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文學作品讓人讀不懂?因為這些話語本身就是「反懂」的!
「話語」是一種透過一定術語、概念和範疇的言說,術語、概念和範疇是最重要的「話語成份」;話語是文化和思想的具體方式及形態。
本書從「話語」範式研究中國文學,深入考察「現代性」、「翻譯」、「今譯」、「懂」、「個人」和「自由」、「民族」、「詩性」、「文學性」、「超越」、「精確」等文學理論話語,並包括「話語」本身。其中特彆研究「懂」、「個人」和「自由」作為話語是如何形成的,這些話語一旦形成,它在言說上具有何種「權力」及其如何影響中國文學與文學理論。
作者簡介
高玉
1964年生。從本科到博士後先後就讀於湖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獨立承擔中國國傢級、省部級課題五項。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等「政府」奬共十五項。在《文學評論》等刊物發錶論文一百多篇。曆任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學會理事。榮獲國傢「新世紀百韆萬人纔」、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浙江省「151人纔」第一層次及全國優秀教師。
序
第一章 語言與話語
第一節 現代語言本質觀研究路嚮及檢討
第二節 語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體性」及其關係
第三節 語言的三個維度與文學語言學研究的三種路嚮
第四節 「話語」及「話語研究」的學術範式意義
第二章 「現代性」作為話語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第一節 論「現代性」作為話語方式的言說性及其特點
第二節 「現代性」作為話語方式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意義及其限度
第三章 古代漢語的「詩性」與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學性」
第一節 〈關雎〉為什麼不能「今譯」
第二節 古詩詞「今譯」作為「翻譯」的質疑
第四章 重審文學「翻譯」作為話語及其對文學研究的意義
第一節 「忠實」作為文學翻譯範疇的倫理性
第二節 論兩種外國文學
第三節 翻譯文學在西方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影響關係中的仲介性
第四節 論翻譯文學的「二重性」
第五節 重審中國現代翻譯文學的性質和地位
第五章 超越與比較---中西文論話語比較研究意識論
第一節 中西比較詩學的「超越」意識
第二節 「精確」作為中西比較詩學批評話語的語義分析
第三節 當代比較詩學話語睏境及其解決路徑
第四節 重建中國現代詩學話語體係
第六章 論「懂」作為文學欣賞理論話語
第一節 論中國古代文學欣賞的非「懂」性
第二節 現代文學欣賞方式及其理論基礎
第三節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關於「反懂」的討論及其理論反思
第四節 文學的「非理性」與欣賞的「反懂」性
第五節 反「懂」的文學欣賞
第六節 中國當代先鋒小說中的「反懂」寫作
第七節 當代詩歌寫作及欣賞中的「反懂」性
第七章 「個人」與「自由」話語的形成及其對文學研究的意義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個人」話語及其本質
第二節 嚴復的自由主義思想及其近代意義
第三節 從個體自由到群體自由─梁啓超自由主義思想的中國化
第四節 選擇、吸取與衍變─論中國現代「自由」話語的建構
第五節 中國近現代個人主義話語及其比較
第六節 「個人」與「國傢」的整閤─中國現代文學「自由」話語的理論建構
第七節 中國現代「自由」話語與文學的自由主題
第八章 中國現代文學的「民族」話語言說
第一節 中國現代文學的民族性
第二節 民族文學理論與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民族主義文學運動」
第三節 全球化與民族文學生存境遇及其言說
參考文獻
本書文章發錶目錄
後記
附錄 簡體字版後記
序
高玉二○○一年到四川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學科做博士後,我是他的閤作導師。《話語視角的文學問題研究》(編案:本書原名)就是在博士後齣站報告的基礎上修改補充而成。
高玉的博士是在華中師範大學讀的,師從黃曼君先生。博士論文《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學》主要從語言的角度研究中國現代文學,齣版以後很有影響。他的博士後齣站報告仍然是從語言的角度研究文學,主要是從話語的角度研究文學和文學理論問題,比較文學是一方麵,但也涉及到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等。他博士後齣站報告最初的題目叫《文學理論話語研究》,似乎也是切題的。博士後齣站報告得到瞭老師們一緻的肯定,認為具有開拓性,提齣瞭很多重要的觀點,比如關於「反懂」這個概念就是作者總結齣來的,他把它提升成一個文學理論範疇,能夠很好地解決當代文學欣賞中的一些問題,也可以說是對文學中晦澀現象的一種新的言說。
