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文学讲话.散曲史:卢冀野论着两种

近代中国文学讲话.散曲史:卢冀野论着两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中国文学
  • 散曲史
  • 卢冀野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古典诗词
  • 文学研究
  • 学术著作
  • 诗歌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中国文学讲话》和《散曲史》,均为卢前(卢冀野)先生早年的文学论着。两书均出版于一九三○年。《近代中国文学讲话》一书,被相关学界认为是中国最早提出「近代中国文学概念」的二书之一。而《散曲史》则被称为「元明清三代散曲的第一部通史」,虽然两书成书较早,内容比较简略,但由于它们具有的完整性、开拓性和先觉之识,被学界所推崇,它们在各自的文学研究领域内,均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这里重新整理,并合编出版,期望将作者独特的眼光和传统中国文学的一些观点,介绍给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卢前(1905 ~ 1951)

  字冀野,江苏南京人。人称「江南才子」,为知名诗人、散曲家、剧作家、学者。师从吴梅、王伯沆、柳诒征、李审言、陈中凡等。毕业后曾受聘于金陵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央大学等校讲授文学与戏剧课程。亦长期主编《中央日报.泱泱副刊》,并主持编纂《南京文献》二十六册。

  主要作品包括新诗集《春雨》、《绿帘》,小说集《三弦》,古典诗集《卢冀野诗抄》,词集《中兴鼓吹》,散曲集《饮虹乐府》,剧作《饮虹五种》、《女惆怅爨三种》、《楚凤烈传奇》,报导文学《丁乙间四记》、《新疆见闻》,以及译作《五叶书》、《沙恭达罗》两种等。学术着作则有:《中国戏剧概论》、《明清戏曲史》、《论曲绝句》、《读曲小识》、《词曲研究》、《散曲史》等。以及《何谓文学》、《近代中国文学讲话》、《八股文小史》及《酒边集》等散论。

  卢前一生热衷于保存、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他搜集、整理、汇校并刊刻了大量的中国元明清三代的曲籍,经其整理出版者达数百种之多。其中最着名的即《饮虹簃丛书》、《饮虹簃所刻曲》。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近代中国文学讲话
第一讲 诗歌革命之先声
第二讲 乔那律士姆与近代散文
第三讲 同光以来之小说家
第四讲 剧坛之厄运及幸运

散曲史
发端第一(「散曲」散曲史发端)
元曲第二(元一代散曲盛况)
明曲第三(明曲前后两时期)
清曲第四(自清以来散曲家)
补志第五(散曲史编后补志)

图书序言

  《近代文学讲话.散曲史》──卢冀野论着二种。系卢冀野先生二十五岁时的两本文学论着。这两本书,如今世上已经极难一见了。但是,它们又是卢冀野的学术生涯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书虽然谈的题目、领域不完全同,而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近代中国文学讲话》一书,是卢冀野一九二九年在上海光华大学授课时的记录稿;而《散曲史》,实则是他一九三○年,在成都大学任教时的讲义。两书共同出版于一九三○年。两书的篇幅也都不算太大,内容与后来的同类着作相较,有些简咯。但在各自领域内,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

  《近代中国文学讲话》一书,被有人评价为中国最早提出「近代文学概念」,且用诸书名的二本书之一。论者认为「意味着作者已经认识到近代文学不同与古代文学,……先觉之识功不可没。」

  《散曲史》则被称为「元明清三代散曲的第一部通史」,「为后来散曲史的研究和撰述,开辟了先河。」。是卢冀野着名的《论曲绝句》的「放大展开」。

  就是卢冀野先生自已,当然也完全意识到他的这两本书的价值与不足。他在《近代中国文学讲话》序中,曾有「(胡适之先生和钱子泉先生)……与我这本小册子的范围与立场都有些不同。……我愿以抛砖引玉之诚意,盼望在最近有一部杰构,以弥补我的缺憾。」的一节话。

  在《散曲史》中的发端之末尾,他又说:「散曲史之设学程,肇端于兹。不有述造何以阐发?……惟,千里启于蹊步,层台赖诸累土。草创之编,所望于他日论定尔。」

  所以此次出版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近年来日益趋热的这两个学术领域,帮助读者填补资料的空白。

