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文章六十篇,分为三辑,每辑二十篇。一辑为品人,通过品读巴金、老舍、汪曾祺、林斤澜、朱正和谢泳等名家之作,谈了一点心得体会;二辑为说书,对于光远、秀羡林、邵燕祥等人的旧着,以及作张贤亮、袁鹰、高信等人的新书作了点评;三辑为话刊,则是将《诗刊》、《装饰》、《人民戏剧》和《上海文学》等期刊的创停起始作了简单介绍,通过它们的一些作品,也见证了臧克家、沈从文和林斤澜等人的办刊历程和创作道路。
作者简介
董国和
中国河北唐山人。近年来在大陆官刊和民刊发表一些涉及文史掌故、书籍版本的考据文章。曾出版《真情难忘──我的老同学》一书。
【代序】书话宜当杂文写
第一辑 品人
而立之年的林斤澜
汪曾祺在《民间文学》的辉煌
书林世象写真
邃谷楼主乐常新
蓝英年的果戈里情结
喜读沙叶新
文人笔下的韩石山
柳青为何未能写完《创业史》?
闲话黄裳义拍
钟情书话在「破格」
心正笔正说朱正
巴金为什么也说过假话
老舍先生为何腰斩《一家代表》
李国文习剧的倒楣之旅
林斤澜与《人民文学》
清醒李国涛
以书惠友学谢泳
名士行状录─读《存素集》
《南窗寄傲》寄情怀
张贤亮与他的〈大风歌〉
第二辑 说书
好人写的德善录─读《小城记石》
于光远老的第一本书
买书高手陈平原
邵燕祥先生早期的五部诗集
林斤澜先生的第一本书《布谷》
《百年记忆》与林希
《果戈里是怎样写作的》版本谈
季羡林早期的小说译作
杂文体小说《一亿六》
《唐山大地震》的中外版本
青青柳色新
听高信讲那商州人的故事
「诗坛常青树」的第一本诗集
醒世文章为娱小
《卧读偶拾》拾精细
《秋水夜读》读见识
袁鹰先生的早期作品与笔名
放言大书话
凭书话衷肠─读《青灯集》
书香在纸墨
第三辑 话刊
臧克家与《诗刊》
沈从文与《装饰》杂志
一九五六年期刊中的鲁迅纪念号
汪曾祺与《说说唱唱》
怀念《火花》
赵树理与《说说唱唱》
与《剧本》结缘
《雨花》缘
《随笔》改版闲话
《红旗》创刊号值多少钱
《人物杂志》有沪版
《北京文艺》相声多
关于《文艺哨兵》
今朝说《今朝》
老舍与《北京文艺》
从《处女地》到《文艺红旗》
《上海文学》的历史沿革
两个《人民戏剧》
东西南北创刊号
夏承焘与《文学研究》
后记
翻开这本《闲读乱弹: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风骨与追求》,我第一个联想到的,是那些尘封已久的泛黄书页,以及其中承载的,那个充满风云变幻的时代。我预感,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与事迹,而是会通过一种更为宏大的叙事,将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文人内心深处的“风骨”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锻造和展现出来的。我会关注书中对他们“追求”的解读,是对于真理的探求,还是对民族未来的期盼,亦或是对艺术的永恒热爱?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的笔触,为我勾勒出那个时代文人群体壮丽的群像,让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担当的鲜活个体。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文人是如何用他们的笔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去书写一个民族的脊梁,去传递一种不灭的精神火种。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因为“二十世纪中国文人”这个主题本身就具有无穷的魅力。我推测,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刻洞察力的人物。我设想,书中会详细地描绘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境遇,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我尤其好奇,在“风骨”这个主题上,作者会如何定义和阐释。是那种宁折不弯的硬气,还是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我又联想到“追求”,这在当时动荡的年代,文人们的追求又会是怎样的?是艺术上的极致,还是民族的解放?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那些文人的形象丰满起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矛盾与挣扎,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变追求。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群体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他们的精神遗产对于当下的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闲读乱弹: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风骨与追求》时,我心里盘算着,这大概会是一本装帧精美,内容扎实的学术著作,兴许还会有不少学术界权威的引证和严谨的论证。我猜想,作者定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搜集了海量的史料,对二十世纪那些闪耀的名字,如胡适、陈寅恪、梁实秋等人,进行了一次细致入微的剖析。我期待着书中的章节,能够围绕着“风骨”与“追求”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一系列深入的学术探讨。例如,在“风骨”方面,作者或许会从文人的道德操守、独立人格、以及在政治高压下的坚持自我等方面进行阐述,用详实的案例来证明他们的“风骨”是如何塑造的,又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得以传承。而在“追求”方面,则可能涉及到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创新探索,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民族复兴的理想寄托。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群体的复杂性,以及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时代印记和精神遗产。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那颇具画面感的书名所吸引——“闲读乱弹”。听起来就像是某个午后,一位饱学之士,不拘泥于正襟危坐的学术,而是信手拈来,将脑海中那些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零散思绪,化作笔下的点滴文字。我原本设想,这会是一本漫谈性质的书,或许会穿越时空的界限,从鲁迅的杂文说到沈从文的乡土,从老舍的京味儿谈到徐志摩的浪漫。我期待着作者能带领我走进那些文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们在动荡年代的挣扎与坚守,去体味他们字里行间的悲欢离合,去探寻他们对于民族命运的思考以及对艺术的纯粹追求。或许,还能从中窥见一些不为人知的轶事,或是对某些著名篇章的全新解读。书的封面设计也带着几分复古的韵味,正如我期望的,能唤醒我对那个时代文人风骨的集体记忆,让我能在阅读中,与他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那份不随波逐流的独立精神,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他们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而又令人敬佩的“风骨”。这种风骨,并非简单的傲骨,而是包含着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的深沉责任感,以及在追求艺术真谛过程中,那份不屈不挠的毅力。
评分说实话,看到“闲读乱弹”这几个字,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轻松、碎片化的读物,大概是某位作家随手写就的随笔,记录着他对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一些零散印象和生活片段。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作者可能在某个咖啡馆,或是书房里,一边品着茶,一边回忆起他印象深刻的某位文人,比如林语堂的幽默,或者郁达夫的感伤。我预期书中不会有特别严谨的学术体系,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的感受和解读,或许会涉及一些大家不太熟悉但很有意思的轶事,或者是对一些文学作品背后生活细节的描摹。我希望能够从中读出那种“旁观者清”的趣味,了解到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他们的“风骨”和“追求”又是如何体现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之中的。我期望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的阅读乐趣,就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闲聊,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以及那些文人们留下的,或深沉,或诙谐,或辛酸的回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