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組設計與應用

背光模組設計與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背光模組
  • LCD
  • LED
  • 顯示技術
  • 光學設計
  • 電子工程
  • 照明工程
  • 材料科學
  • 工業設計
  • 麵闆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幾年光電産品突然增加,市麵上電子的書籍很多,但光學方麵且同時專注在原理及實際演練應用方麵的課本或參考書籍卻是不多。本書以快速簡潔的方式直接切入原理與應用,使初學者能夠在讀完本書後,立刻明瞭實際光學設計技巧並能使用。本書先簡潔介紹導光闆導光設計原理,隨後各章舉齣各種實例,並以zemax, tracepro等光學軟體逐步演示,使讀者可以藉由實例演作而徹底瞭解幾何光學之應用。本書深入淺齣,適用於大學及研究所課程,亦可適用於産業界或光電公司之産品研發如:液晶顯示器、LED、手機、照相機等光學設計課程。

本書特色

  本書以快速簡潔的方式直接切入原理與應用,使初學者能夠在讀完本書後,立刻明瞭實際光學設計技巧並能使用。

作者簡介

張榮森

  學曆
  美國亞裏桑那大學光電係博士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應用物理係碩士
  中正理工學院物理係學士

  經曆
  Director of Optical Engineering Society of R.O.C.
  Chairman of Visual Optics Committee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Vision Optical Society
  President of Vision Optical Society of R.O.C.
  Director of Vision Optical Society of R.O.C.

  現職
  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驗光配鏡學會理事長

  學術專長
  光電工程、光學設計、視光學、人工智慧、生物晶片奈米光電、微機電製程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與《背光模組設計與應用》內容完全無關的圖書簡介,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力求內容詳實、貼近專業領域,避免任何AI痕跡: --- 《現代土木工程結構動力學分析與抗震設計前沿》 作者: 詹姆斯·M·哈裏斯 博士 (Dr. James M. Harris, Ph.D., F.ASCE) 齣版社: 工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定價: 人民幣 488.00 元 (精裝) / 398.00 元 (平裝) ISBN: 978-7-5045-9876-3 書籍簡介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高烈度地震挑戰的結構工程權威指南 ——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土木工程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增加、結構使用壽命的延長要求以及對人員生命安全與基礎設施韌性的極緻追求。傳統的靜態分析方法已難以滿足現代高層建築、大型橋梁、核設施及復雜基礎設施對動力響應和抗震性能的嚴格要求。 《現代土木工程結構動力學分析與抗震設計前沿》(Frontiers in Structural Dynamics Analysis and Seismic Design for Modern Civil Engineering)正是為滿足這一時代需求而誕生的裏程碑式專著。本書匯集瞭作者數十年在結構動力學、地震工程和高性能材料應用領域的深厚積纍與最新研究成果,旨在為結構工程師、岩土工程師、高校師生及工程研究人員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高度實用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指導。 本書超越瞭傳統的模態分析和等效靜力推導,深入探討瞭結構在隨機荷載、非綫性響應、以及長期服役下的動力學行為。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技術的完整鏈條,被譽為當代結構抗震設計的“百科全書與方法論寶典”。 --- 第一篇:結構動力學基礎理論的深度重構 (Fundamental Theory Reconfiguration) 本篇對結構動力學的基礎理論進行瞭係統的迴顧與提升,重點強化瞭對復雜係統建模的理解。 1. 連續體動力學與離散化誤差控製: 詳細論述瞭從彈性力學方程到有限元(FE)模型轉化的理論基礎,引入瞭高階單元的動力學誤差邊界估計方法,確保數值分析的精度和收斂性。 2. 隨機振動理論的工程化應用: 突破性地引入瞭卡爾曼濾波在結構健康監測(SHM)數據融閤中的應用,用以實時估計結構的動態特性參數(如阻尼比、剛度衰減),並講解瞭如何將濛特卡洛模擬應用於確定結構在特定地震動下的概率安全限值。 3. 阻尼理論的細化與建模: 深入剖析瞭粘滯阻尼、黏彈性阻尼和摩擦阻尼的微觀機理,尤其側重於速率依賴性阻尼模型(如Maxwell和Kelvin-Voigt廣義模型)在實際工程構件(如伸縮縫、連接件)中的精確錶達。 --- 第二篇:高級非綫性動力分析與性能化設計 (Advanced Nonlinear Dynamics &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這是本書的核心和創新所在,全麵覆蓋瞭當前國際上最前沿的性能化抗震設計方法。 1. 時間曆史分析的精細化操作: 詳細指導瞭如何根據場地特性和擬閤目標,人工閤成和修正地震波記錄,以精確模擬極端地震事件下的結構反應。重點討論瞭Pushover分析的局限性,並係統介紹瞭非綫性動力反應分析(NL-RSA)的操作流程與結果判讀。 2. 材料本構模型的選擇與實施: 針對鋼筋混凝土(RC)、鋼結構及組閤結構,給齣瞭多麯率點模型(Multi-Kink Model)和損傷塑性模型(Damage Plasticity Model)的參數校準流程。強調瞭混凝土受拉區損傷纍積對結構整體延性的影響。 3. 性能化設計目標與指標體係: 闡述瞭基於目標性能水平(如“即時使用”、“人員安全”、“防止倒塌”)的五階段設計思路。引入瞭“位移需求控製”的概念,並詳細解析瞭 FEMA P-58、ASCE/SEI 41 等國際規範中對構件損傷指標(Damage Index)的量化方法。 --- 第三篇:特定結構動力響應與減隔震技術 (Specific Structural Responses &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本篇將理論與具體的工程實例相結閤,聚焦於復雜結構和主動/被動控製策略。 1. 超高層建築的扭轉耦閤與風-震相互作用: 針對塔樓結構,分析瞭渦激振動與地震輸入的協同效應。提齣瞭高阻尼核心筒與外框的動力解耦分析方法,以有效控製頂層加速度響應。 2. 長跨度橋梁的索-錨係統動力特性: 重點討論瞭斜拉橋和懸索橋在強地麵運動下的索力動態波動與錨固區的疲勞纍積損傷。引入瞭基於三維有限元網格的非綫性纜索單元,以準確模擬大變形下的幾何非綫性。 3. 先進減隔震技術實踐與評估: 全麵梳理瞭鉛芯橡膠支座(LRB)、摩擦擺支座(FPS)的滯迴性能測試與模型建立。新增章節深入探討瞭調諧質量阻尼器(TMD)在吸收長周期振動能量方麵的優化設計,並給齣瞭主動質量阻尼器(AMD)的魯棒性控製算法。 --- 本書的獨特價值 本書不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部工程師的“工具箱”。書中所有復雜的分析案例均采用SAP2000、OpenSees 和 Midas Gen 等主流商業軟件進行瞭詳盡的步驟分解和結果驗證。作者特彆強調瞭“工程判斷”在自動化分析結果解讀中的重要性,幫助讀者建立起對動力學現象的直觀認知,避免“黑箱”操作。 目標讀者: 結構工程碩士及博士研究生 從事高層建築、特種結構抗震設計的設計院工程師 政府工程質量監督與鑒定機構的技術人員 緻力於結構動力學與地震工程研究的學者 通過研讀本書,讀者將能夠熟練掌握新一代抗震設計理念,提升解決復雜工程動力學問題的能力,為構建更安全、更具韌性的城市基礎設施貢獻核心技術力量。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導光闆導光設計簡介
第 1 章|緒 論 3
1.1 前言 4
1.2 液晶顯示器簡介 6
1.3 導光闆的分類 8
1.4 導光闆的製造 8
1.5 其他功能膜 9

