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原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书分三编:第一编为导论,谈新文学运动的起源与经过,举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为参照。第二编探讨五四迄于三○年代约二十年之间时代社会的背景,以及文坛概况。第三编进一步聚焦在这二十年间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小品等各类型文学的发展与流变,并试图做出评价。
作者简介
谢泳(编者)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史。着有《西南联大和中国现代知识份子》、《中国现代知识份子的困境》及《何故乱翻书--谢泳阅读笔记》等书。 蔡登山(编者) 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高职教师、电视台编剧,年代及春晖电影公司企划经理、行销部总经理。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现为秀威资讯科技丛书主编。着有《电影问题.问题电影》、《往事已苍老》、《人间四月天》、《许我一个未来》、《人间花草太匆匆》、《人间但有真情在》、《传奇未完--张爱玲》、《百年记忆》、《鲁迅爱过的人》、《另眼看作家》、《色戒爱玲》、《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编着《徐志摩情书集》、《柔情裹着我的心--徐志摩的情诗与情话》、《消逝的虹影--王世瑛文集》等。
序言
第一编 新文学运动导论
第一章 新文学的解释
一般的解释
新文学运动家的解释
结论
第二章 新文学运动的起源
新文学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
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起因
中国新文学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
第三章 新文学运动的经过
新文学运动的提倡者
反对派的论调
第二编 最近二十年文坛鸟瞰
第四章 由五四到五卅的文坛概况
五四以前的社会背景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其他
戏剧
第五章 五卅前后的文坛概况
时代社会的背景
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
由革命文学到普罗文学运动
文学研究会及其他
民族主义文学
上海的狂飙时代
戏剧
第六章 由九一八到最近的文坛概况
时代社会背景
全盛时代的余波
变革期的文坛概况
最近文坛拾零
第三编 最近二十年文学流变史
第七章 二十年来之诗歌
新诗的讨论
新诗的反动
初期新诗的检讨
第二期新诗的检讨
最近诗坛的检讨
第八章 二十年来之小说
小说兴起的原因
小说的讨论时期
由新青年到原莽小说的检讨
文学研究会小说的总检讨
创造社小说成绩的总检讨
最近文坛小说的检讨
第九章 二十年来之戏剧
戏剧兴起的经过
戏剧的讨论
初期戏剧运动
后期戏剧运动
今后戏剧的趋势
第十章 二十年来之散文小品
散文小品起源
散文小品的特质
散文小品发达的原因
初期散文小品的代表作
散文小品总检讨
最近散文小品的趋势
后记
我必须要说,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谈论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无非就是那几位耳熟能详的名字,那几股主流的文学思潮。然而,这本书却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复杂、也更加充满活力的文学世界。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忽略那些悄然发生但却影响深远的“蝴蝶效应”。比如,网络文学的兴起,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野蛮生长”,但作者却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他对那些“小众”的、实验性的写作,如新媒体时代的叙事变体、身体写作的探讨等,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这让我看到了文学在不断挑战自我边界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惊人创造力。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文学博览会,你可以看到那些宏伟的殿堂,也能在角落里发现那些别致的展品。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分析,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罗列,而是试图去揭示这些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动因,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复杂影响。这本书,让我对“文学”这个概念,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展现出的那种“动态”而非“静态”的文学图景。作者并没有将文学史简化成一条直线,而是描绘出了一幅充满张力与辩证的画卷。他对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碰撞、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受到社会思潮和时代变迁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反思性叙事”的探讨印象深刻,它揭示了文学如何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承担起记录、反思、甚至某种程度上的“疗愈”功能。同时,书中对网络文学的出现及其对传统文学生态的颠覆性影响,也进行了相当细致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文学的边界正在不断被打破和重塑。作者的论述,总是能让我联想到一些具体的作品和作家,进而激发我去寻找和阅读这些文本,这种“引人入胜”的写法,是我在其他文学史著作中很少遇到的。它让我感受到,文学史并非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群鲜活的生命,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用文字与世界对话的生动记录。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帮助我梳理了近二十年的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更让我对文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个多月,说实话,一开始我怀着一种“考据派”的严谨心态去翻阅,期待着能从中找到那些被学术界反复咀嚼、验证过的定论,或是那些鲜为人知、足以颠覆原有认知的史料。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它并非一本硬邦邦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见证者,用一种颇为克制的笔触,勾勒出近二十年中国文学跌宕起伏的轨迹。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梳理,既有对宏观趋势的把握,又不乏对个体作家创作心路历程的细致描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既不回避争议,也不轻易下结论的态度,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关于文学走向的集体思考中。读罢掩卷,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个被盖棺定论的作家名字,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先锋小说如何以一种近乎“反叛”的姿态挑战传统叙事;世纪之交,女性写作如何以其独特的细腻与韧性,开辟出新的表达天地;新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思潮如何一次次回归,又如何与网络文学、类型文学等新生的力量交织碰撞,形成复杂的景观。这二十年,中国文学从未停止过探索与转型,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观察视角,它不是终点,而是引导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这场浩瀚变革的绝佳起点。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文学史纲”,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部“文学观察日志”。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姿态,记录了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的各种“表情”。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非主流”声音的刻画,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被边缘化的文学实践,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应有的关注。例如,关于“新生代”作家的崛起,书中不仅仅是介绍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挖掘他们创作背后的时代印记和个人经历。我也被书中对一些新兴文学现象的分析所吸引,比如,网络文学的崛起,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低俗”的产物,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如何满足了读者的即时需求,又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叙事方式和阅读习惯。读到关于“80后”、“90后”作家群体的论述时,我深有感触,那些熟悉的成长环境和时代背景,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让我对他们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和你娓娓道来,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二十年的中国文学 landscape 有了整体的把握。
评分捧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旁,看着文学这尾活泼的鱼,时而在浅滩嬉戏,时而又潜入深水。作者的文字,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甚至有些朴素的语言,讲述着这二十年中国文学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非主流”声音的关注,那些可能不那么被大众熟知,但却同样闪烁着独特光芒的作品和作者。书中对一些边缘化的写作,例如乡土文学的再度崛起、底层叙事的探索,都有着相当的篇幅。这让我意识到,文学的丰富性,恰恰体现在它的多元与包容,而不仅仅是那些占据媒体头条的“大腕”们的作品。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作家或某部作品时,忍不住暂停下来,去网络上搜寻相关的评论,或是直接找来那本书来读,这种“被激发”的阅读体验,是在很多纯粹的学术著作中难以获得的。它更像是一个导游,在你陌生的文学风景中,为你指点迷津,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与渊源。书中的分析,也常常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阅读习惯,原来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迎合一种“潮流”,而忽略了那些真正能打动内心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