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集:台湾文学∕翻译、游记与书评

低眉集:台湾文学∕翻译、游记与书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翻译文学
  • 游记
  • 书评
  • 散文集
  • 文化评论
  • 文学批评
  • 两岸文化
  • 随笔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台湾文学中的翻译、游记与书评为主要讨论内容,分三辑,各收四篇。 辑一以文学翻译为主,触及的译家有黎烈文、莫渝、杜国清及韩国游台作家朴润元;辑二以地景、旅游文学为主,题材有郁永河《裨海纪游》、江亢虎《台游追记》、台湾文学中的淡水地景及乌来书写;辑三是书评,评述的书目有钟肇政的《八角塔下》、张素贞《现代小说启事》、《苗栗文学读本》、《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1989-2003散文卷(二)》。含括了台湾古典文学及现当代文学,文类有小说、散文、新诗,跨越幅度大,提供了台湾文学另一面的认知。

作者简介

许俊雅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现任该系教授。研究主题与专长为日治时期台湾文学、台湾古典文学、两岸文学、文言笔记小说,长期致力于台湾文学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专着二十余种,主编典籍六十余册,主要着作有《台湾文学散论》、《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研究》、《岛屿容颜——台湾文学评论集》、《台湾文学论——从现代到当代》、《见树又见林──文学看台湾》、《无闷草堂诗余校释》、《瀛海探珠──走向台湾古典文学》、《梁启超、林献堂往来书札编注》、《裨海纪游校释》等。曾获1997年「巫永福评论奖」、1998年本土好书、2000年香港大学论文发表一等奖、2008年台湾文献推广杰出贡献奖、高雄文学馆作家创作文物展。并建置学术网:译文网Babel(合作者:张静二、苏照雅教授),提供学界无偿使用。

沧海拾遗:跨越时空的文学回响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战后至当代,华人知识分子在不同文化场域中进行的文学探索、思想交锋与书写实践。 本卷汇集了多篇深度文本分析、跨文化研究论文以及对重要文学现象的批判性评论,旨在梳理特定历史时期内,文学如何作为个体心灵的载体和民族精神的投射,展现其独特的生命力与复杂性。 第一辑:流亡与扎根——现代性语境下的叙事重构 本辑深入探讨了在剧烈的社会变动和地缘政治张力下,文学家们如何面对“失语”与“在场”的矛盾。我们细致考察了战后初期,一批知识分子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如何通过文学语言重建个人记忆和集体认同的过程。 重点关注对象包括:那些在被迫迁徙后,试图在新的土地上“重新命名”世界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故土的隐秘追溯与对当下环境的深刻反思。文章分析了他们如何运用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不同的艺术手法,来处理历史的断裂感和身份的漂浮性。例如,对于某几位作家在处理“乡愁”母题时,区别于传统田园牧歌式的怀旧,他们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带有政治疏离感的、充满内在矛盾的“结构性乡愁”。 此外,本辑还分析了在特定的政治高压时期,文学如何成为一种“地下抵抗”的媒介。通过解读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叙事中隐藏的张力与反讽,揭示了权力结构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挤压与扭曲。这些文本的张力,恰恰来源于其表达的“不完整性”和“暗示性”,构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第二辑:知识的边界——翻译、中介与文化对话 文化间的交流与互译,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词语置换,而是一场深刻的权力与语境的博弈。本辑将研究的焦点投向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不同文化圈之间文学作品的引入与阐释过程。 我们审视了几种关键的翻译策略。一种是“激进的本土化”,即翻译者如何为了使外来思想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可理解”或“有价值”,而进行的创造性挪用,有时甚至是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重构。另一种是“忠实的异化”,即翻译者刻意保留原作的陌生感和异质性,以期在读者心中播下异质思维的种子。 专门辟出章节分析了某个特定西方哲学思潮(例如存在主义或后结构主义)在中国知识界早期传播的路径和接受面貌。翻译的文本,成为了中介,它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学范式,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本土知识分子看待自身历史和未来的参照系。我们考察了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如何通过序言、注释乃至选本的编排,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了文化价值的筛选与导向。这种“中介行为”本身,即是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辑:都市脉动与日常书写——现代性的褶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空间不再仅仅是社会背景,它本身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主体和叙事中心。本辑关注的是文学如何捕捉和描摹现代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异化感和潜藏的欲望。 本辑特别侧重于对“都市小说”中空间叙事的分析。城市景观不再是线性发展的舞台,而是碎片化、多层次的迷宫。文章探讨了作家们如何运用蒙太奇手法,将人群的喧嚣、技术的冰冷与个体私密的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关注点在于那些被城市主流叙事所排斥的边缘群体——小人物、流浪者、以及在快速更迭中被遗忘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构成了对宏大“进步”叙事的有力的修正。 我们同时也探讨了“书评”这一文体在特定时期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在信息流通受限的年代,书评不仅仅是文学批评,它常常是知识分子发表政见、试探思想边界的隐秘通道。通过对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评的梳理,可以看到文学思潮的演进轨迹是如何被这些“评论性的声音”所推动和引导的。这些评论,往往比纯粹的叙事文学更直接地介入了公共领域的辩论。 结语:文本的永恒回响 本书试图证明,文学的价值并非仅在于其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更在于它在历史的缝隙中创造出的独特阐释维度。这些流动的文本、翻译的桥梁和批判的声音,共同构筑了一个丰富、矛盾而富有生命力的二十世纪华人文学景观。它们提醒我们,每一次对语言的精妙运用,都是对僵化现实的一次微妙的松动。 (总字数约1500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辑一
朝鲜作家朴润元在台的译作──并论《西国立志编》在中韩的译本
黎烈文在中国大陆的编辑、翻译活动
翻译台湾──杜国清关于「世华文学」的思考与活动
夜世界的朝香客──谈莫渝与文学翻译

