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沙不僅是位詩人,還是一位詩評傢,始終堅持麵對詩歌發言。
自20世紀90年代之初,伊沙從大陸的詩歌界湧現以來,他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極端的先鋒派而飽受爭議,一方麵他的詩作既受到一批人的喜愛和推崇,成為年輕詩人們的模仿對象,甚至改變瞭中國詩歌的風貌;另一方麵,他的詩作又受到另一批人的批判、攻擊甚至謾罵,毫不誇張地說,伊沙是近二十年來中國大陸最受爭議的詩人,如此之大的爭議性集中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在此之前還不曾有過。伊沙本人雖在大學裏擔任教授,但他的詩卻是「反學院趣味的」,他的詩也不為中國官方的主流文學所喜歡,迄今為止,他一直拒絕加入大陸官方的作傢組織,是一個「非官方的詩人」。批評伊沙的人,認為他打破瞭詩歌的傳統,而贊美他的人,卻認為他尖銳有力地錶現齣瞭中國當下真正的現實。總之,在大陸的詩歌界,關於伊沙的話題是談不完的。
本書是伊沙曆經十餘年的寫作方纔集成的一部詩論集,裏頭文章在發錶當時即在大陸詩壇産生過不小影響,既有學術性又有可讀性,是瞭解和研究大陸詩歌和詩人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簡介
伊沙
中國大陸著名詩人、作傢、評論傢。原名吳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現任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已經齣版的主要著作有:詩集《餓死詩人》、《野種之歌》、《伊沙詩選:尿床》等,長詩《唐》,散文隨筆集《一個都不放過》等,中短篇小說集《俗人理解不瞭的幸福》等,長篇小說《狂歡》等。編著有《世紀詩典》、《現代詩經》、《被遺忘的經典詩歌》(上、下捲)等。曾獲《詩參考》「十年成就奬」暨「經典作品奬」、《山花》2000年度詩歌奬、首屆「明天.額爾古納」中國詩歌雙年展「雙年詩人奬」、首屆光成詩歌奬、禦鼎詩歌奬二十一世紀中國詩歌「十年成就奬」等多種奬項。曾應邀齣席第16屆瑞典奈捨國際詩歌節、第38屆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第20屆英國奧爾德堡國際詩歌節、第二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第8、9、10屆亞洲詩人大會等國際交流活動。伊沙
自序
第一編 重論篇
郭沫若論
王傢新論
伊沙論
第二編 史實篇
現場直擊:2000年中國現代詩概論
一份可供閱讀的寫作提綱——中國現代詩1968-2002
中國詩人的現場原聲——2001網上論爭透視
第三編 獨語篇
餓死詩人,開始寫作
為閱讀的實驗
史詩?2000?
自賞自析(1988-1992)
獲奬感言
受奬辭:我追求空翻騰越的詩歌
第四編 詩潮篇
為〈一行〉寫作
編年史
詩壇呼喚愛滋病
創建詩歌教
群架好打
我看今日之詩壇——在〈詩歌報〉「金鞦詩會」上的發言
一個俗人談昌耀
抒情與反抒情
「新世代」的〈詩參考〉
我所理解的下半身和我
拒絕命名的焦慮
樸素抒情——韓東〈你見過大海〉簡論
我做故我說
第五編 論爭篇
世紀末:詩人為何要打仗
兩本《年鑒》的背後
究竟誰瘋瞭
三段論
僞史記
北京的文學工
擂颱邊上的戰書
中場評詩
什麼是陰,什麼是暗?
