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詩意的透徹──高行健詩集序
十三年前,我讀瞭《一個人的聖經》列印稿時受到震撼,立即寫瞭一篇《中國文學曙光何處》,發錶於香港《南華早報》,今天讀行健的詩集,尤其是讀瞭〈美的葬禮〉和〈遊神和玄思〉二首,又一次受到震撼。
行健的詩寫得不多。我齣國後纔讀到幾篇,每篇都有新鮮感。二十年前,讀瞭〈我說刺蝟〉現代歌謠之後,曾對行健說:「你應多寫一點詩,甚至可以寫一部長詩」。因為我覺得他已經創造瞭新詩的一種新文體,語言精闢,極為凝練,詩中蘊含獨到的思想,輕輕鬆鬆戲笑之間,顯露齣對世界和人性深刻的認知,但又毫不費解,非常清晰,一讀就懂。
等待瞭二十年,這纔在讀到他去年的〈遊神與玄思〉和今年的新作〈美的葬禮〉。這一次我所以再度受到震撼,是因為麵對危機重重找不到齣路的現今這時代,我霎時心明眼亮,得到一種啓迪,一番徹悟。興奮之餘,我對行健說:「你的詩,有一種詩意的透徹」。
所謂透徹,乃是對世界和對人類生存環境認知的透徹。「透徹」與「朦朧」正相反,毫無遮蔽,暢快直言真切的感受。在當下一片渾濁的生存睏境下,一個詩人或思想者究竟能做什麼?人倘若摒棄種種妄念的屏障而活在真實之中,又是否可能?讀瞭行健的詩集,我竟像讀到一部擁有真知灼見的思想論著,從睏頓中翻然覺悟:
生命之於你
重又變得這般新鮮
還在這人世
縱情盡興
再一番馳騁
莫大的幸運!
確實如此,這正是《遊神與玄思》的開篇,全詩三十六節,詩人直抒胸臆,十分清醒,又多麼自在。人終有一死,剩下的時間不多,這有限的生命該怎樣活?怎樣麵對這「紛紛擾擾」的世界?怎麼擺脫「隱形大手」「暗中撥弄」,從而贏得詩意的棲居?世界如此混沌,詩意棲居又是否可能?眾生如此紛擾,到處是陷阱,自由何在?詩人透徹瞭解當今的現實,並不絕望,就上帝「放他一馬」的機會,在人世中竟然縱情盡興,大大馳騁一番。行健在獲得諾貝爾文學奬之後,盛名之下各方的壓力,勞纍不堪,大病之後居然康復。如今又是作畫,又拍電影,又寫詩,還又建構另一種美學,不拘一格試驗,尋找各種藝術形式再創造的可能,也包括新詩體的創造。這一切都是他透徹領悟世界之後的新成就。他的詩得大自由,正是這番馳騁極為有力的見證。
說起詩,應當承認一個基本事實:現代詩的讀者越來越少,影響越來越微弱。箇中原因很多,也許是這世界已被俗氣的潮流所覆蓋,缺少詩意;也許是因為金錢和市場霸佔瞭全球,而政治的喧鬧又無孔不入,沒有詩的位置瞭;也許因為小說的文體更加貼近生活,更能滿足讀者日常的需求而擠壓瞭詩歌。但是從詩本身而言,有一原因恐怕是當代詩歌的一種緻命傷,這就是沒有思想。換句話說,是詩人沒有足夠的智慧和思想迴應當下人類生存的真實睏境。我們眼前的世界現狀是:地球嚮物質傾斜,工具理性粉粹瞭傳統的價值觀,人正在蛻變成金錢動物。麵對令人不知所措的現今世界,恰恰需要哲學的迴應,也需要詩的迴應。
二十世紀之中,艾略特的詩所以能獨樹一幟,乃是因為他及時地迴應瞭人類的難堪處境,正如卡夫卡捕捉到世界的「荒誕」一樣,他捕捉到世界的「頹敗」。他發現繁華掩蓋下的「荒原」,給人間敲響瞭詩的警鍾。艾略特的發現,不在於語言的技巧和詩的朦朧,而在於他的思想的透徹。他沒有落入詞句的遊戲,而是緊緊抓住時代的病癥,並對世界敲響瞭警鍾。然而,這近幾十年來的當代詩,不幸喪失瞭艾略特的真諦,落入瞭玩語言、玩技巧、玩辭章造句的迷魂陣之中,沒有思想,沒有感受,沒有切膚之痛,更沒有深刻的認知。語言技巧的遊戲無法掩蓋思想的蒼白。我們看到的一些中國詩人,陷入這種詞句的遊戲,甚至言不知其所以,讓人不知道他們是否真有話要說,還是詞不達意,還是就沒有感受。隻見他們生吞活剝效仿翻譯的西方現代詩,自己的詩也近乎歐化的翻譯體,而最要命的是缺少對世界清醒的認識,自然也看不到他們對現時代人類生存睏境必要的迴應。
行健的詩和中國時行的詩歌基調毫不沾邊,與當今流行的詩歌範式也全然不同。我所以喜歡讀行健的詩而且受其震撼,就因為他的詩確實有思想,又有真切的感受。可以說,他的每一行詩,都在迴應這時代的睏局。他詩中說的很清楚:
啊,詩
並非語言的遊戲
思想
纔是語言的要義
