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和创作考释》是陈子善教授继《说不尽的张爱玲》、《看张及其他》和《研读张爱玲长短录》之后,研究张爱玲的最新着述。
张爱玲一九四0年代蜚声上海文坛,到一九八0年代「重返」中国文坛并大获好评,其间相隔了约四十余年。这与她推崇备至的《红楼梦》从创作到被文学史家认识并肯定其不朽价值相隔整整一百二、三十年比较,还真是小巫见大巫。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不管遭受怎样的冷落和埋没,终究会被文学史家所发掘,堪称文学史上的「沉香」,而就这一点而言,张爱玲比曹雪芹幸运。
这本《沉香谭屑》收入陈子善二00四年以来所写的研究张爱玲的部分文字,有对新发掘的张爱玲集外文的考释,有对张爱玲稀见译着版本的辨析,有对张爱玲不同时期生活和创作状况的爬梳,还有对张爱玲研究名文讹传的正误等等。
作者简介
陈子善
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中文学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xv 小 引
一 张爱玲上海时期的着作和集外文
3 《传奇》初版签名本笺证
10 《传奇》增订本的张爱玲题词
15 张爱玲与小报──从《天地人》「出土」说起
20 喜见《郁金香》出土
24 《郁金香》发表始末再探
30 张爱玲集外文《炎樱衣谱》
34 《炎樱衣谱》(完整版) 考
39 张爱玲说《毛毛雨》
二 一九四四至一九五0年前后的张爱玲
49 新发掘的张爱玲一九四0年代史料
附录:话剧《倾城之恋》本事
61 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间的张爱玲──从佚作小说《描金凤》说起
73 张爱玲‧「司马文侦」‧袁殊──张爱玲加入「上海文艺作家协会」略考
81 张爱玲与上海第一届文代会
三 张爱玲香港、美国时期的着译
95 范思平,还是张爱玲──张爱玲译《老人与海》新探
115 《张看》出版经过考
127 无为有处有还无──初读《小团圆》札记
138 《小团圆》的前世今生
149 私语:张爱玲与宋淇夫妇之间
161 张爱玲文学视野刍议──兼谈《异乡记》
四 关于柯灵的《遥寄张爱玲》
177 《遥寄张爱玲》的不同版本
181 附 郑树森:也谈《遥寄张爱玲》──致陈子善教授
183 再谈《遥寄张爱玲》的版本──并答柯振中先生
附 录
191 《色,戒》:从小说到电影──二○○七年在「深圳读书论坛」的演讲
217 本书文章最初发表刊物一览
读完《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和创作考释》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张爱玲研究这个已有众多成果的领域,依然能够挖掘出新的视角和深度。书中对于张爱玲早期创作,尤其是那些常常被忽视的短篇小说的解读,让我对她文学世界的构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将每一部作品置于张爱玲生活的具体语境下,细致地梳理其创作动机、情感来源以及时代背景的微妙影响。例如,书中对《封锁》中那种凝滞而又充满张力的时空处理,不仅仅是文学技巧的分析,更是结合了当时上海的社会氛围和女性的生存困境,层层剥茧,展现了张爱玲如何以极低的成本,却能营造出如此深刻的压抑感和宿命感。这种解读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熟悉的篇章,仿佛初次阅读般,充满了惊奇和感悟。此外,作者对于张爱玲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创作风格演变,也做了细致的辨析,指出其语言风格、主题选择如何随着个人经历和时代变迁而悄然转变,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梳理,无疑为张爱玲研究增添了新的维度,也为我这样热爱张爱玲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理解她的工具。
评分《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和创作考释》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其对于张爱玲创作中那些“边缘”和“非主流”部分的关注。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经典作品的反复解读,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相对被忽视的散文、翻译作品,甚至是一些与她创作相关的杂文和书信。通过对这些“边角料”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作者揭示了张爱玲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她艺术追求的丰富性。书中对她早期创作中一些西方文学影响的考证,以及她晚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新审视,都展现了张爱玲作为一位国际化视野的作家,其艺术的融合与创新。这种对“全面”张爱玲的探求,打破了我之前对她的一些固化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多面向的文学家形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已有研究的补充,更是对张爱玲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拓展,为我们理解这位传奇女作家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视角。
评分《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和创作考释》这本书,从我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考释”二字所蕴含的严谨和审慎。作者在考证张爱玲生平细节和创作缘起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求证精神。对于那些流传甚广的关于张爱玲的传闻和猜测,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核实,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张爱玲。尤其是在考证其作品中一些细节的真实性来源时,作者能够旁征博引,将文学虚构与史实考据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可靠性深感信服。例如,书中对于《小团圆》中一些情节的考证,就展现了作者如何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查阅相关史料,来厘清史实与虚构的界限,从而更好地理解张爱玲创作的复杂性。这种“考释”的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跟随作者一同踏上了求真之路,解开了许多我之前对张爱玲的困惑和疑问。这本书不仅仅是研究成果的呈现,更是一种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的示范。
评分这本《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和创作考释》,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于张爱玲个人世界与宏大历史叙事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究。作者并不满足于将张爱玲仅仅视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而是试图勾勒出她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用其独特的笔触,记录下那个时代女性的隐秘心事和生存智慧。书中对于张爱玲与家族、与男性(无论是亲属还是伴侣)关系的考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和文献比对,揭示了这些关系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张爱玲的创作主题和人物塑造。例如,对她与父亲、母亲关系的解读,以及她与胡兰成、赖雅之间感情纠葛的处理,不仅仅是八卦式的披露,而是深入到这些关系中的权力动态、情感张力以及对她写作的深远影响。书中对“倾城之恋”等代表性作品的重读,也超越了单纯的文本分析,而是将其置于她个人情感世界的波澜起伏之中,使得作品的意蕴更加丰富和复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张爱玲,她的才华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她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以及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
评分读完《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和创作考释》,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张爱玲笔下那个光影交错、繁华而又苍凉的上海。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张爱玲生平和创作的梳理,更是一次对她文学世界和审美风格的深入解读。作者善于从细微之处入手,捕捉张爱玲文字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暗流和时代印记。书中对于张爱玲对物质、服饰、空间等细节的描写,以及这些描写如何烘托人物心理、暗示命运走向的分析,让我对她的艺术手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书中对《红楼梦魇》中,张爱玲如何将对《红楼梦》的理解,与自己对人生和写作的感悟融为一体的解读,就展现了作者对张爱玲思想深度的挖掘。这种从物质细节到精神世界,从个体命运到时代变迁的串联,使得张爱玲的文学世界更加鲜活生动,也让她的作品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张爱玲为何能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她的文字为何能穿越时空,触动无数读者的心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