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在《货币论》里头有一句话:「如果以货币为主线,重新撰写经济史,那将是相当激动人心的。」这部《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两千年》就是从货币经济的角度,对中国历史的一番梳理和解读。
作者朱嘉明是中国大陆在一九八○年代的「改革四君子」,受赵紫阳提拔,先后担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河南省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青年经济学会负责人、《中青年经济论坛》主编、中国西部研究中心主任、中信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朱嘉明在一九八四年筹办「莫干山会议」,意气风发,今天中国大陆金融界的一把手,如央行行长周小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都是当年在会议中登场的青年学者。
六四之后,朱嘉明流亡海外,先后在美国、澳州、东南亚各国进修、工作。二○○○年之后,先后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担任工业发展官员,目前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
在这部耗时十年完成的着作,朱嘉明不仅思考当年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之后,人民币如何从没有「含金量」、同时也不具备一般货币功能的通货,走向市场经济、进而发生通货膨涨的过程,他更从历史的脉络,去看待货币在中国过去两千年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有了许多新的见解。
秦始皇灭六国,中国从此走入中央集权的皇权统治,但其中当时的统治技术还不足以管理这么大的国家,因而货币经济这一块,向来是历朝历代鞭长莫及的,也因此,中国的货币经济向来表现出浓厚的自由经济色彩。而秦朝本身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统一币制,造成通货紧缩,「钱贵物贱」。
中国向来是以政治力量的强弱来评判一个朝代的表现。所以像南宋,一般认为是不及格的朝代,但是从货币经济的角度来看南宋,由于南宋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所积累的财富足以支撑与蒙古长达三十年的军事对抗,甚至,在蒙古灭宋之后,宋朝的贵金属财富成为蒙古维持一个横跨欧亚帝国的资本。
像这样不同于一般看待历史的见解,在书中处处都是。而这本书就现实层面最重要的关注在于: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所做的法币改革以失败告终,且为人民币登场铺了路。在作者眼中,人民币是法币的一种延续,而其基本想法都与凯因斯的货币思想相关。
目前的人民币是一种「双重」垄断的货币,国家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和对支持人民币的物资资源的垄断。人民币成了完全依赖于政府和国家信用的纸币。在人民币制度下,中国人民财富的形态只有人民币,而人民币为国家垄断,国家透过人民币供给数量和物价的不断变动,实现国民财富的重分配。
在这样的情形下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否取代美元,以及如何控制通货膨胀,都存在许多变数,本书在这部份,恰可提出多角度的观照。
作者简介
朱嘉明
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研究生院(1978-1981, 1985-1988),获得经济学硕士、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1993-1995)获得MBA。
1980年代,参与中国经济改革,先后任职于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河南省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青年经济学会负责人、《中青年经济论坛》主编、中国西部研究中心主任、中信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改革开放基金会负责人。
1989年离开中国。1990年代,先后在美国、澳州、东南亚各国学习、工作。2000年以后,先后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担任工业发展官员,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
着有《朱嘉明文集》(一─三卷)(非公开出版物,2009)、《中国大陆工业企业》(1994)、《中国大陆乡镇企业》(1994)、《论非均衡增长》(1988)、《中国需要厕所革命》(编者)(1989)、《没有极限的增长》(合译,1985)、《国民经济结构学浅说》(1984)、《现实与选择》(合着,1984)。
第四章 中断:计划经济和国民财富的「去」货币化」(一九四九─一九七八)
「去」货币化和国民财富萎缩
公有制:去货币化的历史前提
剥夺民间金融财富
计划经济:即实物经济和非货币经济
「国家化」的人民币
计划经济制度下的银行和金融
计划价格和「抑制型」通货膨胀
所谓限制「资产阶级法权」
第五章 重建:货币化、 现代货币金融结构和价格革命
