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国立中正大学举办「第四届经典人物-『李昂跨领域』国际学术座谈会暨研讨会」,本书收编此研讨会的部分论文,分为「专题演讲」、「论述」、「座谈会」与「国际论坛」四部分,大抵涵盖了李昂作品中有关两性、政治、情欲、国籍认同,以及李昂与国际文坛的对话等各种面向,凸显其跨领域的丰富性。
【关于李昂】
本名施淑端,台湾鹿港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美国奥立岗州立大学戏剧硕士。着有小说《花季》、《爱情试验》、《她们的眼泪》、《杀夫》、《暗夜》、《一封未寄的情书》、《迷园》、《北港香炉人人插》、《禁色的暗夜》、《自传�小说》、《看得见的鬼》、《花间迷情》、《鸳鸯春膳》、《七世姻缘之台湾∕中国情人》。其中《杀夫》已有美、英、法、德、日、荷兰、瑞典、义大利、韩国等国版本。《迷园》亦已迻译成日、法文出版。《自传.小说》在日本出版。《暗夜》在法国出版。《看得见的鬼》在德国出版。散文《猫咪与情人》、《漂流之旅》、《爱吃鬼》,社会纪实作品《外遇》,以及人物传记《施明德前传》。作品曾由《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法国《世界报》、英国《卫报》等评介。2004年获法国文化部颁赠最高等级「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作者简介
江宝钗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文学理论、台湾文学、女性文学。主要着作有《台湾古典诗面面观》、《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史》、《白先勇与台湾文学史的构成》,主编当代小说读本《岛屿妏声》、《小说今视界》、《时代新书》,研讨会论文集《树的见证--郑清文文学论集》、《泥土的滋味--黄春明文学论集(与林镇山共同主编)以及嘉义作家作品集、民间文学集等多种。
【序】
世界李昂.在地鹿港∕江宝钗
【论述】
日本文化界与李昂的对话
--以吉本芭娜娜(YOSHIMOTO Banana)和小川洋子(OGAWA Yoko)为主∕藤井省三
梦锁泉漳两岸情
--试论李昂《七世姻缘》的跨地情爱书写∕廖炳惠
李昂与卡夫卡存在主义小说比较论∕蔡振念
论李昂小说的叙事转折
--立足于鹿城故事、《杀夫》、《迷园》的观察∕张重岗
性别.凝视.再现
--李昂小说《杀夫》、《暗夜》之电影改编与影像诠释∕黄仪冠
李昂小说中的流言∕陈艳姜
历史的虚构性与她的故事(Her Story)
--读李昂《自传�小说》与《漂流之旅》∕吴桂枝
从怀旧乡愁到五味杂陈
--李昂饮食小说《鸳鸯春膳》的跨文化评析∕邱子修
透视饮食书写
--李昂《鸳鸯春膳》的身体、旅行、国族与历史论述∕洪珊慧
恐惧地景?景观诗学?
--论李昂小说中鹿城乡土的异质书写∕陈惠龄
佔位与区隔
--八○年代李昂的作家形象与文学表现∕刘乃慈
【国际论坛】
杀夫女性的爱与罪∕罗林、江宝钗
迷园中的历史记忆∕史峻
革命女性的人间世∕藤井省三作.萧惠文译
暗夜的尽头有了光∕张重岗
【座谈会纪录】
序
世界李昂.在地鹿港
在记忆的岸上打水漂儿。打中鹿港的这个漂儿,漪起的第一圈晃荡着大学毕业旅行里憧憧的一群脸,我与我的同学们,正准备到中学去教书,这是学生生涯最后的告别式;接着再来的一圈是初结婚时,我与丈夫摩托车飙在风里的一双脸……。
欧巴桑,这条路怎么走?谁来告诉我,从这里走,会通往哪里去?
迷向∕鹿港大街
这个地方,真难找路。
我们一直在迷路。
然后便是无止的空白。
浩荡的空白里不休止地问道:鹿港有没有鹿?它是一座鹿足杂沓的港吗?大街绵长而蜿蜒,石砖路窄仄而欹斜,阳光和屋影勾肩搭背,一起编织成一张时间的蜘蛛网,圈住所有过路迷向的虫蚁。
迷路的人永远也走不出去。是我最初的鹿港印象与最后的记忆。
留不住的青春岁月,流过盘古神话的不死之身,点点滴滴地在阅读里一再地死去复活。经历了李昂的花季、婚礼,怀抱着有曲线的娃娃,我的青春长跑者,再也走不出去了,你将往哪里去?或者只能坐下来,在复沓的文字里唿吸。
这时候,我的鹿港印象与记忆,是我的,还是被李昂的文字所建立?
