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文学作品让人读不懂?因为这些话语本身就是「反懂」的!
「话语」是一种透过一定术语、概念和范畴的言说,术语、概念和范畴是最重要的「话语成份」;话语是文化和思想的具体方式及形态。
本书从「话语」范式研究中国文学,深入考察「现代性」、「翻译」、「今译」、「懂」、「个人」和「自由」、「民族」、「诗性」、「文学性」、「超越」、「精确」等文学理论话语,并包括「话语」本身。其中特别研究「懂」、「个人」和「自由」作为话语是如何形成的,这些话语一旦形成,它在言说上具有何种「权力」及其如何影响中国文学与文学理论。
作者简介
高玉
1964年生。从本科到博士后先后就读于湖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独立承担中国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五项。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政府」奖共十五项。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历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荣获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及全国优秀教师。
序
第一章 语言与话语
第一节 现代语言本质观研究路向及检讨
第二节 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体性」及其关系
第三节 语言的三个维度与文学语言学研究的三种路向
第四节 「话语」及「话语研究」的学术范式意义
第二章 「现代性」作为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第一节 论「现代性」作为话语方式的言说性及其特点
第二节 「现代性」作为话语方式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及其限度
第三章 古代汉语的「诗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
第一节 〈关雎〉为什么不能「今译」
第二节 古诗词「今译」作为「翻译」的质疑
第四章 重审文学「翻译」作为话语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忠实」作为文学翻译范畴的伦理性
第二节 论两种外国文学
第三节 翻译文学在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仲介性
第四节 论翻译文学的「二重性」
第五节 重审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性质和地位
第五章 超越与比较---中西文论话语比较研究意识论
第一节 中西比较诗学的「超越」意识
第二节 「精确」作为中西比较诗学批评话语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当代比较诗学话语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第四节 重建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
第六章 论「懂」作为文学欣赏理论话语
第一节 论中国古代文学欣赏的非「懂」性
第二节 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反懂」的讨论及其理论反思
第四节 文学的「非理性」与欣赏的「反懂」性
第五节 反「懂」的文学欣赏
第六节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反懂」写作
第七节 当代诗歌写作及欣赏中的「反懂」性
第七章 「个人」与「自由」话语的形成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个人」话语及其本质
第二节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近代意义
第三节 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化
第四节 选择、吸取与衍变─论中国现代「自由」话语的建构
第五节 中国近现代个人主义话语及其比较
第六节 「个人」与「国家」的整合─中国现代文学「自由」话语的理论建构
第七节 中国现代「自由」话语与文学的自由主题
第八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话语言说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第二节 民族文学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第三节 全球化与民族文学生存境遇及其言说
参考文献
本书文章发表目录
后记
附录 简体字版后记
序
高玉二○○一年到四川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做博士后,我是他的合作导师。《话语视角的文学问题研究》(编案:本书原名)就是在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
高玉的博士是在华中师范大学读的,师从黄曼君先生。博士论文《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主要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出版以后很有影响。他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仍然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文学,主要是从话语的角度研究文学和文学理论问题,比较文学是一方面,但也涉及到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他博士后出站报告最初的题目叫《文学理论话语研究》,似乎也是切题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得到了老师们一致的肯定,认为具有开拓性,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比如关于「反懂」这个概念就是作者总结出来的,他把它提升成一个文学理论范畴,能够很好地解决当代文学欣赏中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中晦涩现象的一种新的言说。
着作在结构和思路上都很有特色。从目录来看,似乎很散,有点「四不像」,很难归属,既不属于纯粹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也不属于现当代文学或者文学理论等。一会儿古代,一会儿现代,一会儿中国,一会儿外国,比如「个人」与「自由」的这一章,从中国古代讲到中国近现代,从历史、哲学讲到文学,问题很集中,但时间和学科跨度很大。书中的章节绝大多数都已经发表,发表的杂志和「栏目」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发表在文学栏,有的发表在哲学栏,有的发表在语言栏,有的发表在历史栏,属于文学的文章有时属于外国文学,有时属于文学理论,有时属于比较文学,有时属于现当代文学,有时还属于古代文学。关于着作的「散」「问题」,记得当时出站座谈时就有老师提出来过,当然表达得很委婉,说这种写法在结构上过于开放。
但这里我要为高玉作些辩护。我觉得,按照传统的学科标准和学术规范,这本书的确很散,但它有内在的统一性,这内在的统一性就是方法或者视角,具体地说就是「话语」的方法和视角,该书实际上就是「话语」研究,既探讨「话语」本身,也探讨文学和文学理论中的一些具体话语以及这些具体的话语对文学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有点近于「关键字」研究。我不知道这是否称得上是一种新的学术方式,也许它能够对我们当今的学术「范式」造成一些冲击,至少提醒我们应该反思当代的学术范式。作者在第一章对于「话语」范式与传统的「认识论」范式和「本体论」范式之间的区别有详细的论述,按照这种区别,我的理解,本书具有明确的理论体系性,只是这种理论体系不同于「本体论」和「认识论」范式的理论体系。章与章之间的问题缺乏明显的关联,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作者的目标似乎是显示「话语」范式的特点及其意义。
我多年来关注话语问题,我感觉高玉的着作有很多新的东西,既有方法和学术思路上的,也有观念上的,和我们过去的学术在做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没有学科界线,他自己称之为「跨文学研究」。我不知道这种做法究竟有多大前景,但我知道,这种研究是非常艰难的,可能会吃力不讨好,对于现代学术体制培养的学者来说,这种研究似乎很难让人接受。所以这种学术方式能否被学术界认可,我真的不敢肯定。我想着作出版之后可能会有些争议,我希望有讨论。但我现在想说的是,我们应该鼓励这种探索和尝试。
