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公法∕1
一、憲法
1、廖元豪〈人身自由「非刑事程序」限製之檢討──以移民法製「收容」製度為例〉∕3
2、張嘉尹〈人性尊嚴的重量——評析大法官釋字第六五六號解釋〉∕7
3、蕭文生〈釋字第六八四號──送給大學生的禮物VS.大學的震撼彈〉∕10
4、張嘉尹〈防衛性民主的幽靈——檢討大法官釋字第六四四號解釋〉∕15
5、李惠宗〈從法本質論談性交易行為作為一種職業自由——評釋字第六六六號解釋〉∕19
6、蔡震榮〈自外籍配偶傢庭基本權之保障論驅逐齣國處分──評颱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五年度訴字第二五八一號判決〉∕23
7、陳正根〈遊民與基本人權之保障〉∕29
8、許育典〈校園霸淩的法律分析〉∕34
9、蕭文生〈政府體製的憲法解釋〉∕37
10、吳信華〈論大法官釋憲程序中之「疑義」與「爭議」── 兼對「憲法疑義」與「機關爭議」的訴訟類型為釐清與辨正〉∕42
11、李惠宗〈法律隱藏漏洞的發現與填補之法理基礎──司法院大法官違憲審查實踐的觀察〉∕46
二、行政法
12、洪傢殷〈論行政調查中職權調查之概念及範圍——以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為中心〉∕52
13、洪傢殷〈有持續效力之行政處分與行政處分程序之重新進行〉∕58
14、詹鎮榮〈行政程序重新進行之程序標的──我國與德國法製之比較〉∕62
15、李建良〈行政罰法中「裁罰性之不利處分」的概念意涵及法適用上之若乾基本問題──「製裁性不利處分」概念之提齣〉∕66
16、王毓正〈論德國法之穿透責任理論於中石化(颱鹼)安順場汙染事件之適用〉∕70
17、傅玲靜〈行政罰法上不法利益之審酌及追繳〉∕75
18、陳清秀〈虛報進口貨物價值,應適用一行為不二罰原則──最高行99判1251〉∕79
19、張文鬱〈行政訴訟法之職權調查主義〉∕82
20、林三欽〈冤獄賠償、國傢賠償與特彆犧牲──簡評釋字第六七○號〉∕86
21、詹鎮榮〈變遷中之行政組織法──從「組織形式選擇自由」到「組織最適誡命」〉∕90
貳、民商法∕93
一、民法
1、吳從周〈民法上之推定真實死亡:一個真實死亡與法律死亡之中間類型的誕生──論莫拉剋颱風災後重建特彆條例第28條及災害防救法第47條之1之死亡認定在我國民法死亡宣告製度上之性質〉∕95
2、郭戎晉〈購物網站價格標示錯誤法律問題之研究──由颱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齣發〉∕98
3、陳聰富〈自甘冒險與運動傷害〉∕104
4、黃健彰〈債權人代位行使債務人請求權所生實體法效果歸屬〉∕108
5、陳聰富〈債權物權化之適用基礎——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颱上字第三三四號民事判決評釋〉∕112
6、吳光明〈論加盟契約〉∕117
7、詹森林〈純粹經濟損失與消保法之商品責任——最高法院九十七年颱上字第二三四八號判決〉∕122
8、許政賢〈損害賠償之債與消費訴訟之懲罰性賠償金──最高院九八颱上一五一四〉∕126
9、劉宗榮〈論所有權安全的保護與交易安全的保護〉∕128
10、陳榮隆〈物上保證人與連帶保證人之責任關係──颱北地院九八簡上四三〉∕132
11、劉昭辰〈夫妻間財産給與的特殊性〉∕135
12、魏大喨〈親子身分關係之立法基準── 釋字第五八七號解釋影響(上)、(下)〉∕140
13、林秀雄〈代筆遺囑方式中所謂「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之意義──簡評最高法院九七年度颱抗字第六四五號裁定〉∕144
二、民事訴訟法
14、許士宦〈民事訴訟之程序權保障——以通常訴訟程序當事人之程序權為中心〉∕147
15、吳從周〈以一訴「附帶請求」不併計標的價額之範圍〉∕152
16、許士宦〈損害數額之酌定〉∕156
17、劉明生〈客觀訴之變更與追加〉∕160
18、吳從周〈案件遲延之逆襲──從防止「逃避爭點簡化協議」與「逃避失權」之角度齣發整理與觀察相關最高法院判決〉∕166
三、國際私法
19、吳光平〈國際私法上當事人意思自主原則之研究──以契約運用當事人意思自主原則之界綫為中心〉∕170
四、商事法
20、曾宛如〈我國公司法待決之問題——以公司法製基礎理論為核心〉∕174
21、方嘉麟〈經營權爭奪戰中股東召集權設計兼論監察人角色──以元大復華併購案為例〉∕180
22、硃德芳〈論股東會資訊揭露之重大性原則〉∕185
23、王誌誠〈董事自己交易規範之適用要件及範圍〉∕189
24、林國彬〈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以財務性防禦措施中之毒藥丸為主要範圍〉∕192
25、張心悌〈關係企業交叉持股錶決權之判斷--最高法院99年度颱上字第344號及颱灣高等法院99年度上更(一)字第35號〉∕198
26、陳俊仁〈公開發行公司利益輸送禁止與損害發生時點之認定──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颱上字第三七二○號判〉∕203
27、王誌誠〈票據行為之錶見代理〉∕206
28、陳俊元〈英美保險代位本質之再探──兼論我國保險代位求償模式之再建構〉∕210
29、汪信君〈論動力車輛事故之侵權行為責任、責任保險與無過失補償——以經濟抑製理論為基礎〉∕217
30、汪信君〈再論人壽保險契約效力之停效與復效〉∕224
31、張冠群〈方法意外?結果意外?重驗傷害保險中「意外」之「偶發性」認定標準──評颱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九十八年度保險上字第六號判決〉∕230
參、刑事法∕235
一、刑法
1、古承宗〈危險的電子遊戲場?──評析大法官釋字第六四六號解釋〉∕237
2、許恆達〈「行為非價」與「結果非價」——論刑事不法概念的實質內涵〉∕241
3、徐育安〈間接故意理論之發展——兼論不確定故意、未必故意與附條件故意〉∕244
4、鄭逸哲〈「告知義務」和「術前評估義務」並非「注意義務」──颱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九十八年度醫上訴字第一號刑事判決〉∕249
5、古承宗〈刑事交通事件中的容許風險與信賴原則〉∕252
6、許恆達〈「原因自由行為」的刑事責任〉∕255
7、蔡聖偉〈絕命醫療站(上)絕命醫療站(下)∕259
8、甘添貴〈共謀共同正犯與共犯的區彆──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颱上字第八七七號刑事判決評釋〉∕263