  值此重新出版的机会,作为作者后人,还要特别感谢日本着名学者樽本照雄先生和河北师范大学的杨栋先生。是他们于前几年,曾分别慷慨地,为我们提供了这两本书的全套复印件。使得后来文本的输入和整理,成为可能。同时,对为此曾予以很大帮助的南京戏剧研究所的朱禧先生、南京大学中文系的解玉峰教授,也一併表示谢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非常好奇,近代中国文学讲话,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我一直对近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时代变迁、社会思潮的文学作品。想象一下,一位学者,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娓娓道来,讲述着文学的演进,解析着那些字里行间的深意,多么引人入胜。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了解当时文人的思考和挣扎。 “散曲史”这个副标题更是点睛之笔,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十分独特,它既有民间的雅趣,又不乏文人的才情,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环。卢冀野先生的论著,想必是对散曲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散曲起源、发展、流派、代表人物等方面的系统梳理,以及他对散曲艺术特色、审美价值的深刻解读。或许,书中还会涉及散曲与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这些都是我非常希望了解的内容。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书房中埋头苦读的身影,那些为了学术研究而付出的心血。近代中国文学,特别是散曲,是一个相对冷门但又极具魅力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让我对散曲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许,卢冀野先生的论述风格会比较严谨,学术性较强,但正是这种深度,才能让读者真正领略到散曲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及它的出版年代,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的阅读期待。如果它是一本年代久远的学术著作,那么我可能会带着一种敬仰的心情去阅读,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时代印记和学人精神。如果它是近期出版的,那么我可能会期待它在学术研究上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总而言之,“近代中国文学讲话.散曲史:卢冀野论着两种”,光是听名字,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深入品读的学术佳作,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是因为它暗示着一种“讲话”式的叙述方式,这与枯燥的学术论文有所不同,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许,这本书并非只是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带着一定的个人情感和理解,用一种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阐述散曲的历史。而“卢冀野论着两种”则说明了其学术的权威性和研究的深入性,可能包含了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视角或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度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简直就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试想一下,在那个新旧交替、思想碰撞的时代,文学是如何承载起时代的使命,又是如何反映出社会的变迁?“近代中国文学讲话”这个部分,就好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用他亲历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为你解读那段波澜壮阔的文学史。我仿佛已经看到,书中那些关于新文学的兴起、旧文学的转型、各种文学思潮的交织与碰撞的生动描绘。 而“散曲史:卢冀野论着两种”,则将我的目光聚焦到了散曲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上。散曲,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自由不羁的气息,它不像诗词那样规整,却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和市井气息。卢冀野先生作为散曲研究的专家,他的论著想必会为我揭开散曲神秘的面纱。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散曲的起源、发展脉络、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以及散曲的艺术特点、创作技巧和审美价值。 尤其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论着两种”这几个字。这是否意味着卢冀野先生对散曲的研究,有着两种不同的视角,或者是两种不同深度的探讨?是关于散曲理论的两种阐述,还是对散曲发展史的两种不同解读?这种“两种”的设置,无疑增加了本书的层次感和探索性。我渴望在书中找到答案,了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维度去解析散曲的,他的研究是否又为散曲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阅读这本书,我希望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我希望在卢冀野先生的笔下,能够感受到他对散曲的热爱,以及他对近代中国文学的深沉关怀。他是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散曲作品?他是否会触及那些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灵感之间的联系?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的“故事”。 总之,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谜语,充满了诱惑力,让我想要去解开它,去发现隐藏其中的宝藏。它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有对特定文学体裁的深入挖掘,并且还有作者独特的研究视角。这无疑是一本值得我投入时间去细细品读,去慢慢体会的佳作。

