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沙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一位诗评家,始终坚持面对诗歌发言。
自20世纪90年代之初,伊沙从大陆的诗歌界涌现以来,他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极端的先锋派而饱受争议,一方面他的诗作既受到一批人的喜爱和推崇,成为年轻诗人们的模仿对象,甚至改变了中国诗歌的风貌;另一方面,他的诗作又受到另一批人的批判、攻击甚至谩骂,毫不夸张地说,伊沙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大陆最受争议的诗人,如此之大的争议性集中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在此之前还不曾有过。伊沙本人虽在大学里担任教授,但他的诗却是「反学院趣味的」,他的诗也不为中国官方的主流文学所喜欢,迄今为止,他一直拒绝加入大陆官方的作家组织,是一个「非官方的诗人」。批评伊沙的人,认为他打破了诗歌的传统,而赞美他的人,却认为他尖锐有力地表现出了中国当下真正的现实。总之,在大陆的诗歌界,关于伊沙的话题是谈不完的。
本书是伊沙历经十余年的写作方才集成的一部诗论集,里头文章在发表当时即在大陆诗坛产生过不小影响,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是了解和研究大陆诗歌和诗人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简介
伊沙
中国大陆着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原名吴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已经出版的主要着作有:诗集《饿死诗人》、《野种之歌》、《伊沙诗选:尿床》等,长诗《唐》,散文随笔集《一个都不放过》等,中短篇小说集《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等,长篇小说《狂欢》等。编着有《世纪诗典》、《现代诗经》、《被遗忘的经典诗歌》(上、下卷)等。曾获《诗参考》「十年成就奖」暨「经典作品奖」、《山花》2000年度诗歌奖、首届「明天.额尔古纳」中国诗歌双年展「双年诗人奖」、首届光成诗歌奖、御鼎诗歌奖二十一世纪中国诗歌「十年成就奖」等多种奖项。曾应邀出席第16届瑞典奈舍国际诗歌节、第38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第20届英国奥尔德堡国际诗歌节、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第8、9、10届亚洲诗人大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伊沙
自序
第一编 重论篇
郭沫若论
王家新论
伊沙论
第二编 史实篇
现场直击:2000年中国现代诗概论
一份可供阅读的写作提纲——中国现代诗1968-2002
中国诗人的现场原声——2001网上论争透视
第三编 独语篇
饿死诗人,开始写作
为阅读的实验
史诗?2000?
自赏自析(1988-1992)
获奖感言
受奖辞:我追求空翻腾越的诗歌
第四编 诗潮篇
为〈一行〉写作
编年史
诗坛唿唤爱滋病
创建诗歌教
群架好打
我看今日之诗坛——在〈诗歌报〉「金秋诗会」上的发言
一个俗人谈昌耀
抒情与反抒情
「新世代」的〈诗参考〉
我所理解的下半身和我
拒绝命名的焦虑
朴素抒情——韩东〈你见过大海〉简论
我做故我说
第五编 论争篇
世纪末:诗人为何要打仗
两本《年鉴》的背后
究竟谁疯了
三段论
伪史记
北京的文学工
擂台边上的战书
中场评诗
什么是阴,什么是暗?
「人话」终于吐出
作为事件的「盘峰论争」——在衡山诗会「九十年代汉语诗研究论坛」上的发言
附录:伊沙文学年表
自 序
我已经出版了十八本诗集,诗论集此为第一本。
这一方面说明:在中国诗坛上,我首先被当做是一位诗人,其次才被当做诗评家(后者的身份甚至比我「作家」的身份还要居后);另一方面说明:与诗相比,甚至与小说、随笔等文体相比,我的诗论写得太少了。
这是用前后十余年方才结成的一部书。
与诗歌写作的主动性和计划性相比,我的诗论写作似乎更依赖某种契机的降临:比如报刊约稿,这使得构成本书的所有文章都在报刊上发表过,并在发表当时当地就产生过一定影响(有些篇什甚至还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有效地参与了近二十年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进程。
这是一位身在中国现代诗前沿阵地的诗人,对于诗的发言。
尽管我的职业是在大学教书,但却从来不为职称等目的去写那种「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干巴巴的「学术八股文」,以满足那些可恶的学报的刊登需要(想刊登还要上交版面费),所以至今仍是「副教授」——但是,这点牺牲是值得的,我确保了我的诗评还是文章,不至于面目可憎、味同嚼蜡,如同木乃伊一般。
多年以前,作家张承志说过的一句话颇获我心:「我关心的是美文」——如果将诗评写成纯粹的美文也不现实,但我确实很讲求它的美文含量和指数,即是说:它首先必须是可读的好文章。
另一方面,我也从未降低对其学术含金量的追求——即你必须在诗歌现场发现问题、在文章中提出问题、通过论证解决问题——你还必须有自己的创见,在满眼都在抄「他说」的环境中,你必须敢于做到「我说」!
事实上,在中国大陆诗坛,有价值的理论创见和有成效的批评文章,几乎全都出自诗人(极少数诗人)而非专业诗评家之手——后者只能在形成事实之后做一份不疼不痒的总结报告。这充分说明:如果远离前沿脱离现场的话,诗歌评论只能无所作为。
我庆幸,在过去20多年中,我一直身在现场并冲杀在阵地前沿,亲历了战火硝烟,也堪称「风云人物」,首先是诗人,其次才是诗评家——这确保了我每次发言的真实性、可靠性、生动性,确保了本书将成为中国现代诗发展前进的「见证之眼」。
本月中旬,我参加了大陆民间诗人志在「总结新世纪十年诗歌成就」而举办的「2010衡山诗会」, 我在会上的发言中谈到:「目前正在走向百年的现代汉诗,从纵向上比较至少达到了初唐般的成就,我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会看到它将迈向盛唐的高度,从横向上比较它目前已经达到一般国际水平或世界中上水平,我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会看到它会达到世界最高水准。」
我相信目标宏伟便会有人加倍努力!