容我溯迹李昂的鹿港。鹿港是一个残存过去光辉的地方,如果有人在那里「长期住过,相信该更能了解这类由家族联合起来的小镇,只属老年人」,进行着施淑所谓「小镇琐碎冗闷的生活」,李昂说,对她那个「年龄的女孩,是太大的一种负担」。这个负担转变为对现状莫名的抑郁和逃避、对未来的迷惘与惶惑,被禁锢而愈来愈浓烈的慾望,流淌于字里行间,一种嗫嚅摸索、憧憬窥伺的梦幻,一种恐惧不安、刺激好玩的期待,一种悠然成形又似无有的妄念蠢动。于是,鹿港是李昂的青春叛逆出走之地,与其在「荒漠与隔离」的古老市镇「静坐等待变化或救赎的空茫」,不如来个彻底的「反叛」,借由联考的机会逃向「充满『异乡人』的世界」--台北。在面对自己人生联考的「一场硬仗」之后,当时仍施行戒严体制的台湾,整体社会犹弥漫着一股沉闷的气息,不论是政治空间的紧缩、族群意识的压抑,或者是现代生存的苦闷本质等等因素,一起集结为如同存在主义者思考的人生过程之荒谬异状以及面对真实生活的「恶心」(La Nauss,沙特名着)情境,而抒发其个人「情结」的文字创作,便成为「存在者」李昂的自我纾解之道了。李昂所採取的姿态是对当时社会的「性禁忌」来个书写上的空前「叛逆」--她曾对她的姊姊施淑表示:性是「与自身最有关的」。
何其有幸的,李昂找到她的道路。
意楼讲古∕妇人杀夫
不要走丢了。
也许是我走路的姿态,残留着过往两度小镇盘桓的迷惘,一路不断地招引来不同的声音来叮咛。
步伐跨过天后宫、文开书院,掠过周定山、洪炎秋,在联合文学所带领的大队人马之下,我们来到意楼。
意楼里岁月斑剥已经被改妆修复,杨桃树撑起了故事的情节。有一个少妇,夫婿去内地时诀别于楼下,园子里这棵杨桃树是他亲手种的,以杨桃的成熟约定回来的日子。但少妇数尽了所有的日子,杨桃树伸枝展叶,结了一年又一年的果实,却谁见夫婿的踪影?在这样千年等待真情现身的参差光影里,我们谈起少女李昂的自我岁月,鹿港旧镇所赋予她的变形记忆,飘浮着佛洛伊德、卡缪、齐克果、孟祥森的一大批存在主义译本,以及法国女作家莒哈丝《如歌的行板》,从此,市井传说与地方礼俗杂错,像是一杯搅拌的珍珠奶茶,或黑咖啡上盪出颜色数层的冰淇淋,为李昂后来的书写奠定了基本的风格。
李昂所逃离的鹿港,毕竟翻转成为提供她创作的泉源,铭刻生命经验与记忆的所在;就像是,女性曾经是她要逃离的身分,又作为李昂自我最后依归的认同。李昂文本中的乡土与女性议题同时成熟于八○年代。而代表作便是《杀夫》。
是什么样的压抑,使得妻子以屠刀杀猪般肢解了丈夫?是什么样的环境,可以成为承载《杀夫》的地景?是什么样的勇气,蕴育而且写下这样的作品,挑战众夫之愤怒?
