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PC时代大红大紫的智慧型手机

后PC时代大红大紫的智慧型手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智能手机
  • 移动互联网
  • 后PC时代
  • 科技趋势
  • 用户体验
  • 商业模式
  • 创新
  • 移动应用
  • 数字化转型
  • 通信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尽管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隐忧,但智慧型手机销售却丝毫不见减缓态势,2012年需求依旧庞大,预期平价智慧型手机将是市场成长的动力来源。随着Apple、Google和Microsoft相继推出新版作业平台,2012年各厂的厮杀竞争确定进入白热化的战国时代,作业系统(OS)将形成Apple iOS、Google Android及Windows Phone三大阵营鼎立的新局势。在M型化社会潮流下,手机精品化、低价化已成为趋势。

  「Apple」一个科技界的时尚代表,创新的推手先驱,一次又一次地推出革命性产品,也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了世界,带给世人惊喜。在诸多竞争对手于后疲于奔命,苦苦追赶的同时,Steve Jobs的一举一动,彷彿牵动着科技版图的变化,更造就多少公司产品的整併和退出市场。随着iPhone 4S的发表和Steve Jobs的与世长辞,未来Apple又将如何继续独领风骚?

  4G竞争时代来临,在需求提振和基础建设逐渐布建下,2012年各主流品牌手机厂商陆续推出4G LTE机种,并透过与营运商结盟抢攻市场。随着运营商大力布建4G LTE网路、逐步商用;另一方面,支援LTE网路的智慧型手机纷纷问世,LTE市场可望在未来几年出现爆发性成长。

科技浪潮中的变迁与重塑:一部关于数字时代演进的深度观察 书名: 《无界之域:从信息洪流到智能生态的权力转移》 作者: 佚名(或使用一个化名,例如:李文博) --- 图书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结构重塑与权力版图的重新划分。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设备或应用(如智能手机)的兴衰史,而是将视野投向一个更为宏大且复杂的命题:在过去二十年间,由互联网、移动计算以及大数据驱动的“数字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感知方式、商业模式乃至国家治理结构。 《无界之域》是一部跨学科的深度分析之作,它拒绝碎片化的技术叙事,致力于构建一个关于“后PC时代”宏观生态系统的完整图景。我们试图探讨的,是如何在看似透明、无缝连接的数字世界背后,涌现出新的“看不见的手”——那些控制数据流动、算法决策和基础设施的隐形力量。 第一部分:范式的坍塌与新秩序的诞生 本书伊始,我们首先对“个人电脑时代”(PC Era)的终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解构。PC时代的核心在于“个人计算中心主义”:用户必须通过特定的、物理的界面(桌面、键盘)主动地去“访问”信息。然而,随着网络协议的泛在化和计算能力的微缩化,这种中心化的模式开始瓦解。 核心论点: 范式的转变并非简单的设备迭代,而是计算范畴的“去中心化”和“环境化”。计算不再局限于一个盒子,而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环境智能”。 我们将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领域的结构性变化: 1. 信息获取的“被动化”: 探讨从“搜索”(主动提问)到“推荐”(被动接收)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用户心智模型的影响。我们审视了推荐算法如何重塑了公众的兴趣图谱和信息接触的广度与深度,揭示了“信息茧房”的结构性成因。 2. 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 阐述物联网(IoT)的底层逻辑并非关于设备互联,而是关于“实体资产的数字化映射”(Digital Twin)。这种映射如何使得商业决策和供应链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以实时数据驱动的阶段,并对传统行业的运营效率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 3. 计算资源的所有权转移: 追溯云计算的崛起,分析这种资源池化(Pooling of Resources)如何使得计算能力从“资本密集型”转变为“服务型”。我们详细考察了少数几家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如何掌握了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的命脉,及其对创新生态的“守门人”效应。 第二部分:数据主权的博弈与数字劳动的新形态 在新的数字生态中,数据已取代石油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数据流动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以及对社会劳动的深刻影响。 对权力结构的解析: 我们将分析数据所有权、使用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复杂博弈。这不仅是法律和监管层面的议题,更是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公平性的核心问题。从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到数据本地化的呼声,本书旨在梳理各国政府在数据主权方面的战略部署及其背后的国家利益驱动。 劳动力的“隐形化”: 数字经济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工作形态,从零工经济(Gig Economy)到平台化协作。我们对这些新兴的劳动模式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重点讨论了“微任务”(Micro-tasking)如何将复杂的认知劳动拆解为机器可处理的最小单元,以及这如何模糊了“雇佣”与“自由职业”的界限,使得劳动者在享受灵活性的同时,也承受着社会保障缺失和算法管理的双重压力。 算法治理与伦理困境: 算法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隐形立法者”。本书审视了在金融信贷审批、招聘筛选乃至司法量刑等关键领域,算法决策的“黑箱”问题。我们不仅批判了偏见在数据中继承和放大的风险,更探讨了如何建立一套既能保障效率,又能实现问责和透明的“算法治理框架”。 第三部分:心智的重构与未来的远景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探讨这场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更深层的影响——即对我们“心智”和“集体行为”的重塑。 注意力经济的终极形态: 我们认为,注意力不再仅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是被系统性地设计和诱捕的目标。通过对人机交互设计(HCI)中“沉浸感”和“即时满足”机制的分析,我们揭示了现代数字界面如何利用人类的认知偏差来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并探讨了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的认知负荷对个体决策能力和长期规划能力可能造成的损害。 信任的数字化迁移: 区块链、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等技术代表了对传统中心化信任机构(如银行、政府)的一种挑战和替代方案的探索。本书对这些“重构信任”的尝试进行了冷静的评估,分析了其技术成熟度、监管挑战以及在构建真正“抗审查”的数字社群方面的潜力与局限性。 结语:超越技术决定论 《无界之域》最终的目的,是邀请读者从“技术是中立的”这一简单论断中抽离出来,认识到每一次技术生态的演进,都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选择的结果。我们身处的这个“无界之域”,既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连接和机遇,也潜藏着新的集中化风险和不平等。本书旨在提供一把分析的钥匙,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复杂的数字权力动态,从而更具意识地参与到塑造我们共同的数字未来的进程中去。 本书适合对象: 政策制定者、商业战略规划者、社会学与传播学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希望穿透日常技术表象,理解数字时代底层逻辑的深度思考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智慧型手机产业发展趋势
一.决战平价风,2012年智慧型手机首重软硬整合
二.2012年品牌手机大厂布局,将钟情Android、Microsoft平台
三.台湾手机代工积极朝向「智慧」转型
四.台湾手机代工厂与品牌厂持续拼成长
五.由MWC 2012看手机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章 M型化-智慧型手机走向两极
一.2012年将掀起一场低价智慧型手机大战
二.中低阶手机热潮兴起,手机品牌厂、晶片厂积极应战
三.智慧型手机发展往M型化延伸触角
四.2012年将会是大陆千元人民币智慧型手机市场爆发的一年

