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找廟趣:尋訪年輕城市的信仰足跡

高雄找廟趣:尋訪年輕城市的信仰足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高雄
  • 廟宇
  • 信仰
  • 文化
  • 城市探索
  • 民俗
  • 宗教
  • 颱灣
  • 高雄旅遊
  • 年輕世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第一本完整記錄高雄古蹟廟宇的工藝之美。
  無論是吊筒、畫樑、石雕、龍柱之雕琢、
  主祀神佛像、神龕皆不遺漏,
  更手繪古蹟廟宇周遭的特色景點導覽地圖,
  帶領讀者看懂高雄古蹟廟宇之工藝之美,
  更賞玩最獨傢的特色景點。

  如果每座古蹟和曆史建築都能讓大眾「看得懂」,就能蛻變成社區的藝術殿堂,不僅能活化文化資産,又能彰顯傳統工藝,創造雙贏。近年來高雄市積極發展文創「輕經濟」,象徵都市發展軌跡與城市古味的文化資産也不缺席,希望透過本書的齣版,讓欣賞寺廟建築工藝之美成為全民通識教育,同時成為大眾深入認識港都文化資産的新熱點。
想看古蹟,就從高雄開始吧!

  ◎從【曆史沿革】從史籍文獻著手,看懂古蹟廟宇的建廟曆史以及重大事蹟記錄。

  ◎【工藝之美】以近韆張廟宇工藝之特寫照片,引領讀者由外而內,完整耙梳古蹟廟宇之建築格局與裝飾工藝,剖析不同時代的匠師所呈現的藝術風情。

  ◎【信仰傳說】除介紹寺廟主祀神外,更根據田野調查與訪談,收錄不為人知的鄉野故事與傳說。

  ◎【聚落人文】藉由古老行業(楠梓製作「媽祖鞋」的阿嬤)等,呈顯各地聚落人文特質。

  ◎【特色景點導覽】將古蹟與曆史建築所在行政區內,指定為古蹟或登錄為曆史建築及具地方特色的景點併入介紹,並提供旅行地圖。

  ◎【藝師臉譜】為禮贊藝師們,除藝師生平故事外,亦收錄藝師們精雕細琢的工藝精品。

本書特色

  颱灣第一本最完整記錄高雄古蹟廟宇工藝之美的圖解書。

作者簡介

郭麗娟

  齣生於高雄市苓雅區。曾任報社、雜誌社編輯10年,撰寫多部紀錄片劇本,為颱灣曆史留下影像紀錄,長期投注颱語創作歌麯文史研究與颱灣文化、工藝、生態等專書撰寫。高雄文學館入館作傢。曾任衛星電視颱「寶島歌聲」節目主持人。2002年起擔任新聞局《颱灣光華雜誌》特約撰述至今。

  紀錄片劇本有:《把傳統留下來--李天祿掌中戲》、《蕉葉微風--颱灣第一代音樂傢陳泗治》(2000)、《颱灣女婿--馬偕博士》(2001)、《飛馳達陣的身影--颱灣橄欖球先驅陳清忠》(2003)、《淡水埔頂228》(2008)。

  齣版著作有:《颱灣歌謠臉譜》(2002玉山社)、《初相見--佛意.佛藝》(2002慈濟文化)、《高度3858》(2004玉山社)、《寶島歌聲之壹》(2005玉山社)、《寶島歌聲之貳》(2005玉山社)、《身懷絕技的高手》(2006慈濟文化,獲選第50梯次好書大傢讀)、《颱灣獅頭旺--洪來旺人生傳奇》(2009春暉)、《颱灣廟會工藝與戲劇【圖解版】》(2011晨星,獲選第60梯次好書大傢讀)。

攝影者簡介

鄭恆隆

  齣生於颱東,在鄉間田野的環境中成長,是位感性又酷愛大自然的藝術工作者,曾以傳授古典、佛朗明哥吉他技能及演奏琴藝為專職,遊曆世界多國。1980年代返國後,開始收集幾近散佚的颱灣本土歌謠史料與尋訪詞麯創作者,齣版《颱灣民間歌謠》、與郭麗娟閤著《颱灣歌謠臉譜》。

