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ndy
The Flaneur
The Translator
一九三○年代,上海、东京、巴黎
浪荡子、漫游者、译者
以「跨文化现代性」重新思索「现代性」的本质
一个集合了人物、文类、观念、语汇及文本的旅行故事
探明百年前外来元素究竟如何蜕变成本土的一部分
本书探讨源自于法国的「新感觉派」文风进入中国的历程,重点置于在横跨东西文化与地理的脉络中,人物、文类、观念、语汇与文本的流动链结。作者主要以现代性的三大推手:浪荡子、漫游者与文化翻译者三者的故事,归结出「跨文化的现代性」的观念,企图挑战现有的语言与学科分界线。
源自于法国的「新感觉派」文风的流行时间虽短,却对一代中国与日本文学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在横跨东西文化与地理的脉络中,人物、文类、观念、语汇与文本互相流动链结,交织出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现代性的三大推手:浪荡子、漫游者与文化翻译者三者,共同描绘带出一个「跨文化的现代性」的故事,挑战我们现有认知中语言与学科的分界线。
「以异性为自我的投射、致力于艺术的追求及自我的创造、持续不坠的跨文化实践」是浪荡子的三大特色。每一位在跨文化场域中致力创造自我、追求完美的男男女女,不都流着浪荡子的血液?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产生的影响力跨越了国界,无远弗届。
浪荡子推动着的现代性,并非历史上特定的时期。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人只要以突破传统、追求创新为己任,都在从事跨文化实践,都是现代性的推手。文化创造者时时处于现代性的门槛,生活、行动于文化前沿,在持续的越界行为中汲取灵感。跨文化场域是文化接触、重叠的所在,是艺术家、文学家、译者、思想家等,寻求表述模式来抒发创造能量的场所。本书探究跨文化场域中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讨论的是语言、文学及文化的创造力,而非单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摹仿、同化。
作者简介
彭小妍
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擅长台湾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曾出版学术专书《超越写实》(一九九三),小说《断掌顺娘》(一九九四)与《纯真年代》(二○○四),并主编《杨逵全集》(二○○一年起)。
序
跨文化现代性
本书视新感觉派文风为一种跨越欧亚旅行的文类或风格,探讨其源自法国、进而移置日本、最后进入中国的历程。日人推崇保罗.穆航(Paul Morand)为此流派的宗师,但他从未自称为新感觉派。研究一九三○年代上海新感觉派作家与其日、法同行间的渊源,笔者关注的议题远超越传统的影响或平行研究,更远非新感觉派书写中的「异国情调」(exoticism);现代日本及中国文学中,异国情调俯拾皆是。相对的,笔者尝试在跨欧亚脉络中,探讨人物、文类、观念、语汇及文本流动的链结关系,亦即探究它们从西方的「原点」(points of origin)旅行至日本及中国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如何产生蜕变,同时改变了接受方的文化。因此,本书各章节讲述的,是人物、文类、观念、语汇及文本旅行的故事。旅行的发生,绝非「强势文化的单向宰制」(one-way imposition of the dominant culture),而是「双向的施与受」(two-way give and take),如同拉丁美洲的跨文化(transculturation)概念所示。
以新感觉派文风为起点,笔者提出「跨文化现代性」(transcultural modernity)的概念,来重新思索现代性的本质。笔者认为,现代性仅可能发生于「跨文化场域」(the transcultural site)中──所谓跨文化,并非仅跨越语际及国界,还包括种种二元对立的瓦解,例如过去∕现代、菁英∕通俗、国家∕区域、男性∕女性、文学∕非文学、圈内∕圈外。「跨文化」的概念也许更具有包容性。简言之,跨文化现代性的概念,既挑战语言界限,也挑战学科分际。就笔者的理念而言,现代性并非指涉历史上任何特定时期。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人只要以突破传统、追求创新为己任,都在从事跨文化实践;他们是现代性的推手。文化创造者时时处于现代性的门槛,生活、行动于文化前沿,在持续的越界行为中汲取灵感。 跨文化场域是文化接触、重叠的所在,是艺术家、文学家、译者、思想家等,寻求表述模式来抒发创造能量的场所。本书主旨是探究跨文化场域中创造性转化的可能性,主要是讨论语言、文学及文化的创造力,而非外来文化的影响、摹仿、同化。笔者感兴趣的是,创造性转化过程中语言的流动及蜕变,而非固定及僵化──固定僵化是语言文化灭亡的前兆。
跨文化场域正是文化翻译的场所。在全球化及多元族裔的当代社会,就某种层次而言,每人每天都在从事文化翻译。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见或不可见的「外来」事物充斥,使我们不得不时时进行文化翻译:从古典辞汇到科学话语,从翻译文本到外来语汇,从外语到方言,从专业术语到俚语。虽说如此,本书的研究主体是以文化翻译为志业的人。他们是现代主义者,自视为领导时代新气象的人物,透过文化翻译,在跨文化场域中施展创造性转化。
