观念、意识型态,或触及到你的利益时,一般人是很难接受的。但是,如果你愿意冷静下来想一想,就像我在订这篇推荐文的题目,想到自己的价值观也需要检视一下时,我们可能会打开一片天、发现另一个世界。
(本文作者为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
编者的话
经济学能够教你的,就是思考
林博华
「这公平吗?」是个大哉问。您如果有小孩,必然常常遇到孩子们抱怨:「这不公平!」放大到整个社会,「这不公平!」的唿声也随处可见。究竟该如何面对这些疑问?不光是孩子们的,也可能是关于我们自己的。例如看到同事获得了名不符实的升迁,或者,全球化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工作机会的消失……。
这本书《公平赛局》用一种相当有创意(有创意得令人想要流泪,不过是理性的眼泪),也是一种back to basic的方式,来谈论跟你我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作者史帝文.蓝思博(Steven E. Landsburg)的写作设定,是以他身为经济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个女孩的父亲,他要如何跟女儿解释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经济学家的思考跃然纸上,就在你眼前;你读的不是一本普通的经济书,你将看到作者的思考过程,也会经历大量的思考锻鍊。
说这本书back to basic,是因为这社会上的问题,有很多是「教育」出了问题。在某个程度上,更好的「教育」有助于解决问题。当然不光指学校的教育,因为至少我们高中以下的教学,仍然有很浓厚的填鸭式、教条式的影子。填鸭教条式的教育,即使政治正确(例如提倡环保),也有待商榷,因为它用教条的强制方式,会破坏了孩子们讨论、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身为成人的我们,该知道那是多么珍贵的经验。作者在书中会不断提到这些观念,例如第四章和第十四章。
比学校教育更有意义的,是思考教育。人生最常碰到的困难是什么?是做选择。这就是经济学。你该赚钱还是去享乐?你该挥霍还是储蓄?你该追寻完美的工作还是随遇而安?而经济学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没有任何的单一解决方案可以解决这些抉择的难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许多事情要视情况而定;对你好的,对你的邻居未必就好。公平与否的问题就常常出现在这里。而好的经济学教师会告诉学生,经济学是一门容忍、同情的科学,而且它可以教我们「用别人的眼光来看事情」,不光是关注自己想要的事物,也要透过他人的眼光,了解他人的痛苦或快乐(同情心,连亚当斯密也很强调这一点),同时也了解他人的动机和需求(如果你想要致富,你会知道这件事很重要)。
这本书提到了一些困难问题,例如:「我们是不是该增加社会福利预算」和「社会福利要做到什么水准才可以」这两个问题。究竟哪一个问题有助于解决我们的社会福利(或贫富不均)问题?哪一个问题比较有意义?书中也提到,对于「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这两种政策方向,如何讨论其公平与否?书中都不给予教条式的答案,而以更思辩的态度来思考。这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理性思维。
经济学是一帖苦药,良药苦口,不过也是很甘醇甜美的,不妨看看第十三章〈多子多孙多福气〉,你相信人口越多经济会越繁荣,而且人们会更幸福吗?还有,你该再生一个孩子吗?为什么许多人对这件事非常犹豫?作者将带领我们重新思考人口的问题,以及新生命的意义。
从每一个面向来看,书中提到的「公平」、「公正」、「责任」等等观念的思考,就是最佳的公民教育。言下之意就是: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成功、有自信,同时也不会希望他去抢别的小孩的玩具,希望他正直、成熟,能够了解这世界所发生的事,去思考、做抉择,除了自己的福利,也关心其他人的福利。我们现在也该开始学习这些事。
最后一点,在第二十章〈给经济学家女儿的忠告〉里,作者说:「不要停止探索生命的可能,就算妳又回到原点,也没有关系。」生命值得一活,有一种书会让人觉得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这本书就是了。 (本文作者为经济新潮社总编辑)
作者序
致谢
本书的构想之得以诞生、焠鍊及润饰,得拜背后的一把激励之火所赐。这把火苗是由我的一群「午餐小组」同事所点燃的。他们每天中午吃着三明治、喝着咖啡的同时,还竭力用这把火照亮人类环境的各个层面,每每能激出智识的火花,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偶有赤火烈焰的伟大立论。
我们的雄心在于了解这个世界的现状和理想境界。每天都会有小组成员提出构想让大家思考、讨论。这些构想都必须经过激烈和严谨的批评,最后不是化为灰烬,就是净化成真理。
本书所提出的每个论点都是经由午餐桌上的熔炉火炼,以及我个人最挑剔的检视后仍能安然保存的真理。原本还有更多的构想,但都被大火吞噬,片甲不留。现在,请让我来说明这个焠鍊过程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相信,许多有思维能力的普通人认为理当错误的事情,其实都是对的(最令人困扰的是,经济学家也知道,许多一般人认为理当正确的事情,其实都是错的)。因此,我们必须强调,本书论点并非凭空捏造而来。经济学是门严谨的学科,需要遵守合理精准的逻辑和证据标准。我在早期的论述中常常试着说明这些标准,并示范如何利用它们,将令人吃惊的观点导入结论。