  1985年進入傳播界擔任節目製作人,曾製作公共電視《蓬萊鄉土情》、和成文教基金會《吾鄉吾土--颱灣民謠交響詩》音樂會,1991年首度在國傢音樂廳演齣颱語創作歌麯與颱灣民謠,多次為先天性心髒病兒童策劃慈善音樂會。

  拍製紀錄片:《彰化縣政府--古蹟巡禮》、《颱灣女婿--馬偕博士》、《蕉葉微風--颱灣音樂傢陳泗治》、《飛馳達陣的身影--颱灣橄欖球先驅陳清忠》、行政院新聞局「華夏之音」、「消失中的軸綫--國立颱灣博物館的百年滄桑與風華」、《淡水埔頂228》等。2006年北美洲颱灣婦女會將其攝影作品選為月曆。

尋訪古老靈魂的現代迴響:一座南方都會的信仰織錦 書籍信息: 本書並非關於高雄的寺廟探訪,而是一部深入探究當代都市精神景觀、文化變遷與個體信仰重塑的深度社會觀察集。 內容梗概: 本書聚焦於當代社會中,個體如何在高速發展的都市脈絡中,重新定義“信仰”、“傳統”與“社群”的意義。它以跨越不同領域和案例的敘事方式,描繪齣一幅復雜而細膩的現代精神地圖,探討那些超越物質、驅動人類行為與社群連接的無形力量。 第一部:都市化進程中的精神漂移 本部分首先剖析瞭大規模城市化對傳統生活結構帶來的衝擊。在鋼鐵、玻璃和數字屏幕構建的新型空間裏,原有的時間感、空間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徹底重塑。 空間的異化與重構: 作者考察瞭現代都市規劃中,被邊緣化或重新被賦予意義的“公共空間”。這些空間不再是傳統的宗祠或鄰裏廣場,而是被咖啡館、共享工作空間、甚至是綫上論壇所取代。信仰的載體不再是固定的物理結構,而是流動的、臨時的連接點。我們如何在這片水泥森林中,找到安頓心靈的角落? 時間節奏的錯位: 現代都市的生活節奏是碎片化的、高強度的。這種節奏如何影響人們對“永恒”或“超越性”的感知?書中通過對都市白領的深度訪談,揭示瞭“效率至上”的價值體係如何擠壓瞭進行內省和精神沉思的時間。信仰,在某種程度上,被重新包裝為一種“效率工具”——例如,將冥想視為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符號的解構與挪用: 傳統文化符號在商業化和流行文化中被不斷地提取、重組和消費。本書探討瞭這種挪用現象背後的文化動能:當宗教或哲學符號脫離其原始語境,進入時尚、藝術或營銷領域時,它們究竟是獲得瞭新的生命力,還是遭受瞭根本性的稀釋? 第二部:個體化的信仰建構 隨著宏大敘事的衰退,當代人的精神探索轉嚮瞭更私人化、更具實驗性的方嚮。本部分深入挖掘瞭現代人如何“DIY”自己的信仰體係。 新靈性(Neo-Spirituality)的崛起: 傳統的宗教框架對許多都市人而言已顯疏離,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新靈性”。這可能涉及對占星術、水晶療愈、正念練習的采納,或是從東方哲學中汲取零散的智慧。本書分析瞭這種“零食式”精神攝取的特點——便捷、即時滿足,但缺乏長期結構的支持。 社群的虛擬化與“部落”的形成: 在物理社群弱化的背景下,虛擬網絡成為新的連接場域。書中詳細考察瞭綫上興趣小組、特定主題的論壇,如何成為新型的“精神部落”。這些部落成員可能共享著對某種小眾知識體係(如特定哲學流派、環保理念或健康生活方式)的狂熱,構建齣既緊密又匿名的歸屬感。 “意義危機”與消費主義的悖論: 消費主義承諾通過物質積纍帶來幸福,但最終卻可能加劇意義的空洞感。本書探討瞭“意義危機”如何驅動人們轉嚮精神領域尋找答案,但諷刺的是,這種尋找本身又常常被轉化為一種新的消費行為(購買昂貴的課程、儀式用品等)。這是一種在尋找超越性時,卻依然被物質邏輯所睏的現代悖論。 第三部:記憶、創傷與身份的修復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社會集體記憶和個人創傷如何影響當下的精神狀態,以及文化繼承如何在代際之間進行艱難的傳遞。 曆史陰影下的敘事重寫: 每一個城市都承載著復雜的曆史記憶,這些記憶可能被掩蓋、被遺忘,或被重新闡釋。本書分析瞭當代藝術、文學和非虛構寫作如何成為探尋曆史真相和修復集體創傷的“精神工具”。人們不再滿足於官方曆史,而是主動挖掘邊緣化的聲音,試圖通過對過去的反思來安頓當下。 代際間的精神鴻溝: 經曆過不同社會形態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在價值觀和精神需求上存在巨大差異。書中描繪瞭這種“精神代溝”:老一輩對穩定、集體榮譽的強調,與年輕一代對自我實現、流動性和真實性的追求之間的碰撞。這種鴻溝如何在傢庭內部製造緊張,又如何促使新的文化錶達方式誕生? 科技倫理與未來信仰: 隨著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的發展,關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定義正在被挑戰。本書預設性地探討瞭未來社會中,人們可能會將何種“力量”視為至高無上的存在——是算法的邏輯,還是某種無法被量化的“人性之光”?這種對未來的焦慮,本身也成為一種驅動當代精神探索的強大動力。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尋找錨點 全書最終迴歸到對當代個體生存狀態的深刻關懷。它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或信仰指南,而是細緻描摹瞭現代人在一個快速變化、意義模糊的世界中,如何艱難地、創造性地,為自己的精神生活尋找錨點。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在沒有神祇的時代保持虔誠”的社會學觀察報告,也是一麯獻給所有在城市洪流中試圖保有內心秩序者的時代挽歌。 本書適閤人群: 關注社會變遷、當代文化現象、都市心理學及個體存在主義問題的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高雄古蹟散步--寺廟.工藝.聚落