著作在結構和思路上都很有特色。從目錄來看,似乎很散,有點「四不像」,很難歸屬,既不屬於純粹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也不屬於現當代文學或者文學理論等。一會兒古代,一會兒現代,一會兒中國,一會兒外國,比如「個人」與「自由」的這一章,從中國古代講到中國近現代,從曆史、哲學講到文學,問題很集中,但時間和學科跨度很大。書中的章節絕大多數都已經發錶,發錶的雜誌和「欄目」更是五花八門,有的發錶在文學欄,有的發錶在哲學欄,有的發錶在語言欄,有的發錶在曆史欄,屬於文學的文章有時屬於外國文學,有時屬於文學理論,有時屬於比較文學,有時屬於現當代文學,有時還屬於古代文學。關於著作的「散」「問題」,記得當時齣站座談時就有老師提齣來過,當然錶達得很委婉,說這種寫法在結構上過於開放。
但這裏我要為高玉作些辯護。我覺得,按照傳統的學科標準和學術規範,這本書的確很散,但它有內在的統一性,這內在的統一性就是方法或者視角,具體地說就是「話語」的方法和視角,該書實際上就是「話語」研究,既探討「話語」本身,也探討文學和文學理論中的一些具體話語以及這些具體的話語對文學發展的製約和影響。有點近於「關鍵字」研究。我不知道這是否稱得上是一種新的學術方式,也許它能夠對我們當今的學術「範式」造成一些衝擊,至少提醒我們應該反思當代的學術範式。作者在第一章對於「話語」範式與傳統的「認識論」範式和「本體論」範式之間的區彆有詳細的論述,按照這種區彆,我的理解,本書具有明確的理論體係性,隻是這種理論體係不同於「本體論」和「認識論」範式的理論體係。章與章之間的問題缺乏明顯的關聯,但具有內在的邏輯性。作者的目標似乎是顯示「話語」範式的特點及其意義。
我多年來關注話語問題,我感覺高玉的著作有很多新的東西,既有方法和學術思路上的,也有觀念上的,和我們過去的學術在做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沒有學科界綫,他自己稱之為「跨文學研究」。我不知道這種做法究竟有多大前景,但我知道,這種研究是非常艱難的,可能會吃力不討好,對於現代學術體製培養的學者來說,這種研究似乎很難讓人接受。所以這種學術方式能否被學術界認可,我真的不敢肯定。我想著作齣版之後可能會有些爭議,我希望有討論。但我現在想說的是,我們應該鼓勵這種探索和嘗試。
高玉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把學術看得非常重。這麼多年來,他心無旁騖,一心一意做學問,取得瞭很大的成績,我很為他感到高興。祝願他取得更大的成績。
曹順慶,二○○九年六月二十七日於四川大學
這本書的標題,簡潔有力,卻又蘊含著極大的信息量。我一直覺得,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其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僅僅是傳達信息的工具,更是構建意義、塑造情感、影響思想的媒介。“話語”這個詞,恰恰點齣瞭語言的這種能動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中國文學中那些具有代錶性的“話語”現象。比如,它是否會分析古代文人對某種特定意象的反復使用,是如何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話語”錶達,並承載瞭深厚的文化內涵?又或者,在近現代文學中,某些作者是否巧妙地運用瞭諷刺、隱喻等修辭手法,來規避審查,或者在字裏行間錶達齣對現實的批判?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齣現一些關於“集體話語”和“個體話語”的辨析,這對於理解文學作品如何反映社會思潮,又如何承載個體情感,至關重要。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話語”是如何滲透在中國文學的方方麵麵,並最終塑造瞭我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體驗。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淡淡的素雅,配上書名,一股學術研究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我一直對文學作品的“話語”層麵很感興趣,總覺得這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深層地藏著作者的意圖、時代的烙印,甚至是社會權力結構的反映。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文學理解的大門。我特彆期待它能如何解讀中國文學史上的那些經典篇章,是否能將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從一個全新的、更加微觀的視角進行剖析?比如,某些小說中的人物對話,是否隱藏著超齣字麵意思的潛颱詞?某個詩人的詩句,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其“話語”又是如何被建構和解讀的?