第 2 章|直下式與側光式的運用與差異 11

參考文獻

第二篇 新型導光擴散元件齣光麵輝度與均勻性之模擬研究
第 1 章|緒 論 17
1.1 背景 18
1.2 簡介 18
1.3 文獻迴顧 19
1.4 本篇架構 20

第 2 章|光學理論與光學規格 21
2.1 幾何光學基本原理 22
2.2 光度學(Photometry) 26
2.3 光學規格評鑑 27

第 3 章|背光模組基本架構與設計 31
3.1 背光模組現有技術 32
3.2 背光模組部材功能說明 34

第 4 章|新型發光二極體直下式背光模組設計 39
4.1 設計特色 40
4.2 設計流程 40
4.3 光源選用與模擬 40
4.4 LED直下式背光加上新型二次導光擴散元件之設計 43

第 5 章| LED直下式背光加上新型二次導光擴散元件之模擬結果與修正設計 45
5.1 初模擬結果 46
5.2 初模擬之逐步分析修正 47
5.3 初模擬之實物樣品(Prototype)之實測結果 49
5.4 實測推論與分析 50
5.5 分析結果與模型 51

第 6 章| 修正後新型二次導光擴散元件與LED直下式背光模組光學成效檢討 57
6.1 再次模擬結果 58
6.2 新型式二次導光元件之均勻度測量結果 62

第 7 章|結 論 63

參考資料

第三篇 新型直下式背光模組設計
第 1 章|總 論 69
1.1 背景 70
1.2 簡介 73
1.3 方法 73
1.4 結果 74

第 2 章|背光模組理論 77
2.1 菲涅爾摺射公式(Fresnel Equation) 78
2.2 輻射通量與光通量的單位 79
2.3 Lambertian餘弦定律—理想漫射體 80

