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诗,一段文字,一则论述,一首译诗,
都可视为生命里有机的内在连结。
每种文体,每种技艺,形成诗人灵魂的巨大象征。
杨牧孜孜不倦致力一个诗学的创造,
进可干涉社会,退可发抒情感;两者合而观之,
一位重要诗人的绮丽美好与果敢气度,俨然俯临台湾这海岛。
诗人杨牧,超过半世纪以上的岁月,投身于诗、散文、评论、翻译的经营,擘造可观的文学知识,为战后世代构筑动人心弦的诗艺与语艺。诗学的累积,仅从单一的诗集或散文集,可能不易窥其规模;但是,经过五十年的时间延续,他的文字实验与实践,已经形塑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风景。
本书为研究杨牧文学成就之合集,结合国内外多位学者之研究成果,一窥杨牧文学抒情的奥秘。杨牧的艺术成就,无可否认,必然在文学史中熠熠发光。
作者简介
奚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文系和比较文学系
赖芳伶∕国立东华大学中文系
郝誉翔∕国立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曾珍珍∕国立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
蔡明谚∕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
上田哲二∕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
张依苹∕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
许又方∕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
杨照∕知名作家、《新新闻》周报总主笔
陈义芝∕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陈芳明∕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石计生∕东吴大学社会学系
钟怡雯∕元智大学中语系
前言
抒情的奥秘——「杨牧七十大寿学术研讨会」∕陈芳明
一行诗,一段文字,一则论述,一首译诗,都可视为生命里有机的内在连结。每种文体,每种技艺,形成诗人灵魂的巨大象征。杨牧孜孜不倦致力一个诗学的创造,进可干涉社会,退可发抒情感;两者合而观之,一位重要诗人的绮丽美好与果敢气度,俨然俯临台湾这海岛。
从十六岁出发的年轻诗人杨牧,在今年臻于七十岁。超过半世纪以上的岁月,他投身于诗、散文、评论、翻译的经营,擘造可观的文学知识,为战后世代构筑动人心絃的诗艺与语艺。诗学的累积,仅从单一的诗集或散文集,可能不易窥其规模;但是,经过五十年的时间延续,他的文字实验与实践,已经形塑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风景。
早期写诗时,他还在摸索自己的美学途径,追寻的痕迹遗留在最初的《花季》与《水之湄》。但是,到达《灯船》时,杨氏风格隐然可见。同时期完成的《叶珊散文集》,与他的诗行相互照映,一时迷醉多少年轻读者。杨牧用力于诗最鲜明之处,莫过于他的叙事技巧,在每首诗背后往往暗藏一个故事。他擅长使用悬疑与推理的手法,让象征语法放在前面,使一则传说或事件随着诗行演进而巍巍浮现。正是他的叙事倾向,截然区隔了他与同世代诗人的意趣。
1974年是他进入丰收时期,三首传诵甚广的诗作〈林沖夜奔〉、〈瓶中稿〉、〈秋祭杜甫〉次第发表。尤其林沖角色与性格的塑造,透过山神、风声、飘雪的交响声音,构成一首速度极快的流动诗,使夜奔的动作历历在目。他以诗的形式表现说故事的技巧,在现代诗人中可谓无出其右者。在诗史上,一位诗人获得注目与肯定,无非是依赖他所创造的语言。他擅长动用犹豫、迟疑的语气酿造气氛,但是诗的内部已经埋藏一个确切答案。这种文字艺术,也许受到中国传统话本的影响,但是他也从西方戏剧里接引火种。最重要的是,他有个人独特的语言表演范式,选取的文字有时是白话,有时是典雅的文言文。他勇于尝试把久已不用的古字置入诗中,为的是试探古代汉语的生命力。凡是经过他再次运用,把恰当的字安放在诗或散文的恰当位置,文字的魂魄便再度回到人间。
他的诗文发生明显重要转折,应是始于1970年代初期的《年轮》。文字不仅注入现实关怀,而且也对战争与性的主题进行质疑。他观察远在中南半岛激烈爆发的越战,也目睹他同一世代的美国青年被征召投入战场。战争是人性贪婪的延续与中止,性是生命的上升与下降。在爱慾生死的探索中完成后,他的生涯进入三十岁年代,也同时展开在海外任教的旅途。远离自己的故乡,在陌生土地开始体会岁月如何趋于成熟。他的散文《柏克莱精神》、《探索者》、《山风海雨》,终于表现出精神朝向故乡花莲回归的慾望。
既像回忆录的文体,又像绝美艺术的追求,使他整个生命产生一种永恆的土地认同。然而,那又不只是一册回忆,其中除了不断挖掘记忆深处的启蒙与成长经验,他致力重建自己的人文价值与思想结构。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他为一个世代的知识份子留下拥抱、关怀、批判、愤怒的蛛丝马迹。就在这段时期,诗集《北斗行》、《禁忌的游戏》、《海岸七叠》、《有人》先后出版,激越却圆融的声音于焉诞生。其中的长诗〈有人问我公理与正义〉,果敢注视台湾社会的族群议题,在一位青年人身上看到台湾母亲与中国父亲的两种文化交会,内在的冲突、矛盾、和谐跃然诗行之间。