第三章 由iPhone 4S来看Apple热潮
一.iPhone 4S看软不看硬
二.iPhone 4S的扩散效将逐渐发酵
三.从Siri看Apple的语音交互技术
四.厂商发展动态分析
五.厂商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Siri」

第四章 手机大厂竞相投入LTE手机商机
一.2012年全球LTE的手机销售量将骤增4倍
二.Samsung位居全球LTE手机市场最大品牌
三.美国LTE装置市场竞争加剧
四.4G高速发展考验智慧型手机电池续航能力
五.TRI观点

图目录
图1.1 2009 ~ 2015年全球智慧型手机出货量及渗透率预估
图1.2 2012年各品牌智慧型手机市佔率
图1.3 Samsung之云端发展策略
图1.4 2005 ~ 2011年台湾手机与智慧型手机出货量统计
图1.5 2011年台湾厂商手机出货比重
图1.6 2010年第一季 ~ 2011年第四季宏达电手机出货量统计
图1.7 2010年第一季 ~ 2011年第四季华冠手机出货量统计
图1.8 2006 ~ 2011年华宝手机出货量统计
图1.9 MWC 2012主要趋势
图1.10 四核心 / 4G手机
图1.11 全球LTE佈建进度
图1.12 2010 ~ 2015年TDD / FDD LTE手机比重
图1.13 ARM和Intel主要架构功耗比较
图1.14 2010 ~ 2014年NFC手机出货量预估
图1.15 变形终端和Windows 8软硬结合
图2.1 2007 ~ 2012年全球智慧型手机渗透率预估
图2.2 2010 ~ 2012年全球智慧型手机价位分布
图2.3 2007 ~ 2012年大陆智慧型手机市场销售量预估
图2.4 智慧型手机低价化,手机厂、晶片厂、电信业者纷纷合作推出
图2.5 高阶手机面板尺寸以4吋为市场主流
图2.6 智慧型手机零组件结构图
图2.7 2012年大陆的千元人民币智慧型手机市场将爆发的原因
图2.8 2011年和2012年千元人民币智慧型手机市场发展分析
图3.1 2011年iPhone出货量
图3.2 2010年第二季 ~ 2011年第二季Apple毛利率
图3.3 2010 ~ 2011年第二季Apple iPhone各地区市占率
图3.4 2010 ~ 2011年第二季iPhone佔Apple营收比重
图3.5 Siri并非完美,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图3.6 联想的「乐语音」
图3.7 百度的手机语音搜索
图3.8 淘宝的手机语音搜索
图3.9 Apple以外手机厂商的对策:打造自己的「Siri」