在我的前一本书《生命中的经济游戏》(The Armchair Economist)及杂志专栏中,我提出的论点包括:日益普遍的杂交情况可减缓爱滋病的蔓延;慈善人士的高额捐赠善举绝对是仅此一次、下不为例;以及除非情况特殊,否则电影院内垄断独卖的爆米花价格绝对不会太贵。这些结论也许令人难以置信,但它们都通过了完备经济推理的终极考验:它们都能转译成纯数学。也就是说,在提出清楚陈述的假说之后,必然都会产生结论。经济学中,唯有能通过这项考验的论述,才需要被认真看待。
本书涵盖诸多经济学论述,根据我所树立的标准,它们全都值得你认真看待。我对此自信满满,这是因为我每回撰述经济议题时,都一定亲自把它们转译成数学。因此,本书中关于纯经济学的部分,即使许多结论和我演算前的猜测相反,但我还是相当确定它们绝对是正确的。
不过,本书还有许多不属于经济学的重要根本观念,像是公平、正义、容忍和责任等。这些论述无法完全用数学来验证。因此,必须有其他更有力的原则,才能让我坚信这些论述的正确性,而事实上,我对此相当有把握。若没有这些基础原则,我对于公平和正义的看法顶多就只能用在我选择喜欢看什么电影上,而无法呈现给广大读者。
我用来验证论述的基础原则,是午餐桌上的原则;也就是说,成功的构想必须在本质上和既有原则一致且相容(在逻辑和精神上皆如此),而且要能应用在各种假设情况,一旦有可能无法达成那些标准,就要诚实面对,然后加以探索。我所使用的这项原则不及纯数学来得精准,因此,我对于公平方面所提出的结论,也不如我在经济学方面提出的结论来得有把握。但就我所知,这还是目前最可靠的原则。
本书提出的所有构想,并非我一人发明。不过,就算全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点子,在通过精密检验之前,我也不会让它们仓卒成书。而据我所知,只有我们的午餐小组才能提供这种严格的批判和检验,特别是约翰.柏德(John Boyd)、詹姆斯.康恩(James Kahn)和艾伦.史塔克曼(Alan Stockman),他们在午休及餐后提供诸多卓见,我对他们感激不尽。另外还要感谢萝伦.范斯顿(Lauren Feinston)提供宝贵意见,她虽没有和我们共进午餐,但精神与我们同在。
午餐小组最棒的特色,就是从来没有一人主导全局的情况发生。每个成员的思考深度和求知热情都一样高昂,而且,多数论点都是由每位成员贡献出重要见解才达成结论。不过,关于本书所提及的这些议题,我特别要向马克.比尔斯(Mark Bils)致上最高的谢意。马克是成员中首位提出以下这个坚不可摧的信念:公平至关重要。他坚持,智识探究能够揭示人类行为的真理;在马克之前,没有人留意到这项令人意外又贴切、有效果的类推,现在,我们再也不能忽视它。此外,他还强调,要重新思索每一件自以为已经知道的事情,这种反讽的直觉也对我们有诸多启示。马克坚持,公平不可能在游戏场和市场上有不同的意义,他是我撰写本书的直接灵感。
本书有部分内容是我在《富比士》(Forbes)和《Slate》杂志专栏文章的扩充。摘录自《Slate》杂志的文章,皆已经过编辑仔细且彻底的编校,在此对麦克.金斯利(Michael Kinsley)和杰克.薛佛(Jack Shafer)致上十二万分感谢。另外,也感谢自由出版社(Free Press)的编辑布鲁斯.尼可斯(Bruce Nichols)的耐心、鼓励和绝佳判断力。
最后,还要感谢纽约匹兹佛市(Pittsford)的邦诺书店(Barnes and Noble),他们让我长时间在店内使用我的笔记型电脑,并给我宾至如归的感觉。我希望这本书能创下销售佳绩,以此回报他们。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公平賽局:經濟學家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經濟學跟人生意義搭在一起,感覺是個很跳脫傳統的組合。我一向對經濟學的理論很有興趣,但總覺得課本裡的公式和模型離生活太遠,比較難連結到日常的感受,像是關於「價值」這件事,在經濟學裡常常是用金錢來衡量,但對我們來講,很多東西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像是親情、友情、甚至是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女兒跟爸爸一起討論經濟學,這讓我覺得很新鮮,很想知道他們會怎麼去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尤其是他們會怎麼處理「價值」這個抽象的概念,是不是能讓經濟學的理性分析,跟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各種情感連結,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很好奇,在討論過程中,父親作為經濟學家,會不會試圖用更量化的方式去解釋一些人生中的「不公平」現象,而女兒又是以一個年輕人的視角,對這些說法提出質疑,或是提出更貼近人心的解答。書名中的「公平賽局」,也讓我聯想到很多社會議題,像是貧富差距、資源分配等等,經濟學理論如何在這些層面提供一些思考的可能性,又如何在現實的複雜性中,尋找一個比較「公平」的解方,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說實話,我對經濟學的感覺一直以來都有些距離感,總覺得那是個充滿數字和圖表的學科,離我的生活好像有點遙遠。但這本《公平賽局:經濟學家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的書名,卻意外地吸引了我。經濟學家和女兒的對話,這個設定就很有畫面感,讓我想像他們會如何在餐桌上、或者是在一次散步時,展開一場關於經濟學的討論。我很好奇,父親會不會用一些經濟學的原理,像是機會成本、邊際效用這些,來解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選擇,而女兒又會怎麼反駁,或者提出一些更貼近年輕人想法的觀點。特別是「價值」這個部分,我覺得是很有趣的切入點。在台灣,我們常常會強調「CP值」,這其實也是一種價值衡量,但我們心裡很清楚,很多東西的價值,比方說家人的愛、朋友的陪伴,是遠遠超過金錢所能衡量的。