【市長序】廟宇:常民生活的起點002
【局長序】年輕城市的信仰足跡004
【作者序】寺廟工藝與信仰之美006

【國定古蹟】
A001鳳山龍山寺010
A002慈航普渡觀世音036

【市定古蹟】
B001旗後天後宮038
C001楠梓天後宮064
D001旗山天後宮090
D002媽祖信仰在颱灣116
E001美濃開莊伯公與裏社真官118
E002美濃的伯公信仰138

【曆史建築】
F001美濃廣善堂140
F002鸞堂三恩主152
G001美濃南隆輔天五榖宮154
G002為民嘗百草的神農氏166
H001美濃區聚落人文與特色景點168
I001高雄代天宮176
I002王爺公來保庇196

【藝師臉譜】
【石雕】張木成198
【木雕】蘇水欽、葉經義200
【彩繪】陳玉峰、陳壽彝202
【彩繪】潘春源、潘麗水、潘嶽雄205
【剪黏】葉鬃、葉進益、葉進祿、葉明吉209

參考書目與緻謝單位213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廟宇:常民生活的起點∕高雄市市長  陳菊

  寺廟,是在地人民生活情感交換中心,也是居民精神撫慰的場所;廟口的阿公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而廟埕聚集的攤販,永遠是當地小吃的指標。每到神明生日或特定節日,謝神的野颱戲或藝陣,甚至演化成當地特色,聚集瞭成韆上萬的人潮,晉階國際鎂光燈聚焦的舞颱。

  認識廟宇,可以從信仰著手,也可以從寺廟本身的建築、工藝、或背後代錶的聚落曆史故事開始。

  縣市閤併之後,高雄市的寺廟在內政部的全國宗教資訊係統當中登錄超過1400筆,約佔全颱10分之1強。本次文化局齣版這本介紹高雄市寺廟的書,則選齣當中已指定登錄為古蹟或曆史建築的寺廟為文介紹。包括瞭國定古蹟-鳳山龍山寺、市定古蹟-旗後、楠梓、旗山3座天後宮、還有屬於客傢特色、較少人熟知、全颱僅有3座的美濃伯公壇、以及廣善堂與五榖宮、還有以宮內諸多彩繪、剪黏等藝術聞名的高雄代天宮等等恰好10處廟宇。期望民眾到寺廟參拜、遊玩的同時,也能從古蹟、曆史建築的角度瞭解寺廟。

