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略特的爱情生活是如何影响了她的作品?卡夫卡为何在凌晨三点写作?巴瑞克.欧巴马在哪方面与伊莉莎.杜丽托相像?你会为了奥斯卡而盛装过头吗?何为义大利的女性主义?倘若罗兰.巴特杀了作者,纳博科夫能让他复活吗?「灵性」何意?约会电影是史上最糟电影吗?
划分为五大单元──「Reading(阅读)」、「Being(存在)」、「Seeing(观看)」、「Feeling(感觉)」,和「Remembering(纪念)」──在《机巧的感觉》里,莎娣.史密斯 以敏锐的洞察力观照个人与文化素材。本书里的迷人篇章—部分是头一次出版—显露史密斯是一名情感丰富和严谨的散文家,在家里坐拥伟大书籍和糟糕电影、家庭和哲学、英国喜剧和义大利女神。无论写欧巴马、凯萨琳.赫本、卡夫卡、安娜.玛娅妮或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她都带着一名作家对评论艺术的重视,见解深刻又不失同情。
《机巧的感觉》是最包罗万象、见多识广又有趣的杂文集──是送给和读者和作者双方的一份礼物。其中所包含的文章,绝非只是一个见解的发表园地,而是一个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间。
作者简介
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
于一九七五年生于伦敦西北地区,而且至今仍生活在该区。她是《白牙》、《签名买卖人》和《论美》的作者,以及《其他人的书》(The Book of Other People)的编辑。以上作品全由企鹅出版社出版。
前言
READING
1《他们的双眼凝望着神》:「灵性」何意?
2 佛斯特(E. M. Foster),中庸专家
3 《米德镇的春天》和每个人
4 重读罗兰.巴特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5 法兰兹.卡夫卡,凡夫俗子
6 小说的两个方向
BEING
7 那种机巧的感觉
8 赖比瑞亚一星期
9 说方言
SEEING
10 赫本与嘉宝
11 维斯康提的《小美人》笔记
12 电影大杂烩,二○○六
13 奥斯卡週末的十点纪录
FEELING
14 史密斯家的耶诞节
15 意外的英雄
16 自命不凡的喜剧迷
REMEMBERING
17 《男人众生相》: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艰涩的礼物
致谢
前言
这本书是在我不知情的状况下写的。也就是说,我根本没察觉我写了这么一本书,直到有人向我指出来。我一直以为我在写一本小说。然后是一本严肃的、有关写作的理论书:失败得漂亮些(Fail Better)。这些东西的截稿期限来了又去。同时,我还回应那些不时出现的要求。两千字的圣诞节?两千字的凯萨琳.赫本?卡夫卡?赖比瑞亚?于是一万字就这么堆叠了出来。
这些是「应景的文章」,也就是说,它们是为特殊场合、特定的编辑所写。我尤其感谢鲍伯.西尔佛(Bob Silbers)、大卫.兰姆尼克(David Remnick)、黛博拉.翠斯曼(Deborah Treisman)、克蕾思达.雷萧恩(Cressida Leyshon)、莉莎.艾拉狄丝(Lisa Allardice)和莎拉.珊德丝(Sarah Sands),他们在我「不务正业」地撰写影评、讣闻、生涩报导、文学评论和回忆录时,给予建议。
「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在此这句陈腔滥调可是千真万确的。
当你很年轻就出书,你的文字将与你一起在众人眼前成长。为了描述此种过程,Changing My Mind便显得像是个具自白意味的贴切标题。尽管,在阅读这些篇章时,我不得不承认意识型态上的矛盾,对我而言,实际是一种信念。一如索尔.贝娄那严谨、乐观,无人说得比他更好的信条:「生命里或许有真理。」我继续等待。不过我认为无论变得多成熟,我都不会改变此想法。
《机巧的感觉:莎娣.史密斯论写作及其他》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我一直对写作这件事抱有特别的好奇,不只是如何落笔成章,更是想窥探那些文字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思绪在跳跃,怎样的情感在涌动。莎娣.史密斯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似乎在文学的某个角落听过,但具体是哪一次,又有些模糊。不过,正是这种略带神秘的背景,反而激起了我深入了解的欲望。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关于写作的全新的视角,不仅仅是技巧上的指导,更是一种关于“感觉”的解读。毕竟,伟大的作品,往往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作者对世界、对人性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的流露。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机巧”与“感觉”的结合,这让我觉得,她可能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组织句子,更是在引导你如何去感受、去体验,然后将这份“机巧”的感受,化为文字的力量。这种对于写作内在精神的探索,正是我一直寻求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越文字的迷宫,找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正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写作”的启示。我曾以为写作就是将脑海中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简单直接。然而,《机巧的感觉:莎娣.