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也许就是她死亡的方式。
垂死的日子过得像慢动作一样,活着就是一切。
桑塔格之子亲笔记录母亲最后与死亡搏斗的岁月
当天才遭遇病痛与死亡时,依然能够在忧伤之谷,展开双翼吗?
苏珊.桑塔格晚年面对病魔表现出的强烈生命力,就跟她的作品一样精采
一週两次,我拖着自己重返医院,把我晦暗的肉身向黑医生或绿医生展示,好令他们告诉我我的近况。一个推、拉、按,欣赏他的手工制品,即我的巨大疤痕;另一个把毒液泵进我体内,目的不是杀我而是杀死我的病……我觉得我就是越战,我的身体在侵略,进行殖民战争,而他们向我施用化学武器,而我必须欢唿──苏珊.桑塔格
我母亲经常认为自己对真相的渴求是绝对的。诊断之后,那渴求仍在,但她绝望地寻索的已是生命,而不是真相。──大卫.里夫
苏珊.桑塔格晚年面对病魔表现出的强烈生命力,以及她毫不妥协的人生态度,就跟她的作品一样精采。大卫.里夫对她母亲人生最后阶段细微温柔却又坚定的刻画,充分表现她竭力求生的坚定意志──尽管病魔无情地摧残,而她也接受了未经检验的癌症治疗,但她仍不向命运屈服,继续在人生残存的每一刻挥洒出创意。
本书既是一份实验肿瘤学的现场报告,也是作者个人对母亲最后人生所做的感人描述。《泅泳于死亡之海》是一部振奋人心的作品,告诉我们人生在黑暗中,仍要努力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奥立佛.萨克斯(Oliver Sacks,神经科学家兼作家)
果敢、坚毅,被公认为「知识界女英雄」的苏珊.桑塔格,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面临了三次致命的癌症打击,42岁罹患晚期乳癌,65岁诊断出子宫肌瘤,71岁(2004)因血癌病逝。当天才遭遇病痛和死亡时,依然能够在「忧伤之谷,展开双翼」吗?
《泅泳于死亡之海》是一部回忆录,也是一份医学现场报告。大卫.里夫在书中表达出对母亲桑塔格深厚的情感,也对她在人生最后一刻仍不放弃与癌症搏斗的意志致上无限的敬意。
里夫勇敢、热切且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桑塔格从最初诊断罹病到死亡这最后九个月的人生。他不仅以个人的体验刻画出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也呈现出一个重病之人为求生而奋战,以及如何尊严死去的过程。
在这部充满浓厚个人色彩的作品中,里夫描述母亲英雄式的奋斗过程,也赞扬医师对病人的忠实;他沉思死亡在我们文化里的意义,也思考人为了活下去而努力尝试一切可能的生命观,以及面对倖存者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的愧疚与自责。《泅泳于死亡之海》汇聚的各种经验与体悟,将对正处于相同处境的人们带来极大的价值与启思。
作者简介
大卫.里夫(David Rieff)
1952年生,美国作家、政治分析家,也是《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特约作家。着有七本作品,包括广受好评的《在枪口之下:民主之梦与武装干预》(At the Point of a Gun: Democratic Dreams and Armed Intervention)、《只求安眠:濒危的人道主义》(A Bed for the Night: Humanitarianism in Crisis)、《屠宰场:波士尼亚与西方的失败》(Slaughterhouse: Bosnia and the Failure of the West)等。现居纽约市。
审译者简介
黄煜文
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专职译者。近期译作为《王者之声》、《气候变迁政治学》、《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威彻尔的猜疑》与《当世界又老又穷》。