正因為他的詩迴應瞭東西方人類普遍的生存睏境,而且沒有一句空喊,沒一句矯情,毫無造作,句句齣於真情實感,所以令人止不住産生共鳴。如果說,艾略特捕捉到的是人類世界的「頹敗」,那麼,高行健捕捉到的是人類現時代價值淪喪的「虛空」。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空虛,「一派虛無乃事物本相,隻能拾點生活的碎片」(《佳句偶得》第24節)。人的精神被錢與權所替代,而人性變得日益貪婪,政治無窮盡的喧鬧,而市場無孔不入,連文化也變成謀利的工具。這一切乃是「真、善、美」價值大廈的倒塌。正是在這如此虛空的語境下,高行健推齣〈美的葬禮〉。這首長詩開篇便叩問:
你是否知道美已經消逝?
你是否知道美已經死亡?
你是否知道美已經葬送掉?
跟隨這發人深省的叩問,「現如今 滿世界∕目光所及 鋪天蓋地∕處處是廣告∕恰如病毒 無孔不入∕每一分 每一秒∕隻要一打開電腦∕堵都堵不住!∕再不就是政治的喧鬧∕黨爭和選票∕而八卦氾濫∕媚俗加無聊∕唯獨美卻成瞭禁忌∕無聲無息∕瞭無蹤跡∕你還無法知道誰乾的勾當∕光天化日之下好生猖狂∕美就這樣扼殺瞭∕湮滅瞭 瞭結瞭∕真令人憂傷!」可以說,句句切中這時代的病痛。
精神的貧睏滿世界彌漫
這人世越來越嘈雜
人心卻一片荒涼
當今世界缺少詩意,而高行健的詩卻佈滿詩意。這種詩意既來自他對世界的清明意識,也來自他對這世界日趨虛空深深的憂傷。認知是深刻的,憂傷也是深刻的。現今的政治都變成追逐權力的遊戲,「正義」成瞭應時的空話,一切都被納入市場,人性的貪婪變得如此猖狂,人間愈來愈像個大賭場——戰爭時期是屠場,和平時代是賭場。可是誰也救不瞭世界,文明的歐洲連「救市」都救不瞭,還有什麼能耐「救世」?世界難以拯救,人性難以改造。對於這人世的虛空,高行健看得極為清楚,因此也深深悲傷。這憂傷,便是關懷。有人說,高行健的「冷文學」缺少社會關懷,殊不知這憂傷悲天憫人,正是大關懷。這是禪宗慧能式的關懷,行健不唱救世的高調,卻也從不避世,他冷靜審視世界,又用文學見證這個世界,在冷觀中呼喚良知,在見證中寄託希望,其詩意就在冷觀與見證之中。
高行健因為法文好,很早就是介紹西方文化的先鋒,這是人們知道的,但少有人知道,行健的中國文化底蘊也非常深厚,不僅對儒、道、禪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而且對中國古詩詞很有研究。他寫的詩並不仿效西方的現代詩,而是繼承中國古詩詞的明晰和可吟可誦的樂感。樂是一切文學的發端,更是中國文學的發端。中國的「詞」本就是可配樂的詩,漢語的四聲語調與節奏,天生具有音樂感。行健的詩一方麵富有思想,一方麵又富有內在情韻和外在音韻,朗誦起來琅琅上口。他不把工夫用在辭彩的炫耀上,不故弄玄虛,而是言內心的真實之言,可以吟唱。讀瞭他的《靈山》,覺得他是精神流浪漢,讀他的詩集,則覺得他是個行吟的思想傢。詩中有思想,思想中有詩。正如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在政治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有的詩人功夫做在詩外,一味追逐權力與功名。「詩人都說詩歌好,唯有功名忘不瞭」,曹雪芹的《好瞭歌》,可改兩個字贈予這樣的詩人。而高行健雖寫詩不多,卻是真詩人。他的人生狀態、寫作狀態是詩的狀態,即超功利、超妄念、超越一切外部的「功夫」。十年前,我用「文學狀態」四字形容他,今天則要用「詩狀態」三字來形容他。有詩人主體的詩狀態,纔有詩文體的詩意。詩的思想,詩的真情實感,詩的自然詠嘆,均與詩人的狀態相關。「詩狀態」,是高行健對現實世界的挑戰。我相信,高行健的詩,將與他的小說、他的戲劇、他的繪畫一樣,一定會走進人的心靈,引發長久的共鳴。
劉再復
後記
這是我第一本詩集,雖然從童年起就不斷寫詩,卻極少發錶。記得是一九九一年,我已在巴黎定居,應颱灣的一些詩人朋友約稿,先後在《中國時報》和《現代詩》發錶過幾篇。迄今已整整二十年,這次也是在老友林載爵先生的關心和催促下纔整理齣這本詩集。
我不自認為詩人,盡管詩歌可以說幾乎貫串我的創作,從專為舞蹈寫的劇目《聲聲慢變奏》到劇作《周末四重奏》和歌劇《八月雪》,乃至最近的電影詩《美的葬禮》,其文本都是詩篇。這本詩集中收錄的五篇主要作品,其一〈我說刺蝟〉,不如說是一首戲作,我稱之為現代歌謠,也因為民間歌謠現時代已經被流行歌麯取代瞭。其二〈逍遙如鳥〉,原本是為電影寫的,我把我做的這種擺脫敘事結構的電影稱為電影詩。其三〈夜間行歌〉,則是我所謂的舞蹈詩劇,將詩與舞蹈和戲劇錶演結閤在一起,自創的一種舞颱錶演樣式。二十多年前,我還在中國的時候,曾為旅美的舞蹈傢江青女士寫過一個這類的舞蹈節目,取材於宋代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這些作品不同戲劇舞蹈便同電影聯係在一起,隻有〈遊神與玄思〉算個例外。
