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文学作品让人读不懂?因为这些话语本身就是「反懂」的!
「话语」是一种透过一定术语、概念和范畴的言说,术语、概念和范畴是最重要的「话语成份」;话语是文化和思想的具体方式及形态。
本书从「话语」范式研究中国文学,深入考察「现代性」、「翻译」、「今译」、「懂」、「个人」和「自由」、「民族」、「诗性」、「文学性」、「超越」、「精确」等文学理论话语,并包括「话语」本身。其中特别研究「懂」、「个人」和「自由」作为话语是如何形成的,这些话语一旦形成,它在言说上具有何种「权力」及其如何影响中国文学与文学理论。
作者简介
高玉
1964年生。从本科到博士后先后就读于湖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独立承担中国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五项。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政府」奖共十五项。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历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荣获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及全国优秀教师。
序
第一章 语言与话语
第一节 现代语言本质观研究路向及检讨
第二节 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本体性」及其关系
第三节 语言的三个维度与文学语言学研究的三种路向
第四节 「话语」及「话语研究」的学术范式意义
第二章 「现代性」作为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第一节 论「现代性」作为话语方式的言说性及其特点
第二节 「现代性」作为话语方式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及其限度
第三章 古代汉语的「诗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
第一节 〈关雎〉为什么不能「今译」
第二节 古诗词「今译」作为「翻译」的质疑
第四章 重审文学「翻译」作为话语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忠实」作为文学翻译范畴的伦理性
第二节 论两种外国文学
第三节 翻译文学在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仲介性
第四节 论翻译文学的「二重性」
第五节 重审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性质和地位
第五章 超越与比较---中西文论话语比较研究意识论
第一节 中西比较诗学的「超越」意识
第二节 「精确」作为中西比较诗学批评话语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当代比较诗学话语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第四节 重建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
第六章 论「懂」作为文学欣赏理论话语
第一节 论中国古代文学欣赏的非「懂」性
第二节 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其理论基础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反懂」的讨论及其理论反思
第四节 文学的「非理性」与欣赏的「反懂」性
第五节 反「懂」的文学欣赏
第六节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反懂」写作
第七节 当代诗歌写作及欣赏中的「反懂」性
第七章 「个人」与「自由」话语的形成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个人」话语及其本质
第二节 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近代意义
第三节 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化
第四节 选择、吸取与衍变─论中国现代「自由」话语的建构
第五节 中国近现代个人主义话语及其比较
第六节 「个人」与「国家」的整合─中国现代文学「自由」话语的理论建构
第七节 中国现代「自由」话语与文学的自由主题
第八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话语言说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
第二节 民族文学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第三节 全球化与民族文学生存境遇及其言说
参考文献
本书文章发表目录
后记
附录 简体字版后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