  廟宇與民眾信仰及生活空間密不可分。從廟宇的發展曆史、建築格局與工藝美學,即可看齣在地居民獨特的聚落人文特質。本書作者郭麗娟女士,長期採訪文學創作、傳統工藝、並投入颱語創作歌麯文史研究十餘年,對此領域深耕已久。本書經由她細膩柔美的文字,引導讀者的目光流連於這些廟宇獨特的工藝之美,尤其她訪問廟方和當地耆老時總好奇地一一詢問相關壁畫、陶塑描述的故事及碑文陳述的曆史,因此本書蒐集瞭相當多的一手資訊;有時採訪過程當中碰到好幾種說法,郭女士也總不厭其煩一再求證;其次,本書最獨特之處,更收錄瞭幾位為廟宇巧手裝扮的藝師工匠生平,讓讀者欣賞寺廟工藝之美的同時,能夠明白幕後推手的心血,肯定其付齣的努力。而本書為方便讀者按圖索驥,更置入大量精美圖片,版麵編排也採「圖隨文走」,好讓讀者對照觀看,輕易上手,不會有入寺廟卻徒留走馬看花的遺憾。除瞭介紹廟宇本身,對於廟宇祭拜的神明,也有專文介紹。相信讀者透過本書,即能瞭解這些文化資産的曆史、工藝與聚落人文,進而從中感受與領略「信仰」這種無形資産的存在與意義。而於每一處廟宇介紹最後還附上「特色景點旅行地圖」,也讓本書帶有觀光指南的功能,方便讀者到寺廟參拜之際,也能順道一遊附近特色文化資産及觀光景點。

  寺廟的主角雖是神明,卻與「庶民」生活習習相關。常民文化在寺廟做瞭最佳演繹,閱讀一座寺廟即可略知在地文化。期盼本書的齣版帶領讀者走一趟高雄市的廟宇和文化資産,來趟豐富的時光旅行。

作者序

寺廟工藝與信仰之美∕郭麗娟

  古蹟和曆史建築,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曆史,卻因年代久遠或疏於親近,看似冰冷生硬,卻蘊含特殊甚或獨一無二的建築格局與工藝美學,其與所在地居民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進而發展齣獨特的聚落人文特質。

  信仰,是百姓精神生活的依歸,高雄縣市2010年閤併後,文化資産共92處,本書從中選齣與「信仰」有關的古蹟和曆史建築齣版介紹專書,希望透過圖文的介紹,讓民眾瞭解這些文化資産的曆史、工藝與聚落人文,進而從中感受與領略「信仰」這種無形資産的存在與意義。

  2010年有機會拜訪時年90歲的颱灣史學界前輩曹永和先生,曹先生認為曆史是「人、時、空」三個因素互動,交織形成的結構、事態和事件。空間是人類生活和生産的基本場所,在這個舞颱上,有各種人物於不同年代齣來扮演而消逝,因此曆史不斷地呈現階段性的演化,然而,演員消逝後舞颱仍然存在,對於人以外,他認為做曆史研究時,應重視海島颱灣的地理特性,盡量擴大領域和視野。因此,本書的撰寫便希望參酌曹先生的颱灣史學觀點,並依「人、時、空」三個因素作為書寫架構。

  通例,先有聚落,然後纔有寺廟。這些古蹟和曆史建築所在的聚落當初如何形成?如何一磚一瓦築起守護廟?不同時代的政權更迭又曾産生哪些影響?要解這些疑惑,必須從史籍文獻著手,因此每篇皆從【曆史沿革】說起,文史資料雖嫌乏味,但要瞭解一座古蹟或曆史建築,曆史與沿革是基本功。

  實際一一走訪,跨進一座座已建構百年甚或數百年的空間,每一次呼吸,彷彿同時嗅聞到不同時代的人們所供奉鮮花水果的花果香味;每一絲徐風,猶迴蕩百多年前善男信女在此虔誠膜拜時的喃喃祈求,舉目所見,精雕細琢的木雕與石雕、色彩艷麗姿態萬韆的泥塑與剪黏、刻意形塑人物走獸古樸錶情的交趾陶,就很想知道:這些裝飾工藝由那些藝師所施作?故事題材取自何處?圖案背後有什麼特殊含意?

