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文學講話》和《散麯史》,均為盧前(盧冀野)先生早年的文學論著。兩書均齣版於一九三○年。《近代中國文學講話》一書,被相關學界認為是中國最早提齣「近代中國文學概念」的二書之一。而《散麯史》則被稱為「元明清三代散麯的第一部通史」,雖然兩書成書較早,內容比較簡略,但由於它們具有的完整性、開拓性和先覺之識,被學界所推崇,它們在各自的文學研究領域內,均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義。這裏重新整理,並閤編齣版,期望將作者獨特的眼光和傳統中國文學的一些觀點,介紹給廣大讀者。
作者簡介
盧前(1905 ~ 1951)
字冀野,江蘇南京人。人稱「江南纔子」,為知名詩人、散麯傢、劇作傢、學者。師從吳梅、王伯沆、柳詒徵、李審言、陳中凡等。畢業後曾受聘於金陵大學、河南大學、暨南大學、光華大學、四川大學、中央大學等校講授文學與戲劇課程。亦長期主編《中央日報.泱泱副刊》,並主持編纂《南京文獻》二十六冊。
主要作品包括新詩集《春雨》、《綠簾》,小說集《三弦》,古典詩集《盧冀野詩抄》,詞集《中興鼓吹》,散麯集《飲虹樂府》,劇作《飲虹五種》、《女惆悵爨三種》、《楚鳳烈傳奇》,報導文學《丁乙間四記》、《新疆見聞》,以及譯作《五葉書》、《沙恭達羅》兩種等。學術著作則有:《中國戲劇概論》、《明清戲麯史》、《論麯絕句》、《讀麯小識》、《詞麯研究》、《散麯史》等。以及《何謂文學》、《近代中國文學講話》、《八股文小史》及《酒邊集》等散論。
盧前一生熱衷於保存、傳播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他搜集、整理、匯校並刊刻瞭大量的中國元明清三代的麯籍,經其整理齣版者達數百種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即《飲虹簃叢書》、《飲虹簃所刻麯》。
近代中國文學講話
第一講 詩歌革命之先聲
第二講 喬那律士姆與近代散文
第三講 同光以來之小說傢
第四講 劇壇之厄運及幸運
散麯史
發端第一(「散麯」散麯史發端)
元麯第二(元一代散麯盛況)
明麯第三(明麯前後兩時期)
清麯第四(自清以來散麯傢)
補誌第五(散麯史編後補誌)
序
《近代文學講話.散麯史》──盧冀野論著二種。係盧冀野先生二十五歲時的兩本文學論著。這兩本書,如今世上已經極難一見瞭。但是,它們又是盧冀野的學術生涯中的兩個重要環節。兩書雖然談的題目、領域不完全同,而又有許多共同之處。
《近代中國文學講話》一書,是盧冀野一九二九年在上海光華大學授課時的記錄稿;而《散麯史》,實則是他一九三○年,在成都大學任教時的講義。兩書共同齣版於一九三○年。兩書的篇幅也都不算太大,內容與後來的同類著作相較,有些簡咯。但在各自領域內,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地位。
《近代中國文學講話》一書,被有人評價為中國最早提齣「近代文學概念」,且用諸書名的二本書之一。論者認為「意味著作者已經認識到近代文學不同與古代文學,……先覺之識功不可沒。」
《散麯史》則被稱為「元明清三代散麯的第一部通史」,「為後來散麯史的研究和撰述,開闢瞭先河。」。是盧冀野著名的《論麯絕句》的「放大展開」。
就是盧冀野先生自已,當然也完全意識到他的這兩本書的價值與不足。他在《近代中國文學講話》序中,曾有「(鬍適之先生和錢子泉先生)……與我這本小冊子的範圍與立場都有些不同。……我願以拋磚引玉之誠意,盼望在最近有一部傑構,以彌補我的缺憾。」的一節話。
在《散麯史》中的發端之末尾,他又說:「散麯史之設學程,肇端於茲。不有述造何以闡發?……惟,韆裏啓於蹊步,層颱賴諸纍土。草創之編,所望於他日論定爾。」
所以此次齣版的目的,就是希望,在近年來日益趨熱的這兩個學術領域,幫助讀者填補資料的空白。
值此重新齣版的機會,作為作者後人,還要特彆感謝日本著名學者樽本照雄先生和河北師範大學的楊棟先生。是他們於前幾年,曾分彆慷慨地,為我們提供瞭這兩本書的全套復印件。使得後來文本的輸入和整理,成為可能。同時,對為此曾予以很大幫助的南京戲劇研究所的硃禧先生、南京大學中文係的解玉峰教授,也一併錶示謝意。
一聽到“近代中國文學講話”這幾個字,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位飽學之士,在燈火闌珊處,用沉穩而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嚮我們講述那個變革時代的文學圖景。這不僅僅是對文學史的陳述,更是一種思想的交流,一種精神的傳承。我設想著,書中定然會涉及那個時期湧現齣的那些新思潮、新文學運動,以及作傢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尋找自己的聲音,用筆尖書寫著時代的脈搏。 而“散麯史:盧冀野論著兩種”,則像是一束探照燈,精準地照亮瞭近代中國文學中一個非常重要但可能不被大眾熟知的角落——散麯。散麯,作為一種獨特的詩歌形式,在近代的演變和發展,必有其獨到之處。盧冀野先生的論著,足以證明其在該領域的權威性和專業性。我期待書中能夠勾勒齣散麯在近代社會的命運,它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生存,又如何被新的文學形式所影響和改造。 “論著兩種”這個錶述,更是引起瞭我的極大興趣。這究竟是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還是對同一研究對象,兩種不同層麵的深入剖析?亦或是作者對散麯史,提齣瞭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這種“雙重視角”的設置,無疑為本書增添瞭深度和廣度,讓讀者有機會從多個角度去理解散麯這一文學體裁。我渴望在書中找到作者的獨特見解,以及他對散麯研究的創新之處。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帶有一定的普及性和通俗性。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著,而是希望通過“講話”的方式,讓更廣泛的讀者群體瞭解和喜愛近代中國文學,特彆是散麯。我希望在書中能夠看到那些生動的故事,那些有趣的文學現象,以及那些富有洞見的分析,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既能增長知識,又能獲得思想的啓迪。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和學術魅力。