表目录
表1.1 Nokia Asha之手机规格
表1.2 Wave 3、Wave M与Wave Y之手机规格
表1.3 2011年宏达电推出之4G手机
表1.4 十大智慧型手机厂市佔变化
表1.5 各厂四核心处理器比较表
表1.6 宏达电「龙」手机
表1.7 无线传输技术比较表
表2.1 各层级智慧型手机对应之BOM Cost
表2.2 高、低阶智慧型手机之硬体规格比较
表2.3 iPhone 4S BOM Cost与规格
表2.4 iPhone 4S供应链
表2.5 2011年低阶智慧型手机规格比较(以大陆市场为例)
表2.6 品牌大厂之智慧型手机外包策略
表2.7 典型的功能型手机和千元人民币智慧型手机的性能对比
表3.1 iPhone 4S和iPhone 4差异比较
表3.2 iPhone 4S、iPhone 4、iPhone 3GS推出价格比较
表3.3 Siri整合网路服务,成为iOS重要的组成部分
表3.4 Voice Actions和Siri的对比
表3.5 Tellme和Siri的对比
表3.6 主要厂商语音交互技术的比较
表3.7 科大讯飞和Nuance中文语音代表产品的性能对比
表4.1 2011 ~ 2012年全球LTE手机销售量
表4.2 2011年第四季全球前六大LTE手机厂商排名
表4.3 美国主要行动营运商LTE布局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們生活中最離不開的東西是什麼?結果發現,好像就是那支每天不離手的智慧型手機。恰巧在讀書會朋友的推薦下,我看到了這本《後PC時代大紅大紫的智慧型手機》,讀起來真是讓我驚為天人!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並沒有像許多科技書那樣,一味地強調手機的技術規格有多先進,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探討智慧型手機是如何一步步地「解構」了傳統的個人電腦,並在「後PC時代」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超級終端」。 書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個人電腦」這個概念的重新定義。過去,我們總是認為個人電腦就是指那種有螢幕、有鍵盤、有主機的傳統電腦。但作者卻指出,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它已經具備了甚至超越了許多傳統PC的功能,而且更加便攜、易用。書裡舉了許多具體的例子,例如,過去我們需要坐在電腦前才能完成的報告、影音編輯,現在透過手機就可以輕鬆做到,而且效率越來越高。這種對「PC」定義的顛覆,讓我對科技的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 而且,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它不僅僅是在講手機本身,更深入探討了手機背後所代表的「行動互聯網」和「應用生態」的重要性。作者分析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App出現,以及這些App是如何改變了我們的溝通、娛樂、消費習慣。我特別喜歡書裡提到的,手機如何成為了許多人「個人數位助理」的角色,從行事曆、備忘錄,到導航、支付,手機幾乎包辦了所有生活大小事。這種「個人化」的服務,是傳統PC難以比擬的。 另外,這本書也很有遠見地探討了「後PC時代」可能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例如,隨著手機功能的越來越強大,我們是否會變得過度依賴?資訊爆炸該如何應對?甚至,手機的普及對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作者並沒有給出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找到人與科技之間的平衡。我平常就喜歡閱讀這類型的書,能激發我對很多議題的思考。 總的來說,《後PC時代大紅大紫的智慧型手機》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書。它不僅僅是關於手機,更是關於我們如何在這個數位時代生存和發展。如果你跟我一樣,對這個不斷變化的科技世界感到好奇,又想更深入地了解智慧型手機為何如此「大紅大紫」,那麼這本書絕對值得你一讀。讀完之後,你會對你手中的這支手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會對未來的科技發展,有更清晰的想像。

