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映真文学研究,乃至战后台湾文学与思想研究的一新里程碑。
陈映真 思想之孤军
持续面对战后这五六十年以来真实历史所提出的真实问题
本书勾勒了陈映真颠踬求索的身影,
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各种逼人问题的思索,
包括殖民遗留、第三世界、帝国主义与反帝、知识份子与民众、
左翼男性主体状态与两性、内战与民族分断、
冷战与白色恐怖、美国与现代化文化霸权……
本书以一种不类传统文学批评的方式,对陈映真先生半世纪文学创作进行了具有高度开创性的探究。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探究还达到了在高屋建瓴的同时经常难以得兼的细腻审慎。作者超越了知识界惯常的学科分类,回归作者、文本与历史的3D架构,在文本与历史的节制中,得到理解、想像与写作的自由。或许,本书将为长期快乐搁浅在西方理论套语浅滩的此地文学研究,提供再度扬帆的些许可能。
跃然于笔锋的还有作者对陈映真与陈映真文学的特殊情感──或许是因为他们虽不同世代但却不约而同地看到了众多历史坍落与人道畸零。对他而言,陈映真先生是台湾战后最重要的文学家,恰恰是因为他是战后最重要的思想家,虽然他不以「思想」为业、为名。但除了他,还有谁以思想之孤军持续面对战后这五六十年以来真实历史所提出的真实问题?本书勾勒了陈映真颠踬求索的身影,让读者我们看到了他对各种逼人问题的思索,包括殖民遗留、第三世界、帝国主义与反帝、知识分子与民众、左翼男性主体状态与两性、内战与民族分断、冷战与白色恐怖、美国与现代化文化霸权……。对陈映真文学与思想意义的重估才刚开始,而时间将证明本书无法被绕过。
作者简介
赵刚
任教于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编委。着有《小心国家族:批判的社运.社运的批判》、《告别妒恨:民主危机与出路的探索》、《四海困穷:战云下的证词》、《知识之锚:当代社会理论的重建》、《头目哈古》。译有《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
自序(摘录)
听说,人的思想求索之路,经历了一番迢迢且曲折之后,总是又绕回到他的出发原点。这是否为真,我诚然不知,也但愿不必如此,──太折腾了。但这两年来我读写陈映真,似乎又泠泠然地旁证了这个「回归」,且出乎意料地让我感动于这个回归的丰收。而原点,似乎也不再只是当初的原点。书名「求索」,当然指的是陈映真先生从1950年代以来在思想上、行动上、创作上的荆棘的、困顿的闪亮之路,但也未尝不欲稍显本书作者走上这条探索之路的戋戋微心。
一直到现在,我都不算是一个嗜读小说(尤其是当代台湾小说)的读者。但我清楚记得多年前,陈映真这个名,与以此名出之的小说,以一种我所不能理解的怪异力量,引出了二十出头的我的那点微薄得可怜的热情,以至于,他的每一本小说集的出版,我皆欲先睹,虽然阅读的感觉并不能说是「为快」,但我还是颇不甚自解地热心推荐给朋友。我现在书架上的几本远景版陈映真小说集,都是后来从旧书店补的,有的还是第二次补,早年的都一借不复返了。我还依稀记得那些朋友的青春面容,不知他们如今安在。
在少数读过的台湾作家里,青年的我也喜欢读白先勇、黄春明还有王祯和。读他们的小说,感觉比较「正常」,我的意思是,感觉就是在读小说。白先勇的小说带我到某个时空、看到某些人、听到某些对话、窥见某些场景内幕与心理变幻,小说终卷,读者我随着作者佈下的落寞的彀,与自己的青春状态不甚和谐地嗟吁于白驹南柯悲欢消息……。人说,「少不读水浒」,我反对,若说,「少不读先勇」还差可。后来我回想起来,白先勇的小说要进入到外省人读者,是比较没障碍,因为他所说的那些故事,是外省人(尽管是那时年轻如我没有流离经验的外省人)比较能感受得到的落花流水旧馆新亭。而黄春明与王祯和,则把我从一种白氏的「江左」经验,拽回到当日的现实感觉,让我随他们笔下的那些平凡到无法愁对「春去也」的真正小人物市民或农民,一同唿吸。好多年没读他们了,只记得王祯和的一篇描写中山北路的旅行社的小说,在嬉笑怒骂中为小人物奉上些许尊严。还有黄春明的〈青蕃公的故事〉,内容我都忘了,只记得是一篇关于一个非常有智慧,仁慈兼可爱的兰阳老农夫的故事。但我越是强迫回想,却反而越是想起沈从文小说里的那位湘西老船夫。这也许是由于一种泥土或是清水的嗅觉记忆,所让我产生的联想吧。
陈映真的小说自然也这里或那里包含了上述那些要素或感觉。陈映真的〈那么衰老的眼泪〉(1961)可以说是白先勇「台北人」系列(首篇发表于1965)的原型作品,虽然是以不同的感受书写,但都是描写流亡外省人的衰老、追寻乃至一无所有的悲遇。至于陈映真和黄春明及王祯和的关系,那就更密切了;在70年代末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他们一伙儿都被归到「乡土派」或「工农兵文学」一类中。但这些相同或相异,对年轻的我而言,并不重要,因为陈映真的小说的魅力是特别的,总是蕴藏着一把奇异的热火与一根独特的冰针。在他的小说里,作者好像是一个神经紧绷着的蒙面骑士,总是在这里那里伏击着读者,让你遇刺、让你惶惑、让你落泪,而且读完了你并不轻松适然,并没有得到什么「美学的净化效果」,但你仍然或更是被吸引。这个感觉应不是「回溯派历史书写」。二十多岁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难说清,但断断不是一个「左翼青年」。