比较文化研究者常以「接触地带」(the contact zone)或「翻译地带」(the translation zone)的概念,来探索文化的接触;两者皆难免「交战地带」(the war zone)的意味。借由跨文化场域一词,笔者希望消解其中的军事意味。我感兴趣的是不同文化如何彼此连结及相互转化,而非它们之间的冲突或「撞击」(clash)。除此之外,与其探索文化接触地带所铭刻的文化记忆 ,本书着重的是身为文化翻译者的知识分子,如何在跨文化场域中引领潮流。如果以舞台为譬喻,他们是跨文化场域中具有自觉的演员,而非剧中的角色──角色的身体可比拟为跨文化场域本身。对于自身所处的跨文化网络的运作逻辑,剧中角色可能浑然不觉;相对的,演员虽与角色共同经历跨文化的过程,却对自身的表演有高度自觉。当然,演员并非总是能完全掌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且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同剧中角色一般,他们对从其身心流进流出的资讯也可能只是半知半觉。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所谓的「心理过剩」(psychic excess)──心理能量总是超越意识主体的范畴(the psychic that exceeds the domain of the conscious subject)──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将这个问题复杂化 。然而笔者要强调的是,文化翻译者不仅是被动的角色;他们是在跨文化场域中行动的艺术家,透过个人的能动性来转化分水岭两边的文化元素。
为了说明何谓跨文化现代性,本书凸显跨文化场域上的三种人物形象:浪荡子(the dandy)、漫游者(the flaneur)及文化翻译者(the cultural translator)。浪荡子∕漫游者及文化翻译者,是跨文化场域中的现代性推手;相对的,在形形色色思潮资讯交汇的跨文化场域中,漫游男女(如新感觉派小说中的角色)充其量只是随波逐流、鹦鹉学舌。就某种意义来说,我们都是生命的过客。在时间洪流里,多数大众累积记忆,未经思考就人云亦云;惟独少数菁英能运用创造力来改造、创新记忆。他们的表现是跨文化现代性的精髓:对自己在分水岭或门槛上(on the threshold)的工作具有高度自觉,总是不断测试界限,尝试踰越。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们的创造转化环环相扣、连绵不绝,以致外来元素融入我们的日常现实中,不可或缺,其异质性几乎难以察觉。本书尝试探讨外来元素如何蜕变为本土成份,更进一步显示持续不坠的跨文化实践(主要是旅行及翻译,但不仅止于此),如何将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人及概念联系起来。
本书的导言铺陈全书的理论架构,以浪荡子美学为跨文化现代性的核心概念,进而区分身为艺术家的浪荡子∕漫游者,以及不以艺术为职志的城市漫游者。结论阐释本书主要目标之一:跨文化现代性的实践如何将异文化联系起来。相对于目前后殖民文化研究盛行的对抗式取径,本书的核心慨念是「相互依存」。
这本书让我对“浪荡子”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有些贬义的标签,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三十年代的上海、东京、巴黎,这三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在书中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向往,尤其是那种纸醉金迷背后隐藏着的深刻思考和文化碰撞。书中对于“浪荡子”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上,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中进行自我表达和探索的。我尤其想知道,当这些“浪荡子”穿越文化界限,成为“漫游者”,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对他们自身的思想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迷失,还是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而“译者”的角色,则为整个叙事增添了更为宏观的视角。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选择和解读作品的?他们的翻译,是否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一个社会的文化基因?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从宏大叙事入手,而是从一群“浪荡子”的视角,去展现那个时代独特的现代性特征,这种视角非常有感染力,让我仿佛也跟随他们一同经历了那段动荡而又充满生机的岁月。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翻开了一本老照片集,每一页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故事。三十年代的上海、东京、巴黎,这三个被赋予了特别意义的城市,因为书中的“浪荡子”、“漫游者”和“译者”而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我一直对那段历史中的文化交流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当西方现代性的浪潮席卷亚洲时,本土文化是如何回应,又是如何进行自我转化的。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细致的观察视角。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浪荡子”的描绘,他们身上那种反叛、自由的精神,在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下,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是如何在社会规范的边缘游走,又如何在这种边缘地带寻找自我价值和艺术灵感的?而“漫游者”的身份,则进一步拓展了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他们不仅仅是游客,更是文化的体验者和学习者,他们的经历,一定为我们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真实的碰撞和融合。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我相信一定是充满细节和故事性的,让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那些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轨迹。
