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四辑,探讨以下中国现代文学前沿性学术问题:
第一辑「现代文学观念」,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在目前调整期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第二辑「鲁迅的经典化」,强调鲁迅既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又是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中建构起来的经典,这个经典既体现了鲁迅自身的价值,又反映出中国社会变迁及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与实践问题。
第三辑「批评及方法」,是对《狼图腾》等一些作品的批评和关于批评理论及方法问题的思考。
第四辑「书评与序跋」,评述了大陆两位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成果和治学风格,介绍了一批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就。 全书论述精当,文字简朴,文采斐然,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陈国恩
一九五六年生,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已出版着作《浪漫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九部,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等三种教材,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多次获得优秀学术成果奖。
第一辑 现代文学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独立与「双翼」舞动
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时势变迁与现代人的旧体诗词入史问题
四○年代左翼期刊译介俄苏文学文论的流派特色
四○年代左翼期刊译介俄苏文学文论的时代特点
历史意识与学术创新兼答俞兆平先生
第二辑 鲁迅的经典化
「鲁迅是谁?」──当前鲁迅研究的几点思考
「鲁迅」经典意义的嬗变
经典阐释与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消费时代的鲁迅和鲁迅研究
「鲁迅」的意义及当下价值
世俗时尚中的审美逍遥和自我拯救
论鲁迅小说的时间意识
灵魂没有国界──〈过客〉比较研究述评
第三辑 批评及方法
《狼图腾》与「中国」形象问题
通向朝圣之路──叶永刚诗集《故乡的小河
关于新诗主体性的问题
诗歌的前途与诗人的使命
加强文学批评主体性建设
新文学论争中的语言暴力问题
文学的审美泛化
美文及美文的写作
学术文章的一种写法
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和构思方式
文章之美与人格修养
第四辑 书评与序跋
陆耀东先生与他的《中国新诗史(1916-1949)》
评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
评黄健的《「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
关于《海涵宁波》的随想
评李乐平的《闻一多论稿》
近三十年闻一多研究的成就和发展前景
闻一多殉难六十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闻一多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魏洪丘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论》
陈昭明的《中国乡土小说论稿》
孙德高的《唯美的选择与转换》
权绘锦的《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研究》
朱华阳的《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
雍青的《一九九○年代文学批评话语转型研究》
魏家文的《民族国家视野下的现代乡土小说》
杨永明的《士者何为──近三十年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研究》
附录 启蒙神话与命运悖论──〈伤逝〉、《寒夜》笔谈
寻找文学的梦想──「八○后」博士谈文学
后记
后记
在编完《学科观念和文学史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一书以后,还留了一些文章,其中有一些是今年刚刚发表的,另有一些是近几年为朋友和学生写的序和以前发表而没有收入过集子的,我想干脆再编一本书吧,于是就有了这本书。要说明的是,书中的〈四○年代左翼期刊译介俄苏文学文论的流派特色〉与〈四○年代左翼期刊译介俄苏文学文论的时代特色〉两文主要是孙霞所作,〈论鲁迅小说的时间意识〉主要是吴翔宇所作,〈灵魂没有国界──〈过客〉比较研究述评〉是当时在武大读本科的吴宝林所作,〈新文学论争中的语言暴力问题〉是周建华所作,〈文学的审美泛化〉是庄桂成所作。附录中的两篇笔谈由我组织,作者是当时在读的博士生,组稿的目的我在两篇笔谈的「主持人的话」中已经作了交待。
把陆续发表的文章收集起来,感觉好像是在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心里有那么一点顾惜,也相当的温暖。感谢相识和不相识的编辑刊物的朋友,因你们的支持而使文章得以发表;现在又得到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有了出版的机会,我在此一併致谢。
2011年12月14日夜记于武汉大学寓所
我一直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除了对作品本身的细致解读,更需要一种宏观的、系统性的视角来把握其发展脉络。《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与方法》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非常宝贵的研究范式。它并没有把我引入一个填鸭式的知识世界,而是引导我去思考,那些支撑起中国现代文学不断演变的“观念”究竟是什么?这些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形成、发展、甚至相互冲突的?书中对于各种文学理论和思潮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在与西方思想的碰撞和借鉴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观念”的理论阐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观念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并体现在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中的。这种从“观念”到“方法”的连接,让我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有了更深的兴趣和方向。
评分在我看来,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就像是在解构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器。《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与方法》这本书,正是提供了一套精妙的工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去解析这台机器的运行原理。它并没有简单地展示文学的成果,而是着重于“观念”和“方法”这两个核心要素。这些“观念”,就好比是驱动这台机器的动力源,决定了文学作品的方向和形态。而“方法”,则是实现这些观念的具体路径和技术手段。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所采用的观念和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思想、融合本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将这些观念和方法割裂开来呈现,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形成了一个动态而辩证的有机整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文学史的陈述,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审视作品,去探究其背后的思想逻辑和艺术策略。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赏析层面,而必须深入到其思想的源头和方法论的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与方法》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渴求。它并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而是让我去审视那些支撑起不同文学流派和思潮的“观念”。这些观念,就像是隐形的骨架,支撑着文学作品的血肉。书中对于某些关键概念的梳理和辨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回避争议,反而大胆地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置,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观念是如何演变、碰撞,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中国现代文学图景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考者。在阅读经典作品时,我不再仅仅关注情节和语言,而是开始思考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这种方法论的转变,让我的文学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也让我对未来进一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表浅的层面,知道有哪些重要的作家、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但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像无法触及到其灵魂深处。《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与方法》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没有直接给我讲解故事,也没有给我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邀请我去探索那些“观念”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现象中,提炼出其背后深层次的思考和方法。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观念”具体化。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作家和评论家们,如何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用不同的思想武器去构建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学。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历史上的思想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理解,而是上升到了对其生成机制和演变逻辑的把握。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与方法》。这本书与其说是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叙事,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对话,邀请读者一同去审视那些构建起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解的基石。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试图剥离那些表层的文学现象,去探究其背后潜藏的思维模式和分析工具。这本书尤其吸引我的是其对“观念”的强调,它让我们看到,文学作品的诞生并非孤立的创造,而是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语境、文化思潮和社会变迁之中。作者的视角是如此的敏锐,能够从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学实践中,挖掘出影响深远的思想脉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许多熟悉的作家和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深层的结构和逻辑。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我去思考,去追问,去建构自己的理解体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不如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种新的理解应用到我日后的阅读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