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台湾数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史,从二次战后以出口米、糖为主的农业社会,到现在人均所得即将突破两万美元,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11年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中,台湾也成为全球第6位,是历年来最佳的名次!这六十年来,台湾到底做对了什么?又有哪些人贡献其中?
在财经部会完整历练四十年的叶万安先生,以亲身的见闻指出,推动台湾经济成长的关键,除了民间企业的兴起与壮大,政府适时解除管制的经济政策亦功不可没,尤以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及「建设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两项政策影响最为深远。这些关键政策能成功推展,背后其实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
首先,专业幕僚需提出经济改革的建议,初步取得主事者认同与支持后,再与相关部会首长商量。有时还需委託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先形成共识,再分别向民意代表沟通与说明。立法实施后,执行上亦会遭遇来自部分机关本位立场的阻力或是既得利益者的抗拒。加上两次石油危机、全球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产业更迭、外交压力等因素,台湾经济从管制到开放的过程中,累积了不少克服困难的经验。
本书先简要说明过去政府採行的经济政策,再探讨当前面临经济问题及其成因,然后就当前经济政策做一分析,并检讨政策执行进度,最后再对未来经济前瞻提出若干看法,值得其他国家参考。
作者简介
叶万安
民国15年出生于南京市,祖籍浙江绍兴。民国37年国立上海商学院银行学系毕业,分别于53年及59年在国际货币基金(IMF)研究所及世界银行经济开发研究所(EDI)各研修六个月。
曾任台糖公司副组长、行政院经安会工业委员会专员、行政院美援会专门委员、经合会综合计画处处长、经设会经济研究处处长、经建会副主任委员,于民国81年5月退休。
曾兼任行政院主计处国民所得统计评审委员会创始委员迄今46年、普查委员会29年;曾先后兼任东海大学、东吴大学、台湾大学副教授17年;曾担任经济日报主笔40年撰社论1,927篇,以及撰写专论一百余篇。
现兼任中华经济研究院政策研究顾问,行政院主计处国民所得统计评审委员会及普查委员会委员。
序文
台湾经济自由化的大功臣
叶万安先生应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教授之请,将他最近三十年所着有关台湾经济自由化的重要文稿六篇,加上他为1985年行政院经济革新委员会研讨成果总报告所撰的总结报告,结集成为这本《从管制到开放──台湾经济自由化的艰辛历程》,嘱我写序,我觉得十分光荣。
万安兄是我五十年的老友。1961年2月我服完预备军官役,经王作荣先生延揽,到他所负责的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工作,万安兄是王先生介绍我认识的第一位同事。当时我的职位是荐派十二级也就是荐派最低级处员,而万安兄已是资深专员。他从台糖公司转任经济安定委员会的工业委员会,再经工业委员会改组到美援会任职,经验丰富,对台湾的经济统计更是如数家珍。
我记得在美援会经济研究中心时,他和王先生在同一间办公室,主要负责经济统计的蒐集和整理工作。此一重要工作的成果后来编成《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每年补充最新资料,更新出版,多年以来成为国内外经济学者研究或欲了解台湾经济最完备、最方便的统计手册。
我还记得万安兄工作专注,导致背痛,有一段时期腰部装上铁架,仍然不肯休息。我们今天使用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提供的这本《Data Book》,都应感念万安兄当年的辛劳。
我负责的工作是经济研究,并为当时的副主任委员尹仲容先生和秘书长李国鼎先生草拟文章和演讲稿。万安兄不仅在工作上给我很多指教,在生活上也给我很多帮助,让我顺利度过离开学校、初次就业的困难调适阶段,开始认识美援会的一些同事,适应环境,进入状况。
我奉派的第一件重要任务,是为尹仲容先生准备一篇国防研究院为纪念中华民国建国五十年向他邀稿的〈对外贸易制度沿革〉。为了达成此一任务,我勤跑南港中央研究院图书馆,花一个多月时间,撰成一篇大约一万五千字的长文,分析民国以来对外贸易与外汇制度的沿革,重点置于1958年4月12日开始到1961年6月1日完成,将新台币对美元从多元汇率简化为单一汇率的外汇贸易改革方案,就是万安兄在本书第四章所说的台湾经济的第一次自由化措施。