高玉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把学术看得非常重。这么多年来,他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做学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很为他感到高兴。祝愿他取得更大的成绩。
曹顺庆,二○○九年六月二十七日于四川大学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淡淡的素雅,配上书名,一股学术研究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文学作品的“话语”层面很感兴趣,总觉得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深层地藏着作者的意图、时代的烙印,甚至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反映。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文学理解的大门。我特别期待它能如何解读中国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篇章,是否能将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从一个全新的、更加微观的视角进行剖析?比如,某些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否隐藏着超出字面意思的潜台词?某个诗人的诗句,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其“话语”又是如何被建构和解读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识别出那些不易察觉的修辞技巧,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意识形态?我甚至在想,它会不会探讨一些被主流批评忽略的文学现象,或者尝试用一种非传统的方法来解读那些争议性的作品?总而言之,这本书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学习并体验这种“话语”视角的魅力,从而深化我对中国文学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探索的深度。“话语”这个词,在学术界是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了,但将其置于中国文学的宏大语境下进行专门论述,我感觉这必然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极具价值的研究。我个人对那种能够“看见”文字背后隐藏逻辑的研究成果尤为推崇,而“话语”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切入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工具或方法论,帮助我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中国文学作品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话语”实践来展现其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的。比如,它是否会分析唐诗中的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是如何在当时的话语体系下被理解的?或者,它是否会探讨近代小说中,对西方话语的引入和改造,是如何重塑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和文化表达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失语”或“被压抑的话语”的讨论,因为这往往是文学作品中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获得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模糊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有些文学作品虽然描写的是相似的主题,却能引起如此截然不同的情感共鸣,甚至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我猜想,这背后一定与作者如何组织语言、选择叙事角度,以及如何引导读者的理解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明了我一直以来所好奇的核心——“话语”。我希望作者能够借此书,为我揭示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那些无形的力量,那些塑造我们阅读体验,甚至影响我们世界观的语言机制。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中国古代史书中那些看似客观的记载,实际上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叙事方式来构建历史叙事的?又或者,在近现代的小说中,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的身份认同,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这种“话语”层面的复杂性,是否会引用大量的文本实例,并辅以严谨的理论分析?我更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培养出一种更加敏锐的“话语”辨识能力,从而在未来的阅读中,不再仅仅是 passively 接受信息,而是能够 active 地去审视文本,去理解其背后更深层的意图和建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简洁有力,却又蕴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我一直觉得,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构建意义、塑造情感、影响思想的媒介。“话语”这个词,恰恰点出了语言的这种能动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中国文学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话语”现象。比如,它是否会分析古代文人对某种特定意象的反复使用,是如何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表达,并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或者,在近现代文学中,某些作者是否巧妙地运用了讽刺、隐喻等修辞手法,来规避审查,或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现实的批判?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集体话语”和“个体话语”的辨析,这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如何反映社会思潮,又如何承载个体情感,至关重要。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话语”是如何渗透在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塑造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个画面:一个研究者,手捧着一本厚重的中国文学史,目光如炬,仔细地审视着每一行文字,试图从中找出隐藏的“话语”密码。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它如何将这些内容呈现出来,以及在呈现的过程中,是如何与读者进行“对话”的。而“话语”这个概念,恰好触及了这种“对话”的核心。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中国文学中那些经典的叙事结构,比如“第三方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在传递信息时,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话语”策略?又或者,它是否会探讨一些特定文学流派,例如“白话文运动”时期,是如何通过颠覆旧有的话语模式来构建新的文学表达的?我对那些能够揭示文本背后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建构的分析尤为感兴趣,因为这往往是文学作品最深刻的社会意义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加批判性地阅读,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