9、許澤天〈對嚮犯之研究〉∕267
10、吳耀宗〈多次施用毒品之競閤問題〉∕271
11、李聖傑〈刑法第二二二條第一項第一款「二人以上共同犯之」之適用思考〉∕276
12、高金桂〈突襲式的猥褻──高等法院颱中分院九十九年度上訴字第六三二號判決評析〉∕280
13、徐育安〈殺人故意與傷害故意之區分〉∕284
14、曾淑瑜〈是誰遺棄誰〉∕288
15、王皇玉〈刑法對隱私權的保障——以刑法第三一五條之一為中心〉∕293
16、王皇玉〈短裙下的大腿是隱私部位嗎?〉∕296
17、蔡聖偉〈偷「機」不著── 準強盜罪的既遂認定問題〉∕301
二、刑事訴訟法
18、鄭逸哲〈受無罪判決確定之人不得就應受羈押而羈押請求賠償—— 評析釋字第六七○號〉∕306
19、陳運財〈無令狀搜索——評最高法院九十六年颱上五一八四號判決〉∕309
20、陳運財〈傳聞法則及其例外之實務運作問題檢討〉∕313
21、吳巡龍〈對質詰問權與傳聞例外──美國與我國裁判發展之比較與評析〉∕318
22、吳巡龍〈照片的證據性質〉∕323
肆、法律倫理∕325
1、王惠光〈律師的保密義務〉∕327
試題研習∕331
壹、公法∕333
貳、民商法∕355
參、刑事法∕383
肆、法律倫理∕400
我剛看到《2012年月旦經典文獻彆冊》這個名字,腦子裏立刻閃過瞭好多畫麵。對我來說,月旦齣版的書,總有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2012年,那是個什麼年月?感覺像是還沒被現在這麼飛快的網絡和社交媒體完全“綁架”的時代,人們似乎還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深入研究。 我特彆好奇,這本“彆冊”到底收錄瞭哪些“經典文獻”?是法律條文的解讀?還是某個重大案件的深度分析?抑或是對當年一些法律現象的學術探討?以月旦一貫的風格,我猜想,它應該會網羅當年在法學界引起較大反響、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比如,會不會有關於那一時期金融法、知識産權法或者環境法等領域的重要論述?畢竟,這幾個領域在2012年可能正好經曆瞭一些重大的發展和變化。 我個人特彆喜歡那種可以看到不同學者之間觀點碰撞的書籍。如果這本彆冊能夠呈現齣不同學派、不同研究者對於同一問題的不同解讀和論證,那簡直是太棒瞭!這種多元化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一個復雜的問題,也能鍛煉我們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也會關注它的編排方式,是按領域劃分,還是按時間順序,亦或是以主題來組織?不同的編排方式,會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 而且,像“文獻彆冊”這樣的形式,往往意味著它不是一個完整的著作,而是對當年學術成果的一個精選集。這就好比一個濃縮精華的寶盒,裏麵裝滿瞭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對於我們這些想要在某個特定領域深入瞭解的人來說,直接閱讀這些“精華”,可以省去很多尋找和篩選的時間,直達核心。我也會關注,是否有對這些文獻的導讀或者評介,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文獻的重點,理解其價值所在。 說實話,雖然我不是法律專業的,但對於一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議題,我一直都很感興趣。如果這本《2012年月旦經典文獻彆冊》能以一種相對易懂但又不失深度的方式,來呈現當年的一些法律思考,我會覺得非常受益。它就像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一年法律學界在忙碌些什麼,又在思考著什麼。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新的啓發,讓我對法律有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看到《2012年月旦經典文獻彆冊》這個書名,我腦袋裏立刻浮現齣那種厚重的、紙張泛黃的學術著作的形象。月旦的齣品,在我看來,通常意味著一種不隨波逐流的堅持,以及對學術內容嚴謹到近乎苛刻的要求。2012年,距離現在已經過去瞭一段時間,迴看那個時候的學術成果,往往更能顯現齣其曆史的沉澱和價值。 我非常好奇,這個“彆冊”究竟會收錄哪些“經典文獻”?它會不會是一些當時學術界非常有影響力的論文、期刊的精華集錦,或者是對當年某一重要法律事件、法律改革的深度剖析?以月旦的專業度,我猜想,它一定是經過精心挑選、具有代錶性的學術作品。我期待它能展現齣當年法律學界在某個特定領域的“前沿思考”,就像是當年學術界的“雷達圖”,能捕捉到最前沿的學術動嚮。 我想象中,這本彆冊可能會對當年發生的某些社會現象,比如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轉型等方麵,進行深入的法律解讀。它可能會提供一些非常有深度的案例分析,或者對某些抽象的法律原則進行具象化的闡釋。這種“落地”的學術研究,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但又關心法律和社會發展的人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也會關注,它在語言風格上是否會考慮到一定的可讀性,以便讓更廣泛的讀者群體受益。 Moreover, the term "文獻彆冊" suggests a curated collection, a carefully selected compilation of important scholarly works from that specific year. This implies that the content will likely be highly focused and of significant academic value, perhaps highlighting seminal articles, key judicial decisions, or influential legal commentaries that shaped discourse at the time. I'm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whether the selection includes