史密斯论写作及其他》却用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揭示了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刻“机巧”。它不是教你如何堆砌辞藻,也不是灌输某种固定的写作模式,而是引导你深入体会,文字是如何通过精心的编排和巧妙的设计,去触动读者的“感觉”。莎娣.史密斯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她将那些抽象的情感、微妙的思绪,通过一系列“机巧”的组合,最终化为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字。我尤其欣赏她对写作过程的细致描绘,那种不断尝试、不断修正、不断打磨的耐心,让我看到了伟大的作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无数次的“机巧”雕琢而成。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阅读过的每一本书,思考那些让我难忘的段落,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机巧”与“感觉”。它是一次关于文字的深度探索,也是一次对创作本质的重新认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写作并非孤立的技艺,而是一种与生活、与自我深度连接的过程。莎娣.史密斯似乎在用她特有的方式,拆解着我们对写作的刻板印象。她不回避那些看似笨拙的初稿,不回避那些灵光乍现却难以捕捉的瞬间,反而将它们置于聚光灯下,让我们看到创作的真实面貌。我一直以为,写作需要的是天赋异禀,是某种与生俱来的敏感。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更多时候,它需要的是一种持续的、不懈的“机巧”,一种不断尝试、不断调整、不断打磨的耐心。她对“感觉”的探讨,更是让我醍醐灌顶。那是一种超越单纯情绪的、更为复杂而微妙的触觉,是作者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如何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产生共鸣。书中那些对不同作者、不同作品的细致分析,就像是在为我们呈现一幅幅写作的“解剖图”,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经典之作是如何诞生的。我尤其喜欢她那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个人温度的论述方式,仿佛她在和我进行一场真诚的对话,而非单向的灌输。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写作”这件事产生了全新认知的书。过去,我总觉得写作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非凡的才华。但莎娣.史密斯在这本书里,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写作的“机巧”所在。她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写”,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么写”,以及“写出来的是什么”。这种抽丝剥缕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无数可能性。她对“感觉”的理解,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原来,我们所说的“感觉”,并非仅仅是直觉,而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并最终以恰当形式呈现出来的东西。她通过对各种写作案例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不同作者如何运用不同的“机巧”来捕捉和传达那种独特的“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写作者看的,我认为任何对文字有兴趣、想更深入理解文本的人,都能从中获益匪浅。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文字。
评分初次翻开《机巧的感觉:莎娣.史密斯论写作及其他》,我并没有抱着一种“学习写作技巧”的目的。更确切地说,我是被书名中“机巧”和“感觉”这两个词所吸引。它们组合在一起,仿佛暗示着一种更为精妙、更为深刻的创作哲学。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套现成的写作公式,而是带领我深入探索了写作背后的“可能性”。莎娣.史密斯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解构了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将它们比作精密的艺术品,每一处都饱含着作者的“机巧”与“感觉”。她对语言的敏感度,对细节的捕捉力,以及她如何将这些元素融会贯通,最终化为震撼人心的作品,这一切都通过她的笔触展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意识到,写作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表达思想,更在于如何巧妙地运用文字,去唤醒读者的内心深处,去触碰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这本书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许多作者的创作“魔法”,也让我对未来的写作之路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