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很可能是當今世界經濟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雷曼兄弟”破産引發的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經濟。在經曆金融海嘯洗禮,西方經濟復蘇還躊躇不前的今天,包括中華經濟協作係統在內的整個東亞經濟協作係統的孕育和充實,尤為重要。
本書以第十三屆中華經濟協作係統國際會議的會議文章為基礎,並加入數篇其他相關的文章,從不同的分析角度和地理尺度,審視兩岸四地和東亞地區的政經協作,探索新世紀的發展範式。書中既有翔實的調查資料,亦有具前瞻性和預測性的比較分析,為經濟決策提供瞭重要參考。
編者簡介
李思名
香港浸會大學地理係講座教授、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所長。曾齣任該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主任、社會科學院臨時院長、地理係主任以及中國研究課程負責人等職務。李教授從事中國城市和區域發展研究多年,是多份學術期刊(China Review,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Housing Studies,等等)的編輯委員會成員,編著書籍14本,發錶學術論文和章節130多篇。
薛鳳鏇
畢業於香港大學,1974—1977年就讀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獲博士學位,1977—2007年在香港大學任教三十載。現任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暨地理係講座教授。除瞭齣任香港大學榮譽教授外,也是內地多所大學的榮譽教授及名譽研究員。薛教授積極參與國傢及香港事務,是第八至第十屆全國人大代錶、香港特區籌委會委員、特首選舉委員會成員以及首任特區政府多個諮詢委員會成員。薛教授自1977年起就有關中國的議題進行廣泛的研究,範疇涉及中國經濟、中國與全球體製的連接、城市和區域發展、社會和政治演變等。
黃枝連
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香港浸會學院、香港浸會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生院、澳門科技大學及澳門大學,並為澳門特區政府進行中長期發展規劃調研—諮詢的項目,是香港亞太二十一學會創會會長及現任會長。著作有:澳門大學學術齣版中心編印的“華夏體係研究叢書”(已齣版三冊,第四冊正在編輯中)。
《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中國與東亞經濟協作》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過去十年來,我們颱灣經濟在區域經濟版圖中的定位問題。金融海嘯之後,全球經濟復蘇的重心似乎逐漸轉嚮亞洲,而中國大陸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星。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後金融海嘯時期”的東亞經濟格局?這個時期,中國大陸的經濟體量和影響力是如何促使東亞經濟協作發生變化的?是它主動推動瞭區域閤作,還是其他國傢為瞭應對中國的影響而采取的策略?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具體的經濟協作機製,比如像APEC(亞太經濟閤作組織)、ASEAN+3(東盟與中日韓)這樣的區域組織,在後海嘯時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以及中國在這其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對於我們颱灣而言,如何在一個日益受到中國大陸經濟輻射的東亞區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與其他國傢建立更具韌性的經濟聯係,是始終存在的挑戰。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不同經濟體之間閤作模式的比較分析,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啓示。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中國與東亞經濟協作》,一下子就抓住瞭我這些年一直關注的幾個核心問題。金融海嘯仿佛是一次大洗牌,之後東亞經濟的走嚮,特彆是中國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與其他東亞國傢進行經濟上的“串聯”,是我非常好奇的。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讀“協作”這個詞的?這僅僅是經濟上的相互依存,還是包含更深層次的政策協調,甚至是價值觀的融閤?這些年來,我們颱灣在區域經濟整閤的浪潮中,既有參與,也有觀望,尤其是在麵對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經濟影響力時,更顯得小心翼翼。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中國大陸在東亞經濟體係中的“老大”角色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與其他國傢,比如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傢,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的具體閤作模式和可能存在的摩擦點?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比如分析某一個區域性的經濟閤作項目是如何啓動、推進和麵臨挑戰的。要知道,那些冷冰冰的數字和政策背後,往往隱藏著復雜的地緣政治考量和各國的國傢利益博弈。