评分

“近代中国文学讲话”这几个字,总让我想起一场知识的盛宴,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坐在我们面前,用他的人生阅历和学术造诣,为我们解读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精神的引领。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近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那些新思潮的涌现,那些文学形式的变革,以及作家们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 而“散曲史:卢冀野论着两种”,则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相对不为人熟知的篇章——散曲。散曲,这个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的文体,在近代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卢冀野先生的论著,定然是经过了细致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我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梳理散曲在近代的传承与发展,它如何吸收新的元素,又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特风格。 “论着两种”这个说法,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充满了探究的意味。它是否意味着作者对散曲的研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型?或者是对散曲史的某个重要阶段,进行了两种不同侧重点的分析?这种“并列”的提法,暗示着书中内容的丰富性和学术的深度。我渴望从中找到作者的创新之处,以及他对散曲研究的独特贡献。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既学术又易懂的方式,将散曲的历史和艺术呈现给读者。它不应该是枯燥的学术报告,而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文学史叙述。卢冀野先生的“讲话”,想必会充满人文关怀,让我们在了解散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怀。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学术的深度,同时还带着一种亲切感。它承诺着一次关于散曲的深度探索,让我能够跟随卢冀野先生的脚步,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文学瑰宝,去理解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聆听那位智者的“讲话”,去感受散曲的魅力。

评分

一听到“近代中国文学讲话”这几个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饱学之士,在灯火阑珊处,用沉稳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向我们讲述那个变革时代的文学图景。这不仅仅是对文学史的陈述,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一种精神的传承。我设想着,书中定然会涉及那个时期涌现出的那些新思潮、新文学运动,以及作家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声音,用笔尖书写着时代的脉搏。 而“散曲史:卢冀野论着两种”,则像是一束探照灯,精准地照亮了近代中国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可能不被大众熟知的角落——散曲。散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在近代的演变和发展,必有其独到之处。卢冀野先生的论著,足以证明其在该领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我期待书中能够勾勒出散曲在近代社会的命运,它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生存,又如何被新的文学形式所影响和改造。 “论着两种”这个表述,更是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究竟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还是对同一研究对象,两种不同层面的深入剖析?亦或是作者对散曲史,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这种“双重视角”的设置,无疑为本书增添了深度和广度,让读者有机会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散曲这一文学体裁。我渴望在书中找到作者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散曲研究的创新之处。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带有一定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著,而是希望通过“讲话”的方式,让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了解和喜爱近代中国文学,特别是散曲。我希望在书中能够看到那些生动的故事,那些有趣的文学现象,以及那些富有洞见的分析,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获得思想的启迪。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和学术魅力。它承诺着一次深入的文学探索之旅,让我能够跟随卢冀野先生的脚步,去领略近代中国文学的魅力,去理解散曲在时代变迁中的独特地位。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感受那份文字的力量,去聆听那段历史的回响。

评分

书名“近代中国文学讲话.散曲史:卢冀野论着两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那个时代文学巨匠们的声音的联想。想象一下,仿佛一位资深的文学评论家,用亲切而又不失深刻的语言,在为我们“讲话”,解读那些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感召。我对书中关于近代中国文学的宏观梳理,以及其中蕴含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的分析,充满了期待。 而“散曲史:卢冀野论着两种”,则将我的目光聚焦于散曲这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体裁。散曲,这种既有市井气息又具文人风骨的艺术形式,在近代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卢冀野先生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他的论述想必会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论着两种”的提法,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是否意味着作者对散曲史的研究,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轨迹?抑或是在学术观点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阐释?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散曲在近代社会中的角色,它如何回应时代的挑战,又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获得新的生命。卢冀野先生的论著,是否会为我们呈现出散曲的“前世今生”,它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又如何与新文学思潮相互激荡?这种“两种”的提法,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包含了作者对散曲历史的深邃思考和学术探索。 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感受到一种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温度并存。我期望在卢冀野先生的笔下,能够看到他对散曲艺术的独到理解,以及他对近代中国文学的深情寄语。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受到一种召唤,仿佛在邀请我走进那个充满变革与创造的文学世界,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聆听历史的回音。 总之,这本《近代中国文学讲话.散曲史:卢冀野论着两种》,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它既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有对特定文学体裁的深入探究,并且还有作者独特的学术视角。这无疑是一本值得我沉浸其中,去细细品味,去深度探索的学术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