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作傢不能在大河小說的園地缺席!」施叔青豪氣萬丈地說。
十七歲以小說〈壁虎〉登上文壇的施叔青,經白先勇、陳映真等人提攜,自己長年一路耕耘不輟,不斷自我挑戰,又不斷自我完成,推齣作品皆佳評如潮。以「香港三部麯」、「颱灣三部麯」立足颱灣文學史的她,是少數成功以女性觀點書寫大河小說的作傢,時代背景格局宏大,卻又透著女性細膩的觀察與感知,讓香港、颱灣兩地的曆史得以用不同於父權的氣勢、迥異於英雄氣慨的呼喝詮釋而齣,使我們看到瞭另一種嶄新的可能。
「香港三部麯」因此被香港《亞洲週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颱灣三部麯」則成為女性解析颱灣曆史的文學經典之作,兩部钜著更讓施叔青榮獲第十二屆國傢文藝奬之殊榮。
施叔青以筆為劍,於歲月洪流中刻畫下香港、颱灣的清晰麵貌存世,也一路用她的生命經驗為颱灣讀者提供可貴的視角,讓我們得以遊返,用女性的、純文學的細膩角度,追溯自我與故鄉的本源。
作者簡介
白舒榮
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曾任大學講師、人民文學齣版社《當代》雜誌編輯、中國文聯齣版社編審、世界華文文學雜誌社社長兼執行主編等職。現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監事長、香港《文綜》雜誌副總編輯、中國作傢協會颱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聯絡委員會委員、北美世界華人週刊常務副社長、香港世界華文文學聯會、香港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理事等。
齣版評傳:《白薇評傳》、《十位女作傢》、《自我完成 自我挑戰——施叔青評傳》,散文小說集《熱情的大麗花》,文集《迴眸——我與世界華文文學的緣分》等著作。閤著有《中國現代女作傢》、《尋美的旅人》等,主編《世界華文文學精品庫》、《海外華文女作傢新潮散文》、《海外女作傢成名作賞析》、《海外華文作傢文叢》及《海海人生——海外華文女作傢散文選》等書。
推薦序 從孤島到孤島
傳主序 自我挑戰 自我完成
第一篇 原鄉颱灣島(1945-1970)
第一章 鹿港女兒
第二章 一邁步就踏進瞭主流文化圈
第三章 文學路上的那些導師們
第四章 渴望成為西濛.波娃式的重量級女知識份子
第五章 探索人類隱秘幽深的內心世界
第二篇 遠嫁曼哈頓島(1970-1972)
第一章 走齣校門就進瞭婚姻門
第二章 在紐約當瞭一次導演
第三章 她告訴自己,該迴去瞭
第三篇 迴歸颱灣島(1972-1977)
第一章 傾力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第二章 反芻異國經驗,重迴創作狀態
第四篇 客居香港島(1977-1994)
第一章 走進絢麗繁華得像舞颱似的香港
第二章 在上班的日子裏
第三章 叩訪眾藝之門
第四章 踏足神州,探尋文化根源
第五章 告彆職業生涯,咀嚼香港生活
第六章 為香港立傳,找迴女性詮釋曆史的權力
第五篇 重返颱灣島(1994-2000)
第一章 皈依佛門,成為聖嚴法師的弟子
第二章 將後殖民的思考轉嚮颱灣
第三章 天涯招魂,尋找新的創造力
第六篇 定居曼哈頓島(2000-)
第一章 再次經曆定位的自我掙紮
第二章 用小說展現颱灣數百年曆史風雲
第三章 嚮佛祖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傢們汲取營養
第四章 無需再花力氣於曼哈頓的書房裏塑造一個「故鄉」
第五章 不斷同自己的靈魂決鬥
後 記 白舒榮
陳芳明推薦序
從孤島到孤島
從鹿港到香港的旅程,施叔青耗去半生的時光。當年她在少女時代登場文壇時,從未預見將成為一個受到眾多議論的作傢。她以文字與書寫,以持續不懈的精神,改造個人的命運,也改寫瞭女性的曆史。如果說她的創作曆程,是與整個戰後颱灣曆史的發展等長同寬,並不為過。
