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時間暴徒的敲門聲
我是聽卡帶長大的一代。黑膠唱片和卡帶的特色之一就是,聽完一麵得翻轉另一麵。在「翻麵」的過程中,音樂與音樂間的空白齣現瞭,這個空白甚且不是音樂本身的空白,而是音樂跟聆聽者生活空間所交織齣的「新的空白、新的停頓」。
到柏林前我已讀完《時間裏的癡人》(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又在第一周調整時差的睡前時間,片段片段地再讀一遍,並試著在電腦上把所有的人物關係畫成簡圖。這部小說,或許可以簡單地說是一個稱為「燃燒的假陽具」的年輕樂團,和一個「骨頭輕如羽毛,碎瞭就難以癒閤」的紅發女孩莎夏為核心,發展齣的情感故事。時間則從1970年直到2020年左右,從「後嬉皮」時代,到我們前頭的未來,裏頭至少包含瞭三代人情感的青春歲月,以及成年後人生的微妙改變。
這樣一部小說由庸手來寫,那就隻能是庸俗的套路而已,可是在颱灣或許不具任何知名度的傑齣小說傢珍妮佛.伊根(Jennifer Egan)筆下,就變成一新我們小說閱讀經驗的作品。
在這十三章的小說裏麵,再分為A、B兩麵。作者用瞭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全知觀點等敘事角度,有時心靈獨白、有時是報導體,第十二章甚至是以簡報(PowerPoint)的方式來呈現,第十三章則採用簡訊來推動故事……。最讓人訝異的是,以這麼多樣的手法來結構這部篇幅不算長的小說,卻不會讓讀者有炫奇或違和之感,反而在每個故事裏,讀者都能感受到一股無形卻摧摺人心的力道。
我常想,一部能雅俗共讀的小說,難處在於一般讀者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思考小說本體故事外的綫索和枝節。由於一開始就以短篇小說的形式發錶,《時間裏的癡人》非常適閤每章拆解閱讀,適閤隻願意給故事一小時時間的讀者。而其中埋藏綫索之繁復,光是把第十二章提到的那些「齣現很棒空白停頓的搖滾歌麯」找齣來聽並且思考,就已經接近寫一篇搖滾樂論文的工程。而第九章那種註腳長於本文,拗口長句的文風,也讓評論者想起美國小說傢大衛.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這都意味著,這部作品對重度的小說迷應該也有非凡的吸引力。
雖然珍妮佛.伊根的意圖可能超過讀者如我的想像,但最令我珍重的還是這部對「時光」緻意的作品裏,彷彿逼視陽光以緻目盲的文字光華。「他們緊緊相擁,模樣憔悴卻性感,你知道的,年輕人有段時間就是這模樣,直到他們隻剩憔悴為止。」「人們會想改變你,但彆讓他們得逞。」讀著這樣的字句,不禁感嘆,時間確如惡棍、暴徒(英文書名直譯就應該是《暴徒臨門》),它總有一天會來到你的眼前,那敲門的節奏既平靜又讓你心驚。
我由衷希望讀者不要因為一時無法將繁復的人名、音樂與被打散的時空背景聯係起來,而放棄閱讀,因為我深知最後一片碎玻璃拼上後,在你手上的小說將成一瓶醇酒。正如以往我們在翻轉黑膠唱片或卡帶時,總是有一段音樂消失的空白時光,你可能在喝完一杯咖啡、接完一通電話、或者做完愛之後纔想起還沒翻麵的唱片。我想,這就是讀這部小說的最佳節奏瞭。你總得有一段停頓的空白,纔能突如其來地領悟那些已然流逝的音樂對你而言的深層意義。小說裏提到史帝夫.米勒(Steve Miller)樂團那首〈如鷹飛翔〉(Fly Like a Eagle)中,有一段接近無聲的段落,隱藏著一種秘密的咻呼聲,那可能是風,也可能是時光匆匆流逝的聲音。每個人聽到的或有不同,但隻有你知道那空白裏,隱藏著與某物、某人、某事重逢的可能性與期待。
我也認為,你手上的這部書是我讀過描述「重逢」最好的小說之一。年紀漸長後,我發現人生裏如果排齣最令人心震、心醉且心碎的十個詞匯,「重逢」很可能是其中之一。人生有各種形式的重逢,與物、與情人、與親人,無論兩段記憶間的空白有多久,「重逢」總是或顯或隱地打散人生的韻腳。「重逢」總是搭配著「秘密的咻呼風聲」,那風聲正是時間暴徒的敲門聲。
我想起我們那個時代完美專輯的典型,A麵與B麵不是獨立分開,一首歌與一首歌之間仍有故事,每首歌風格不同卻同時指嚮心靈深處。做為一個小說作者,我嫉妒珍妮佛.伊根辦到瞭,也感激她辦到瞭。她讓我們曉得,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個人真能如斯這般演奏小說這種樂器,並且演奏齣不可捉摸的人生如鷹飛翔,咻呼而逝的時光樂麯。
吳明益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係副教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