「人話」終於吐齣
作為事件的「盤峰論爭」——在衡山詩會「九十年代漢語詩研究論壇」上的發言
附錄:伊沙文學年錶
自 序
我已經齣版瞭十八本詩集,詩論集此為第一本。
這一方麵說明:在中國詩壇上,我首先被當做是一位詩人,其次纔被當做詩評傢(後者的身份甚至比我「作傢」的身份還要居後);另一方麵說明:與詩相比,甚至與小說、隨筆等文體相比,我的詩論寫得太少瞭。
這是用前後十餘年方纔結成的一部書。
與詩歌寫作的主動性和計劃性相比,我的詩論寫作似乎更依賴某種契機的降臨:比如報刊約稿,這使得構成本書的所有文章都在報刊上發錶過,並在發錶當時當地就産生過一定影響(有些篇什甚至還産生過較大的影響),有效地參與瞭近二十年中國現代詩的發展進程。
這是一位身在中國現代詩前沿陣地的詩人,對於詩的發言。
盡管我的職業是在大學教書,但卻從來不為職稱等目的去寫那種「天下文章一大抄」的乾巴巴的「學術八股文」,以滿足那些可惡的學報的刊登需要(想刊登還要上交版麵費),所以至今仍是「副教授」——但是,這點犧牲是值得的,我確保瞭我的詩評還是文章,不至於麵目可憎、味同嚼蠟,如同木乃伊一般。
多年以前,作傢張承誌說過的一句話頗獲我心:「我關心的是美文」——如果將詩評寫成純粹的美文也不現實,但我確實很講求它的美文含量和指數,即是說:它首先必須是可讀的好文章。
另一方麵,我也從未降低對其學術含金量的追求——即你必須在詩歌現場發現問題、在文章中提齣問題、通過論證解決問題——你還必須有自己的創見,在滿眼都在抄「他說」的環境中,你必須敢於做到「我說」!
事實上,在中國大陸詩壇,有價值的理論創見和有成效的批評文章,幾乎全都齣自詩人(極少數詩人)而非專業詩評傢之手——後者隻能在形成事實之後做一份不疼不癢的總結報告。這充分說明:如果遠離前沿脫離現場的話,詩歌評論隻能無所作為。
我慶幸,在過去20多年中,我一直身在現場並衝殺在陣地前沿,親曆瞭戰火硝煙,也堪稱「風雲人物」,首先是詩人,其次纔是詩評傢——這確保瞭我每次發言的真實性、可靠性、生動性,確保瞭本書將成為中國現代詩發展前進的「見證之眼」。
本月中旬,我參加瞭大陸民間詩人誌在「總結新世紀十年詩歌成就」而舉辦的「2010衡山詩會」, 我在會上的發言中談到:「目前正在走嚮百年的現代漢詩,從縱嚮上比較至少達到瞭初唐般的成就,我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會看到它將邁嚮盛唐的高度,從橫嚮上比較它目前已經達到一般國際水平或世界中上水平,我相信在我的有生之年會看到它會達到世界最高水準。」
我相信目標宏偉便會有人加倍努力!
謹以此書獻給款款走來的新詩百年!
伊沙
2010.8.26於長安
《中國現代詩論:伊沙談詩》,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話題性。伊沙,這個名字在中國現代詩壇上,從來就不是一個沉默的存在。他總是用他獨特的語言風格,挑戰著既有的文學認知,也常常引發著激烈的討論。我抱著一種“聽真話”的心態來讀這本書。我期待的是,伊沙老師能夠在他對中國現代詩的梳理中,拋齣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而不是重復一些老生常談的理論。他會不會深入剖析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詩人,並給齣他自己的評判?他對於詩歌形式的演變,對於詩歌語言的“革命”,又有什麼獨到的見解?我特彆好奇他對於那些“概念先行”的詩歌,或者那些過於沉溺於個人情緒錶達、缺乏對外部世界的關照的詩歌,會持什麼樣的態度。伊沙老師的詩歌,我總覺得有一種“力量”,一種不妥協的精神。我希望在這本書裏,也能感受到這種力量,感受到他對詩歌純粹性的堅持,以及他對那些“攙雜”瞭太多其他東西的詩歌的審視。這本書,或許會是一麵鏡子,照齣中國現代詩歌的真實麵貌。
评分對於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理解現代詩常常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很多時候,你讀一首詩,感覺像在讀天書,不知道作者到底想錶達什麼,也不知道該從何入手。所以,一本由一位優秀的、同時又敢於直言的詩人來寫的詩論,對我來說,簡直是福音。《中國現代詩論:伊沙談詩》我特彆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接地氣”的詩歌解讀方式。伊沙老師的詩歌,我一直覺得它雖然有時候會顯得“怪”或者“難懂”,但仔細品味,卻總能找到那種樸素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因此,我希望他在書中能夠分享一些他理解和欣賞詩歌的“方法論”,而不是一味地堆砌專業術語。他會不會聊到詩歌的“節奏感”,或者詩歌的“音樂性”?他對於那些“寫得太容易”的詩,或者“賣弄技巧”的詩,又會作何評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更輕鬆、更深入地去感受和理解那些優秀的現代詩篇,讓我不再僅僅是“仰望”詩歌,而是能夠真正“走進”詩歌。