我的詩都迴歸口語,一聽就懂,應該說沒有一句要費心琢磨的,哪怕我寫的時候一再修改,有的甚至改上若乾年。這並非誇張,也因為我對詩歌的語言有種頗為極端的要求,得琅琅上口,甚至可以唱誦,因而首先注重的是語感和語言的樂感。對我來說,語言得齣自活人的聲音,書寫與修辭是隨後的事。換句話說,不以文害意,造成語障,這種苛求又來自我對現代漢語的反思。現代漢語的歐化,把西方語言的語法和句法形態不加消化,生硬引入現代中文的行文,往往讀來費勁,難以聽懂。近三十年來,西方現當代文學和語言學的譯介更促使中文進一步歐化。我反其道行之,追求的是現代漢語的通達和流暢。
我以聽覺來梳理筆下的語言,通過朗讀,是凡費解的詞句一概清除。語言的語感與樂感超乎語法與修辭的範疇,同說這種語言的人活生生的感受密切相關。漢語的四聲,平上去入形成的抑揚頓挫,是中文語音語調的基本構成。古漢語主要以四字句行文,《詩經》與《楚辭》正源齣於此。之後的五言與七言律詩和詞麯的格律同樣建立在四聲的基礎上,進而賦予節奏的變換,更加音韻化。
白話文為漢語引入大量的雙音和多音節詞,還有許多外來語譯成的新詞,再加上西方語言的語法和詞法的形態湧入現代漢語,中文語音語調固有的四聲似乎忽略瞭。我的詩則確認四聲形成的語調與由此而來的節奏,並訴諸宣敘和詠嘆,因而便於齣聲朗讀。我寫作的時候時常藉鑒音樂,希望詩句富於音韻和節奏感,這也是我的詩在語言上追求的方嚮。
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詩的大趨勢是結束抒情,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詩歌的這一深厚的傳統已經消失。從法語阿坡裏奈爾宣告的超現實主義,到英語愛略特的《荒原》的反抒情,在詩歌創作領域裏確認瞭現代性這一美學宗旨。詩同歌於是分傢,詞與詩意也分道揚鑣,恰如造型藝術中美的消逝,代之以形式或觀念。現如今,這現代性原本作為革新的時代性標誌,也已蛻變為空洞的美學教條,而詩意何在?對詩歌創作而言倒是個真問題。
誠然,中文詩歌自有悠久的傳統,又以詩言誌和意境說為兩大分野。西方的現代詩進入漢語較之白話詩還要再晚幾十年。是中學為體還是洋為中用,這類空泛的討論對現今的中文詩創作應該說絲毫無補。詩人們在自己的創作中自然各有追求。我的詩如果說也有個趨嚮的話,那就是在這商品拜物教和政治無孔不入的時代,去找尋已經喪失瞭的詩意,恰如我正準備拍攝的電影詩〈美的葬禮〉,企圖通過對美的哀悼而發齣呼喚:迴歸人性,迴到審美,於無意義中尋求含意,通過觀審喚醒良知,希冀多少捕捉到詩意的一點蹤跡。
高行健
當我捧起《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我並沒有期待找到那些填滿空虛、哄騙人心的矯揉造作的詩句。相反,我更在意一種真實的力量,一種直擊心靈的觸動。高行健先生的詩歌,恰恰滿足瞭我對這種真實性的追求。他筆下的世界,沒有過多的裝飾,卻充滿瞭生命最本真的色彩。那些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對我來說,不僅僅是視覺的呈現,更是內心深處的感應。我能感受到風吹過肌膚的涼意,能聽到落葉在腳下發齣的細微聲響,更能體會到那份靜謐中蘊含的孤獨與遼闊。詩集中的“玄思”部分,更是讓我著迷。它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哲學論述,而是在對人生百態的細緻觀察中,自然流露齣的思考。我從中看到瞭對權力、對欲望、對虛無的深刻洞察,也看到瞭對自由、對獨立、對真誠的執著追求。每一次翻閱,我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有些詩句,我甚至會默念多遍,讓它們在腦海中迴蕩,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智慧。我還會將自己的人生經曆與詩歌中的意象進行對照,發現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普適性。這種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非常充實,非常有力量。我甚至覺得,高行健先生的詩歌,就像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最真實的情感和最樸素的渴望。它提醒我們,在喧囂的世界裏,不要迷失自己,要保持一份清醒與獨立。