制度转型和回归重建货币经济
回归和重建货币经济
货币收入,储蓄和利率
资本,资本构成和投资
制度转型,价格革命和通货膨胀
「超额货币」 和「虚拟经济」和「虚拟经济」
中国货币政策
一九八八年「价格闯关」
第六章 接轨:中国货币经济纳入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汇率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汇率:自觉贬值到被迫升值阶段的比较
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
中国高额美元储备,「美元悖论」和美元债券
开放金融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
黄金、石油和人民币
结语 中国货币经济的未来
后记
编辑室报告
凯恩斯在《货币论》里头有一句话:「如果以货币为主线,重新撰写经济史,那将是相当激动人心的。」这部《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两千年》就是从货币经济的角度,对中国历史的一番梳理和解读。
作者朱嘉明是中国大陆在一九八○年代的「改革四君子」,受赵紫阳提拔,先后担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河南省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青年经济学会负责人、《中青年经济论坛》主编、中国西部研究中心主任、中信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朱嘉明在一九八四年筹办「莫干山会议」,意气风发,今天中国大陆金融界的一把手,如央行行长周小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都是当年在会议中登场的青年学者。
六四之后,朱嘉明流亡海外,先后在美国、澳州、东南亚各国进修、工作。二○○○年之后,先后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担任工业发展官员,目前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
在这部耗时十年完成的着作,朱嘉明不仅思考当年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之后,人民币如何从没有「含金量」、同时也不具备一般货币功能的通货,走向市场经济、进而发生通货膨涨的过程,他更从历史的脉络,去看待货币在中国过去两千年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有了许多新的见解。
秦始皇灭六国,中国从此走入中央集权的皇权统治,但其中当时的统治技术还不足以管理这么大的国家,因而货币经济这一块,向来是历朝历代鞭长莫及的,也因此,中国的货币经济向来表现出浓厚的自由经济色彩。而秦朝本身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统一币制,造成通货紧缩,「钱贵物贱」。
中国向来是以政治力量的强弱来评判一个朝代的表现。所以像南宋,一般认为是不及格的朝代,但是从货币经济的角度来看南宋,由于南宋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所积累的财富足以支撑与蒙古长达三十年的军事对抗,甚至,在蒙古灭宋之后,宋朝的贵金属财富成为蒙古维持一个横跨欧亚帝国的资本。
像这样不同于一般看待历史的见解,在书中处处都是。而这本书就现实层面最重要的关注在于: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所做的法币改革以失败告终,且为人民币登场铺了路。在作者眼中,人民币是法币的一种延续,而其基本想法都与凯因斯的货币思想相关。
目前的人民币是一种「双重」垄断的货币,国家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和对支持人民币的物资资源的垄断。人民币成了完全依赖于政府和国家信用的纸币。在人民币制度下,中国人民财富的形态只有人民币,而人民币为国家垄断,国家透过人民币供给数量和物价的不断变动,实现国民财富的重分配。
在这样的情形下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否取代美元,以及如何控制通货膨胀,都存在许多变数,本书在这部份,恰可提出多角度的观照。
他序1
一幅中国货币经济的《清明上河图》
读毕朱嘉明先生六十万字的论着,一幅纵向描述中国金融史的《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静心把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两千年货币经济演变栩栩如生。此等格局,这般功力,正合嘉明先生本性。
一九八四年,第一次在北京听嘉明先生讲演,正为此公意气风发问政献策之际。莫干山改革会议的组织奠定了他当代思想家的底色与视野。一本《国民经济结构学浅说》,洛阳纸贵,展示他大格局解析复杂系统的思维能力。
一九八九年到九一年间,我们在美国为邻,不时添酒回灯彻夜长谈。于政治之外,他更着眼于野史与掌故,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已经解构,究心之术开始取代殿堂对策。仍隐约记得一起策划建立海外金融机构,隔靴搔痒,聊补嘉明未能参与国内金融改革之遗憾。
二○○八年,再□嘉明先生则是历尽沧桑再着书之状。海外曲折经商和颠沛流离的磨砺更打造一个对话的立场,而非高头讲章之状。货币经济史成为他学术新旅的起点,皆因凯恩斯有言,从金融角度观史,历史将被颠覆,此语更合嘉明先生意兴。