评分伊沙,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瞭一種“解構”和“重塑”的意味。他在詩歌界的活躍,從來都不是循規蹈矩的。所以,當看到《中國現代詩論:伊沙談詩》這本書的時候,我內心湧現的是一種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我預感,這本書不會是一本“溫良恭儉讓”的詩歌評論集。伊沙老師的文字,總是帶著一股子“勁兒”,那種直擊痛處的犀利,以及那種不加掩飾的幽默,讓人既覺得過癮,又忍不住去反思。我期待他在書中能夠大膽地解構一些關於中國現代詩的“神話”,或者揭示一些被主流文學史所忽略的角落。他是否會談到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沉浮的詩人,他們的掙紮與堅持?他對於“口語詩”的看法,對於“新現實主義”的評價,又會有怎樣不落俗套的解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場思想的“碰撞”,能夠激發齣我們對於詩歌本體更深層次的思考,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詩歌觀念。伊沙老師的“談詩”,本身就是一種詩意的錶達,我期待從中獲得啓發,也期待被他獨特的視角所震撼。
评分我一直覺得,對於詩歌的討論,不能脫離創作本身。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些關於詩歌的評論,洋洋灑灑一大篇,讀完瞭卻感覺和詩歌本身離得更遠瞭。伊沙的這本書,光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位詩人自己在“談詩”。這就像是讓一位廚師來告訴你,他做菜的秘訣,而不是讓一個美食評論傢來告訴你這道菜有什麼優點缺點。所以,我期待的是一種非常“實踐”層麵的論述,一種從創作者視角齣發的思考。伊沙老師的詩歌,我一直覺得他有一種“現場感”,好像詩句就是他當下捕捉到的情緒、思考或者觀察。那麼,在《中國現代詩論:伊沙談詩》這本書裏,我希望看到的是他對這種“現場感”背後的邏輯的梳理。他會怎麼理解“現代性”在詩歌中的體現?他會不會談到詩歌與社會現實的互動?對於那些充斥著各種模仿痕跡、缺乏獨立思考的所謂“現代詩”,伊沙老師又會如何鞭撻?我特彆希望他能分享一些具體的詩歌例子,比如他認為哪些詩歌真正抓住瞭時代的脈搏,哪些詩歌則是在原地打轉。這種直擊問題的風格,恰恰是伊沙老師的魅力所在。
评分這本《中國現代詩論:伊沙談詩》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不羈的勁兒,有點像伊沙本人給人的感覺——直率、犀利,又不乏幽默。我拿到書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這迴又能聽伊沙老師‘說’點什麼實話瞭”。現代詩的論述,尤其是有詩人親自操刀,往往比純粹的理論分析來得更生動,更有靈魂。伊沙老師的詩歌創作本身就充滿瞭實驗性和挑戰性,所以我特彆期待他在書中能如何剖析現代詩的發展脈絡,尤其是那些被主流忽略的、或者被麯解的聲音。我很好奇他會怎樣看待那些“學院派”的詩歌,以及他認為在當下的語境中,什麼纔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詩歌創作。從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伊沙老師的詩歌總是能一下子抓住人的注意力,那種語言的張力和意象的碰撞,常常讓我拍案叫絕。所以,如果他在書中能分享一些他解讀詩歌的“內功心法”,或者他自己在創作時的心路曆程,那絕對是乾貨滿滿,能夠幫助我們這些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那些晦澀或新穎的詩篇。我猜這本書大概不會有多少空泛的大道理,更多的是一種“在路上”的思考,一種對詩歌本體的不斷追問,這正是我喜歡伊沙老師的原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