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也有「偷窥慾」?
他/她们如何走向学术之路?
他/她们如何从个人经验和实际的研究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他/她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斋式的书生,还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文化行动派?
学术是入世的,还是遗世而独立?
这本选集是由台湾的学者、编者总其成,也更凸显了台湾学界在近、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方面所展现的庞大视野和企图心。多年以来,以五四运动为坐标的现代文学独领风骚。其中尤以「革命」、「?蒙」两大主题成为论述典范,影响至今不息。现代文学的分期每以一九一九的五四运动为起点,而以一九四九新中国的建立为高潮。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四九年以后的文学被归类为当代,而晚清到五四前夕的文学被定位为近代。这样的近、现、当代是有高度政治性的分期法。时至今日,当代的时间表被不断延伸,而所谓的现代反而被局限在短短的三十年?。如果现代性承诺了大破与大立,这样僵化的分期法无疑阻碍了我们思考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复杂脉络。近年来有心的学者已经不断对这两项问题提出疑义。不仅「革命」、「?蒙」的定义和结果成?重新问难的对象,「革命」、「?蒙」之外,主体情性的抒发更成?新的探讨方向。近、现代的界限一旦打通,我们对于中国文学近两百年的流变于是有了峰回路转的看法。选集?受访的学者包括了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捷克、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大陆等各地的资深学者。他们的治学方式多半唿应以上两点观察,不再受限于简单的、一以贯之的文学史教条,而是跨越时期,领域,文类,议题,形成此起彼落的多声部论述。而他们念玆在玆的,正是文学如何形塑了一代中国人的想像、情性、以及付诸实践的方式。
编者简介
郑文惠
国立政治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着有《明人诗画合论之研究》、《明代诗画对应关系之探讨——以诗意图、题画诗为主》、《诗情画意——明代题画诗的诗画对应内涵》、《王绂》、《钱选》、《杜牧诗选》、《历代诗选注》(合着)、《金川诗草百首鑑赏》(合着)等书及诗学、文学与图像等相关论文。
颜健富
男,马来西亚华人,2008年获政治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一边旅行,一边写论文。周游列国之途,研究起近现代小说,博士论文为《编译/变异:晚清新小说的「乌托邦」》。曾获国科会硕士论文奖、中央研究院博士候选人培育计画、国科会奖励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候选人撰写博士论文、中华发展基金会奖助研究生赴大陆等奖项。
这套书的厚度和沉甸甸的质感,还没打开就让人感受到了其分量。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那些变革年代里涌现出的思想火花和艺术探索。拿到这套书,我立刻被其宏大的视角和细致的梳理所吸引。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作品和作家,更是在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脉络,将文学置于社会、历史、思想的交汇点上进行审视。从书名来看,“革命”、“启蒙”、“抒情”这三个词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预示着作者将从不同的维度去解读近现代中国文学的演变。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革命”与文学的内在联系进行阐释,是那种高昂的、充满力量的呼唤,还是暗流涌动的、深刻的批判?而“启蒙”则让我联想到那个充满反思与求索的时代,文字的力量是如何撕裂旧的束缚,播撒新的思想的?至于“抒情”,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个人情感的表达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奏?是激昂的时代颂歌,还是压抑的内心独白?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感受作者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有机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画卷。
评分读罢这套书,我脑海中萦绕着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作者在对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剖析中,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洞察力。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文学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保持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讨论所打动。在那个充满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的时期,文学的生存空间无疑是狭窄而危险的,然而,正是这种压力,反而激发出了一些作品更为深刻的反思和更为尖锐的批判。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史料和文学文本,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文学实践紧密结合,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文学作品是如何回应时代,又如何塑造时代的。书中对于“启蒙”这一概念的解读,也远非简单地停留在西方思想的传入,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消化、吸收并将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独特的启蒙路径。这种复杂而精妙的互动过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史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同时,作者对于“抒情”的阐释也极具启发性,他并未将其视为单纯的个人情感宣泄,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展现了在特定历史语境中,个体情感的表达所承载的独特意义。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学术表达。作者在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中,不仅关注了文学作品本身,更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场域中进行考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革命”对文学影响的论述所吸引,作者深入分析了革命思潮如何塑造文学的题材、风格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揭示了文学在传播革命思想、塑造民族精神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革命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对于“启蒙”的探讨,则展现了作者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进程的深刻洞察。他不仅追溯了启蒙思想的源头,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启蒙思想在中国本土的演变和转化,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和传播启蒙思想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创造。这种对思想史的细致梳理,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这是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的新窗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启蒙”思潮的深入挖掘,作者不仅梳理了其思想渊源,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启蒙思潮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本土化过程,以及它如何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互作用,最终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启蒙话语。这种超越简单移植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变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作者在处理“抒情”这一主题时,也展现了其独到的眼光。他没有将抒情简单地视为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讨了在动荡的年代,个体情感的抒发如何与时代情绪相互呼应,又如何承载着个体对社会变革的期盼与失落。这种将个体体验与宏观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独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作者并非从宏观历史叙事出发,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文学作品中闪烁着的微光,并以此为切入点,构建起对整个时代文学与文化生态的深刻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文学流派之间张力关系的梳理,以及他对作家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复杂互动的描绘。他笔下的作家,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挣扎有追求的个体。通过对他们作品的细致解读,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回响,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焦灼与希望。书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在探讨“革命”与文学的辩证关系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挑战了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文学视为革命的工具或牺牲品,而是揭示了两者之间更为复杂和动态的互动模式。这种 nuanced 的分析,使得我对近现代中国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