我特別想知道,書中他們如何處理這種「量化」與「非量化」價值的衝突,會不會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探討一些我們社會上比較難解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有些人付出很多,卻得不到相對應的回報,或者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做出最符合整體利益的分配。這樣的對話,聽起來就像是在為我們這些對經濟學有興趣,但又想把它跟生活連結起來的人,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评分老實說,我對於經濟學這個學門,一直以來都抱持著一種既敬畏又有點疏離的態度,覺得那是一個充滿數字、模型、以及冷冰冰的理性分析的領域,跟我們日常所感受到的情感、價值觀,似乎總是有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然而,《公平賽局:經濟學家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這本新書的書名,卻意外地勾起了我的閱讀興趣。經濟學家與女兒的對話,這個設定就充滿了親和力,讓我覺得這本書或許能夠以一種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帶我們走進經濟學的世界。我尤其好奇的是,書中將如何處理「價值」這個概念。在台灣,我們常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很多時候,這些「痕跡」並非用金錢可以衡量,像是為社會奉獻、為家庭付出,這些無形的價值,又該如何被看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探討這些關於「公平」與「不公平」的議題。像是資源的分配,機會的取得,或者是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人們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進而實現所謂的「人生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去思考,經濟學的理性思維,是否也能夠與我們內心的價值判斷,找到一種更和諧的共處之道,並且提供一些啟發,讓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選擇時,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具智慧的決斷。
评分我一向對探討人與社會關係的書籍情有獨鍾,而《公平賽局:經濟學家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這個書名,就立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經濟學,這個聽起來有點嚴肅的學科,竟然能跟「人生意義」連結,這讓我感到非常新鮮。我對書中父女之間的互動感到好奇,究竟會是怎樣的對話,才能將複雜的經濟學理論,轉化成能夠觸及人生核心價值的討論?台灣社會這幾年來,關於公平正義的討論非常多,我們看著新聞,有時會感到無力,覺得很多事情似乎都無法找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經濟學的角度,提供一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來面對這些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比則說,經濟學裡面的「帕累托最適」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辦法實現嗎?或者說,我們所追求的「公平」,究竟是什麼?是結果均等,還是機會均等?書中透過父女的視角,我想應該會呈現出不同世代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也可能會激盪出一些新的想法。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一部分,能夠探討經濟學理論如何在複雜的社會現實中,找到更具人情味,也更符合我們價值觀的應用方式。
评分最近在網路書訊裡看到《公平賽局:經濟學家與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以及人生意義》這本書,覺得書名很特別,尤其是「女兒互談經濟學、價值」這幾個字,立刻引起我的注意。我一直以來都對經濟學有一些興趣,但總覺得課本上的理論離我們實際的生活太遙遠,很難親身感受到。但如果能透過一個家庭的對話,去理解這些經濟學的概念,那聽起來就親切多了。尤其是「價值」的部分,這是我覺得在台灣社會裡,一直以來都很有討論空間的一個議題。我們常說「錢不是萬能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在做決定時,又不得不考慮金錢的因素。我很好奇,書中的父女會如何去探討,那些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東西,像是親情、友情、或是個人成就,在經濟學的框架下,又該如何去定義和衡量?這本書會不會試圖用經濟學的理性分析,去解讀一些人生中的「選擇」與「取捨」,像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或是創業與穩定的選擇。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公平」的新的觀點,在我們這個社會中,有時候會覺得資源分配不夠平均,或者機會不夠均等,經濟學的理論,有沒有可能幫助我們找到一些更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或是至少,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問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