works that have had a lasting impact on subsequent legal thinking or practice in Taiwan. Lastly, the "2012" designation itself implies a historical snapshot. It's a chance to understand the legal landscape and intellectual currents of that particular year, offering a window in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legal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then. It's like a time capsule of legal thought, allowing us to examine how certain issues were debated and resolved, and how those past discussions continue to resonate today.
评分哇,看到《2012年月旦經典文獻彆冊》這個書名,就一股濃濃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讓人眼睛一亮!對於我這種平常就喜歡在書堆裏鑽研的人來說,這種“彆冊”的齣現,簡直就像是挖掘到寶藏一樣。我一直都很欣賞月旦在法律和學術領域的深耕細作,他們推齣的文獻彆冊,往往能匯集當年最重要、最具前瞻性的學術成果,尤其是在法學領域,能夠及時捕捉到最新的判例、學說發展,這對我們這些關注時事、想要緊跟時代步伐的人來說,實在太有價值瞭。 而且,2012年這個時間點,本身就很有意思。迴想一下,那一年發生瞭不少重大的社會事件和國際動態,這些無不與法律息息相關。我特彆好奇,這本彆冊會不會收錄一些與當年社會熱點問題相關的法律探討,比如某個重要的修法、某個引起廣泛關注的司法判決,亦或是某個新興領域的法律挑戰?我猜想,它應該會像一個時間膠囊,濃縮瞭那一年的法律智慧精華,讓我們可以穿越迴那個時刻,審視當年的法律脈絡,理解它們如何塑造瞭今天的法律格局。 月旦的編輯團隊一嚮以嚴謹著稱,他們選擇的文獻,絕對都是經過層層篩選、具有代錶性的。所以,我一點都不擔心這本彆冊會“注水”或者內容敷衍。相反,我更期待它能提供深度分析,不僅僅是羅列文獻,更會包含對這些文獻的解讀、評論,甚至可能邀請當年的學者進行對談,提供不同視角的碰撞。這對於我們讀者來說,是學習和提升學術視野的絕佳機會。想想看,能夠讀到頂尖學者對當年重要法律議題的深入剖析,這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知識的洗禮。 當然,我也知道,這種學術性質的彆冊,可能對某些讀者來說會稍顯“硬核”。但對我而言,恰恰是這種深度和專業性,纔讓它與眾不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淹沒,而像《2012年月旦經典文獻彆冊》這樣的書籍,就像一座座燈塔,指引我們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找到方嚮。我甚至會把它當作一本工具書來參考,當我在研究某個特定法律問題時,迴溯到2012年的文獻,可能會找到意想不到的靈感和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對於《2012年月旦經典文獻彆冊》,我充滿瞭期待!我相信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文獻匯編,更是一部記錄時代法律思潮的寶貴文獻。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索2012年那一年的法律世界,感受當年的學術氛圍,汲取其中的智慧養分。如果它是收錄瞭當年具有影響力的法律論文、案例分析、以及學術評論,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將是無可估量的。
评分讀到《2012年月旦經典文獻彆冊》這個書名,我心裏會泛起一絲絲懷舊的情緒,又夾雜著對知識的渴望。2012年,好像也不是很久以前,但又已經足夠讓很多事情發生變化。月旦,這個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代錶著一種嚴謹和深度,他們推齣的“文獻彆冊”,聽起來就不是那種隨便翻翻就能過去的。 我特彆好奇,這個“彆冊”究竟收錄瞭哪些“經典文獻”?是當年有哪些重要的學術會議論文被收錄瞭嗎?還是對當年最熱門的法律議題進行瞭深入的專題研究?我猜想,它很可能涵蓋瞭當年在司法實踐、學理研究領域具有開創性或代錶性的成果。比如,當年是不是有哪些新的法律思潮開始萌芽,或者有哪些舊的理論遇到瞭新的挑戰,而這本彆冊正好記錄瞭這些重要的學術爭鳴和思考過程? 從“彆冊”這個詞,我聯想到的是它可能不是一本“主刊”,而是對當年某個時期內,在特定領域內齣現的重要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示。這就像是在一個年度的學術成果展覽,而這本彆冊就是展覽的精華展品。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縱深感”,讓我們能夠通過這些文獻,深入瞭解2012年當年在特定法律領域內,學者們的思考方嚮、研究方法以及他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我也會關注,這些“經典文獻”是齣自哪些學者的手筆?是學術界泰鬥的力作,還是新生代學者的創新之舉?如果是後者,那更顯得這本彆冊具有前瞻性,它可能預示著未來法律研究的發展方嚮。同時,我也希望這些文獻能夠兼具理論深度和現實意義,不僅僅是純粹的學術探討,更能對解決當下的法律問題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啓示。 總的來說,對於《2012年月旦經典文獻彆冊》,我抱著極大的興趣。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年度法律思想的備忘錄”,記錄下2012年那一年的學術脈搏,讓後來的研究者可以從中溯源、藉鑒,甚至從中發現新的研究課題。閱讀這樣的書籍,就像是與過去的學術思想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體驗。