评分《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帶給我一種“疏離而又親近”的閱讀體驗。詩歌的語言,看似疏離於日常的喧囂,卻又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觸及到我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情感。高行健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矯揉造作的煽情,而是以一種冷靜的筆觸,描繪齣人性的復雜與矛盾。我尤其被其中一些描繪個體在社會洪流中的掙紮的篇章所打動,那些孤獨的個體,在曆史的進程中,默默承受著命運的安排,卻又從未放棄對自由的嚮往。這種力量,來自於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來自於對個體尊嚴的堅定維護。詩集中的“玄思”部分,更是將這種“疏離而又親近”的特質發揮得淋灕盡緻。它不是一種站在高處的俯視,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與讀者進行著深入的對話。我從中看到瞭對社會製度的審視,對文化傳統的反思,以及對個體生存意義的追問。這種思考,並非是冰冷的,而是充滿瞭人性的關懷,一種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憂慮與期盼。我常常會為詩中某些樸實卻充滿智慧的句子所摺服,為某些意象的巧妙組閤所觸動。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感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被觸碰,被喚醒。我甚至覺得,高行健先生的詩歌,就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最真實的情感和最樸素的渴望。它提醒我們,在喧囂的世界裏,不要迷失自己,要保持一份清醒與獨立。
评分當我翻開《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我仿佛進入瞭一個由文字構建的獨特空間。高行健先生的詩歌,並沒有固定的主題,也沒有刻意的章法,而是以一種自由奔放的姿態,展現齣他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夢”的描繪,那些夢境,既有現實的映射,又有超現實的想象,充滿瞭神秘而又迷人的色彩。在詩歌中,我看到瞭一個在夢境與現實之間遊走的靈魂,在追尋著自由與真理。詩集中的“玄思”部分,更是將這種精神探索推嚮瞭新的高度。它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而是將人生體驗與哲學思考巧妙地融閤。我從中看到瞭對權力運作的深刻洞察,對人性弱點的尖銳揭露,以及對個體自由的強烈呼喚。這種思考,並非是悲觀的,而是充滿瞭積極的力量,一種對人類未來的期許。我常常會為詩中某些齣人意料的比喻所摺服,為某些震撼人心的意象所觸動。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感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被喚醒,被觸動。我甚至覺得,高行健先生的詩歌,就像是一次精神的遠航,帶領我們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去發現更廣闊的世界。它鼓勵我們去想象,去創造,去追尋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
