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史语所创办者、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毕生代表作作为青年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一本权威读物文学的任务不止于编辑的功夫,应是要求以讲说引人做学问,刺激人分读专书《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是傅斯年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然未最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本书按照11个专题,分为11堂课。
这11堂课详细地介绍了叙语、泛论、诗部类说、楚辞余音、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最早的传疑文人、贾谊、儒林、五言诗之起源等知识。但傅斯年强调他并非着文学史,而是将一部文学史事之卮言写下来,作为回想的资料,提供学子们思考,教导学子随时推端引绪,证实证虚。然而书中谈到的古代文学史是指哪一阶段呢?傅斯年在文中提到,文学的时代不能以政治时代来处理,否则不免有支离感。因此我们必求分别文学时代于文学之内,不能出于其外,以这层意思为标准,本书的古代文学宗旨为:以殷商至西汉末年的古代文学为正身,以八代为古代文学之殿军,而此古代断代应在唐世。此外,傅斯年撰本书的目的是以讲说引人做学问,不是修书。
他直言,作文学史必须注意下列三项工作:1.文学史是史,要用史学的要求,用史料的方法,去考定一书的时代、作者等,不可弄错,这是最根本的功夫;2.把若干文体的生命看成是有机体,「把发生学引进文学史来」是他们工作中的口号;3.文学不是独立的东西,而是时代中的政治、思想、艺术和生活等一切事物的印迹,因此文情流变,与时代推移,是了解文学与欣赏文学中之要事。本书开头即强调文学史最大的用处在,刺激人们去分读专书,而非以此代替读专书,学生研究古文学,应该仅仅细心读完一部原书,避免着重后来人的述说和批评等。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是傅斯年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最终完成,所讲论的起于殷周之际,下到西汉哀平王莽之时。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的文学史作断代研究,论及诗、史、文、论,对某些专题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宏观上涉及文学史研究之方法论,颇具启发之效,是青年学生学习国学知识的一本权威读物。
作者简介
傅斯年
字孟真,为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国立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逝世后葬于台湾大学校园,校内设有希腊式纪念亭傅园及「傅钟」;其中,傅钟启用后成为台大的象征,每节上下课会钟响二十一声,因傅斯年曾说过:「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着有《战国子家叙论》、《诗经讲义稿》、《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史学方法导论》等书。
第一讲 拟目及说明
第二讲 叙语
第三讲 泛论
第四讲 史料论略
第五讲 论伏生所传《书》二十八篇之成分
第六讲 诗部类说
第七讲 最早的传疑文人--屈原、宋玉、景差
第八讲 楚辞余音第九讲 贾谊
第十讲 儒林
第十一讲 五言诗之起源
我是一位退休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教书育人三十余载,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些经典的诗词、文章,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退休之后,我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特别是那些能够帮助我温故知新,或者从新的角度解读传统文化的书籍。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吸引了我,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或者一些我之前未曾留意到的文学现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比较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述文学史的发展,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娓娓道来的口吻,引导我去重温那些熟悉的作品,发现它们新的光彩。我更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亲切易懂,即使对于没有深厚文学功底的读者,也能轻松地阅读和理解。毕竟,文学的魅力,在于能够触动人心,而不仅仅是束之高阁的学术。
评分我是一名大学文学专业的学生,平时阅读了不少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专著和论文,但总感觉碎片化的信息太多,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整体视角。在浏览书店时,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书名中的“讲义”二字,让我觉得它可能比单纯的学术论文更具条理性,更易于理解,或许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为清晰的知识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小说的各个重要时期、流派和代表作家,并且在分析作品时,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思潮,进行深入的解读。我尤其关注作者在文学史的分期、重要转折点的界定以及关键作家作品的评价上,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毕竟,作为一名学生,我需要的是能够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学术读物,而不是仅仅罗列史实的书籍。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气,书页的排版也比较疏朗,读起来不会有压抑感,这一点也符合我的阅读习惯。
评分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厚实的纸张,古朴的书名,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文化脉搏。我是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一直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算不上专业,但总觉得那些诗词歌赋、散文小说,蕴含着民族最深邃的情感与智慧。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这些宝贵遗产的著作,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变迁。拿到这本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否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穿越时光的迷雾,去细细品味那些伟大的作家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用文字铸就永恒的经典。这本书的定价也算适中,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是一种可以负担的、充满期待的文化投资。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将中国古代文学这浩瀚的海洋,浓缩在这一本本的篇章里,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堂奥。它包装得很严实,没有磕碰,这点我很满意,毕竟是一本要细细品读的书,完好的品相很重要。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心的外籍华人,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精髓的途径。中国古代文学,无疑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它承载着数千年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我希望这本《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相对全面和系统的入门框架,让我能够梳理清楚不同时代文学的主要特点、重要流派以及代表性的作品。我期待作者在介绍文学史的同时,能够适当解释一些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或典故,这对于我这样的“文化移民”来说至关重要。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有高质量的翻译,或者至少在语言上能够考虑到非母语读者可能遇到的理解障碍,避免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这本书的定价虽然不算低,但如果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那么这笔投资就物有所值。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上班族,工作之余,我喜欢通过阅读来放松身心,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我对中国古代文学一直抱有好感,但总觉得系统学习的机会不多,很多经典的诗词和文章,虽然耳熟能详,但对其背后的故事和深层含义却知之甚少。这本书《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想要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的叙述方式能够更加年轻化、生动有趣,能够用更贴近现代人思维的方式来解读古代文学,而不是流于陈旧的学术腔调。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那些文学巨匠们的生活轶事,以及他们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这能让冰冷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如果这本书的篇幅适中,语言流畅,结构清晰,并且能够穿插一些精美的插图或者配图,那就更好了,这样可以提升阅读的愉悦感,也更容易让我坚持读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