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作之目的,便是想以静安先生之性格及其所生之时代做为两条主要的线索,不搀杂任何政治私见,尝试着以静安先生之心为心,来做一种还原式的探索。更希望借着静安先生的个例,能使读者对于生于文化激变之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矛盾痛苦之原因,能有较为深刻的体认。因此而知所反省、知所警惕,从而避免相类似的悲剧再行发生。那么我们所做的这种探讨的工作,就不是无益的徒劳了。
作者简介
叶嘉莹
叶教授1924年出生于北京,17岁以优异成绩考入辅仁大学中文系,毕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及创作,早期50年代任教台湾大学教授,后应邀至美国哈佛大学、密西跟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印第安那大学讲学,70年代末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1989年当选加拿大皇家院士,1996年于大陆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其小女称其一生与诗词谈恋爱,而恋爱的人总是年轻的,诗词支持了她走过上半生的颠沛流离,漂泊异国的忧患经历,也使她谈论诗词时,令人感发兴起,能够深入中国古典诗词文学的真髓,了解古代伟大诗人的心性与人格,而唤起人们一种富于联想的,高瞻远瞩的活泼开放心灵。
第一编 王国维的生平
前言 1
第一章 从性格与时代论王国维治学途径之转变
一、静安先生之性格5
(一)知与情兼胜的禀赋5
(二)忧郁悲观的天性13
(三)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17
二、时代对于静安先生之影响24
(一)静安先生早年读书之志趣及时代变乱对其所产生的第一度影响27
(二)时代变乱对其治学途径所接生的第二度影响42
第二章 新旧文化激变中的悲剧人物─王国维死因之探讨
一、自沉之经过及关于其自沉原因的几种不同说法59
二、静安先生与罗振玉之关系67
三、静安先生与清室之关系 75
四、静安先生与民国政府之关系及其真正之死因90
五、余论107
第二编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
第一章 序论
一、静安先生的两组文学批评及其重要性127
二、中国文学批评之传统及其需要外来之刺激为拓展的必然性135
三、晚清时代静安先生在西方文化刺激下的觉醒145
第二章 静安先生早期的杂文
一、早期杂文中所表现的有关文学批评的几点概念153
二、形成此几点概念的重要因素174
三、对〈《红楼梦》评论〉一文的评析185
(一)〈《红楼梦》评论〉之写作时代及其内容主旨185
(二)〈《红楼梦》评论〉一文之长处与缺点之所在189
(三)对《红楼梦》本身之意义与价值的探讨196
(四)静安先生〈《红楼梦》评论〉一文致误之主因212
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王国维先生的了解是片面的,甚至有些刻板。然而,这本书则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作者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他并没有直接切入王国维先生的文学批评理论,而是先从一些更为宏观的视角,比如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人格魅力等入手,然后层层深入,引出其文学批评的精髓。这种“迂回”的叙述方式,反而让我对王国维先生的整个思想体系有了更全面的把握。书中对王国维先生批评方法论的解析,让我看到了他将西方学术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到之处,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学术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专业术语时,所使用的生动形象的比喻,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堂生动有趣的文学与思想史课。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与其说是学术上的,不如说是精神层面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王国维先生那种“独醒”的悲凉与执着,以及他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对学术真理的孜孜不求。作者在描绘王国维先生的学术历程时,并没有回避他所面临的困境与挣扎,反而将这些真实的细节呈现出来,这使得这位大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动人。我反复咀嚼书中关于“悲剧”和“人生”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王国维先生文学批评思想背后,深沉的哲学关怀。他不仅仅是在谈论文学,更是在通过文学来审视人生,探究生命的意义。作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能够带领我进入王国维先生的精神世界,体会他内心的波澜。我发现,这位伟大的学者,他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对整个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都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评分这本著作着实让我对“王国维”这个名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我对他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国学大师”的宏大叙事中,但这本书则将他的目光聚焦在了文学批评这一具体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作者在叙述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将王国维先生的学思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价值。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如“境界说”,让我茅塞顿开,以往一些模糊不清的文学感受,在这位大师的理论梳理下,变得清晰而有力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常常能够捕捉到王国维先生思想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灵光,并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文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王国维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那超越时代的智慧。我对书中对王国维先生治学方法和学术精神的探讨尤为感兴趣,这对于我们这些后辈在各自的领域进行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初捧此书,便被其深厚的学术底蕴所吸引。虽然我个人对于王国维先生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其文学批评领域,尚属初窥门径,但这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知识殿堂的大门。书中的语言并没有因为其研究对象的严肃性而显得枯燥晦涩,反而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王国维先生深刻的理解与由衷的敬意。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看到王国维先生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深邃的思考,塑造了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格局。作者通过精炼的文字,勾勒出王国维先生求索真理的精神轨迹,以及他在学术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与辉煌。读来,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学者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我尤其期待书中后续的内容,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王国维先生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理论建树,以及这些理论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研究。这本书无疑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近代学术思想的璀璨星河。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起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毕竟,王国维先生的名头太过响亮,总觉得他的学术研究是高不可攀的。然而,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预设。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平实,却又不失深度。他没有刻意去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非常朴素的方式,将王国维先生的文学批评思想一点点地剖析开来。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并非是在阅读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在听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智慧与探索的故事。书中那些关于文学的讨论,对于我这个文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很多困扰我已久的书本阅读体验,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找到了可以理解和解释的路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王国维先生批评理论时,所引用的那些经典文学作品片段,这使得理论的阐述更加生动,也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王国维先生理论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