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西进,迄今已逾二十载,随他们在当地停留日久,不论在心态或行为上均已产生相当变化:从短期驻足的「商人」,转变为长期落户的「移民」;从置身其外的「他群」,转变为难分难舍的「我群」;从唯利是图的「经济人」,转变为深嵌当地的「社会人」。这样的趋势迥异于以往国内所熟悉「台商社群」,以及传统台商研究所关注的狭隘层面。因此对于未来台商动向的解读,必须从他们身分认同的变化以及与当地政社环境的互动着手。基于此一认识,本书收录的九篇论文,分别从:跨界经验、身分认同、制度环境与劳动体制四个面向,对台商在大陆的经营与生活状况展开分析。书中除首章为「台商研究」领域纵览外,其余各章均奠基于扎实的实地调查,除採用崭新的分析角度外,论文涵盖的广度与深度也为同类着作所不及,相信不论入门初学或学术先进,均能从《台商研究》一书中获得深一层的认识与进一步的启发。
作者简介
耿曙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林瑞华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舒耕德
当代欧洲台湾研究中心主任
大中华研究讲座教授
德国图宾根大学汉韩学研究所
邓建邦
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副教授
林平
中正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
曾于蓁
政治大学东亚所博士候选人
曹敏娟
铭传大学公共事务研究所硕士
李骏怡
英国诺丁汉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
刘玉照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王平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
应可为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
林家煌
国立政治大学东亚所博士生
林芷榕
国立政治大学东亚所硕士
导言 林瑞华、耿曙、舒耕德
第一篇 台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第一章 台商研究的起源、发展与核心议题∕耿曙、林瑞华、舒耕德
第二篇 跨界经验
第二章 弹性下的限制—理解中国台干的跨界工作流动与生活安排∕邓建邦
第三章 双重边缘人:在中国大陆的外省台湾人∕林平
第三篇 身分认同
第四章 大陆台商的政治思维:田野初探∕舒耕德
第五章 做为政治社会化机制的东莞台校:台生身分认同来源∕曾于蓁、曹敏娟、耿曙
第四篇 制度环境
第六章 中国大陆的自发协会与公民社会:昆山与东莞台协的个案研究∕林瑞华、耿曙
第七章 台商与中国地方政府的互动—在依赖与自治间摆盪∕李骏怡
第五篇 劳动体制
第八章 大陆台企中的组织「断裂」与「台湾人」群体的社会融合∕刘玉照、王平、应可为
第九章 世界是平的?全球化、在地化与大陆台资企业台、陆干关系∕林家煌、林芷榕、耿曙
《台商研究》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两岸一家亲”这句话的含义。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台商故事,展现了这种情感的真实连接。我被书中关于那些服务业台商的故事深深吸引,比如在大陆开设第一家台湾风格咖啡馆的经营者,他们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努力还原家乡的味道,并且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赢得了大陆消费者的喜爱。他们不仅是商人,更是文化的传播者,用台湾人的热情和友善,拉近了两岸人民的距离。书里提到一位在上海开早餐店的阿姨,她坚持使用台湾的食材和烹饪方式,每天起早贪黑,只为给顾客提供最地道的台湾早餐。这种对家乡味道的执着,以及对顾客的真诚,让我深受感动。这本书让我看到,台商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联系,更是情感上的纽带,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两岸之间播撒着友谊的种子。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反思“成功”定义的书。《台商研究》并没有只歌颂那些光鲜亮丽的财富神话,而是深刻地探讨了台商在追求事业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和所经历的成长。我尤其被书里关于那些“二次创业”的台商的故事所打动。比如,有一些曾经非常成功的台商,在经历了经济周期的起伏或者市场环境的变化后,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再次出发,学习新的知识,拥抱新的技术,甚至跨界到全新的领域。书里描述了一位曾经在电子行业叱咤风云的台商,在行业转型后,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农业科技领域,并且用他在商业上的经验,帮助许多台湾农户实现了现代化转型。这种不畏艰难、勇于革新的精神,让我看到了台商群体真正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成功不仅仅是财富的累积,更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哇,这本书《台商研究》简直是把我带回了那个时代的台湾!我记得当年,家里的亲戚就有不少是第一批去中国大陆发展的台商,那时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气氛。我读完这本书,脑海里浮现出的不是那些冰冷的经济数据,而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书里描述的那些台商,他们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投资者”,更是带着台湾的打拼精神和生活方式,一路摸索、一路适应。我尤其被其中一个章节打动,那是讲一位来自高雄的鞋厂老板,他怎么在中原大地建立起自己的工厂,从最初对大陆市场的陌生,到后来用台湾人的细致和勤恳,一步步赢得当地工人的信任,最终事业有成。他不仅仅是在做生意,更是在两岸之间搭建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书里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经济起飞的年代,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人们脸上洋溢的希望,以及那些隐藏在繁荣背后的辛酸与坚持,都历历在目。读这本书,就像在翻阅一本我自己的成长日记,也像是在和许多我熟悉的面孔重逢,让我深刻感受到“台商”这两个字背后蕴含的复杂情感和历史厚度。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台商研究》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台商研究》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部纪录片,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大陆创业的台湾人,让我看到了他们鲜活的生活和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我记得书里有一个篇章,讲的是一群来自台湾南部的传统产业的二代接班人,他们如何在家族的压力和时代的变迁中,选择接受父亲的事业,并且用新的理念和技术,在大陆市场重新焕发生机。其中一个例子是关于一家生产纺织品的家族企业,他们如何从最初的代工生产,逐渐转型为拥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并且在电商平台上大放异彩。书里没有回避他们遇到的困难,比如技术瓶颈、人才流失,甚至家庭内部的矛盾,但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他们如何凭借台湾人的灵活应变和创新精神,一步步克服。读完之后,我对这些年轻一代台商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不仅继承了父辈的衣钵,更是在时代的大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评分这是一部让我对“台商”这两个字有了全然不同理解的作品。《台商研究》并没有像我之前读过的一些经济学著作那样,只关注宏观的政策和数据,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个体的经验之中。我特别喜欢书里对那些“隐形”的台商群体的关注,那些可能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却默默耕耘,为两岸经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小人物。比如,书里写到一位来自台南的茶叶商家,他怎么把台湾的高山茶带到大陆,并且在完全陌生的市场里,通过自己独特的人脉和口碑营销,一点点打开局面。他谈到当时物流不发达,怎么亲自骑着摩托车,一家一家地送货,风雨无阻。这种亲力亲为的精神,以及他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真的让我非常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汗水和智慧。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研究,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叙事,让我看到了台商群体的多样性和他们的坚韧不拔,也让我对他们所经历的时代变迁有了更深刻的体悟,那些曾经的挑战和机遇,都被生动地刻画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