评分《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东京及巴黎的浪荡子、漫游者与译者》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特别吸引人。想象一下,三十年代的上海、东京、巴黎,这三个充满异域风情又在现代性浪潮中翻涌的城市,聚集着一群“浪荡子”。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文化碰撞很感兴趣,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相互影响,如何在这种碰撞中塑造自己的身份和对世界的认知。书名中的“浪荡子”和“漫游者”这两个词,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他们可能是在咖啡馆里高谈阔论的文人,也可能是穿梭于声色场所的艺术家,亦或是对异国文化充满好奇的旅行者。他们身上带着一种不羁和探索精神,不受传统束缚,勇于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而“译者”的角色又增添了一层深度,译者是跨越语言和文化鸿沟的桥梁,他们的工作本身就充满了跨文化的张力。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些“浪荡子”在三个不同城市中的具体生活状态,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是怎样的?他们是否像海明威笔下的那位巴黎客,在异国他乡寻找着某种精神的寄托?或者,他们是否也像鲁迅笔下的人物那样,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与思考?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深入了解那个动荡却又充满活力的时代,以及那些在时代浪潮中闪烁着独特光芒的个体。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对“跨文化现代性”这个概念的全新理解。书中对三十年代上海、东京、巴黎这三个都市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空间展示,更像是一场关于现代性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精彩案例分析。我一直以为现代性是一个相对均质化的概念,但这本书通过“浪荡子”、“漫游者”和“译者”这三个鲜活的群像,揭示了现代性背后复杂而多元的演进路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边缘的个体,置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甚至是每一次跨洋的旅途,都成为了理解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线索。我特别好奇,当西方的“浪荡子”精神,比如萨特式的存在主义哲学,与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而当巴黎的艺术浪潮席卷上海的十里洋场,又会带来怎样的本土化解读?书中对于“译者”的关注,更是点睛之笔。译者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工,他们更是文化的摆渡人,他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无形中塑造着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和理解。这本书的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性并非是单向的西方输入,而是一个多方互动、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充满了诗意和力量,《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东京及巴黎的浪荡子、漫游者与译者》。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三十年代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以及在上海、东京、巴黎这三个魅力之都穿梭的身影。我一直认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探索和碰撞,而“浪荡子”和“漫游者”恰恰是这种探索精神的具象化。他们可能是在咖啡馆里低语的知识分子,也可能是在异国街头寻觅灵感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充满了跨文化的张力。我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将这种“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联系起来的?这种美学是否意味着一种对传统价值的挑战,一种对新思潮的拥抱?而“译者”的角色,更是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一层深度。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扮演着沟通和连接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是否也塑造了当时的现代性观念?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个体生命的体验出发,去理解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文化变迁,以及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的复杂演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