《杀夫》后来成为台湾文学史上备受赞扬的重要作品之一,荣获1983年联合报中篇小说首奖。然而这本书发行后,却被保守的评论家大肆挞伐,视为「惊世骇俗」、「伤风败俗」、「堕落」和「社会乱源」。当「开明」的读者认为,《杀夫》的女主角林市是受到丈夫残忍的虐待而精神崩溃,不该为其杀夫行为负责时,立即引发了一场充满争议性与法律控诉的风暴。《自立晚报》的时评版表示,这种见解毫无根据。社会受法律的约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宽恕谋杀罪行,特别是妻子杀害丈夫这种行为。时评版又说,有许多方法可以使虐待案件受到司法正义的审判,为报复而杀人是天理难容之事。假使有作品支持或鼓吹复仇主义和报复杀人,这将摧毁社会和谐与法律权威,造成可怕后果。不久后,《文坛杂志》更是针对《杀夫》有关性描写的骇人处理手法,发表一系列的评论,并暗示李昂是一位毫无羞耻心,在性方面受挫的单亲妇女,她那对肉体与性事的露骨描写已违反早期社会道德规范,因此她该受到如此严重的批判。甚至有些评论家控告李昂剽窃,说她的作品大玩性文字游戏。杀夫事件成为台湾文学史上十四件重大议题之一。
不要在任何人,不管是善心还是恶意,在创作这件事的发声里,走丢。
林投姊∕会旅行的鬼
最怕访问台湾的旧镇。在不同的时间里,每一次都发现被沖蚀毁坏了一些什么,古老的房子被砌起的大楼占去天空了,朗阔的天际线被切断了。
这不是佛家的看法吗?成住坏空。有什么是能留住的呢?一切已在的空间,已在的实体,都只能朝坏毁的方向走。
是假日,鹿港大街像一般的观光市肆,从各方来的步伐与方音煮成一锅的水,不断地仍在攀爬文明的沸点,而属于时间的历史却悄悄地从墙间屋隙里坠落。
在我看,以鹿港所经历的过去,它只留下今日的景光,不免似被纨□子弟挥霍后,虽是构架还在,里子却多少是空洞了。
所幸的是,文学家的想像不仅重塑历史,而且在坠落的时光里,打造出崭新的历史。
《杀夫》事件后,李昂关于性别与乡土的思索日趋于成熟,眼界扩大,她的笔触遂去开启更广大的书写空间,台北都会的《暗夜》生活,《北港香炉人人插》、《迷园》、《看得见的鬼》里对台湾历史的反省与建构,性别政治扣住了国族认同,其后,耗时近十年所完成的《自传�小说》将地理空间扩大至日本及海崃对岸。先是,二十世纪后期,中国崛起,台湾也开放大陆探亲,于是海崃两岸之间长期的对立与往后态度上的依违纠葛问题,顿时浮上台面,也在在牵引国人不同程度的反应,横跨两岸题材的书写对象遂成为李昂关注的焦点;1987年政府宣布解除「戒严」,让作家李昂敏锐地察觉到政治议题的书写,已经成为可能,再加上偶然的契机里,陈芳明的《谢雪红评传》深深吸引她的目光,李昂所面临的创作瓶颈,因日本之旅而重获契机,便毅然重拾中辍的笔触,完成了以性别、政治、国族、历史、情慾、认同、记忆为诉说核心的《自传�小说》以及犹如註记的《漂流之旅》散文记述。而后别出心裁的《鸳鸯春膳》则进一步结合了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文化。《七世姻缘:台湾∕中国情人》则是因应中国崛起后,关于民族、文化、血缘的艰难探索。
在九○年代,李昂「性别∕国族」此一阶段的书写,使她的着作重心转入「身体政治」(body politics)的创作层次。而在跨世纪后的女同、饮食、情慾书写的连结,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以及她个人的电视名嘴角色,李昂,对于许多读者,仍旧是一个谜面拆解了很多层仍找不到谜底的谜。
然而,我们何需拘限于谜底?岂不更应该着眼于谜面所表呈的启示。去圣邈远,宝变为石,惟有文字能流过盘古的神话之身,将在鹿港的大街小巷,海陆天空,一再地死去并复活,所有行走的风声,都将被认出,是一个又一个不舍得人间烟景的鬼魂,决定将自己的命运寄予永恆的飘盪,守护创作的缪斯,在这片生长着林投树林繁茂的土地。
尾声
义无反顾的勇气与决心,源源不绝的创作能量,李昂对社会体制的冲撞,对父权结构的挑战,对文字艺术的坚执,在在为她打造了进入文学史的条件。就只是如此便教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博士论文起研究李昂迄今,竟尔二十年。岁月催人老,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李昂跨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既特别为女性文学的经典化而筹办,却也是我对自身青涩年光的回顾。感谢来自国内外学者的慨然投入,使得研讨会成为可能;感谢《联合文学》对文学恆久的守护,让此次特辑顺利完成;自然更不能不感谢李昂的青睐,同意由我来筹办这场盛宴。在这个过程里,李昂与我点点滴滴所建立的姊妹情谊,使曾经办过无数学术活动的我领受了前所未有的经验,但愿它将是另一个文学故事的起点。
江宝钗
(第三段评价,偏向个人阅读体验,侧重于情感触动与启发) 翻开《不凋的花季:李昂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我并没有预设要寻找某种“答案”,而是抱着一种好奇心,想看看学界是如何与这位我熟知的作家对话的。出乎意料的是,这些论文并没有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学术感,反而让我觉得,原来我们对李昂作品的那些模糊的情感和直觉,被如此清晰而深刻地言说了出来。有几篇论文的观点,真的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曾经困惑不解的章节,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曾为之感动的、或为之扼腕的段落。特别是关于李昂小说中那种“不动声色”的暴力和女性内心的暗涌,那些论文的分析,让我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她的文字总是能带来一种沉甸甸的、却又充满力量的体验。读这些论文,就像是和一群同样热爱李昂作品的知音在交流,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我带入了更深层次的阅读境界。这种感觉很奇妙,既有被理解的欣慰,又有发现新大陆的激动。我仿佛与李昂的作品之间,又建立了一种更深厚、更具洞察力的连接。