  由於素愛自助旅行,因此決定以主觀視綫筆調,引領讀者由外而內,邊「看」邊「說」故事方式,藉【工藝之美】一一耙梳建築格局與裝飾工藝,無論是山城的素雅、都會的堂皇、海濱的富麗,皆「淡妝濃抹總相宜」,其中,建廟最久的「旗後天後宮」與廟齡最資淺的「高雄代天宮」,相差近兩百八十年,將近三個世紀,不同時代的匠師所呈現的藝術風情,讓裝飾工藝更具曆史價值且多采多姿。有鑑於傳統建築各項構件名稱繁多且各地說法不同,除在文字上盡量化繁為簡說明外,版麵編排也採「圖隨文走」,讓讀者能按圖索驥,輕鬆欣賞。

  既是寺廟必奉有神祇,其主祀神從何處分靈或分香而來?神像來源有何特殊淵源、典故與傳說?很多人到「鳳山龍山寺」拜「佛祖」,卻不知道該寺的「佛祖」仍保留番石榴樹乾原木並未雕刻觀世音菩薩五官,僅戴佛帽、披佛袍示意,這種「觀想」佛像,大概全颱僅見;民眾到美濃旅行時對田地裏、公路旁甚至古蹟城門附近,到處都可看到「墳墓」感到不解,其實很多是「伯公壇」(土地公廟),是南部六堆地區特殊的型製,當地甚至還有全颱僅有3座、負責把守水口的「裏社真官」。

  【信仰與傳說】除介紹各寺廟主祀神外,據田野調查與訪談,收錄相當多不為人知的鄉野故事與傳說,包括楠梓天後宮「大媽」在二重溪收伏雄雞精、旗後的烏魚會朝拜媽祖、美濃的裏社真官不但管水還是豬瘟的剋星。【聚落人文】藉由古老行業(楠梓製作「媽祖鞋」的阿嬤)、特殊事件(美濃鄉親反水庫)等,呈顯各地聚落人文特質。【特色景點】則將古蹟與曆史建築所在行政區內,指定為古蹟或登錄為曆史建築及具地方特色的景點併入介紹,並提供旅行地圖。

  筆者投入颱語創作歌麯文史研究十餘年,深體歌謠是時代的縮影,也是庶民生活的有聲史料,齣版《颱灣歌謠臉譜》、《寶島歌聲之壹》、《寶島歌聲之二》3本書時,就是希望當歌麯藉由鏇律流傳下來之際,詞麯創作者的心血不應被忽視。同樣的,寺廟的各項裝飾藝術,也都是藝師們用人生最寶貴的歲月,以豐富的實作經驗、爐火純青的技藝,留下令人贊嘆的作品,當我們在欣賞這些精雕細琢的工藝精品時,藝師們的努力也應該被肯定,本書藉【藝師臉譜】錶達對藝師們的禮贊。

  採訪撰稿過程中發覺,如果每座古蹟和曆史建築都能讓大眾「看得懂」,就能蛻變成社區內的藝術殿堂,不僅能活化文化資産,又能彰顯傳統工藝進而達到薪傳目的,創造雙贏。近年來高雄市積極發展文創「輕經濟」,象徵都市發展軌跡與城市古味的文化資産也不缺席,希望透過本書的齣版,讓欣賞寺廟建築工藝之美成為全民通識教育,同時成為大眾深入認識港都文化資産的新熱點。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高雄,這座我曾經以為隻有海港、夜市和熱情的城市,這本書卻用一種我從未設想過的方式,帶領我重新認識瞭她。作者如同一個懷揣著虔誠與好奇心的旅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高雄這座年輕城市裏,那些古老卻又充滿活力的信仰空間。我跟著她的文字,仿佛穿越瞭時光的洪流,從承載著曆史重量的傳統廟宇,走到融閤瞭現代設計與宗教精神的創新場所。每一段的描述都充滿瞭畫麵感,我能想象到香火繚繞的廟堂,能感受到信徒們低語的虔誠,也能體會到年輕一代在信仰中尋找慰藉與力量的真實寫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廟宇的介紹,更像是一場關於高雄城市精神的深度對話。它讓我看到,即使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信仰的力量依然是這座城市跳動的心髒,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我被作者對細節的捕捉深深打動,無論是廟宇建築的雕梁畫棟,還是祭祀儀式的莊嚴肅穆,亦或是信徒們臉上的虔誠與希望,都躍然紙上。讀完這本書,我對高雄的印象不再隻是錶麵的繁華,而是多瞭幾分深邃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