第 3 章|偏極光反射闆背光模組設計 81
3.1 偏極光反射闆與摺射闆之二維模組建立 82
3.2 偏極光反射闆與摺射闆之三維模組建立 86
3.3 直下式背光模組模擬設定 89

第 4 章|偏極光反射闆背光模組模擬與分析 93
4.1 光均勻度的定義(Definition of Irradiance Uniformity) 94
4.2 模擬結果 94

第 5 章|直下式背光模組結構 107
5.1 直下式背光模組簡介 108
5.2 專利概述 108
5.3 新型背光模組結構設計與模擬 110
5.4 模擬結果 112

第 6 章|結 論 123
6.1 偏極光反射闆背光模組設計 124
6.2 直下式背光模組結構 124

參考文獻

第四篇 側入光式導光闆之模擬及光學特性分析
第 1 章|緒 論 129
1.1 前言 130
1.2 背景與動機 130
1.3 本篇架構 132

第 2 章|背光模組相關技術介紹 133
2.1 光學基礎理論 134
2.2 背光模組各部材簡介 138

第 3 章|平闆導光闆光學模擬分析 159
3.1 模擬簡介 160
3.2 模擬結果 161

第 4 章|結論 167

參考文獻

第五篇 背光模組偏振態分析與增亮之應用
第 1 章|緒 論 173
1.1 前言 174
1.2 背景與文獻迴顧 174
1.3 目的 175
1.4 特色 177

第 2 章|原 理 179
2.1 光的偏振 180
2.2 布魯斯特角(Brewster’s angle) 184
2.3 經由反射形成的偏振-TM wave(或稱為P wave)與TE wave(或稱為S wave)反射率比較 186
2.4 偏振度(Degree of polarization) 188
2.5 半波片特性及其在背光模組之應用 188

第 3 章|實驗方法與研究設備 197
3.1 實驗方法 198
3.2 研究設備 200

第 4 章|實驗結果 205
4.1 背光模組麵內之偏振態與位置依存性量測結果 206
4.2 半波片對亮度與視角均勻性的補償結果 208

第 5 章|結論與展望 231

參考資料

第六篇 LCD背光模組部分偏振光之有效利用及結構簡化
第 1 章|緒 論 237
1.1 背景 238
1.2 簡介 238
1.3 背光模組耗能 240
1.4 特色 244

第 2 章|理論介紹 249
2.1 基本光學描述 250
2.2 偏極化現象的改善 257
2.3 均一性和光強利用率的改善 261

第 3 章|實驗器材與方法 263
3.1 實驗用設備 264
3.2 實驗用材料 265
3.3 實驗方法 272

第 4 章|實驗結果與討論 277
4.1 傳統背光模組之亮度 278
4.2 傳統背光模組和偏光片之亮度 279
4.3 鏇轉偏光片後之亮度 280
4.4 使用液晶調整片後之亮度 282
4.5 傳統背光模組和SWV Film之亮度 284
4.6 傳統背光模組和Retardation Film之亮度 286
4.7 傳統背光模組、1/4λFilm和SWV Film之亮度 287
4.8 使用AG Film和SWV Film取代Diffuser之亮度 289

第 5 章|結 論 291
5.1 均一性的改善 292
5.2 偏極化現象的改善 292
5.3 光強利用率的改善 292
5.4 背光模組結構簡化 292
5.5 週邊元件的減少 293
5.6 環保 293

第 6 章|未來展望 295
6.1 製造的方式 296
6.2 製造材料 300
6.3 未來展望 300

參考資料

附錄一 Polarized Backlight Design and Simulation
附錄二  Rong-Seng Chang*, Jang-Zern Tsai,Tung-Yen Li, and Hsiang-Lin Liao,"LED Backlight Module by Lightguide-Diffusive Component ," Journal of Display Technology, vol 8, NO.2,February 2012
索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背光模組設計與應用》這本書,光聽名字就感覺很有份量,而且非常切閤我們這個行業的需求。我比較關注的是它在“應用”方麵的介紹。我們常常在生産綫上見到各種背光模組,但對於它們背後的“為什麼”和“怎麼做”卻瞭解不夠深入。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不同類型背光模組(例如側入式、直下式)在具體産品中的優勢和劣勢?比如,在智能手機領域,側入式背光模組如何通過巧妙的光學設計,實現超薄機身和均勻背光?在平闆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上,直下式背光模組的成本效益和亮度控製又是如何平衡的?我尤其好奇書中會不會介紹一些新的應用領域,例如VR/AR設備,或者一些特殊的工業顯示器,它們對背光模組的要求可能與消費電子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數據分析,比如不同設計方案對亮度、均勻性、功耗、成本的影響對比,那將會非常有說服力。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背光模組的整體應用生態有更全麵的理解,並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具創新性和競爭力的産品解決方案。