评分

最近幾天,我被一本叫做《後PC時代大紅大紫的智慧型手機》的書深深吸引住了。一開始是被書名所吸引,覺得它很直白也很貼切,然後就迫不及待地翻開。沒想到,這本書比我預期的還要精彩!它不是那種技術術語堆砌的枯燥讀物,而是用非常生動、有故事性的方式,告訴我們智慧型手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巔峰,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書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後PC時代」的描繪。我以前一直以為「個人電腦」就是電腦的全部,但書裡卻讓我意識到,在智慧型手機的強大功能和無所不在的特性面前,傳統PC的定義已經變得模糊,甚至有些衰退。書裡用了許多生活化的例子,像是過去要用電腦才能完成的導航、影音播放、甚至是簡單的文書處理,現在一支小小的手機就可以輕鬆搞定,而且還更快速、更方便。這種「化繁為簡」的智慧,真的很令人佩服。 而且,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深度,它不僅僅是講手機的「功能」,更深入探討了手機背後所代表的「互聯網思維」和「社群生態」。書裡分析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App不斷出現,以及這些App是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例如透過手機訂餐、叫車、甚至線上學習,這些過去難以想像的事情,現在都變成了日常。我特別喜歡書裡提到的一些關於「數位連結」和「即時互動」的觀點,這讓我對手機在人際關係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這本書的視野也非常開闊。它並沒有只局限於某個國家或地區,而是放眼全球,探討了智慧型手機在不同文化和經濟背景下,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例如,在一些地區,手機甚至扮演著「打破資訊隔閡」的關鍵角色,讓更多人得以接觸到外部世界。這種全球化的視角,讓我對智慧型手機的影響力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我平常就喜歡閱讀這類型的書,能學到很多不一樣的知識。 總而言之,《後PC時代大紅大紫的智慧型手機》是一本非常棒的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技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時代」和「生活」的書。如果你跟我一樣,對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軌跡感到好奇,又想更深入了解它對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那麼這本書絕對值得你入手。讀完之後,你會發現,你手中的那支手機,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大和重要。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系列關於科技發展的書籍,在書架上偶然瞥見了《後PC時代大紅大紫的智慧型手機》,這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意思,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技術分析,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有點像是跟朋友聊天的方式,來剖析智慧型手機如何在短短幾年內,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我平常不太愛看那種很學術的論文,但這本書的寫法,讓我讀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枯燥。 書裡最讓我驚豔的是,作者對於「後PC時代」的定義和解釋。我以前一直以為PC就是電腦的代名詞,但書裡卻闡述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強大功能和普及,PC的定義已經模糊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加行動化、個人化的「後PC時代」。作者透過大量的數據和生活化的案例,證明了手機是如何在通訊、娛樂、資訊獲取、甚至工作等各個層面,逐漸取代了傳統PC的地位。尤其是書裡提到了一些我過去從未想過的應用,例如手機如何成為了許多人學習新技能、甚至是創業的起點,這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而且,這本書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有不同的側重點。書裡探討了,在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智慧型手機扮演的角色會有什麼樣的差異。例如,在一些開發中國家,手機甚至扮演著「跨越數位鴻溝」的關鍵角色,讓許多人得以第一次接觸到網路世界。這種全球化的視角,讓我對智慧型手機的影響力有了更宏觀的理解。我平常就很喜歡看這類型的書,能學到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不只是單純地讚美智慧型手機的便利,它也嚴肅地探討了在這個「後PC時代」,我們可能面臨的一些隱憂,像是資訊過載、網路成癮、以及個人隱私的保護等等。作者並沒有直接給出解決方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在這個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並且找到人與科技之間的平衡。這種引導式的寫作風格,我非常欣賞,因為它讓你不是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主動地去思考。 總而言之,如果你跟我一樣,對於智慧型手機的崛起感到好奇,又想更深入了解它對我們生活、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那麼這本《後PC時代大紅大紫的智慧型手機》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技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與「時代」的書。讀完之後,你會更加珍惜手中的這支智慧型手機,同時也會對未來的科技發展,有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最近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就是明明以前覺得電腦是很厲害的東西,現在怎麼好像一支手機就可以搞定一切?恰巧在書店看到這本《後PC時代大紅大紫的智慧型手機》,書名聽起來就超級對味,就順手拿起來看了。沒想到,這本書的內容比我想像的還要紮實!它不像有些科技書講得太深奧,而是用很貼近生活化的方式,一步一步地解析了智慧型手機是如何從一個通訊工具,進化到現在幾乎包辦我們生活大小事的「超級電腦」。 我最喜歡的地方是,書裡不是那種單純的「手機有多棒」的讚美文,而是很仔細地分析了「為什麼」手機可以做到這麼多事情。它提到了像是手機的運算能力、感測器技術、軟體生態系的建構,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人們使用習慣的改變。作者舉了好多實際的例子,例如過去要用電腦才能完成的報告、影片剪輯,現在一支手機就能辦到,而且還越來越方便。這讓我回想起自己過去用電腦的種種不便,真的是一種時代的演變啊! 而且,書裡對於「後PC時代」這個概念的闡述,讓我茅塞頓開。過去大家總覺得PC是主流,手機只是個輔助。但作者卻有力地證明了,手機已經悄悄地取代了PC在許多領域的地位,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例如,手機的隨身性、即時性,是PC無法比擬的。還有,書裡也探討了手機的普及對「數位落差」的影響,以及如何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的便利,這點讓我印象很深刻,因為這也是我一直以來關注的議題。 另外,這本書的結構也很流暢,從歷史回顧到未來展望,循序漸進。它不僅僅是講手機的「硬體」,更深入探討了「軟體」、「應用程式」以及「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書裡有提到一些關於個人隱私、數據安全的問題,雖然沒有詳述,但這些議題的提出,讓人不得不開始思考,在這個越來越依賴手機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這種引導讀者思考的寫作方式,真的很讚! 總而言之,如果你跟我一樣,對智慧型手機的「崛起」感到好奇,又想了解它背後的邏輯和影響,這本《後PC時代大紅大紫的智慧型手機》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它不會讓你覺得難以理解,反而會讓你對你每天都在使用的手機,有更深刻的認識,甚至會讓你重新思考「個人電腦」這個概念的未來。是一本很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评分