辑二
怎样台湾?如何书写?──郁永河《裨海纪游》析论
江亢虎《台游追记》及其相关问题研探
时空交互下的特殊存在──台湾文学中的淡水地景
台湾文学中的乌来书写

辑三
忆昔红颜少年时──谈钟肇政的《八角塔下》
读小说,辨金针──读《现代小说启事》
读郑清文的两篇小说──〈二十年〉、〈雷公点心〉
星光灿烂的文学天空──我看《苗栗文学读本》
写在散文边上──赏读《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1989-2003散文卷(二)》

图书序言

自序

  本来没打算为本书写序,当然也不愿惊扰朋友写序推荐。一直以来,每逢专书要出版,总是煞有其事,自我清理一番,慎重交代书之内容及自己的一些感怀,但年岁渐老,似乎愈来愈沉默,欲说还休,因此当我把电子档交给责任编辑孙伟迪先生时,我特意遗漏了序言。但当一校稿校毕时,我静静看着书稿,对此空白,我反而犹豫了,似乎没有一篇序言,就像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虽然,我从不认为书之出版即是已完成的状态,我每次总在书出版之后感到懊悔,无一例外。

  我想我还是说说近年我的人生轨迹和学术历程吧。这几年我极关注翻译文学,优秀的翻译作品,其意义和价值不下于创作,而日治以来中外文学在台湾的交流史、影响史与接受史的搜罗梳理,可为台湾(翻译)文学史的撰写奠下基础。无论是从词条选择,还是意义分析来看,我们都无法拒绝把「翻译文学」作为20世纪以来台湾文学一个可能的关键字,台湾文学史的书写需要此一部份作为参照。因此在整理台湾日治翻译文学时,也随兴写了几篇译家译作的讨论。我个人尤其看重朴润元一篇。日治时期的台湾翻译文学,主要是日翻中,或者是将中国的中文译作直接转载,相较之下,朝鲜与台湾的翻译(对译)情况较少见。本书所讨论的朝鲜作家朴润元在台湾的翻译之作:〈坚忍论〉与〈史前人类论〉,此二文乃译自崔南善编纂的朝鲜国语教科书《时文读本》。朴润元将韩文译为汉文,其「韩汉混合式的文字」及翻译所透露的民族文化思想,提供了译作的背景及翻译缘由。由于〈坚忍论〉译本是经一再转译的历程,因此本文探讨译本《西国立志编》(《自助论》)的流传与传播,以及在中韩各自不同的影响力,因而得出朴润元所依据的崔南善译文,畔上贤造《自助论》之影响较中村正直译本为多之结论。透过本文之耙梳研讨,将可填补过去台湾、朝鲜比较研究之不足,同时对目前热络的东亚研究,提供参照系数。

  至于游记、旅行文学,是因数年前执行本校(台师大)学术计画时的议题,因此郁永河、江亢虎来台之游,成了研究的课题。淡水是我一直关怀的课题,十年间写过两篇论文,因淡水历经西、荷、郑氏、清朝、日本、国民政府轮替统治及英国人租借,充满了各阶段的历史记忆。这些交杂的中西文化风情和历史遗迹,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及地形、天候的关系,文学中的淡水地景有着特殊的样貌。其街市狭窄,街镇聚落沿着河岸与山脚之间发展,为数众多的历史古蹟与古老建筑,佔据了淡水空间经验中绝大部分,如教堂建筑(尖塔)及旧砲台、红毛城等建物,深深影响淡水人的生活及精神,文学作品也充分反映了这些。而同样的地景因视角与态度的不同而有差异,西、荷、满清、日本对淡水的描写,随着时间的延续与民族立场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呈现。书评则多是应朋友邀稿而写,我个人颇喜欢这样的阅读,只需肆无忌惮沉溺文本中遐想,无需阅读千江万海的史料文献及冗长的学术论文,好似深深专情于固定的对象,没有旁骛之心,也没有望这山想那山的窘困及尴尬。

  对于台文,我素来不善于追新逐异、跟风赶潮,总是怀着一种虔敬的心情来钻研一个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于学术的积累和推进发挥一些微弱的作用。今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形成和电子资讯的高速发展,人类加速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与这一进程相应,知识全球化成了精神生活和文化领域的新的现实,对学术研究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面对这种挑战和机遇时,我总是想着如何得以开拓创新并保有自我独特性,以延续台湾文学研究的契机。