评分(第四段评价,偏向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侧重于作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反思) 《不凋的花季:李昂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让我深刻体会到,李昂的作品绝非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与台湾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以及时代议题紧密相连的。论文集中对于李昂作品中“历史感”的探讨,尤其让我触动。我看到学者们如何从她的笔触中发掘出关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以及现代化冲击下传统价值的消解与重塑。这些分析帮助我理解,为何李昂的作品总能触及那么多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思考。书中的讨论并非停留在对文学文本的纯粹解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揭示了其作为一种社会批判和历史反思的独特价值。我尤其欣赏那些从性别、阶级、族群等多元视角切入的研究,它们如同多棱镜,折射出李昂作品所蕴含的复杂社会肌理。这本论文集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观察,它让我看到了文学如何能够成为记录历史、反思当下、并预示未来的有力工具。
评分(第二段评价,偏向学术探讨,侧重于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不凋的花季:李昂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我提供了一个认识李昂创作的全新平台,尤其是在理论建构与方法论层面上,它展示了学术界对这位作家作品的多元审视。论文集中的研究视角之广泛,令人印象深刻。我注意到有学者运用后殖民理论,剖析李昂作品中对台湾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身份的焦虑与重塑;也有研究者借由女性主义批评的框架,深入解析其作品中对性别压迫的揭露、女性主体性的构建以及身体政治的复杂维度。更令我着迷的是,一些论文尝试将李昂的文学创作置于更宏大的全球化视野下,探讨其作品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接受,以及其对其他地区作家可能产生的启发。这些研究不仅是对李昂个人创作的解读,更是对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的一次实践展示。论文集中的讨论往往直指核心问题,辩证分析,展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养。对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文献阅读,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与理论的启迪,让我对如何进行文学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第五段评价,偏向研究价值与学术贡献,侧重于其作为学术资源的重要性) 《不凋的花季:李昂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无疑是李昂研究领域内的一部重要学术文献。它不仅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展现了当前李昂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学术旨趣。我注意到,本书的编纂者在论文的选择与组织上颇具匠心,力求呈现李昂创作的多样性与深度。从文学批评的经典理论视角,到新兴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再到对作品中地方性与全球性议题的探讨,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李昂研究图景。对于任何致力于李昂文学研究的学生、学者以及对她作品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论文集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它不仅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学术论据和研究思路,更能激发新的研究灵感,推动李昂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其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在未来的文学研究领域必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评分(第一段评价,偏向文学评论,侧重于情感与象征意义) 捧读《不凋的花季:李昂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命力与深邃思考的文本花园。李昂,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独特的张力,她的文字如同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顽强盛开又经历风雨洗礼的花朵,即便外在的繁华褪去,内里的坚韧与芬芳却丝毫不减。这本论文集,正如其名,是对李昂创作生命力的一次全景式扫描与深度挖掘。我尤其被其中那些关于女性生命周期、权力叙事与身体经验的探讨所吸引。作者们从不同角度切入,有的聚焦于李昂笔下那些在传统枷锁下挣扎的女性形象,分析她们如何以隐晦或决绝的方式反抗,如何在压抑中寻找自我存在的空间;有的则深入挖掘她作品中关于乡土、城市变迁与时代烙印的社会学意义,探讨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家族史、社会史的剪影。读罢,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李昂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叙事,更是对个体生命在历史和社会巨变中如何保持其“不凋”特质的生动注脚。这些论文就像是辛勤的园丁,悉心梳理着李昂文学园圃中的每一株奇葩,为我们呈现出它们绚丽多彩的生命形态与不竭的文化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