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中國與東亞經濟協作》瞬間就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這些年,我們颱灣島上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和大陸以及周邊東亞國傢的關係,始終是我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金融海嘯,那場席捲全球的巨浪,對我們的經濟影響至今記憶猶新,也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區域經濟閤作的模式和方嚮。我尤其好奇,在經曆瞭那場動蕩之後,中國大陸的角色如何演變,它與東亞其他經濟體,包括我們颱灣,是如何在新的格局下進行經濟上的互動與協作的。是更加緊密地捆綁在一起,還是齣現瞭新的分歧與挑戰?這些年來,我們觀察到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推進,以及各國在産業鏈供應鏈上的重塑,都指嚮一個更復雜、更動態的東亞經濟圖景。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些宏觀趨勢背後的具體機製、政策博弈,以及對我們中小企業、乃至個人生活帶來的實際影響,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超脫於日常新聞報道之上的深度分析,或許能幫助我們颱灣的讀者更清晰地理解我們身處的區域經濟環境,並為未來的發展方嚮提供一些啓發性的思考。畢竟,經濟的潮起潮落,不僅僅是數據和政策,更關乎無數傢庭的生計與希望。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中國與東亞經濟協作》,讓我立即聯想到近十年來我們颱灣經濟所麵臨的種種挑戰與機遇。金融海嘯仿佛是一場大浪淘沙,徹底改變瞭全球經濟的格局,而東亞,特彆是中國大陸,在其中扮演瞭愈發重要的角色。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經濟協作”這個概念的?它是否僅僅是錶麵的貿易額增長,還是包含瞭更深層次的政策協調、金融一體化,甚至是規則的製定和共享?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中國大陸與其他東亞經濟體,如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在産業鏈升級、技術創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麵的具體閤作案例和模式。對於我們颱灣的企業和民眾來說,如何在一個日益緊密的東亞經濟圈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如何在新興技術和産業變革中把握機遇,這些都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區域經濟閤作的深層邏輯和未來趨勢的分析,那將非常有價值。
评分光是看到《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中國與東亞經濟協作》這個書名,我腦海裏就閃過無數的畫麵:2008年的金融風暴,那時的恐慌和不安,以及之後全球經濟,特彆是東亞區域經濟的復蘇之路。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在經曆那場危機之後,中國大陸是如何從一個“參與者”轉變為一個“塑造者”,進而影響著整個東亞經濟協作的格局,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經濟協作”的?它僅僅是貿易和投資上的往來,還是包含更深層次的政策協調、金融互通,甚至是規則的製定?我們颱灣的産業,特彆是高科技産業,與大陸以及東北亞、東南亞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産業鏈的轉移、技術標準的競爭、新興市場的開拓,這些都深刻影響著我們。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展現中國大陸與其他東亞國傢在這些領域的閤作與博弈,比如在數字經濟、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興領域的閤作進展,或者是在應對全球供應鏈重塑時,各方的策略調整。
评分讀到《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中國與東亞經濟協作》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近十年來東亞區域經濟發展的種種畫麵。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至今,世界經濟格局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東亞,尤其是中國大陸,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角之一。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界定“後金融海嘯時期”的?這個時間節點是如何影響到中國與東亞各國經濟協作的動態的?是在危機中看到瞭閤作的必要性,還是在復蘇中尋找新的增長點?我非常關注書中有沒有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中國提齣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它對東南亞、東北亞地區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的影響。還有,近年來東亞各國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的閤作有哪些突破?作為一名颱灣的讀者,我最關心的自然是中國大陸與颱灣之間的經濟關係在這段時間內的變化。我們經曆瞭ECFA的簽署,也見證瞭經濟閤作模式的調整。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兩岸經濟互動在區域經濟協作大背景下的新視角?它是否能幫助我們理解,在全球經濟碎片化和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當下,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真正含義和麵臨的挑戰?我期望這本書能展現齣一幅立體、多元的東亞經濟閤作圖景,而不僅僅是單方麵的敘述。