评分

當我決定翻開《高雄找廟趣:尋訪年輕城市的信仰足跡》這本書時,我以為會看到的是一份簡單的廟宇名錄,但很快我就被作者的敘事深深吸引。她以一種極其詩意和人文關懷的視角,帶領我走進高雄那些充滿故事的信仰空間。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畫捲,將廟宇的建築之美、祭祀的莊嚴、信徒的虔誠以及城市的生活氣息融為一體。我仿佛能聽到悠揚的鍾聲,感受到裊裊的香煙,看到人們臉上那份對未來的期盼和對神明的敬畏。作者並沒有止步於錶麵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廟宇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和人文情感,更重要的是,她巧妙地將高雄這座“年輕城市”的特質與信仰巧妙地結閤,展現瞭傳統信仰在現代社會中如何繼續發揮其撫慰人心、凝聚社群的作用。這本書讓我看到,即使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信仰依然是連接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自我內心的一條看不見的紐帶。它讓我對高雄這座城市,多瞭一份敬意和深情。

评分

《高雄找廟趣:尋訪年輕城市的信仰足跡》,這本書給我的觸動,遠超瞭我最初的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旅遊攻略,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她在這座城市中與信仰相遇的故事。作者的文字充滿瞭靈氣,她用一種輕鬆而又充滿敬意的筆調,帶我走進瞭高雄形形色色的廟宇。從那些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的知名寺廟,到一些隱藏在街角巷尾、鮮為人知的小廟,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她不隻關注廟宇的建築特色,更深入挖掘瞭廟宇背後的曆史文化、傳說故事,以及與之息息相關的信徒故事。我仿佛能聞到廟宇裏淡淡的檀香味,聽到誦經的聲音,感受到信徒們虔誠的心願。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將高雄這座“年輕城市”的活力與傳統信仰巧妙地結閤起來,展現瞭信仰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年輕人心中,信仰成為瞭一種尋找自我、連接社群、應對挑戰的力量。這本書讓我對高雄這座城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情感連接。

评分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廟宇指南,但事實遠非如此。作者以一種極其個人化且充滿溫度的敘事方式,將高雄的廟宇融入到瞭這座城市的日常肌理之中。她沒有簡單羅列廟宇的名稱和地址,而是通過講述每一次尋訪的經曆,將自己與廟宇、與高雄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我被她筆下那些鮮活的人物深深吸引——有守護古老傳統的老師傅,有在新時代裏尋找信仰齣口的年輕人,還有那些在廟宇裏找到心靈慰藉的普通市民。這些故事讓冰冷的建築瞬間有瞭溫度,讓遙遠的信仰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年輕城市”與“信仰”之間關係的探討,她巧妙地展現瞭傳統信仰如何在現代語境下煥發新的生機,以及年輕一代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踐行信仰。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信仰”的意義,它不隻是宗教儀式,更是一種精神寄托,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在紛繁世界中尋找內心平靜的方式。高雄這座城市,因為有瞭這些飽含深情的尋訪,變得更加立體和動人。

评分

不得不說,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種驚喜連連的體驗。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仿佛帶著我親身走進高雄的每一座廟宇,去感受那份獨特的氛圍。她並沒有用刻闆的學術語言來介紹,而是將自己作為一個充滿好奇心的探索者,去觀察、去傾聽、去體會。我特彆欣賞她對於“年輕城市”這個概念的解讀,以及如何將其與高雄的信仰文化相結閤。她展現瞭高雄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信仰並沒有被遺忘,反而以一種更加多元、更加貼近生活的方式存在著,吸引著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參與。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某個廟宇裏年輕信徒的虔誠祈禱,或者某個祭祀活動中融入的創意元素,都讓我看到瞭高雄這座城市獨特的氣質——既有傳統文化的根基,又不乏現代創新的活力。這本書讓我明白,信仰不僅僅是曆史的沉澱,更是活在當下、麵嚮未來的精神力量,而高雄,這座年輕的城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信仰的新篇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