杨牧诗风从此进入新的阶段,台湾也开始进入1980代。微热而活泼的岛屿,以鲜明的形象降临在他的诗行。他探问的不只是时间,对生命之体悟与情爱之求索,较诸三十岁年代的犹疑怔忡有了更为确定的态度。岁月开始进入后中年时期,或者说,秋熟的季节缓缓逼近之际,他对文字的掌握更加纯粹熟练。这可能是迎接黄金收割时期所展现的一份自在与自信,诗坛开始有人默默议论,承认他的诗颇有豁达气象。
确然如此,他对自己的文学志业逐渐朝向重整收束的阶段。从前的回忆散文系列,总结成为《奇莱前书》。进入新世纪时,他又向故乡交出一册《奇莱后书》。这时代一颗最佳心灵的塑造,都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次第完成。《前书》是童年到青年的成长散文,他的知识启蒙,朋辈过从,师长教示,都以迂回方式带出一颗灼热的诗之魂魄。《后书》指向他在海外的漂流与停泊,知识的辉光,人性的洞澈,在幽微圆润的文字里琢磨提炼。美文之所以美,已非文字的锻铸而已,还溢出书籍之外,呈现他与世界订下温暖、和解的契约,使散文的重量恰如其分地置放在扰攘的人间。
柔软而驯良的诗人,对于奇莱山有一种无可言喻的钟爱。当这座山的名字出现在文坛时,所有的读者都能感受他的强烈暗示,他的生命意义确然在故乡土地得到安顿。在同一时期集结的诗作《完整的寓言》、《时光命题》、《涉事》与《介壳虫》,也以更为隐晦的方式传递一个信息:他已不再以热情的语言看待世界。因此有人议论他的诗越来越晦涩。事实上,晦涩仅是一种障眼法,他的句型语法更能放射歧义的抒情。在世纪之交完成的〈和棋〉,表面上是一场虚拟的棋赛,在阳光树荫下进行一场自我诘问。生命臻于峰顶之际,所有人事情爱并没有任何输赢,整首诗点出他看待人间时自有一份宽容。
他的文学整顿仪式,并非只集中在诗与散文。从《柏克莱精神》以降所探索的知识追求与学术议论,他总结成《隐喻与现实》、《人文踪迹》、《掠影急流》,相辅相成地积极定义何谓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与他的诗中抒情、散文言志的风格,可谓同条共贯。
一位诗人的艺术成就,也许不能限制在诗的领域去理解,还应延伸到散文、评论、翻译作整体性的评估。一行诗,一段文字,一则论述,一首译诗,都可视为生命里有机的内在连结。每种文体,每种技艺,形成诗人灵魂的巨大象征。杨牧孜孜不倦致力一个诗学的创造,进可干涉社会,退可发抒情感;两者合而观之,一位重要诗人的绮丽美好与果敢气度,俨然俯临台湾这海岛。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决定以连续三天(9月24日至26日)的诗朗诵活动与学术讨论,来迎接杨牧的七十大寿。会议规模极大,尚不足以概括他毕生建造起来的诗学格局。挖掘他,分析他,或许能窥探他抒情的奥秘亦未可知。时间不尽不止地跨越与消逝,可能催老了一位诗人的肉体,但是他留下的艺术业绩,无可否认,必然在文学史中熠熠发光。
这本书的书名,杨牧的“练习曲的演奏与变奏”,给我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感受。我首先想到的是,诗歌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练习、反复打磨的过程,而“变奏”则象征着诗人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我非常好奇,书中将会如何具体地展现杨牧的“练习”过程?是否会剖析他早期的一些作品,看他如何在语言和意象上进行探索和尝试?而“变奏”又体现在哪里?是他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主题的重新解读,还是他在不同诗歌形式上的大胆尝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到杨牧诗歌的骨髓,不仅仅是浮光掠影地介绍,而是能够像一位细致的音乐评论家,去分析他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以及他如何通过语言的“演奏”和“变奏”,最终达到一种高超的艺术境界,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体会到这种精心雕琢和自由挥洒并存的魅力。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旧书,封面设计简洁却颇有韵味,是关于诗人杨牧的。拿到手时,我对“练习曲的演奏与变奏”这个书名感到好奇,总觉得它暗示着一种深入挖掘、层层剖析的意图,好像要带领读者走进杨牧诗歌的内在肌理,去感受那些经过精心打磨的文字,如同音乐家对乐曲的反复练习与创新变奏,才能最终呈现出令人动容的艺术效果。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展现出杨牧是如何将日常的观察、深刻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文化、自然的感悟,巧妙地融于诗歌之中,化为一首首意象丰富、韵律和谐的篇章。我猜想,书中或许会从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诗作入手,细致地解析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如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意象的叠加与转化等,甚至可能还会探讨杨牧诗歌创作中的哲学意蕴和美学追求,是如何在“练习”中不断打磨,在“变奏”中寻求突破的。读一本关于诗人作品的书,我总希望它能不仅仅是介绍,更能引发我重读诗人的作品,并且能因此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丰富的感受。