评分《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中國與東亞經濟協作》這個標題,瞬間勾起瞭我對於過去十幾年東亞經濟發展脈絡的好奇心。金融海嘯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它改變瞭全球經濟的版圖,也促使東亞區域內的經濟力量重新組閤。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解析中國大陸在這一時期扮演的關鍵角色的?它在推動東亞經濟協作方麵,究竟發揮瞭哪些作用?是扮演瞭“引擎”的角色,還是“協調者”,亦或是“挑戰者”?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中國大陸與其他東亞國傢,比如日本、韓國,以及東盟各國,在貿易、投資、技術轉移、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的具體協作模式和成效。這些年來,我們颱灣在區域經濟整閤的討論中,常常在各種力量的拉扯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不同國傢經濟發展戰略如何相互影響,以及區域性經濟組織(如RCEP)在後海嘯時期如何發展和演變的分析,那將非常有意義。我期待它能展現齣東亞經濟協作背後復雜的利益博弈和深層次的驅動因素。
评分《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中國與東亞經濟協作》這個書名,讓我想起瞭過去十年間,我們颱灣經濟在區域經濟版圖中所經曆的起伏。金融海嘯之後,東亞地區成為瞭全球經濟復蘇的一個重要引擎,而中國大陸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讀“後金融海嘯時期”的東亞經濟協作?它是在危機中看到瞭閤作的必要性,還是在復蘇中找到瞭新的閤作模式?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中國大陸與其他東亞國傢在經濟政策上的協調,比如在貨幣互換、貿易便利化、投資保護等方麵的具體閤作機製。這些年來,我們颱灣在區域經濟整閤的進程中,始終麵臨著如何處理與大陸經濟關係、以及如何與其他東亞國傢建立互利共贏夥伴關係的難題。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不同經濟體在區域閤作中的策略選擇和麵臨的挑戰的分析,那將對我們理解當前和未來的區域經濟格局非常有幫助。
评分讀到《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中國與東亞經濟協作》這個題目,我立刻就想到瞭近年來我們颱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麵臨的挑戰。金融海嘯無疑給全球經濟帶來瞭深遠的影響,而東亞地區,特彆是中國大陸,在危機後的經濟復蘇和發展中扮演瞭關鍵角色。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後金融海嘯時期”的?這個時期的中國大陸,在經濟協作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推動者、協調者,還是受益者?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中國大陸與其他東亞國傢,例如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傢,在貿易、投資、金融、技術等領域的具體閤作模式和成果。這些年來,我們颱灣的産業,特彆是中小企業,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既享受到瞭發展的機遇,也麵臨著激烈的競爭。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區域經濟協作的深層次分析,比如産業鏈的重塑、規則的建立,以及地緣政治對經濟閤作的影響,那將極大地幫助我們颱灣的讀者更清晰地認識我們所處的經濟環境,並為未來的發展方嚮提供有益的參考。
评分《後金融海嘯時期的中國與東亞經濟協作》這個標題,讓我想到瞭這些年來我們颱灣經濟所經曆的挑戰與機遇。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經濟進入瞭一個新的調整期,而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無疑是影響東亞乃至全球經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來切入“東亞經濟協作”這個議題?是側重於宏觀的區域貿易協定、投資流動,還是微觀的企業層麵閤作?例如,書中會不會探討像中國製造2025這樣的産業政策,對東亞區域産業鏈布局的影響?或者,會分析人民幣國際化在區域支付體係中的作用?我們颱灣的電子産業,一直與東亞各國,尤其是大陸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産業鏈的轉移、升級,以及新技術的湧現,都對我們有著直接的影響。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分析這些具體層麵的經濟互動,並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判斷,對我來說將非常有價值。我尤其期待它能呈現齣不同國傢和地區在經濟協作中的不同角色和訴求,以及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張力與協同。畢竟,經濟協作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一個復雜的博弈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