一九四五年齣生於海邊小鎮的施叔青,比她的朋輩還更早受到文學啓濛。動筆寫小說,對整個社會來說,可能極其渺小;但是對整個傢族而言,卻是驚天動地。小說的想像,文學的嚮往,把她帶到天涯海角。站在異國的土地,她迴望颱灣時,纔深深體會那生她養她的原鄉,竟是她所有故事生命的泉源。
遠在一九六○年代,她以少女的身分躋進現代主義運動的行列。早慧的她,立即受到矚目。文字中呈現的意象,變形而扭麯,幽暗而汙穢,幾乎就是她內心感覺的再呈現。當她能夠以奇異的想像描寫內心世界,就足夠顯示具有過人的勇氣,直視人性中的邪惡與灰暗。那種洩露天機似的書寫,已經預告她將是日後的重要寫手。早期的小說《約伯的末裔》與《牛鈴聲響》,有意無意在現代主義技巧中,融入素樸的女性意識。她可能是文學史上的關鍵人物,完全依賴純粹的創作技藝,成功地把現代主義書寫引渡到女性主義思維。她是一個成功的典範,尤其她在紐約完成《琉璃瓦》與《常滿姨的一日》之後,屬於女性主義者的聲音已經卓然成形。
她是值得寫成傳記的作傢,因為她的創作史與生命史,可以說全然重疊。她誕生於一個封閉的年代,當時社會中所謂的主流價值,就是以男性權力與異性戀觀念為中心。被壓抑的颱灣,使所有知識份子的精神齣口遭到封鎖。如果男性在那時代都覺得非常苦悶,則身為女性所承受的枷鎖,還要加寬一倍。通過文學啓濛,她看見自己的曆史、自己的身體,是如何受到綑綁。投身於現代主義運動時,她已經使用各種故事的述說方式,錶達內心深層的不滿。她脫離颱灣的僅有選擇,便是齣國留學深造。她結婚的對象是美國人,在那裏,她的創作技巧發生劇烈轉變。在陌生土地上,在異國通婚上,有生以來第一次察覺到,自己的東方意識與女性意識。這是生命中非同尋常的跨越,她的曆史記憶與身份認同,開始源源不絕注入她小說的靈魂裏。
她的生命曆程,其實就是從孤島到孤島的無盡止旅行。如此迂迴漫長的旅程,始於孤島颱灣,停佇於孤島曼哈頓,最後抵達孤島香港。這一段漂泊漫遊的經驗,正好暗示女性在曆史流動中,徬徨無依的命運。正是在香港的土地上,她寫齣瞭一係列的短篇小說《愫細怨》、《情探》、《韭菜命的人》,以及長篇小說《維多利亞俱樂部》與「香港三部麯」。沒有這些孤島的先後連結,就沒有她小說的骨架血肉。每一個連結,其實是斷裂的,卻又是互通的。幾乎可以說,她的美學思維,不僅是從現代主義過渡到女性主義,當她開始寫香港的故事時,又從女性主義銜接到後殖民主義。孤島的象徵,可能是女性命運的隱喻;但她能夠利用精準的美學予以串起,而且是通過渺小人物的穿針引綫,掌握曆史演變的主軸。
她最擅長的技巧,無疑是以小搏大的書寫策略。她的敘事觀點,總是選擇站在社會底層的邊緣立場,牽動整部小說的發展。「香港三部麯」如此,二十一世紀寫成的「颱灣三部麯」亦復如此。因為處在社會的最低層,最能發現權力誤用與濫用的真相;因為站在主流的邊緣,又更能明白整個曆史闆塊的移動。她小說中的底層角色或邊緣人物,無非是被殖民者與女性身份。隻有站在那樣的曆史位置,纔能看見權力運作的全貌,從而感受時間與空間的重量。也隻有從那樣的視野進行觀察,纔能明辨被傷害、被壓迫的事實。
這部傳記,清楚描述女性現代主義作傢是如何誕生,以及她的整個心路曆程的成長與轉摺。通過作品的細讀,史料的探索,與訪談的經驗,逐步把施叔青的文學道路拼圖齣來。其中有關她早期的啓濛,特彆是陳映真帶來的影響衝擊,著墨甚深,清楚掌握一個藝術靈魂最初形象。如果能夠進一步探索這位作傢與颱灣曆史命運的辯證關係,當可理解她投入乾涉曆史的動機與動力。離開颱灣曆史脈絡,等於是離開小說營造的核心精神。無論如何,傳記執筆者的用心與企圖曆曆在目。未來有關颱灣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研究與解讀,都很難迴避這部可觀的傳記。作者所懷抱的敬意,既是朝嚮文學,更是朝嚮作傢,自始至終都維持最飽滿、最誠摯的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