译者简介
姚君伟
专业译者,译作有《恩主》、《在土星的标志下》、《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等。
推荐序
忆母怨母--大卫.里夫的《泅泳过死亡之海》
三年前的三月三十日下午,我抵达卡内基音乐馆的赞凯尔厅。手持苏珊.桑塔格助理寄来的邀请卡,出席一代才女的悼念音乐会。演奏的是桑塔格生前好友,享誉国际的古典钢琴家内田光子。演奏会前见到观众席上的桑塔格的「遗孀」安妮.莱博维茨??名流摄影家,成名作是约翰.蓝侬拥抱小野洋子的那帧裸照??与纽约文化圈的来客寒暄。
主持的是桑塔格的独生子大卫.里夫。他简单地解释,悼念音乐会是桑塔格的遗愿,节目表上的晚期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编号一三二)及钢琴奏鸣曲(编号一一一)都是她个人的要求。
没有冗长的颂德的演辞。大家默然聆听逝者要求我们关注的西方音乐精品,静静地离开音乐厅,踏出暮色四合的第七大道之前,工作人员派发一本安妮.莱博维茨特别印制的纪念摄影集桑塔格在沙漠中的童年,穿唐装的少女时代,反越战示威被警察逮捕,在塞拉耶佛烛光下围读《等待果陀》……
整个悼念项目真的高雅、别具格调,我当时想。而特别佩服桑塔格在阴冥中操控自己身后「形象」的能力……这当然只是幻觉而已。
尽管桑塔格二十六岁离婚,带着七岁的儿子与身上七十元的现金到纽约闯天下,又甚至拒收赡养费的豪举,为女性主义者津津乐道。但她生前并不讳言自己双性恋。与莱博维茨的关系长达十五年。
把私隐留为私隐??即使被当代同志运动视为政治不正确??大概是桑塔格做为「普遍性的知识分子」的态度。我记得自己与她的对话时谈起「自传」时她一脸厌恶的神情。
但○六年春季布鲁克林博物馆大肆宣传一个安妮.莱博维茨的题为「摄影家的人生」的个人展,展出不少她最广为人知的名流照片??毕.彼达,世界先生变州长的阿诺.史瓦辛格,老布希总统的太座芭芭拉。但插杂其中的却是她偷拍的桑塔格弥留病榻、不成人形的「生活照」。此举引来不少非议,评家说她借此博取「严肃、有深度」的同情分。
如今大卫.里夫出版的回忆录《泅泳于死亡之海》对这批照片更绝不容忍。他写道「若有一个仁厚的神,欣然插身人间事,庇护我们最深的恐惧的话,那我母亲应该因心脏病发猝毙,而不应是缓慢痛苦地因血癌亡故……她不会有时间惊恐、沮丧??再干不到她想做的事,过她期望的生活;她不会有时间为自己哀伤,面对自己也无法辨认的衰败的躯体,更毋须死后受到侮辱??被安妮.莱博维茨的名流之死的嘉年华会影像『追思悼念』。」
许多对安妮个展的劣评,其实以「美学」为理由否定,尽管她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摄影师,但她无法从芜杂的现实中找到艺术的时刻,令这批桑塔格的生前身后照沦为业余无趣的「家庭相簿」。
在这狗仔队、现实电视、自传记录片的时代,怎样是不侵犯私隐,如何不「利用」私人素材是微妙的,但也彷彿是过时的艺术与现实的课题。但里夫依附的是个悠久的人文传统,他在书中声言,母亲大去期间他不曾撰写笔记。若这令他的态度显得诚恳的话,诚恳也是不足够的创作标准。《泅泳于死亡之海》触及了许多现代社会的课题疾病与现代医学,死亡与社会。感人之余,这也是一本令人困惑的书,也许因为里面有爱怨难解的情意结。
里夫早年曾是母亲的编辑,写过一两本反应平平的非小说。他的突破是九五年出版,大受好评的《屠宰场:波士尼亚与西方的失败》。此后他写的有关人权及联合国的书和文章都很受重视,虽然有人揶揄他是「专业的灭族屠杀观察家」。九二年我访问桑塔格时,她只淡然告诉我「我的儿子是位记者,他叫我往波士尼亚视察。」然后她解释在危城导演《等待果陀》的来龙去脉。有些闲话我没有写进访问中,例如她说我可以住在别的地方,可以住在巴黎。但我住在纽约,因为我的儿子住在这里……」
桑塔格母子关系密切的一个神话也可追溯到影射她们的小说《嬉戏》(Caracole),书中虚构的母子密切得俨如有乱伦倾向。但《泅泳于死亡之海》内,里夫自责「为人感情冷漠」。谈到母子之间的关系,他只隐晦地形容为「困难,紧张」。其实可以想像名母之子不易为,何况母亲是这么的一位才女天后?