這本書能否幫助我識彆齣那些不易察覺的修辭技巧,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和意識形態?我甚至在想,它會不會探討一些被主流批評忽略的文學現象,或者嘗試用一種非傳統的方法來解讀那些爭議性的作品?總而言之,這本書激起瞭我強烈的求知欲,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學習並體驗這種“話語”視角的魅力,從而深化我對中國文學的認知。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學者的嚴謹和探索的深度。“話語”這個詞,在學術界是再熟悉不過的概念瞭,但將其置於中國文學的宏大語境下進行專門論述,我感覺這必然是一項充滿挑戰但也極具價值的研究。我個人對那種能夠“看見”文字背後隱藏邏輯的研究成果尤為推崇,而“話語”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切入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工具或方法論,幫助我理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中國文學作品是如何通過其獨特的“話語”實踐來展現其藝術魅力和社會功能的。比如,它是否會分析唐詩中的意象選擇和情感錶達,是如何在當時的話語體係下被理解的?或者,它是否會探討近代小說中,對西方話語的引入和改造,是如何重塑中國人的自我認知和文化錶達的?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關於“失語”或“被壓抑的話語”的討論,因為這往往是文學作品中最能觸動人心的部分。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獲得一種更係統、更深入的理解,能夠更好地把握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评分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內心深處一直有一個模糊的疑問,那就是為什麼有些文學作品雖然描寫的是相似的主題,卻能引起如此截然不同的情感共鳴,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瞭截然不同的意義。我猜想,這背後一定與作者如何組織語言、選擇敘事角度,以及如何引導讀者的理解過程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這本書的書名,恰好點明瞭我一直以來所好奇的核心——“話語”。我希望作者能夠藉此書,為我揭示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那些無形的力量,那些塑造我們閱讀體驗,甚至影響我們世界觀的語言機製。例如,書中是否會分析中國古代史書中那些看似客觀的記載,實際上是如何通過特定的敘事方式來構建曆史敘事的?又或者,在近現代的小說中,作者又是如何通過語言來刻畫人物的身份認同,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處理這種“話語”層麵的復雜性,是否會引用大量的文本實例,並輔以嚴謹的理論分析?我更期待的是,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能夠培養齣一種更加敏銳的“話語”辨識能力,從而在未來的閱讀中,不再僅僅是 passively 接受信息,而是能夠 active 地去審視文本,去理解其背後更深層的意圖和建構。
评分讀到這本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瞭一個畫麵:一個研究者,手捧著一本厚重的中國文學史,目光如炬,仔細地審視著每一行文字,試圖從中找齣隱藏的“話語”密碼。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內容本身,更在於它如何將這些內容呈現齣來,以及在呈現的過程中,是如何與讀者進行“對話”的。而“話語”這個概念,恰好觸及瞭這種“對話”的核心。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讀中國文學中那些經典的敘事結構,比如“第三方視角”和“第一人稱視角”在傳遞信息時,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話語”策略?又或者,它是否會探討一些特定文學流派,例如“白話文運動”時期,是如何通過顛覆舊有的話語模式來構建新的文學錶達的?我對那些能夠揭示文本背後權力關係和意識形態建構的分析尤為感興趣,因為這往往是文學作品最深刻的社會意義所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加批判性地閱讀,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學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並從中獲得更多的啓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