评分《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其語言的“輕”與“重”。“輕”,在於它不落俗套,不追求炫技式的華麗,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筆觸,勾勒齣意象,卻又能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蘊含著極其強大的張力。這些詩句,讀起來如同微風拂過,不帶一絲塵埃,卻能在心底留下深深的痕跡。然而,這種“輕”之下,又壓著一種沉甸甸的“重”。這種“重”,並非是壓抑或沉重,而是對生命、對存在、對曆史的深刻審視與反思。高行健先生在詩歌中,常常流露齣一種超越時空的視角,將個體置於更廣闊的維度去觀察。我特彆欣賞他對於“人”的描繪,不是那種英雄式的贊歌,也不是簡單的批判,而是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揭示瞭人在社會洪流中的掙紮、睏惑,以及那份不屈的生命力。詩集中的一些意象,如“荒原”、“廢墟”、“孤影”,都帶著一種蒼涼而又堅韌的美感,讓我在感嘆人生無常的同時,又感受到一種勃勃生機。這種矛盾的統一,正是高行健詩歌的魅力所在。我反復閱讀這些詩篇,常常會陷入沉思,去體會那種人性的復雜,去感悟那種生存的艱難,但最終,總能從詩句中找到一絲光亮,一絲希望。這種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荒涼中發現生機的能力,是作者給予讀者的寶貴財富。我甚至覺得,這些詩歌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一種精神的導航,指引我們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保持清醒與勇氣。
评分這次偶然翻閱《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感覺像是在茫茫書海中拾到瞭一顆璀璨的珍珠,雖然我對高行健的劇本和小說早已耳熟能詳,但他的詩歌世界,卻在翻開的第一頁就給瞭我截然不同的震撼。詩集中的文字,仿佛帶著一種古老的禪意,又蘊含著現代人特有的疏離感。我尤其被其中一些描繪自然景色的篇章所吸引,那不是簡單直白的風景描摹,而是將自然的宏大與個體的渺小巧妙地融為一體,讓讀者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一片寂靜的山林,或是在浩瀚的星空下,感受到一種超然物外的寜靜。這種意境的營造,不是通過堆砌華麗辭藻來實現的,而是通過對意象的精妙運用和節奏的恰到好處的把握。我常常會停下腳步,反復咀嚼某個詞句,去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層含義,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詩歌的結構也並非韆篇一律,有的短小精悍,如同一枚精緻的印章,點明主旨;有的則綿長舒緩,娓娓道來,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捲。這種多樣的形式,使得詩集讀起來不會有枯燥乏味之感,反而充滿瞭驚喜。我甚至覺得,在這些詩句的背後,隱藏著一種對生命本真的追問,對存在意義的探索。這並非是那種刻意的哲思,而是水到渠成的感悟,是在對周遭世界的細緻觀察中,自然流露齣的智慧之光。我還會時不時地對照自己的人生經曆,在詩歌中找到共鳴,或者受到啓發,這種閱讀體驗,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文學欣賞範疇,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精神的洗禮。
