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价值观流变史

中国当代文艺价值观流变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非常抽象地概括,就是从外到内,从政治到文学,从神到人,从大写的人到小写的人,从人到物的价值流变史。首先,政治本位主义,认为1949-1966年的文艺价值观,是以政治为本,做政治的附庸。其次,神本主义,认为1966-1976年文革十年的文艺价值观,是以神及其具体体现英雄为本位的文艺。第三,由神到人,文学回到自身,指1985年以前新时期的文艺价值观,1976-1985年,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是人本主义,崇尚大写的人。第四,存在主义,褪下神光的人,小写的人,这是1985-1989年文艺的价值观。最后,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资本物化的人,指1989到现在的文艺价值观,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这个主潮21世纪开始发生变化。

作者简介

曹万生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诗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教育部、四川省专案五项。出版专着十本、获中国省政府奖五次,在《文学评论》等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多次被《新华文摘》等刊十数次转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 序
概 说

第一章 政治本位主义──先验的人(1949-1966)
第一节 政治本位
第二节 政治文艺的内涵
第三节 反叛与弹压
第四节 简要的评价

第二章 神本主义──神化的人(1966-1976)
第一节 毛泽东神话与英雄神话
第二节 极权文艺的内涵
第三节 潜流与弹压
第四节 简要的评价

第三章 人本主义──大写的人(1976-1985)
第一节 以人为本:文学创作的主潮
第二节 新时期人道主义理论及其论争
第三节 人道主义文艺的内涵与评价

第四章 存在主义──小写的人(1985-1989)
第一节 存在主义盖说
第二节 萨特存在主义理论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输入与影响
第三节 存在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主义-物化的人(1989-)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文学的解构与多元

附录1 80 年代: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
附录2 当下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思想?──2009 年12 月,在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09 年年会上的讲话
附录3 重建当代文学精神
后 记

图书序言

中国当代这个概念,是非常有争议性的,也有挑战性的命题。什么是当代?特别是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或者当代文学?这是有争议的。我有篇文章讲到这个问题1。就是说,我们用现代汉语为载体的文学,它演变的历史,其中涉及到现代文学这个概念向当代泛化的问题。我们现在这个学科,一开始叫现代文学,后来叫现当代文学。比如我读硕士的时候就叫中国现代文学,后来又延展改成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代号050106,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定的这个学科。从概念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这个学科的变化。所以,要搞清当代,首先要搞清现代,搞清现当代的演化。这里一併从历史演化中来研究当代概念。

第一阶段。我们这个学科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20 世纪20 年代。20 年代由谁开始的?最早是胡适,他搞了一个《白话文学》。他搞白话文学史,因为他搞的是白话文学。1917 年文学革命他搞了白话诗,为了论证它的合法性,他把白话文上溯到唐代,唐传奇、宋元话本,他说这就是白话。如果这样上溯,那就没有了边,胡适的白话文学并不是第一个。白话文学这个概念如果像胡适这样理解的话,问题就很大,如果从唐传奇算起,那么怎么去划清楚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界限?

虽然胡适那种谈法没有界标的意义,但现代汉语文学是否只从1917 年开始?我谈过这个问题。其实在1917 年文学革命之前,现代汉语文学早就有了。起码在1898 年裘廷粱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时,梁启超他们创办大量的白话报刊,写了很多白话小说的时候,现代的白话,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汉语文学,已经有了。但是白话诗胡适是第一家。以前有白话散文、白话小说、白话剧,但没有白话诗。所以我讲,文学革命其实就是白话诗革命,诗歌的革命。胡适把它也叫做白话文学。

到了20 世纪30 年代,这是第二个阶段。

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就有人把它叫做「新文学」比如赵家璧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35 年,赵家璧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上限是1917 年,下限是1927 年。所谓「第一个十年」。1917 年到1927年,大系编了10 本。这个时候就用了「中国新文学」这个概念,这求个「新」「旧」的变化就是价值观念的变化。就是说1917 年文学革命以前叫「旧」,1917 年文学革命以后叫「新」。

当然,有关「新」、「旧」的辨析历来就论说纷纭。有的人讲白话是新的,有的人讲白话诗是新的,有的人讲现代性才是新的,90 年代以来就这样讲。还有的人讲「新」在文学革命,有的人讲「新」在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有的人讲什么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一开始就是马克思主义。

所以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他们都承认,1917 年1 月开始的文学发生了变化。把这个叫做「新」,一直到什么时候,一直到20 世纪50 年代初。

第三个阶段。20 世纪50 年代初,王瑶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是这个学科的第一本书。朱自清在40 年代讲的《中国现代文学纲要》用了这个概念。王瑶这套书,标志着进入第三个阶段,成为学科,叫「中国新文学」。这样细说是可以的,叫中国新文学。但是这样学科建设起来就发现有问题了,所以到50 年代,大概在50 年代中期,就有人把它称作「现代文学」。这就是张毕来、叶丁易,他们的概念叫「中国现代文学」。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