经过这一次外汇与贸易改革,台湾经济从进口代替、保护国内产业转变为出口导向,以出口扩张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导致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快速经济发展。贸易从入超转为出超,就业状况从失业到达充分就业,于1970年代后期为台湾经济赢得亚洲四小龙或四小虎(the four young dragons或tigers)的美誉。
1963年政府为因应1965年美援终止,将美援会改组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简称经合会,我于翌年回到台大经济系任教。其后数年完成学位,教学研究之余,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勤于发表意见。
1973年政府将经合会改组为经济设计委员会,我接受征召,从台大经济系借调经设会任副主任委员,再度与万安兄共事,迎战1970年代波涛汹涌的经济问题。这时正值台湾对外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准备剧增,导致货币数量快速增加,物价膨胀,新台币升值应有助于缓和此一情势。这年10月发生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助长台湾物价上涨,使国内物价在固定汇率下超过国外水准。1974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台湾出口困难,失业严重,解救经济困境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将新台币适度贬值。然而政府态度迟疑,在前后两种情形下,都不愿轻易变动汇率。
这段时期,我主张新台币汇率应随国际收支变动适时调整,而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教的两位中央研究院院士──蒋硕杰先生和刘大中先生则主张採取「浮动汇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刘先生并认为政府不愿採用浮动汇率制度是因浮动二字让人想起大陆时期「人心浮动」,所以建议用「机动汇率」代替「浮动汇率」。
1978年7月政府将新台币对美元汇率从38:1升值为36:1,同时并宣布将汇率制度从行之多年的固定汇率改为机动汇率。不过这时台湾并无可以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新制之实际运作,尚有待其后相关法规制度的修订与安排。
1977年12月,政府将经设会改组为经济建设委员会,提高层次,扩大功能,由中央银行总裁俞国华先生兼任主任委员。经建会的英文译名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更足以显示这个机关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78年5月蒋经国先生就任总统,原经济部长孙运璇先生受命组阁,出任行政院长。孙先生在经济方面一个重要理想是在台湾择地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唯议论多时,未能得到可行方案。据闻李国鼎先生建议迅速自由化,将全台湾发展成自由贸易区。我自己则主张从自由化进入国际化,使台北市和高雄市两个大都会区各国商贾云集,以繁荣台湾经济,增强台湾安全。
自由化和国际化当然必先做好制度化的安排。我并于1981年12月行政院通过经建会所提出的「民国71年至74年台湾经济建设四年计画」中加入下面一段话:
「健全经设法规,提高行政效率,鼓励民间参与,减少行政干预,以维护自由市场制度及价格机能的运作;有秩序的引入外来竞争,以提高技术,平衡物价,为公私企业开创一个开放竞争而秩序井然的发展天地,为社会大众建立一个公平、祥和而朝气蓬勃的生活环境。」
我记得经设会第二任主任委员杨家麟先生有一次对我说:「一种主张如果你觉得是对的,就应不断提倡、不断鼓吹,直到大家都如此说,忘记最初由谁提出,就会见诸实施。」
1984年5月俞国华先生出任行政院院长提出「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政策宣示,1985年的经济革新委员会经过六个月讨论,提出七大册报告书,包含五十六项革新方案,将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理念加以落实,万安兄称之为「台湾经济第二次自由化」,实在是1970年代以来很多人努力的结果。而万安兄从经设会到经建会,从担任综合计画处处长、经济研究处长到副主任委员,全面参与,锲而不舍,有很大的贡献。他是台湾经济自由化的大功臣!