桑塔格激赏的前辈女作家琼娜.巴因斯(Djuna Barnes)在她的杰作《夜林》里说过「人是对自己的死才感到突如其来,在别人眼中,我们一直朝向死亡。」桑塔格之死较许多人更有迹可寻,因为可以查考她的癌症病历。
桑塔格在七五年患上乳癌,里夫才二十三岁。而医生是向他宣布这坏消息,那年代医生不会向病人直言,因乳癌基本上被视为绝症,但才女不会坐以待毙。于是往法国求诊,与医生设计出当时并不普及的化疗程序,并接受了割乳手术。里夫说,她胸前的疤痕令桑塔格的性生活从此受创,令她的私生活成为「不快乐、哀伤」的泉源。但她的抗癌经验令她写出了对全球文化也影响深远的《疾病的隐喻》一书,谴责社会丑化疾病患者,令她们感到咎由自取。而病者应坦然地视病为病,寻求疗方。
但里夫引述她当年(仍未出版)的日记,披露她苦涩的心态:「一週两次,我拖着自己重返医院,把我晦暗的肉身向黑医生或绿医生展示,好令他们告诉我我的近况。一个推、拉、按,欣赏他的手工制品,即我的巨大疤痕;另一个把毒液泵进我体内,目的不是杀我而是杀死我的病……我觉得我就是越战,我的身体在侵略,进行殖民战争,而他们向我施用化学武器,而我必须欢唿……」
桑塔格与癌症第一次交手,逃脱了,痊癒了。但里夫多年之后回想母亲的「缓刑」「除非因意外横死、或被谋害,人多半会因某种疾病殒命;如何调协人寿有限与富裕国的假设,即每种病都有治疗的办法,今天找不到的话,未来总会办妥?前者的逻辑是接受死亡,后者视死亡为一宗错误,而某天我们可以纠正这错误。」
桑塔格在九十年代末第二次患(子宫)癌,而这次的「康复」更只是匆匆数年的「缓刑」而已。治疗她子宫癌的化疗破坏了她的骨髓,导致一种稀有的白血癌。她大概也感到大势已去。她曾尖叫、饮泣,并沮然地向里夫说我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例外。」但她渴求延寿,甚至羡慕也曾患血癌的萨依德最后痛苦的数年,「因为他多干了那么多工作。」她遂孤注一掷地花了一千五百万元的订金,往西雅图一家医院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对一名年过七旬的女人来说,机会当然渺茫,而且肉身与精神的磨折也是难言的吧!
里夫对别人眼中桑塔格雄风赳赳,顽抗死亡的反应是此书最复杂微妙的部分,他感到被迫去蒙骗母亲,每天哄说她精神好了,「我母亲经常认为自己对真相的渴求是绝对的。诊断之后,那渴求仍在,但她绝望地寻索的已是生命,而不是真相。」
也许这片段已显示出,《泅泳于死亡之海》的悼念愁绪之下隐含一份谴责。里夫反覆地问「可以为母亲做什么?」但他回避了另一个重要问题「母亲最后能为他做什么?」这份难以启齿的需要反映在里夫引述的,母亲殁后的一封医生来信「大部分人在那处境中会不再搏斗,接受那必然的终结—也许出于困倦、恐惧或他们希望能把有限的余生给予生者更多的回忆。」
最后的一点的欠缺大概是里夫不愿明言的遗憾,所以书中许多有关母亲「不接受死亡」的幽曲怨言,尽管他无奈慨叹:「这是她选择的死的方式。」他也引述北岛的话:「一个人的思想,只要说出口,写下来,就会形成另一种生命,不会随着肉体一起被消灭。」做为「其人既往,其文克定」的安慰。
里夫把母亲棺木飞往巴黎下葬,令桑塔格成为沙特、波特莱尔、贝克特的墓友,让世人凭弔。
陈耀成,文化评论家及电影导演。他的最新作品《康有为在瑞典》荣获《南方都市报》颁发首届人文生活(二○一一)年度电影大奖。
“泅泳于死亡之海:母亲桑塔格最后的岁月”——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严的宿命感和顽强的生命力。它让我联想到,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那片深不可测的“死亡之海”,而“泅泳”则象征着一种不放弃、不退缩的态度。苏珊·桑塔格,一个名字就足以唤起无数关于智慧、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联想,我一直以来都对她的思想深感敬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她以她特有的深刻和精准,来审视生命的最后阶段。我想象着,那些关于疾病、衰老、存在和死亡的哲学思考,会在她最后的岁月里,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她是否会回顾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那些曾经的论断和观点?而“母亲”这个身份的加入,则为这个标题增添了一种更加人性化和柔软的色彩。我好奇,在作为一位公众思想家之外,她作为一位母亲,在面对生命的终结时,是否会对亲情、对血脉、对生命的传承有着更深的感悟和表达。这本书,我预感它不仅仅是对一位作家的最后时光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人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无限意义的深刻探讨,我期待从中获得关于生命、关于告别、关于爱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美感,深邃的蓝色和隐约可见的暗影,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我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泅泳于死亡之海:母亲桑塔格最后的岁月”。它预示着一段关于生命、死亡、母爱以及深刻反思的旅程。作为一名对文学和人生哲学充满好奇的读者,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家桑塔格的生命尽头,她是如何面对“死亡之海”的,她的内心世界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澜?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她一贯的犀利、深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即使在面对生命的终点,也能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我想象着,在那些最后的岁月里,她或许会回顾一生,审视自己的作品、思想,以及与家人、朋友的关系。我想象着,那些关于疾病、衰老、存在的思考,会以何种方式在这个“最后的时期”得以升华或呈现。这本书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传记,更像是一个关于生命本质的叩问,一个关于个体如何在不可避免的衰亡面前寻找意义和尊严的艰难探索。我希望阅读这本书能让我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能从中汲取面对人生无常的力量。