一、见山又是山:陈映真与我们这一代
像我这般的陈映真读者,还有非常非常多。战后出生,60-70年代受大学教育,对青春对生命有些惶惑、对文学还有些兴趣的青年,几乎都有读陈映真的经验。那时候的青年「简单」,没有什么左右、进步保守,以及统独的对立,以及因这些对立而生的「世故」与,弔诡地,「更简单」。对大多数的陈映真作品,我们是似懂非懂的,但总是被刺戟着、感动着的。但所感动的又基本上非关小说里的具体思想内容,而是陈映真小说所经营出来的一种孤独、睥睨、拒绝、纤细、病态,但又有一种强大的理想的感觉。我想,那是一种灵光,是这个特殊的灵光,吸引了很多不满现实、心犹未死的青年,来到陈映真的文学世界,但莫知所以然。
80年代下半,我在美国唸书。这个时期有一个重要的出版事件,就是《人间》杂志的出刊,我成为了这个杂志的海外订户,每个月收到飘洋过海而来的杂志,成为了我和故乡的一个特别的定期联系。我喜欢这个杂志,我认为这个杂志所关心的以及所关心的方式,是我所认同的那个故乡。有一回,我竟拿起笔来写了封信给陈映真先生,表达了我对《人间》、对他们的敬意。虽然也有些盼望,但并没有真地期待陈映真会回信。
对一个素昧平生的读者的来信,陈映真的回覆是认真的、诚实的,而且是温暖的,没有一点点大作家怕粉丝缠身的那种高深感,更没有任何「架子」。非但如此,还对素昧平生的我,直抒他对「台独言论盈庭的今日台湾」下,知识份子「头脑不清、奇谭怪论」的愤懑。信的末尾,陈映真说「如果你今暑能回台湾,请务必和我们联络。我一向不在学研方面生活,你若回来,当有很多以教我。我会烹茗以待」。啊,「烹茗以待」。
1988年暑假,我当真在一个大热天的正午之前去拜访陈映真去了。我心情是忐忑的,不只是因为要见的是陈映真,也是因为这不太是我会做的事情。在闹烘烘的敦化南路的人间杂志社见到了他。他正在忙,让我先坐,不一会儿他工作停了下来,把转椅转过来朝向拘拘束束的我,礼貌但锐利地审视了我。我们聊了聊,陈映真带我去吃饭,吃完饭,还换个地方请我喝咖啡。陈映真很自在随和,趿着凉鞋,花格子衬衫,大号的头散散的发,和路过的店家招唿寒暄。但我不自在,我和他说他的小说,他笑笑不答腔。我说在美国的大陆人很物质主义,他叹气。我问他,马克思主义怎么看民族主义,他显然也不想回答。我那时有些沮丧,但陈映真却还是自自在在地鼓励我,希望我尽量写,什么都可以写,可以投到《人间》杂志来。他也问了我一些问题,但我只记得他问的一个奇特的问题,就是我在家里是不是最小的。多年后回想起来,陈映真对我的这些表态或问题,他还能说什么又怎么说呢?关于社会主义理想的问题,他所有要说的话,不都已经在〈山路〉系列中说了吗?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他难道要从头和我说起一个他想了几十年的第三世界观点与中国革命历程吗?他大概心里是这么感觉我的:这又是一个美国所训练出来的西方左派呀。他看到我这个「同志」,大概也还是只有继续他的孤独感吧。
我仍然还是敬重陈映真,但是我没有往《人间》投稿,反而是往当时还是自由包容派的《当代》投。就事论事,这似乎是很多机缘凑巧所致,谈不上什么策略性、政治性的选择。但是,展开时间的卷轴来看的话,这些「选择」似乎也不都是意外的,因为作为一个「西方新左」的我,对民族主义有一个几乎完全没有保留、没有弹性的教条反对。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个指导思想与学术的「政治正确」,但那时候,连那可能是「政治正确」的念头都没闪过,因为一意孤信那就是「对的」。于是,要让自己「一致」,就必须既反台独族群民族主义也反「中国民族主义」,而这里是没有也不需要有一个历史的、第三世界的视野,来看中国的近现代史。这个追求「一致」的慾望,戕害了学术也戕害了思想。而此时陈映真的非常鲜明的统派立场,就自然让我,还有我的朋友们,对他是敬而远之了,不,有时也甚至是不敬了。因为我们既以为自己是「新左」、「文化左派」,甚或「都后现代」了,那当然是把这个自我理解建立在把陈映真等一干统派人等,当作垫在我们下面的「老左」了。
因此,岛内的「新左」自1990年代始,如非更早,就等于实质把陈映真给遗忘了,好让「左」由我们开始或由我们全包。在历史遗忘中,我们自以为义地为台湾的「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公民社会」,或边缘的「新」社会运动提供论述。从社运的地方我们一下子接上了全球地景,成为不自觉的全球化论述下的「国际主义者」。现在想起来,这是一场大致上被「政治正确」所设定的游戏,在我们展开对台独民粹主义的批判论述之同时,我们亟力想要撇清的是我们与「统派」、与「中国」的关系,而陈映真正好是这个「政治不正确」的标志人物。他被独派视为「统派中国作家」,而因为前二者(「统派」与「中国」)的缘故,最后连他作为台湾当代文学的作家身份,都顺道否认了。