我有幸以学者身分受聘为经革会委会,参与讨论,未因1984年职务变动从这一场台湾经济发展的盛会缺席。我请万安兄容许我引用我在《台湾经济自由化的历程》(三民,2003)中一些话,为他这本大着作一註脚(foot note):
「我们如果说经济自由化自始就是政府为台湾经济发展所设定的政策原则,显然并非事实。但是如果我们想用一句话表达台湾过去50年的经济政策,那就是渐进的经济自由化……。」(p.4)
「……台湾的决策者过去如果对经济自由有更多的了解、更大的信心,因而更大胆推行自由化,则台湾的经济发展应会有更好的表现。」(p.4)
「回顾民国70年代台湾经济自由化的过程,虽然观念上已予接受,制度上也力求配合,唯初期迟疑不决,后期迫于情势,急转直下,可谓太晚又太勐(too late and too big),致使经济付出若干不必要的成本。追根究底,不能不说对自由化缺少充分的认识,因而没有完全的信心。」(p.130)
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孙震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复古又现代的感觉,让人一眼就想知道里面到底讲了什么。标题《从管制到开放:台湾经济自由化的艰辛历程》更是直击要害,勾起了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的强烈好奇心。我一直对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转折点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决策背后的故事,那些我们普通人可能不太了解的权衡和博弈。这本书似乎就触及到了这个核心。回想过去几十年,台湾经济确实经历了不少变化,从早期的出口导向,到后来加入全球化浪潮,再到面对来自中国大陆的竞争和挑战,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描绘这些“艰辛历程”的,是不是有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的经济政策,在当年是多么的争议和困难才得以推行。而且“自由化”这个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含义也会有所不同,书中是如何界定和探讨这个概念的呢?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视角,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台湾经济演变的逻辑和脉络,也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对当下经济发展仍有启发的意义。
评分翻开《从管制到开放:台湾经济自由化的艰辛历程》的扉页,一股厚重感扑面而来。作为一名曾经的财经记者,我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曾亲身报道过一些相关的事件。但我深知,新闻报道往往只能触及冰山一角,而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入的副标题,预示着它将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管制”与“开放”之间那种复杂而微妙的动态关系的。这种转变,绝非简单的政策指令,而是涉及观念的更新、制度的重塑,甚至是社会结构的调整。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在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有哪些重要的决策者、智囊团,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做出选择的?那些被历史湮没的细节,那些在关键时刻被反复权衡的利弊,是否能在书中得到生动的呈现?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本严肃的学术研究著作,但同时也能用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让我们这些曾经的局内人或旁观者,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史,从中汲取智慧,也感悟历史的厚重。
评分拿到这本《从管制到开放:台湾经济自由化的艰辛历程》,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我从事的行业虽然与宏观经济没有直接关联,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经济环境的变化。我一直觉得,理解台湾经济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对于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特别是“管制到开放”这个转变,这其中涉及到多少政策的制定、修正,多少产业的兴衰,多少政策制定者们熬过的夜,付出的努力,甚至是承担的风险。这本书的篇幅和主题,看起来就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而是需要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的分析。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描绘“管制”时期的经济面貌,以及为了走向“开放”,具体进行了哪些关键性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在当时看来,是否冒着巨大的风险?有没有一些失败的尝试,或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拨云见日”的感受,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我们经济发展脉络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以及这些节点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经济类书籍很多,但很少有能真正触动我心灵,让我觉得“这本书就是为我写的”的那种。直到我看到《从管制到开放:台湾经济自由化的艰辛历程》这个标题。我是一名小企业主,亲身经历过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我总觉得,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利和机会,不是凭空而来的,背后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和牺牲。这本书“艰辛历程”这几个字,就点出了其中的关键。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具体地分析,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政府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推动者,还是管理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不同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又是如何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需求而调整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能看到,那些宏大的经济概念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落地,又是如何影响到像我这样的小人物的生活。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对未来的思考,或者对当下经济政策的借鉴意义?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评分我最近在逛书店时,无意间看到了这本《从管制到开放:台湾经济自由化的艰辛历程》,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驻足。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平凡市民,我对我们经济的变迁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我记得小时候,很多东西都是配给制的,生活不像现在这么便利,但那时候似乎也有一种踏实的社会氛围。后来,随着经济的起飞,生活水平一日千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商品和机会。但伴随而来的,也有一些关于贫富差距、产业转型、环保压力等新的问题。这本书的副标题“艰辛历程”,让我觉得非常贴切。经济的开放和自由化,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其中一定充满了各种挑战、牺牲,以及为了国家发展不得不做的痛苦抉择。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深入探讨了不同利益群体在自由化过程中的角力,以及决策者是如何平衡各方诉求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历史档案、访谈记录,或者是一些经济学者的深度分析,来还原那些关键时刻的真实图景?我很期待能从书中找到答案,更深切地体会台湾经济发展的来之不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