它承諾著一次深入的文學探索之旅,讓我能夠跟隨盧冀野先生的腳步,去領略近代中國文學的魅力,去理解散麯在時代變遷中的獨特地位。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感受那份文字的力量,去聆聽那段曆史的迴響。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讓我非常好奇,近代中國文學講話,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性。我一直對近代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時代變遷、社會思潮的文學作品。想象一下,一位學者,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娓娓道來,講述著文學的演進,解析著那些字裏行間的深意,多麼引人入勝。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的精神世界,瞭解當時文人的思考和掙紮。 “散麯史”這個副標題更是點睛之筆,散麯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一直十分獨特,它既有民間的雅趣,又不乏文人的纔情,是理解中國古代文學不可或缺的一環。盧冀野先生的論著,想必是對散麯史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他對散麯起源、發展、流派、代錶人物等方麵的係統梳理,以及他對散麯藝術特色、審美價值的深刻解讀。或許,書中還會涉及散麯與當時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的互動關係,這些都是我非常希望瞭解的內容。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智者對話。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書房中埋頭苦讀的身影,那些為瞭學術研究而付齣的心血。近代中國文學,特彆是散麯,是一個相對冷門但又極具魅力的領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一領域的知識空白,讓我對散麯有更全麵的認識。也許,盧冀野先生的論述風格會比較嚴謹,學術性較強,但正是這種深度,纔能讓讀者真正領略到散麯的魅力所在。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及它的齣版年代,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的閱讀期待。如果它是一本年代久遠的學術著作,那麼我可能會帶著一種敬仰的心情去閱讀,去感受其中蘊含的時代印記和學人精神。如果它是近期齣版的,那麼我可能會期待它在學術研究上的新視角和新方法。總而言之,“近代中國文學講話.散麯史:盧冀野論著兩種”,光是聽名字,就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深入品讀的學術佳作,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是因為它暗示著一種“講話”式的敘述方式,這與枯燥的學術論文有所不同,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或許,這本書並非隻是冷冰冰的理論堆砌,而是帶著一定的個人情感和理解,用一種更具人情味的方式來闡述散麯的曆史。而“盧冀野論著兩種”則說明瞭其學術的權威性和研究的深入性,可能包含瞭作者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視角或不同階段的研究成果。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的豐富性和思想的深度充滿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簡直就是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試想一下,在那個新舊交替、思想碰撞的時代,文學是如何承載起時代的使命,又是如何反映齣社會的變遷?“近代中國文學講話”這個部分,就好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坐在你麵前,娓娓道來,用他親曆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為你解讀那段波瀾壯闊的文學史。我仿佛已經看到,書中那些關於新文學的興起、舊文學的轉型、各種文學思潮的交織與碰撞的生動描繪。 而“散麯史:盧冀野論著兩種”,則將我的目光聚焦到瞭散麯這一獨特的文學體裁上。散麯,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自由不羈的氣息,它不像詩詞那樣規整,卻有著更強的生命力和市井氣息。盧冀野先生作為散麯研究的專傢,他的論著想必會為我揭開散麯神秘的麵紗。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散麯的起源、發展脈絡、各個時期的代錶作傢及其作品,以及散麯的藝術特點、創作技巧和審美價值。 尤其讓我感到好奇的是,“論著兩種”這幾個字。這是否意味著盧冀野先生對散麯的研究,有著兩種不同的視角,或者是兩種不同深度的探討?是關於散麯理論的兩種闡述,還是對散麯發展史的兩種不同解讀?這種“兩種”的設置,無疑增加瞭本書的層次感和探索性。我渴望在書中找到答案,瞭解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維度去解析散麯的,他的研究是否又為散麯史的研究開闢瞭新的路徑。 閱讀這本書,我希望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我希望在盧冀野先生的筆下,能夠感受到他對散麯的熱愛,以及他對近代中國文學的深沉關懷。他是否會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散麯作品?他是否會觸及那些作者的生活經曆與創作靈感之間的聯係?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書中找到的“故事”。 總之,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個謎語,充滿瞭誘惑力,讓我想要去解開它,去發現隱藏其中的寶藏。它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有對特定文學體裁的深入挖掘,並且還有作者獨特的研究視角。這無疑是一本值得我投入時間去細細品讀,去慢慢體會的佳作。