这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末起将近二十年间,陈映真在台湾的真实处境罢。那时期的陈映真中断了他的文学创作,他有一种深深的急迫感,看到学术界终将无人关心他的问题,于是卷起袖子自己干,出版了六卷本的「人间台湾政治经济丛刊」,办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与研讨会,涉及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六四」、与「东亚冷战与国家恐怖主义」……等重要议题。此外,还与台独文化人展开一波波的耗费性辩论。说实在的,我那时对这些议题都没感到过油然的兴趣,我兀自沈湎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现实」战斗之中,而彼等皆属「过去」之事。因为这个缘故,我记得连陈映真在1999年发表的十二年间的第一篇作品〈归乡〉、之后的〈夜雾〉(2000),以及〈忠孝公园〉(2001),我都只有快速读完了事,且无动于衷,完全失却了我青年时期对陈映真的感觉,因为我觉得他的这些小说说的都是「过去」之事,虽然好多年以后(唉,也就是这两年)我发现它们不是,但我那时只能读成那样。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股陈年的书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我一直对那些在文字中寻求解脱与启示的灵魂深感兴趣,而陈映真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早已是智慧与深刻的代名词。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而富有张力,那暗沉的底色与泛黄的书页,似乎都在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幅插画,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位沉思者伫立于文字迷宫中的景象,那份迷茫、探索与最终的坚定,恰恰是我对这位作家过往创作生涯的想象。在阅读之前,我便对陈映真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些关于台湾底层人民生活、社会批判的深刻描绘,常常让我为之动容。我曾尝试阅读他的一些短篇小说,例如《瀑布》和《第一人称》,它们所展现出的强大现实批判力量和细腻的情感刻画,至今仍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渴望深入了解作家内心世界、探寻其创作源泉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馈赠。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陈映真的精神宇宙,去感受他文字背后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挣扎,以及最终的洞见。
评分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我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厚重的纸张,精美的排版,无不透露出出版者的用心。虽然我尚未开始阅读,但仅凭这初步的印象,我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思想的沉淀和情感的抒发。陈映真先生,在我心中是一位始终坚持批判精神的作家,他的作品总能触及社会的痛点,引人深思。我曾阅读过关于他的一些访谈和评论文章,对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执着和对现实的关怀深感敬佩。这本书的标题“求索”,二字就充满了力量,预示着一条艰辛却充满意义的道路。我设想,书中可能包含了作者早期的创作经历,那些初露锋芒的文字,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突破。或许,它还会揭示作家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文学、对社会、对人生所产生的不同理解和感悟。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他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文学版图,又是如何用笔尖划破时代的虚伪,揭示真实的世界。