哇!最近在書店裡閒晃,無意間翻到了這本《後PC時代大紅大紫的智慧型手機》,光是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忍不住買回家細細品味。我平常對科技產品算是有點小興趣,但又不至於到那種鑽研型的書呆子,所以這本書的切入點對我來說剛剛好。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技術手冊,也不是那種流於表面的趨勢預測,而是很深入地探討了智慧型手機在我們生活裡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一步步取代了過去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個人電腦」的地位。 書裡從歷史脈絡講起,讓我覺得很有啟發。過去我們總以為電腦就是那種坐在書桌前,螢幕、鍵盤、主機箱一整套的東西,是工作、學習的必需品。但作者透過生動的案例和數據,展示了智慧型手機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我們日常的每一個角落,從通訊、娛樂、購物,到導航、支付,甚至學習和創作,它幾乎無所不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描繪了許多過去只有電腦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透過一支手機就能輕鬆完成,而且還更直覺、更便利。這種「無所不在」的智慧,真的是讓人驚嘆。 而且,這本書也不是一味地歌頌智慧型手機的優點,它也很誠實地討論了在這個「後PC時代」,我們可能面臨的一些挑戰和反思。例如,過度依賴手機會不會讓我們變得更疏離?資訊爆炸又該如何篩選?甚至,手機的普及對我們的價值觀和社會結構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作者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很有深度,不只是讀完就忘了的速食讀物。我特別喜歡書裡提到的一些關於「數位排毒」和「重塑人際連結」的觀點,這些都是我最近也常常在思考的問題。 另外,書裡對於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手機使用習慣的比較,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一些國家,手機支付已經普及到連路邊攤都能用,而有些地方的年輕人則更傾向於用手機來發展個人品牌和線上社群。這種跨文化的觀察,讓我對「智慧型手機」這個工具的多元面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我平常就對其他國家的生活方式很有興趣,這本書巧妙地將科技與人文結合,讓我感覺就像跟著作者一起環遊世界,觀察不同的人們如何與他們的智慧型手機互動,真的很精彩。 總體來說,這本《後PC時代大紅大紫的智慧型手機》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如果你跟我一樣,對科技的發展感到好奇,又想更深入了解這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玩意兒」如何改變世界,那麼這本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它不僅僅是關於手機本身,更是關於我們在這個數位時代如何生活,如何與科技共存,以及未來可能的发展方向。讀完之後,你會對你手中的那支手機,乃至於整個科技世界,有全新的看法。我甚至覺得,它應該是每一個關心現代生活的人都該讀的一本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