评分當我捧起《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我感受到瞭一種“古老與現代”的碰撞。高行健先生的詩歌,既有東方哲學中那種深邃的智慧,又充滿瞭現代社會特有的焦慮與反思。我尤其被其中一些描繪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篇章所吸引,那不是簡單的自然主義的描繪,而是將自然作為一種精神的象徵,用以觀照人生的無常與渺小。詩歌中的文字,有時帶著一種古老的韻味,仿佛來自遙遠的過去,有時又充滿瞭現代的語匯,直指當下的睏境。這種穿越時空的聯結,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震撼。詩集中的“玄思”部分,更是將這種“古老與現代”的碰撞推嚮瞭極緻。它不是對傳統的模仿,也不是對現代的否定,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著曆史的進程,反思著當下的現實。我從中看到瞭對權力運作的深刻洞察,對文化斷裂的反思,以及對個體自由的強烈呼喚。這種思考,並非是激進的,而是充滿瞭智慧的光芒,一種對人類文明未來的期許。我常常會為詩中某些精妙的比喻所摺服,為某些震撼人心的意象所觸動。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感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被喚醒,被觸動。我甚至覺得,高行健先生的詩歌,就像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讓我們在其中感受曆史的迴響,思考當下的意義,並展望未來的可能。
评分這次閱讀《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觀看”世界的方式。高行健先生的詩歌,不拘泥於傳統的敘事結構,也不受限於單一的視角,而是像一種自由的意識流,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精神空間。我常常覺得,在閱讀這些詩篇時,我不僅僅是在讀文字,更是在感受一種氛圍,一種意境。詩歌中的畫麵感極強,無論是描繪自然的壯闊,還是刻畫人物的內心,都顯得生動而鮮活。我尤其著迷於他對“時間”的把握,在詩歌中,時間似乎失去瞭固有的綫性,變得模糊而又沉重,仿佛包含瞭古往今來的所有記憶與感悟。這種時空的錯位感,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詩集中的“玄思”部分,更是將這種觀看方式推嚮瞭極緻。它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通過對日常生活細節的觀察,對社會現象的剖析,引人深思。我從中看到瞭對權力運作的犀利揭露,對人性弱點的深刻剖析,以及對個體自由的真摯呼喚。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有新的體悟,新的啓發。我甚至覺得,高行健先生的詩歌,就像是一個精神的實驗室,讓我在其中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思想實驗。它鼓勵我們去質疑,去反思,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一種內斂的激情與深刻的理性融為一體。高行健先生的詩歌,並沒有外放的激昂,也沒有廉價的煽情,卻能在字裏行間,傳遞齣一種令人難以忽視的力量。這種力量,源於他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源於他對人性弱點的敏銳洞察,更源於他對自由精神的無限追求。我尤其喜歡他對於“遊神”的描繪,那不是一種漫無目的的漂泊,而是一種精神的漫遊,一種對自我存在的探索。在詩歌中,我看到瞭一個孤獨的靈魂,在廣闊的天地間,追尋著自己的意義。這種追尋,有時帶著一絲悲涼,但更多的是一種堅韌與不屈。詩集中的“玄思”部分,更是將這種精神探索推嚮瞭極緻。它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而是將人生體驗與哲學思考巧妙地結閤。我從中看到瞭對曆史的審視,對現實的批判,以及對未來的展望。這種思考,並非是悲觀的,而是充滿瞭一種積極的力量,一種對生命價值的肯定。我常常會為詩中某些精妙的比喻所摺服,為某些震撼人心的意象所觸動。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感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被喚醒,被觸動。我甚至覺得,高行健先生的詩歌,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們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它鼓勵我們去思考,去探索,去追尋屬於自己的自由與真理。
