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是伴随着十九世纪以来华人的海外迁徙,而大量散播世界的。华人在海外的生存,经历了从华侨到华人再到华裔的身份变化。
华人身份的每一变化,同时也反映在华文文学与其文化母体的错综文化关系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海外移民,成为散居于世界不同地理空间和政治空间中各自独立存在的中华族裔,而反映他们生存经验的文学书写,却难以完全割断母体文化的精神脉络,在双重文化的认同、融吸和重构中,既相联系又各自独立地呈现为所居国少数族裔(华族)的文学存在。
华文文学客观的这种「散存」状态,是我们观察和思考并重新进行对话、比较和整合的无可回避的事实。
本书特色
华文文学这一跨域建构的概念提出,包含着一个理想,那就是「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因为它是「华文」的,便有着共同的文化脉络与渊源;又因为它是「跨域」的,便凝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华人生存的历史与经验,凝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华文书写的美学特征和创造。
它们之间共同拥有的语言、文化背景和属于各自不同的经验和生命,成为一个可以比对的差异的空间。有差异便有对话,而对话将使我们更深刻地认清自己,不仅是自己的特殊性,还有彼此的共同性。
华文文学的跨域建构,就是在共同语言、文化的背景上肯定差异和变化的建构,多元的建构。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创造,既是「他自己」,但也是「我们大家」。这就是我们所指认的「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
作者简介
刘登翰
祖籍南安,生于厦门。中学毕业后曾任报社记者。19岁北上求学,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浪迹江湖半世纪,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恨恨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新诗、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和两岸文化研究。
出版《中国当代新诗史》、《台湾文学史》、《香港文学史》、《华文文学:跨域建构》、《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等学术论着十多种。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出版诗集、散文集、纪实文学集七种。
晚近学书,曾在福州、厦门、金门、台北、马尼拉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登翰墨象》三卷。
最近我读到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书名叫做《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首先,这本书的题目就非常有吸引力,它将“华文文学”与“大同世界”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宏大的愿景和深邃的思考。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在探讨一种超越地域、文化、语言界限的、普世的华文文学的可能性。这让我想到了很多文学史上的大家,他们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的。书中可能会从宏观的视角梳理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但又不仅仅是停留在史实的罗列,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共通的精神内核。我特别好奇的是,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华文文学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大同”,它是否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或者是在创作上有所突破?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理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很多关于文学评论的新视角和方法。而且,“大同世界”这个概念本身也带有很强的哲学意味,它与儒家思想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谋而合,不知道书中是否会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华文文学的内在力量。总之,这本书给我一种厚重感和启迪感,仿佛是一扇通往更广阔文学视野的大门,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走进去了。
评分在书架上看到《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这个名字,立刻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认为,文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民族的范畴,它应该是一种跨越界限、触及心灵的共同语言。而“华文文学”与“大同世界”的结合,正契合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文学的理想化追求。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在试图勾勒一幅宏伟的蓝图,描绘华文文学如何能够实现一种超越一切隔阂的、普世的连接。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作品的分析,更多的是关于一种理念的阐释,一种文学精神的升华。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探讨,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挖掘出华文文学中那些最能引起共鸣的普世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创新和交流,让华文文学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种哲学的思辨色彩,让我觉得它一定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去感受那份关于华文文学“大同”的愿景,去领略那份可能存在的,连接所有读者的文学力量。
评分最近偶然看到一本叫《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的书,书名确实很吸引人,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跨越山川湖海,连接不同的人心。而“华文文学”和“大同世界”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的联系。我推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如何让华文文学突破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走向一个更加普适的、能够被更广泛人群理解和接受的境界。或许,作者会从文学的本质入手,分析华文文学中那些能够触动人类共通情感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根发芽。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阐释“大同”的概念?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文学大融合,还是指华文文学在世界文明对话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期待作者能够给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带领我重新认识华文文学的价值和潜力。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加辽阔和包容的文学天地,我非常渴望能透过这扇窗,看到更美的风景。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叫做《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的书,还没怎么深入阅读,但光看书名就觉得内容绝对不一般。我个人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觉得,文学的魅力不应该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地域或者文化圈。这本书的题目,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我想,作者大概是在尝试构建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时代限制的华文文学理论或者实践。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些名家名作,而是更深入地探讨文学本身所承载的人类共通的情感、思想和价值。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定义“大同世界”在文学语境下的含义?是指一种理想化的文学融合,还是指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所能扮演的角色?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案例,比如华文文学如何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文学,或者其他国家的文学又是如何反哺华文文学的?我对这个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我觉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有一种磅礴的气势,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的讨论。我期待作者能够给出一些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华文文学更加辉煌的未来图景。
评分我拿到《华文文学的大同世界》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标题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总觉得,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应该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而“华文文学”加上“大同世界”,这组合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在探讨一种理想化的文学境界,一种能够将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们联系起来的华文文学。或许,书中会从历史、哲学、社会等多个角度去审视华文文学的发展,寻找其内在的普适性和凝聚力。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论证“大同”的可能性?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还是通过对当代文学现象的分析?我设想,作者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华文文学如何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实现融合与共生。这本书的题目给我一种非常宏大的感觉,好像在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学识,为我们展现一个充满可能性和希望的华文文学世界。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开始阅读,去探索这个“大同世界”的奥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