观之中国金融通史,古道斑驳,罕有人至。士农工商序列之中国,金钱乃不雅之物,于史乏陈。民国金融史家,多成名于考据和资料整理。共和国建立之后,金融学大抵淘汰,成为财政学之附庸,银行与各种金融机构也是名存实亡,不务正业。加上意识形态主导,金融理论几近无存。
最近三十年,金融界死灰复燃,蒸蒸日上,但商业气氛浓郁,鲜有学者甘于寂寞守住书斋。大学中的金融史专业几乎绝迹,海外学者也不过以西方金融通史来附会中国现状。有观念之书,无学理之作,这也是何以金融阴谋论一时盛行于坊间的缘故。
我在创建和经营中国金融博物馆的几年中,苦寻金融名家和金融史料,上下求索,深知此域之荒芜凋零,诸多名流不免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即便在西方,金融史也是冷门。每遇金融危机出现,便有若干学者痛定思痛,搜罗一圈史料,做些新解,炮制几本畅销书,仅此而已。一本金德伯格的《西欧金融史》主宰了半个世纪的西方教学,近年英国人弗格森出版的非学术作品《货币的崛起》也是一路畅销全球。
当下未了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风云际会新学兴起之时。厚积薄发的嘉明先生因势利导,适时推出此卷,高屋建瓴的梳理了两千年中国货币的历史脉络,奠定了当代货币经济的独特格局。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架构历史桥樑。披沙沥金,孜孜以求,解读从来误曲。箇中艰辛,需行家体会;整体突破,必高手心知。
以在下浅薄心力,无以学术置评,但此书填补货币经济通史之空白,则不言而喻。单单共和国成立以来六十年的当代中国金融里程之铺架,便前无古人。此六十年实在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在中国,即便全球也是豁然开朗。不立足当下,则前史无义,未来无据。史家与思想家之重要分野便在于把握当下之能力,这也是嘉明最着力、最擅长、最丰富的领域。
朱嘉明先生对货币逻辑与历史脉络的设计与表述建立了一个讨论平台,箇中观点与论据的展示或有不同立场之别,见仁见智之度。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思想资源等差异将衍生出无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这恰恰是一个公共平台建立的成功标志。如同举着火把照亮洞穴的先贤,能够看到后来者纷纷在光芒普照下寻觅各自珍宝之时,嘉明先生应当会感到满足的。
作为老友和同行,我也欣慰的期待着这一缕光芒。
王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他序2
哈耶克vs凯恩斯:解读中国货币经济史的钥匙
我是这本书最早的读者。我和朱嘉明博士在维也纳大学同事八年有余。在他撰写这本中国货币经济史稿的过程中,我们就这本书的思想、架构和理论基础进行过多次交流。如今,朱嘉明多年来的努力终告出版,乃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大成就,可喜可贺。我们身为朱嘉明在学术上的同事,这是我们讨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个新平台。
朱嘉明博士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写出了一部跨越几千年的货币经济史论。表面上看来,这部着作没有明白显现一个理论框架, 然而它有一种强大的内在逻辑性,使得书中所包含的很多资讯是上下、前后、左右联系在一起的。读者稍加细读,不难在字里行间看出这个强大的内在逻辑性,并知道 这是一种特殊的理论选择的结果。
这部着作非常出色的一个特点在于朱嘉明提供了一个奇特的理论基础,把哈耶克经济思想和凯恩斯主义这两种截然对立的经济学派结合起来。朱先生将中国货币经济划分为传统货币经济和现代货币经济两个阶段。前者历史悠久,后者时间很短。从大的方面看,他试图用哈耶克解释传统货币经济,用凯恩斯解释现代货币经济,同时又以哈耶克作为批判现代中国货币国家化的一个理论基础,而凯恩斯则是他解释中国传统经济不足之处的一种理论工具。这是一次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尝试。
中国传统货币经济体系是放任的。不论是宋代的纸币还是明朝的白银化,都来自民间的创造,而非政府的设计。也就是说,中国的传统货币系统不是一个依赖国家的系统。各种货币同时存在,同时流通,保障了经济顺畅运行,发展出一个包容性很强、灵活性很大,容许远距离区域贸易的可持续性的经济体系。这非常接近哈耶克所追求的自发秩序理论和货币非国家化理想。哈耶克没有直接影响中国的货币经济,但是中国货币经济却为哈耶克思想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经验证明。这是本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发明。
到现在为止,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的思想被认为是空洞、假设性、没有实际基础的,遑论有学者试图用哈耶克的思想来解释中国传统货币经济。 哈耶克之所以进入有关中国传统货币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因为他的思想在反思和批判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以及当下国家发动现代化的过程,是极为有力的思想和理论资源。在一个这样的背景下,哈耶克理论在中国经济界开始产生影响,而朱嘉明是在这个脉络下选择以哈耶克来解释何以中国传统货币经济有那么巨大的活力,以及毛泽东时代中央计画失败的原因,还有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凯恩斯主义从一开始就带有「教义」的特征,对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凯恩斯在一九二六年发表《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时,恰是南京政府建立和开始设计政府干预经济战略之时。国民党的工业化战略基于这样的理念:国家必须在现代化中起主导作用,现代经济需要国家控制金融体系。