评分《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給我一種“簡約而又豐富”的閱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看似簡約,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情感與思想。高行健先生的文字,沒有多餘的裝飾,也沒有刻意的渲染,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深刻的意象,卻能在字裏行間,傳遞齣強大的感染力。我尤其被其中一些描繪生命細節的篇章所打動,那些對微小事物、對平凡瞬間的捕捉,卻能摺射齣人生的普遍意義。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感受到一種深沉的生命體驗。詩集中的“玄思”部分,更是將這種“簡約而又豐富”的特質發揮得淋灕盡緻。它不是一種抽象的理論,而是以一種生活化的視角,對社會現象、對人性進行著深刻的剖析。我從中看到瞭對權力運作的犀利揭露,對文化偏見的審視,以及對個體自由的真摯呼喚。這種思考,並非是淺嘗輒止的,而是充滿瞭深度與廣度,一種對人類文明的理性反思。我常常會為詩中某些樸實卻充滿智慧的句子所摺服,為某些意象的巧妙組閤所觸動。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感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被觸碰,被喚醒。我甚至覺得,高行健先生的詩歌,就像一幅留白極多的國畫,看似簡單,卻意境深遠,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它鼓勵我們去體味,去感悟,去發現文字背後更廣闊的天地。
评分《遊神與玄思:高行健詩集》給我一種“靜水流深”的閱讀感受。詩歌的語言,看似平淡,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高行健先生的文字,沒有多餘的粉飾,也沒有刻意的雕琢,而是以一種近乎原生態的方式,呈現齣他對世界、對人生的觀察與感悟。我尤其被其中一些描繪生命痕跡的篇章所打動,那些對衰老、對死亡的描繪,並非是帶著絕望的悲嘆,而是一種對生命周期的平靜接納,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深刻肯定。這種坦然與豁達,讓我感到一種強大的力量。詩集中的“玄思”部分,更是將這種“靜水流深”的特質發揮得淋灕盡緻。它不是那種急於給齣答案的急切,而是以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我從中看到瞭對社會製度的審視,對文化傳統的反思,以及對個體生存意義的追問。這種思考,並非是消極的,而是充滿瞭建設性的力量,一種對人類未來的期許。我常常會為詩中某些樸實卻充滿智慧的句子所摺服,為某些意象的巧妙組閤所觸動。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感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被觸碰,被喚醒。我甚至覺得,高行健先生的詩歌,就像是一泓清泉,洗滌著我們心靈的塵埃。它提醒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保持一份清醒與純淨,去感受生命中最本真的美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