谨以此书献给款款走来的新诗百年!
伊沙
2010.8.26于长安
伊沙,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了一种“解构”和“重塑”的意味。他在诗歌界的活跃,从来都不是循规蹈矩的。所以,当看到《中国现代诗论:伊沙谈诗》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涌现的是一种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一本“温良恭俭让”的诗歌评论集。伊沙老师的文字,总是带着一股子“劲儿”,那种直击痛处的犀利,以及那种不加掩饰的幽默,让人既觉得过瘾,又忍不住去反思。我期待他在书中能够大胆地解构一些关于中国现代诗的“神话”,或者揭示一些被主流文学史所忽略的角落。他是否会谈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诗人,他们的挣扎与坚持?他对于“口语诗”的看法,对于“新现实主义”的评价,又会有怎样不落俗套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场思想的“碰撞”,能够激发出我们对于诗歌本体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诗歌观念。伊沙老师的“谈诗”,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我期待从中获得启发,也期待被他独特的视角所震撼。
评分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理解现代诗常常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很多时候,你读一首诗,感觉像在读天书,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也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所以,一本由一位优秀的、同时又敢于直言的诗人来写的诗论,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中国现代诗论:伊沙谈诗》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接地气”的诗歌解读方式。伊沙老师的诗歌,我一直觉得它虽然有时候会显得“怪”或者“难懂”,但仔细品味,却总能找到那种朴素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因此,我希望他在书中能够分享一些他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方法论”,而不是一味地堆砌专业术语。他会不会聊到诗歌的“节奏感”,或者诗歌的“音乐性”?他对于那些“写得太容易”的诗,或者“卖弄技巧”的诗,又会作何评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更轻松、更深入地去感受和理解那些优秀的现代诗篇,让我不再仅仅是“仰望”诗歌,而是能够真正“走进”诗歌。
评分这本《中国现代诗论:伊沙谈诗》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不羁的劲儿,有点像伊沙本人给人的感觉——直率、犀利,又不乏幽默。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回又能听伊沙老师‘说’点什么实话了”。现代诗的论述,尤其是有诗人亲自操刀,往往比纯粹的理论分析来得更生动,更有灵魂。伊沙老师的诗歌创作本身就充满了实验性和挑战性,所以我特别期待他在书中能如何剖析现代诗的发展脉络,尤其是那些被主流忽略的、或者被曲解的声音。我很好奇他会怎样看待那些“学院派”的诗歌,以及他认为在当下的语境中,什么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诗歌创作。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伊沙老师的诗歌总是能一下子抓住人的注意力,那种语言的张力和意象的碰撞,常常让我拍案叫绝。所以,如果他在书中能分享一些他解读诗歌的“内功心法”,或者他自己在创作时的心路历程,那绝对是干货满满,能够帮助我们这些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那些晦涩或新颖的诗篇。我猜这本书大概不会有多少空泛的大道理,更多的是一种“在路上”的思考,一种对诗歌本体的不断追问,这正是我喜欢伊沙老师的原因。
评分《中国现代诗论:伊沙谈诗》,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伊沙,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诗坛上,从来就不是一个沉默的存在。他总是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挑战着既有的文学认知,也常常引发着激烈的讨论。我抱着一种“听真话”的心态来读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伊沙老师能够在他对中国现代诗的梳理中,抛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而不是重复一些老生常谈的理论。他会不会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诗人,并给出他自己的评判?他对于诗歌形式的演变,对于诗歌语言的“革命”,又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好奇他对于那些“概念先行”的诗歌,或者那些过于沉溺于个人情绪表达、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关照的诗歌,会持什么样的态度。伊沙老师的诗歌,我总觉得有一种“力量”,一种不妥协的精神。我希望在这本书里,也能感受到这种力量,感受到他对诗歌纯粹性的坚持,以及他对那些“搀杂”了太多其他东西的诗歌的审视。这本书,或许会是一面镜子,照出中国现代诗歌的真实面貌。
评分我一直觉得,对于诗歌的讨论,不能脱离创作本身。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关于诗歌的评论,洋洋洒洒一大篇,读完了却感觉和诗歌本身离得更远了。伊沙的这本书,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位诗人自己在“谈诗”。这就像是让一位厨师来告诉你,他做菜的秘诀,而不是让一个美食评论家来告诉你这道菜有什么优点缺点。所以,我期待的是一种非常“实践”层面的论述,一种从创作者视角出发的思考。伊沙老师的诗歌,我一直觉得他有一种“现场感”,好像诗句就是他当下捕捉到的情绪、思考或者观察。那么,在《中国现代诗论:伊沙谈诗》这本书里,我希望看到的是他对这种“现场感”背后的逻辑的梳理。他会怎么理解“现代性”在诗歌中的体现?他会不会谈到诗歌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对于那些充斥着各种模仿痕迹、缺乏独立思考的所谓“现代诗”,伊沙老师又会如何鞭挞?我特别希望他能分享一些具体的诗歌例子,比如他认为哪些诗歌真正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哪些诗歌则是在原地打转。这种直击问题的风格,恰恰是伊沙老师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