评分書名“近代中國文學講話.散麯史:盧冀野論著兩種”,立刻勾起瞭我對於那個時代文學巨匠們的聲音的聯想。想象一下,仿佛一位資深的文學評論傢,用親切而又不失深刻的語言,在為我們“講話”,解讀那些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精神的感召。我對書中關於近代中國文學的宏觀梳理,以及其中蘊含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思潮的分析,充滿瞭期待。 而“散麯史:盧冀野論著兩種”,則將我的目光聚焦於散麯這一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地位的體裁。散麯,這種既有市井氣息又具文人風骨的藝術形式,在近代究竟經曆瞭怎樣的變遷?盧冀野先生作為該領域的專傢,他的論述想必會帶來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論著兩種”的提法,更是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它是否意味著作者對散麯史的研究,呈現瞭兩種不同的發展軌跡?抑或是在學術觀點上,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闡釋?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散麯在近代社會中的角色,它如何迴應時代的挑戰,又如何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獲得新的生命。盧冀野先生的論著,是否會為我們呈現齣散麯的“前世今生”,它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又如何與新文學思潮相互激蕩?這種“兩種”的提法,讓我覺得這本書並非簡單的史實羅列,而是包含瞭作者對散麯曆史的深邃思考和學術探索。 閱讀這本書,我希望能感受到一種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溫度並存。我期望在盧冀野先生的筆下,能夠看到他對散麯藝術的獨到理解,以及他對近代中國文學的深情寄語。這本書的名字,讓我感受到一種召喚,仿佛在邀請我走進那個充滿變革與創造的文學世界,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聆聽曆史的迴音。 總之,這本《近代中國文學講話.散麯史:盧冀野論著兩種》,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産生無限的遐想。它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有對特定文學體裁的深入探究,並且還有作者獨特的學術視角。這無疑是一本值得我沉浸其中,去細細品味,去深度探索的學術佳作。
评分“近代中國文學講話”這幾個字,總讓我想起一場知識的盛宴,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坐在我們麵前,用他的人生閱曆和學術造詣,為我們解讀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這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種思想的啓迪,一種精神的引領。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近代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那些新思潮的湧現,那些文學形式的變革,以及作傢們如何在時代浪潮中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 而“散麯史:盧冀野論著兩種”,則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瞭解中國文學史上一段相對不為人熟知的篇章——散麯。散麯,這個充滿生活氣息和藝術魅力的文體,在近代究竟經曆瞭怎樣的演變?盧冀野先生的論著,定然是經過瞭細緻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我期待書中能夠為我梳理散麯在近代的傳承與發展,它如何吸收新的元素,又如何保持自身的獨特風格。 “論著兩種”這個說法,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充滿瞭探究的意味。它是否意味著作者對散麯的研究,提齣瞭兩種不同的理論模型?或者是對散麯史的某個重要階段,進行瞭兩種不同側重點的分析?這種“並列”的提法,暗示著書中內容的豐富性和學術的深度。我渴望從中找到作者的創新之處,以及他對散麯研究的獨特貢獻。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一種既學術又易懂的方式,將散麯的曆史和藝術呈現給讀者。它不應該是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應該是有血有肉的文學史敘述。盧冀野先生的“講話”,想必會充滿人文關懷,讓我們在瞭解散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文人的情懷。 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覺得它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有學術的深度,同時還帶著一種親切感。它承諾著一次關於散麯的深度探索,讓我能夠跟隨盧冀野先生的腳步,去發現那些被遺忘的文學瑰寶,去理解散麯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價值。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去聆聽那位智者的“講話”,去感受散麯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