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唯一回忆录
特朗斯特罗默是诗人的诗人——马悦然
托马斯的写作不存在进步与否的问题——他一出场就已达到了顶峰……——北岛
对于托马斯来说,想到「我的一生」这几个字,就彷彿看到一颗彗星。如今年逾八十岁的他,位在彗星的尾端;而彗星的头代表着童年和青春期,也就是决定了生命最重要特征的阶段。这本书,托马斯回溯过往,就是要说出这段至今引领他继续走向未来的过去。
从博物馆、小学、战争、图书馆、初中、驱邪、拉丁文这几个主题,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早年生活的阅读的兴趣、忧郁症的状况、遭受罢凌的经验等。这些标定生命重点的回忆片段,应当都夹带着无比强烈的情绪,但作者写来异常冷冽,让这本「回忆录」,读来更像梦境。
本书译者马悦然为着名汉学家,亦为诺贝尔奖评审委员,除了让这本托马斯的经典着作首次完整问世,并且于附录撰写〈托马斯最早的诗〉,协助读者理解这段历史如何衔接上托马斯后来的诗人生涯,文中并译出托马斯第一本诗集出版前所写的九篇诗作,是理解这位大师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Tomas Transtromer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1年出生于瑞典,23岁时发表首部作品《诗十七首》,轰动了整个瑞典文学界。
托马斯的创作围绕死亡、历史、记忆和大自然等主题,作品的特色在于独特的隐喻,诗人最有名的隐喻之一为:「醒来就是从梦中往外跳伞」。
1990年,因中风而几乎失去说话能力且右半身瘫痪,但他仍持续创作并用左手弹琴,1996年发表作品《悲伤的凤尾船》,2004年再推出新作《巨大的谜语》。
2011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得奖原因是:「因为透过他那简练、透通的意象,我们以崭新的方式体验现实。」(“Because, through his condensed, translucent images, he gives us fresh access to reality.”)
托马斯一共发表了十二部诗集:《诗十七首》(1954);《路上的秘密》(1954);《未完成的天》(1962);《钟声与足迹》(1966);《黑暗中的视觉》(1970);《小径》(1973);《东海》(1974);《真理的障碍》(1978);《狂暴的广场》(1983);《为生者与活者》(1989);《悲伤的凤尾船》(1996)与《巨大的谜语》(2004)。诗作已被译成六十多种语言。
记忆看见我
博物馆
小学
战争
图书馆
初中
驱邪
拉丁文
托马斯最早的诗
译者序
马悦然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自传性的文本《记忆看见我》,虽然出版于一九九三年,但是肯定完成于托马斯一九九○年中风之前。《记忆看见我》八个篇章中,托马斯叙述他最早的零星记忆,素描他母亲与他最亲爱的朋友、比他大七十一岁的外公,和小学、初中与高中同学、老师的画像。托马斯引领读者进入他热爱的博物馆与图书馆,也让读者体会到十几岁的他如何憎恨战争威胁欧洲文化的残忍力量。这些快乐时光的记述,也伴随着暗淡悲惨的绝望。
托马斯读高中的最后两年,开始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很感兴趣。那时正是瑞典现代诗的黄金时代:自由诗替代传统的格律诗。可是托马斯选择了他自己的路。他阅读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时,精通了形式对诗歌的重要性。从那时起,托马斯的诗作经常借用自古代希腊与罗马的格律。
托马斯高中毕业三年之后,发表了他的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17 dikter)。他就读高中时所写的诗没有选入《诗十七首》,因此我将这些诗译成中文,列在《记忆看见我》正文之后作为参考。
读完《记忆看见我: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的早年回忆》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以一种近乎神谕般的细腻笔触,勾勒出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成长轨迹。我并非诗人,对诗歌的专业鉴赏能力也有限,但特朗斯特罗默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心底,洗涤着那些被遗忘的、或是被忽略的童年片段。书中那些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无论是冰封的湖面,还是夏日午后的阳光,都带着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力量,仿佛我能亲身感受到空气中的温度,听到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他笔下的父母、亲戚,虽然未必是性格鲜明的人物,但通过他温暖而略带疏离的观察,都成了生活中最寻常却又最动人的风景。我尤其喜欢他描述童年时那种纯粹的感知,对声音、气味、甚至光线的敏感,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充满秘密的游乐场,等待着他去探索和理解。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捕捉,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美好的瞬间被我们匆匆略过,又有多少看似平凡的经历,其实塑造了我们内心最深层的模样。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童年影像,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是如何被“记忆”所看见的。
评分《记忆看见我: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的早年回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并非一个对文学史有深入了解的读者,对特朗斯特罗默本人也知之甚少,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读者的背景,直接触及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的文字,就像一道道柔和的光,一点点地照亮他早年的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感官体验的细致描绘,无论是风吹过麦田的声音,还是阳光在墙壁上投下的斑驳光影,都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空间。他笔下的家庭生活,虽然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温暖和人情味。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的特朗斯特罗默,在书桌前,在窗户旁,用他孩童的眼睛观察着世界,用他敏感的心灵感受着一切。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叙事技巧,但它拥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成长”这个概念,不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内心世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岁月里。
评分《记忆看见我》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返璞归真”。特朗斯特罗默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磁场,能够将人从喧嚣的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带入到一个宁静而充满哲思的境地。我不是一个擅长分析文学作品的人,但我能感受到这本书中蕴含着的深邃的情感和智慧。他对于童年经历的追溯,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以一种近乎自然的流淌,展现了成长的轨迹。我特别喜欢他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描写,比如某个旧物件,某个特定的场景,这些细节在他的笔下,都变得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他似乎能够捕捉到事物最本质的特质,并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语言。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回忆,不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对过去情感和体验的深刻挖掘。它像是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尝时或许觉得平淡,但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其醇厚和回甘。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自我”的形成,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童年经历,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塑造了我们日后的模样。
评分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个闲适的午后,静静地读完的,它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缓慢而深沉的沉淀。特朗斯特罗默的早年回忆,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但就是这样一种平淡的叙述,却让我无法释卷。他对于环境的描写,尤其是瑞典的自然风光,总是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疏离感和诗意。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冰天雪地的国度,感受着寒风的凛冽,欣赏着静谧的雪景。他对家庭成员的描绘,也同样如此,不张扬,不刻意,却字字珠玑,透露出一种不动声色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他描述童年时期那些细小的习惯和爱好,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构成了他日后独特视角的基础。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看见”的力量。作者通过自己的记忆,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周围的世界,也引导着我们这些读者,去看见自己内心深处被遗忘的部分。它不是一本需要你费尽心思去解读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的书。
评分翻开《记忆看见我》,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褪去了浮华的斯堪的纳维亚夏天,空气中弥漫着松脂和湿润泥土的气息。特朗斯特罗默用一种近乎冥想的语调,讲述着他遥远的童年。我惊喜地发现,即便他对事物的描绘如此内敛,字里行间却充满了生命力。那些关于学校、关于家庭的琐碎记忆,在他的笔下,没有半点枯燥,反而像一幅幅精致的版画,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轮廓。我尤其沉迷于他对海港和岛屿的描绘,那些船只的形状,海水的颜色,以及海鸟的鸣叫,都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他对于家庭成员的刻画,虽然克制,却又透露出一种深沉的依恋。我能感受到他孩童时期对父亲的崇拜,对母亲的依赖,以及对兄弟姐妹间那种微妙的情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用一种平静而富有节奏的叙事,引导读者去感受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短暂的“洗礼”,那些被现实生活磨砺得棱角分明的我,似乎重新找回了一点童年时的柔软和纯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