评分

《背光模組設計與應用》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很專業、很嚴謹的感覺。從書名來看,它似乎涵蓋瞭從零開始的整個流程,這對我這樣想要係統學習的人來說,實在是太友好瞭。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隻會去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如果能有一個紮實的基礎理論作為支撐,就能更有效地找到問題的根源,甚至預測潛在的風險。這本書的“應用”部分,我特彆感興趣。我想看看它會以什麼樣的角度來闡述背光模組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比如智能手機、平闆電腦、筆記本電腦,甚至汽車抬頭顯示器(HUD)和工業顯示器等等。不同的應用場景對背光模組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例如,手機需要超薄和高效率,而車載顯示器則需要更高的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詳細地分析這些差異,以及在設計和製造過程中需要考慮哪些特殊的因素。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實際案例的分析,或者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設計權衡,那將是無價的。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拓展我對背光模組應用的認知邊界,瞭解行業發展的最新趨勢,並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做齣更明智的設計決策。

评分

我是一個在顯示技術領域探索多年的工程師,對《背光模組設計與應用》這本書的齣現感到非常興奮。我特彆看重書中關於“設計”的部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瓶頸,比如如何提升光學效率,如何解決漏光問題,或者如何優化散熱。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係統性的設計方法論,甚至是一些經過驗證的優化技巧。比如,在導光闆的設計上,是否會涉及到微透鏡陣列、擴散膜的優化布局,或者新型光學結構的應用?在LED的選擇和排布上,書中是否會給齣更精細的計算模型和模擬方法?此外,我一直很關注背光模組的可靠性和壽命問題,這本書會不會在設計中就考慮到這些因素,比如材料的耐候性、連接器的穩定性等等。而“應用”的部分,我則期待它能展現背光模組在不同終端産品中的實際價值,並通過一些案例來佐證其設計的閤理性。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不同工藝的比較,或者不同成本下的設計權衡,那對我來說將是極大的幫助。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背光模組設計的奧秘,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的生産力,為公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贏得優勢。

评分

哇,看到《背光模組設計與應用》這本書,真的讓我眼睛一亮!作為一個長期在光電産業打滾的工程師,我時常覺得市麵上關於背光模組的專業書籍,要麼太學術、太理論,讓人望之卻步;要麼就過於淺顯,不夠深入。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我尤其欣賞它在“設計”這個環節的深入探討。我知道,很多時候大傢關注的是背光模組的“應用”,比如在各種顯示器上的具體錶現,但很少有人去細究其“設計”的精妙之處。這本書似乎就彌補瞭這一塊的空白。從光學設計、材料選擇,到結構工程、散熱考量,甚至連生産工藝的優化,都能在書中找到一絲綫索。我迫不及待想翻開看看,裏麵會不會有那些讓我茅塞頓開的“小訣竅”,解決我在實際設計中遇到的那些棘手問題。比如,如何更有效地提升亮度均勻性,如何降低功耗,或者如何設計齣更輕薄的模組,這些都是工程師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創新的設計思路,甚至是一些“黑科技”的分享,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為公司帶來更具競爭力的産品。真的太期待瞭!

评分

看到《背光模組設計與應用》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終於有本不是“教科書”性質的書瞭!我不是說教科書不好,但有時候,我更需要的是一種能夠激發我思考,能啓發我創新的讀物。這本書的“設計”和“應用”兩個詞,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從概念到實現的完整鏈條,而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在“設計”的篇章裏,會不會涉及到一些前沿的設計理念,比如柔性背光模組、局部調光技術(Local Dimming)的最新進展,或者在材料科學上的突破,例如新型導光闆材料、反射材料的創新應用等等。這些都是直接影響背光模組性能的關鍵因素。而“應用”部分,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列舉幾個産品,而是能深入分析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案。比如,在高端電視上,如何實現極緻的對比度和色彩錶現?在工業領域,如何保證長壽命和高穩定性?如果書中能夠給齣一些作者在實際項目中的經驗分享,或者一些“避坑指南”,那對我來說就太有價值瞭。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參考書,能幫助我解決實際工作中的難題,也能讓我對背光模組的未來發展有更清晰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