评分The title "2012年月旦經典文獻彆冊" immediately sparks my curiosity, hinting at a collection of significant scholarly contributions from a specific year, curated by a well-respected academic publisher in Taiwan. My initial thought is that this isn't a book to be skimmed; rather, it's likely a compilation that demands thoughtful engagement from the reader. The "彆冊" (special issue) designation suggests a focused effort, possibly bringing together influential papers, landmark case analyses, or critical legal commentaries that were prominent in 2012. I'm particularly intrigued by what constitutes "classic" in the context of a single year's publications. This implies that the selected works are not just timely but possess enduring relevance, perhaps shaping future legal debates or influencing jurisprudential thought. Given YueDan's reputation for academic rigor, I anticipate that this collection will offer a deep dive into specific legal fields, presenting meticulously researched arguments and insightful analyses. It might shed light on emerging legal issues that were gaining traction in 2012, or perhaps offer new perspectives on established legal doctrines. My expectation is that the content will be multifaceted, possibly showcasing divers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analytical methodologies. Whether it delves into constitutional law, civil law, criminal law, administrative law, or more specialized areas lik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 environmental law, I anticipate finding arguments that are not only academically sound but also posses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aiwan's legal development. The value of such a collection lies in its ability to provide a concentrated dos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llowing readers to grasp key developments and scholarly debates of that specific year without having to sift through numerous individual publications. Furthermore, the inclusion of the year "2012" suggest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t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contextualize legal scholarship within the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that time. How did the events of 2012 influence legal thinking? What challenges were legal scholars addressing? This book could serve a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aiwanese law and jurisprudence over time, providing a concrete reference point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study. Ultimately, I envision this "2012年月旦經典文獻彆冊" as a vital academic resource, a meticulously curated anthology that encapsulates the intellectual vitality of the legal field in Taiwan during that year. It promises an enriching reading experience for anyone keen on understanding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legal scholarship and its development.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