  最后想说明的是,去年以来突发奇想,欲为自己学思所得之专书命以五官之名,目前已用书名有《游目集:台湾文学花园》、《足音集:文学记忆∕纪行∕电影》、《回眸卷:三十年文集》,另有《拂耳录》、《盾鼻编》编纂之中,也等于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完成这一系列的书目。我笑着跟朋友说,下一回将以动物鸟禽来命篇,话出之际,心里头暗惊,日后果有此精力完成否?末了,权且以此自勉。

  本书稿的写作过程,特别感念好友施懿琳、杨雅惠教授曾给予的协助与鼓励,而在我2007年生病期间,向阳、胡衍南、徐国能教授二话不说,在百忙中为我代课一学期,及业师陈万益教授长久以来的提携,对此我一直铭感在怀,不敢或忘。同时感谢责任编辑孙伟迪先生、图文排版邱□谊小姐、封面设计王嵩贺先生之帮忙,使本书得以很快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他们付出的劳动,我由衷感激,一併深致谢忱。

许俊雅
谨序于台师大837研究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低眉集》真是让人惊喜连连。打开它,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文尔雅、充满智慧的空间。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不疾不徐,却又字字珠玑。尤其是在谈论台湾文学的部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土地文学脉络的深刻理解和细腻体察。他/她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和作家,而是深入到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甚至是作家个人的生命经验之中,抽丝剥茧,展现出台湾文学独特的生命力与魅力。读完这部分,我对台湾文学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深的层面,仿佛能听到那些文字背后台湾岛屿上的人们在低语,诉说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希望。作者的分析角度新颖,见解独到,常常能引发我强烈的共鸣,甚至让我重新审视一些曾经读过的台湾文学作品,发现以往忽略的深层含义。这种阅读体验,就像在迷雾中行走,而作者用他/她的文字点亮了一盏盏灯,为我指引方向,让我看清了隐藏在迷雾背后的风景。

评分

《低眉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润物细无声”。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宏大的理论或者惊人的观点,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慢慢地引导你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作者对于台湾文学的梳理,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你在了解文学的同时,也仿佛在触摸那片土地上人民的心跳。而他/她的游记,更是将旅行升华为一种精神的体验,让你看到风景背后的文化,感受到人与土地的连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评中展现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她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同时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态度。这种平衡,使得他的/她的文字既有力量,又不失温情。读这本书,我常常会被作者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智慧所打动,那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方能拥有的通透与豁达。它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而是一次次的重逢,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平和而有力量。

评分

我对《低眉集》中书评的评价,可以用“知音”来形容。作者点评的书籍,很多都是我曾经读过或者一直感兴趣的。他/她并非只是简单地陈述“好”与“不好”,而是从一个极为专业的角度,却又用极为平易近人的语言,剖析了作品的优点与不足。我常常在他/她的字里行间,看到自己读一本书时曾经模糊的感受被清晰地捕捉和表达出来,仿佛作者读懂了我的心,替我写出了我想说却说不出的那些话。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的点评总能超越作品本身,引申出更广阔的思考,将文学与哲学、历史、甚至社会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将阅读提升到一种“交流”和“碰撞”的层面,是我一直追求的阅读境界。读他/她的书评,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每一次对话都让我获益匪浅,打开新的阅读视野,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阅读的喜好和不足。

评分

《低眉集》中的游记部分,是我最喜欢的内容之一。作者的笔触,与其说是描绘风景,不如说是记录一种“在路上”的心情,一种与世界对话的姿态。他/她笔下的旅途,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也没有刻意营造的奇遇,却充满了细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无论是某个异域街角偶遇的雕塑,还是当地市集上的一声吆喝,甚至是陌生人脸上转瞬即逝的表情,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起来,仿佛拥有了生命。我尤其喜欢他/她对当地文化风俗的解读,那种既有好奇心又不失尊重的态度,让人觉得是在跟随一位真诚的旅行者,一同探索未知。每一次翻阅,都像一次精神的远足,让我暂时逃离日常的琐碎,进入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它让我感受到,即便身处异乡,只要用心去感受,去连接,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归属。那些看似平凡的片段,经过作者的提炼和升华,都成为了触动人心的篇章。

评分

《低眉集》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准备的下午茶。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无论是关于台湾文学的探讨,还是异域游记的分享,亦或是对书籍的犀利点评,都散发着一种从容而优雅的气息。作者的叙述方式,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他/她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自有其内在的张力和美感。我尤其欣赏他/她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能力,无论是人情世故的洞察,还是自然风光的描摹,都带着一种细腻的情感温度。读这本书,就像在安静的午后,独自品味一杯香醇的咖啡,让思绪随着文字的流淌而翩翩起舞。那些分散在书中的故事和观点,虽然看似独立,却又在字里行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关联,共同构建起作者独特的思想风景。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的书,但却是能让你在读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回味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