这是国民政府启动一九三五年货币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分水岭:在一九一一到一九二七年间,经济在国家极端虚弱而无干涉能力的条件下得到充分发展,而一九二七年以后,在日本与苏联的成功影响之下一步一步引入国家对经济的主导。尽管这项改革比凯恩斯革命早一年,但是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学家也受到凯恩斯的影响。 国民党的「废两改元」,一九三三年建立银本位;一九三五年又将之抛弃,引进法币,是向货币现代化的跃进。
但一九三五年货币改革有两个未预见到的影响:一是它为政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印刷纸币。而这种新的可能性导致一九四八到四九年的通货膨胀;同时也给共产党提供了机会,发展非法纸币,直至摧毁国家货币系统。尽管大多数研究者强调共产党战胜国民党,主要是军事上的胜利,然而,读了此书之后,我们必须看到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货币的威力。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前,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金融货币体系。所以,一九四八年之后,当国民政府通货膨胀处于不可收拾的状态下,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信心也下降。共产党的人民币成了一种替代性货币,使得共产党在军事上的胜利增强了它在经济上的影响力。最后人民也在政治上转而倾向共产党。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是中国经济史上转向国家干预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和第一次高潮,而这个阶段以崩溃告终。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凯恩斯经济学始终是影响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经济理论,以至于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了全世界最强的凯恩斯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曾在全世界几乎成为主流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引起很多中国经济学家的注意,朱嘉明先生是其中之一。这部着作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中国一步一步建设市场化混合经济体系过程的一个有启发性的反思。
朱嘉明用凯恩斯,是为了了解释中国现代金融系统的内在逻辑;用哈耶克, 是基于其历史上的重要性,是为了批评中国现代金融系统的不足。大多数分析家多少都是用凯恩斯来衡量与解释今天中国的经济。即使最自由的分析家,似乎也认同中国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认同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成功的。很少有人敢于从另外一个侧面来批判这个过程,更不用说有人走得像哈耶克那么远,去批判国家透过货币对经济施加强大的影响,以及对社会上的每一个经济主体施加的控制。
货币经济在毛泽东时代经历了历史性倒退。货币在毛泽东时代是国家垄断的。根据哈耶克的思想,这是人们为什么不自由的主要原因。毛泽东时代是经济主体依赖国家来维持自身生存最深的时代,而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回归货币经济,实施经济的货币化。中国经济增长跟中国经济的再货币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过这个再货币化的过程又是在国家愈来愈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经济的货币化是伴随着国家从货币系统退让而进行的。它打开了向非国有经济活动的机会之窗,使他们得到不再依靠国家而生存的机会。反过来讲,经济的货币化是在以国家为现代化的总组织者和总设计者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从一九七八年建立起来的体制,非常类似国民党政府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七年在南京建立的混合经济体制。这个受凯恩斯主义影响的体制在一九四九年以失败告终。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作为一个今天的凯恩斯主义体系,能否避免再一次的失败?
