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很可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全球经济。在经历金融海啸洗礼,西方经济复苏还踌躇不前的今天,包括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在内的整个东亚经济协作系统的孕育和充实,尤为重要。
本书以第十三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国际会议的会议文章为基础,并加入数篇其他相关的文章,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和地理尺度,审视两岸四地和东亚地区的政经协作,探索新世纪的发展范式。书中既有翔实的调查资料,亦有具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比较分析,为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编者简介
李思名
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讲座教授、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所长。曾出任该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院临时院长、地理系主任以及中国研究课程负责人等职务。李教授从事中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多年,是多份学术期刊(China Review,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Housing Studies,等等)的编辑委员会成员,编着书籍14本,发表学术论文和章节130多篇。
薛凤旋
毕业于香港大学,1974—1977年就读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1977—2007年在香港大学任教三十载。现任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暨地理系讲座教授。除了出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外,也是内地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及名誉研究员。薛教授积极参与国家及香港事务,是第八至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筹委会委员、特首选举委员会成员以及首任特区政府多个谘询委员会成员。薛教授自1977年起就有关中国的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范畴涉及中国经济、中国与全球体制的连接、城市和区域发展、社会和政治演变等。
黄枝连
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香港浸会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生院、澳门科技大学及澳门大学,并为澳门特区政府进行中长期发展规划调研—谘询的项目,是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创会会长及现任会长。着作有:澳门大学学术出版中心编印的“华夏体系研究丛书”(已出版三册,第四册正在编辑中)。
读到《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中国与东亚经济协作》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近十年来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的种种画面。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至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东亚,尤其是中国大陆,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角之一。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界定“后金融海啸时期”的?这个时间节点是如何影响到中国与东亚各国经济协作的动态的?是在危机中看到了合作的必要性,还是在复苏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我非常关注书中有没有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它对东南亚、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影响。还有,近年来东亚各国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有哪些突破?作为一名台湾的读者,我最关心的自然是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济关系在这段时间内的变化。我们经历了ECFA的签署,也见证了经济合作模式的调整。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两岸经济互动在区域经济协作大背景下的新视角?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在全球经济碎片化和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当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真正含义和面临的挑战?我期望这本书能展现出一幅立体、多元的东亚经济合作图景,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叙述。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中国与东亚经济协作》,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些年一直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金融海啸仿佛是一次大洗牌,之后东亚经济的走向,特别是中国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其他东亚国家进行经济上的“串联”,是我非常好奇的。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协作”这个词的?这仅仅是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还是包含更深层次的政策协调,甚至是价值观的融合?这些年来,我们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的浪潮中,既有参与,也有观望,尤其是在面对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时,更显得小心翼翼。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中国大陆在东亚经济体系中的“老大”角色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与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具体合作模式和可能存在的摩擦点?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分析某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项目是如何启动、推进和面临挑战的。要知道,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政策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各国的国家利益博弈。
评分《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中国与东亚经济协作》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了过去十年间,我们台湾经济在区域经济版图中所经历的起伏。金融海啸之后,东亚地区成为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引擎,而中国大陆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东亚经济协作?它是在危机中看到了合作的必要性,还是在复苏中找到了新的合作模式?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大陆与其他东亚国家在经济政策上的协调,比如在货币互换、贸易便利化、投资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合作机制。这些年来,我们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的进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与大陆经济关系、以及如何与其他东亚国家建立互利共赢伙伴关系的难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经济体在区域合作中的策略选择和面临的挑战的分析,那将对我们理解当前和未来的区域经济格局非常有帮助。