评分当我捧起这本书,立刻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了。“练习曲的演奏与变奏”——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它让我联想到一位技艺精湛的音乐家,在无数次的练习中掌握技巧,又在灵感的驱动下,为同一首乐曲注入新的生命和情感,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演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诗人杨牧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创作的“练习曲”,那些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诗句,以及他在这些“练习曲”之上进行的“变奏”,如何将他的情感、思想、对世界的观察,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呈现出来。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他不同创作阶段的分析,比如早期诗歌的风格如何演变,中期作品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后期诗篇又流露出怎样的沉静与智慧。更重要的是,我渴望了解诗人是如何在“练习”中打磨他的语言,如何在“变奏”中探索诗歌的可能性,最终形成他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并深深打动读者的。
评分初次见到《练习曲的演奏与变奏:诗人杨牧》这个书名,便被深深吸引。它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诗人传记或作品选集,而是带有一种更具学术性、更侧重于创作技法的意涵。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位音乐家,他在无数次的练习中打磨技艺,又在成熟的阶段,能够将同一首乐曲演绎出不同的风格,赋予其新的生命。我想,这本书就是要带领我们去探寻杨牧诗歌创作背后的“练习”过程,了解他如何从构思到成形,如何在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中反复推敲,如何精益求精。而“演奏与变奏”则暗示了杨牧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新与突破,他可能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主题,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诗歌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杨牧诗歌的语言艺术,展现他如何通过精妙的“演奏”和富于变化的“变奏”,最终铸就了他独一无二的诗歌风格,让读者能够从更深的层次去品味他的作品。
评分《练习曲的演奏与变奏:诗人杨牧》这个书名,着实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它给我一种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杨牧这个人,更是关于他如何进行诗歌创作的“方法论”。“练习曲”代表着基本功的扎实,以及反复的揣摩与打磨;而“演奏与变奏”则象征着在掌握基本功之后,如何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创新,甚至达到一种自由挥洒的境界。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杨牧的诗歌世界,去探索他创作的“练习”过程,理解他如何从最初的灵感出发,经过反复的斟酌和推敲,最终将诗句雕琢成形。更吸引我的是“变奏”的部分,我想知道杨牧是如何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同时,又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突破,他对不同主题、不同情感的表达,是如何通过语言的“演奏”和“变奏”来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位伟大诗人诗歌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