评分这本《求索:陈映真的文学之路》在我手中温热,仿佛一股久违的暖流涌上心头。我曾几何时,沉醉于那些字斟句酌的篇章,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对文学的理解。陈映真的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深刻的思考、尖锐的批判以及深沉的人文关怀联系在一起。我曾经花费数个夜晚,细细品读他的一些代表作,那些文字的力量,如同潮水般将我席卷,让我重新审视身边的世界。我记得《第一人称》中那个饱受生活磨难的普通人,他的呐喊,他的无奈,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而《七月的野草》则让我看到了在困境中依然顽强生长的生命力。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是一次与大师精神对话的机会。我渴望了解,在这条“求索”的文学之路上,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又是如何将个人的体验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我期待它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创作动机,探寻他思想的根源,以及他如何用文字构建起一座座思想的灯塔,指引着无数读者前行。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上“陈映真”的名字,我的心跳不自觉地加快了几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是能够超越时间、超越地域,直击人心的。陈映真先生,便是这样一位用文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洞察社会百态的伟大作家。我曾无数次在深夜里,借着微弱的灯光,拜读他的作品,感受他文字中那种特有的力量,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又有对人性的温柔关照。我尤为欣赏他笔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悲欢离合,往往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标题——“求索”,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我好奇这趟“文学之路”究竟铺陈着怎样的风景。它是否记录了作家在创作道路上的每一次跌倒与爬起?是否揭示了他如何从最初的懵懂走向成熟?抑或是,他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文学信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陈映真先生那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以及他如何以一己之力,在文学的海洋中激起层层涟漪。
评分这本书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桌上,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息。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听到或读到关于陈映真先生的文学成就,他那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总是让我心生敬意。我曾尝试去阅读他的一些经典作品,例如《谈判代表》和《乡村的摇篮》,它们所描绘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复杂人性和社会现实,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我常常思考,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之路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是灵感的突飞猛进,还是日复一日的打磨?这本书的标题“求索”,让我对这个过程充满了好奇。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收录陈映真先生的一些未曾公开发表过的手稿,或者对他创作历程的回顾与梳理。或许,它还会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细节,亦或是他与其他作家、思想家的交流碰撞。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全面地了解陈映真先生的文学世界,不仅仅是那些被广为传颂的作品,更包括他创作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坚持,以及他如何从一个探索者,最终成为一位引路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