评分《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中国与东亚经济协作》这个标题,瞬间勾起了我对于过去十几年东亚经济发展脉络的好奇心。金融海啸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改变了全球经济的版图,也促使东亚区域内的经济力量重新组合。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析中国大陆在这一时期扮演的关键角色的?它在推动东亚经济协作方面,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是扮演了“引擎”的角色,还是“协调者”,亦或是“挑战者”?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大陆与其他东亚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以及东盟各国,在贸易、投资、技术转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协作模式和成效。这些年来,我们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的讨论中,常常在各种力量的拉扯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区域性经济组织(如RCEP)在后海啸时期如何发展和演变的分析,那将非常有意义。我期待它能展现出东亚经济协作背后复杂的利益博弈和深层次的驱动因素。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中国与东亚经济协作》瞬间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这些年,我们台湾岛上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和大陆以及周边东亚国家的关系,始终是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金融海啸,那场席卷全球的巨浪,对我们的经济影响至今记忆犹新,也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和方向。我尤其好奇,在经历了那场动荡之后,中国大陆的角色如何演变,它与东亚其他经济体,包括我们台湾,是如何在新的格局下进行经济上的互动与协作的。是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还是出现了新的分歧与挑战?这些年来,我们观察到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推进,以及各国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塑,都指向一个更复杂、更动态的东亚经济图景。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宏观趋势背后的具体机制、政策博弈,以及对我们中小企业、乃至个人生活带来的实际影响,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超脱于日常新闻报道之上的深度分析,或许能帮助我们台湾的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我们身处的区域经济环境,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毕竟,经济的潮起潮落,不仅仅是数据和政策,更关乎无数家庭的生计与希望。
评分读到《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中国与东亚经济协作》这个题目,我立刻就想到了近年来我们台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面临的挑战。金融海啸无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大陆,在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和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后金融海啸时期”的?这个时期的中国大陆,在经济协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推动者、协调者,还是受益者?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中国大陆与其他东亚国家,例如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技术等领域的具体合作模式和成果。这些年来,我们台湾的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既享受到了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区域经济协作的深层次分析,比如产业链的重塑、规则的建立,以及地缘政治对经济合作的影响,那将极大地帮助我们台湾的读者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参考。
评分《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中国与东亚经济协作》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过去十年来,我们台湾经济在区域经济版图中的定位问题。金融海啸之后,全球经济复苏的重心似乎逐渐转向亚洲,而中国大陆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星。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东亚经济格局?这个时期,中国大陆的经济体量和影响力是如何促使东亚经济协作发生变化的?是它主动推动了区域合作,还是其他国家为了应对中国的影响而采取的策略?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具体的经济协作机制,比如像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EAN+3(东盟与中日韩)这样的区域组织,在后海啸时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中国在这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我们台湾而言,如何在一个日益受到中国大陆经济辐射的东亚区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具韧性的经济联系,是始终存在的挑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经济体之间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评分《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中国与东亚经济协作》这个标题,让我想到了这些年来我们台湾经济所经历的挑战与机遇。金融海啸过后,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而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无疑是影响东亚乃至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来切入“东亚经济协作”这个议题?是侧重于宏观的区域贸易协定、投资流动,还是微观的企业层面合作?例如,书中会不会探讨像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产业政策,对东亚区域产业链布局的影响?或者,会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在区域支付体系中的作用?我们台湾的电子产业,一直与东亚各国,尤其是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业链的转移、升级,以及新技术的涌现,都对我们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分析这些具体层面的经济互动,并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对我来说将非常有价值。我尤其期待它能呈现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协作中的不同角色和诉求,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与协同。毕竟,经济协作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中国与东亚经济协作》,让我立即联想到近十年来我们台湾经济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机遇。金融海啸仿佛是一场大浪淘沙,彻底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而东亚,特别是中国大陆,在其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经济协作”这个概念的?它是否仅仅是表面的贸易额增长,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政策协调、金融一体化,甚至是规则的制定和共享?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中国大陆与其他东亚经济体,如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在产业链升级、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具体合作案例和模式。对于我们台湾的企业和民众来说,如何在一个日益紧密的东亚经济圈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如何在新兴技术和产业变革中把握机遇,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层逻辑和未来趋势的分析,那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光是看到《后金融海啸时期的中国与东亚经济协作》这个书名,我脑海里就闪过无数的画面:2008年的金融风暴,那时的恐慌和不安,以及之后全球经济,特别是东亚区域经济的复苏之路。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在经历那场危机之后,中国大陆是如何从一个“参与者”转变为一个“塑造者”,进而影响着整个东亚经济协作的格局,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经济协作”的?它仅仅是贸易和投资上的往来,还是包含更深层次的政策协调、金融互通,甚至是规则的制定?我们台湾的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与大陆以及东北亚、东南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产业链的转移、技术标准的竞争、新兴市场的开拓,这些都深刻影响着我们。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现中国大陆与其他东亚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与博弈,比如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合作进展,或者是在应对全球供应链重塑时,各方的策略调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