当代中国教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副校长 魏格林博士(Prof. Dr.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二○一一年十一月于维也纳大学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我立刻被“解放区货币”和“法币”这两个章节所吸引。在台湾,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大多是从国民党的视角出发,对于解放区是如何建立和运作一套独立的货币体系,我了解甚少。林老师的这部《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下)》,想必会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角度。 我非常好奇,在国共内战的极端环境下,解放区是如何克服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的严峻挑战,发行出一套相对稳定的货币,并最终将其推广到全国。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复杂的金融运作、经济政策,甚至是心理战。而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在后期又为何会迅速贬值,最终导致经济崩溃?作者会不会深入分析,这背后是政策失误,还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我期待着,林老师能用他一贯的严谨态度,为我们揭示出这段波澜壮阔的货币斗争史。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我一直非常敬佩的历史学者。他写史,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韧性,能够从宏观的大历史中,捕捉到那些微小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经济脉络。《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下)》,这个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货币经济”这个切入点,非常吸引我。 下册内容,我猜测会聚焦在中国近代,从清末到民国这段跌宕起伏的岁月。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描绘,在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货币体系是如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些曾经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白银和铜钱,在时代的洪流中,价值是如何被改变的?而新的纸币发行,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权力的扩张和对经济的掌控?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为我们揭示出,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和集体的经济活动,是如何在“自由”与“垄断”之间不断摇摆,最终走向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格局。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林老师(我姑且这么称呼他,因为他在我眼中就是位严谨的学者),他对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总能给我带来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这次的《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下)》,他将目光聚焦在近现代,特别是晚清到民国这段动荡不安的岁月。我尤其好奇他如何解析在这个全球化浪潮初现、列强环伺的时代,中国自身的货币体系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存,甚至试图转型。 想象一下,在那个时期,铜钱、银两、纸币,甚至外国的货币,在市面上可能交错流通,这种混乱的局面,再加上朝代更迭、政局不稳,要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货币体系,简直是天方夜谭。林老师会不会探讨,当时的政府,无论是清朝的晚期改革,还是民国的中央银行尝试,他们在货币政策上的每一次决策,背后又承载了多少政治考量?而这些政策,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民生,甚至最终走向了我们熟知的历史结局?我期待着他能像抽丝剥茧一样,为我们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货币逻辑。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封面的设计所吸引,那是一种沉淀了历史厚度的质感。翻开序言,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货币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交易工具,它承载着权力的象征,也决定着经济的脉络。这本书聚焦于“货币经济”这个宏大的主题,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会如何描绘中国两千年来,从中央集权的王朝到近代民族国家的演变过程中,货币发行权是如何被争夺、被利用,最终又如何塑造了不同的经济形态。 下册的内容,应该会更深入地触及近现代这段复杂的时期。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分析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货币体系是如何不堪一击,又如何在这种冲击下,催生出对现代金融体系的渴望。那些曾经象征着财富的白银、铜钱,在印刷术和金属货币大规模生产的冲击下,价值体系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而当纸币发行权成为国家信用的关键,那些掌握发行权的人,又如何利用这种权力来支撑他们的统治,或者,在更黑暗的年代,成为掠夺的工具?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让我们理解,为何“自由”的货币在某些时期会逐渐走向“垄断”。
评分最近几年,我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兴趣愈发浓厚,尤其是对经济层面的探讨。这本书的题目《从自由到垄断:中国货币经济两千年(下)》,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而且“两千年”这个跨度,光是想想就让人肃然起敬。下册聚焦于近现代,这正是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时期。 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详细阐述,在晚清时期,随着海禁的打开,外国银元是如何大量涌入中国,并且在民间流通,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本土货币体系造成了怎样的冲击?这种“自由”的货币流通,在初期是带来了便利,还是潜藏了危机?而到了民国时期,伴随着军阀割据、政权更迭,中央银行的建立和货币改革,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集权和垄断的?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与货币发行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被不断重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