评分当我看到“泅泳于死亡之海:母亲桑塔格最后的岁月”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一种混合着悲伤、敬畏和好奇的情绪所攫住。苏珊·桑塔格,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关于智慧、勇气和独立精神的含义。我一直对她作为思想家和作家的非凡成就感到钦佩,但将她置于“最后的岁月”这一视角下,则让我产生了全新的期待。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不是对她生平事迹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更侧重于她晚年精神世界的波澜壮阔。她会如何看待死亡?她是否会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的观点和立场?她作为一位母亲,在生命的暮色中,又会流露出怎样不同于公众形象的温情与脆弱?我期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极其私密、却又不失客观的视角,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情感和最深邃的思考。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她面对衰老和疾病时的坚韧,以及她对生命最后时刻的深刻体悟。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名人的最后一段时光,更是关于人类共同面对死亡的普遍境遇的探索,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生命意义的启示,以及如何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评分一看到“泅泳于死亡之海:母亲桑塔格最后的岁月”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史诗般的画面。死亡之海,这是一个多么宏大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比喻,它暗示着生命的尽头,也可能是对生命意义最深刻的探索。而“泅泳”二字,则透露出一种不甘沉沦、积极抗争的精神。苏珊·桑塔格,这位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人的女性,她的最后一段时光,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她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是如何面对身体的衰退和生命终结的必然。这本书,我预感它不会是简单的生平记述,而更像是一次对人生终极命题的哲学对话。我好奇她是否会以她一贯的冷静和理智,审视自己的作品、思想,以及她一生所坚持的价值观。更让我感到吸引的是“母亲”这个称谓,它将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拉回到了更具个体性和情感性的维度。在生命的尽头,她作为母亲的身份,是否会让她对爱、对传承、对生命延续有着不同于以往的理解?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的灵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与自己、与死亡、与爱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泅泳于死亡之海:母亲桑塔格最后的岁月”——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诗意,它勾勒出一种在巨大挑战面前的挣扎与超越。作为一名读者,我被这其中的隐喻所吸引,死亡之海,那是一片未知、深邃且充满挑战的领域,而“泅泳”则意味着一种主动的、不屈不挠的姿态。苏珊·桑塔格,一位以其锐利思想和对现代文化深刻洞察而闻名的女性,她的“最后的岁月”会是怎样的景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她非凡人生旅程的终章,不是以一种悲情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充满智慧和反思的方式。我想象着,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过程中,她是否会对过往的经历进行梳理,对她所热爱的艺术、文学、哲学,以及她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层次的领悟。特别是“母亲”这个身份的叠加,为这个标题增添了一层温暖而复杂的情感维度。我想知道,在作为一位思想巨匠的同时,她作为母亲,在生命的尽头,是否会对亲情、家庭,有新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不单单是关于一位作家的晚年,更像是一次关于生命、死亡、母性以及个体精神力量的深度挖掘,我期待从中获得关于如何更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每一刻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