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集

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华语文学
  • 比较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现代文学
  • 当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台湾文学
  • 香港文学
  • 文学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长期追踪华语语系文学作家的创作动态,诠释文字书写背后的意义指向。讨论的作者群横跨中国、台湾、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其中包括张爱玲、平路、心岱、郝誉翔、蒋韵、余华、陈大为、李宗舜与黄远雄等。所涉及的论述有电影、小说、散文与新诗。这些论述,在跨域和跨类间,形成一种无声的交响,或对话,并以华语组构了一个文学的共同想像。

作者简介

辛金顺

  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拉曼大学中文系。曾获中国时报新诗首奖、台北文学奖新诗首奖和散文优选奖、中央日报新诗特优奖、梁实秋散文特优奖、府城文学新诗首奖、桃城文学新诗首奖、台中文学新诗奖、全国学生文学奖、台湾省古典诗词首奖等;着有诗集:《风起的时候》、《最后的家园》、《诗图志》、《记忆书册》、《说话》、《在远方》,散文集:《江山有待》、《一笑人间万事》、《月光照不回的路》,博士论文:《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体隐喻为观察中心》,及主编《时代新书: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江宝钗
文本、影像与女性符号的再复制──论张爱玲的小说电影
女子絮语──论平路《凝脂温泉》的闺阁叙述
女体神话──论郝誉翔〈洗〉中的女性存在话语
子宫迷图──心岱《地底人传奇》的生态书写
爱的悼亡词──论蒋韵的《隐密盛开》
暴虐与温情──论余华《兄弟(上)》
多重的变奏──论林燿德的都市散文
乌托邦的祭典──论钟怡雯《河宴》中的童年书写
诗的另类散步法──论陈大为散文〈木部十二划〉的书写策略
历史旷野上的星光──论陈大为的诗
时光的回眸──论秦林《双子叶》诗合集中的抒情书写
两种情怀的诗性言说──闲论李宗舜两首诗〈音乐课〉、〈经典〉
我与他,与无花果树之间──黄远雄诗中的存在世界
论文发表时间、期刊、评论副刊、杂志表

图书序言

  金顺在台湾就学十九年,大部份的时间都待在中正。可以说,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在中正这片校园中渡过。他的硕士论文以钱钟书小说主题思想为研究对象,论点别具创意,见解独到。他进入博士班,来找我指导,我感到无比光荣。他是那种你一生中才遇到几个的学生,集思考、创造、用功于一身,一直都以才情凌铄朋辈,着称于师长。我们分享着对知识的狂热、对创作的痴心,甚至是对图书这种物质文化的执迷。他创作的才情洋溢,早已在马华文学中树立他自己的地位;然而他搜集的书近万本,几乎是遇书必买,真不在我之下;就连他的阅读的广泛,也常常教我自叹弗如,那便是难能可贵了。

  我对金顺,或在向其他朋友提起金顺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与金顺,名为师生,实为益友。他常常陪我散步。记忆里摊开我们一起走过的时间,比我所有的学生加起来走过的公里数都要漫长得多。黄昏了,我们沿着校园的外环道路捡拾那些追逐着叶影掉落的霭色,直到从我们的掌缝露了满地的霭色一层又一层地沉重了,变为夜色,天上人间各自端出了一盏盏的星光与灯光,映着我们与脚步连响的话语,文坛佚事、学界动向、阅读心得。到了近来这几年,他像一只蚕,不断吃入爱情的桑叶,做了一只完美的茧把自己缚起来,论文写不下去,创作也呈停顿,最后失去了许许多多的机会,生活簸顿到无以为继,他向我一遍又一遍,重复提起的,是这种存在的困境,很像是我们在校园里绕着的圈子。在这时候,金顺天性里超越货币价值可估量的性情,尤其让我感动。尽管裤袋底没有几块钱,他还是抢着饭后付账。

  知识可以讨论,感情却是个别人生的习题,痴长于金顺,我倾听他如何修行他的感情,除了给他若干长辈应给的颇制式的忠告,只能祝福他有一日终能获得正果。如今尽管正果还略有一点距离,他到底写完了论文,通过学位考试,在无数挫折后,在他的故乡找到他的学术事业开启的契机。做为金顺的师友,我多么地高兴。金顺终于明白他不必去做一只困守的蚕,而是一只可以拥有整片天空的蝴蝶。

  博士班期间,金顺曾修过我所开授的「女性文学理论与实际」及「现当代文学及其思潮」两门课。他的想法细腻深刻,总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问题供师友切磋讨论,带动良好的气氛。课堂报告后来分别发表于《中外文学月刊》、《书评双月刊》及《自由时报‧週日评论》上,依序是下列的这几篇:〈文本、影像与女性符号的再复制———论张爱玲的小说电影〉、〈女子絮语———论平路《凝脂温泉》的闺阁叙述〉刊登于《书评》双月刊、〈女体神话———论郝誉翔〈洗〉中的女性存在话语〉、〈子宫迷图———心岱《地底人传奇》的生态书写论〉,它们成为本书的主轴,在十二篇论述里佔了一半。虽然是男儿身,可能外于女性主义的经验之谈,但金顺在女性研究中的表现,却令人惊艳。这也许是人类原本即隐含着雌雄同体(Androgyny)的基因,也许是因为纠缠着他的爱情之网,教他更深入地去认知了女性特质。因而,我个人以为本书论文系列之白眉,是列在首篇论张爱玲的〈文本、影像与女性符号的再复制〉。在这篇论文里,金顺探讨的命题是,当小说被翻编为一部电影、文字退位给影像之转换过程中,所涉及的「媒介类型内部的权力抗辩、符号的意识对置、叙述的形式解构等等问题。」与一般研究不同的是,金顺出入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下笔时却总能清晰流畅,毫无生难读之感。

  有时候,他的语言保存着诗那样意象化的思维,如他以「子宫迷图」喻心岱《地底人传奇》的生态书写,下语之棈准、妥贴,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在论平路《凝脂温泉》「世纪末闺阁,是女性一缕魂魄的归宿,还是画屏上的梦呓」,论郝誉翔的〈洗〉里,在展开女性身体与世界之关系的论述时,他用希腊神话为引喻,一下笔就引人入胜,几乎能与他所探讨的文本比美了,请看这一段:

  「尼奥贝(Niobe)女儿,在沉寂的时间中凝视着自己裸露的身体时,她内在的世界也由此敞开,并不断与外在的存有进行了一系列对话,使其长久来遮蔽在深黯体内的欲望、心灵与精神得以开显。」

  除了探讨女性作品,深得个中三昧,面对的类型更跨越诗、散文、小说,可以看到金顺做为一个作者的特殊感情如何裨益他穿越文字或类型的表层,长驱进入作品之内里,与作者对话,同时也看到不同类型创作的跨越与镕合,如陈大为的作品是诗的另类散文步法,教人看了莞尔一笑。

  金顺收载于本书的论述,使我们深沉珍惜华语文中的文人传统。当西方,评论与创作为两条道路,有时前者对于后者还必须有所掩讳,以免创作者的身分影响了评论者的工作,因为个人或社群关系而出现偏颇的评价,华语文却一直是以无龙渊之利,何以议断割的思维使得创作经验成为论述必要经过的一座桥。从金顺这本论集可以看到两者互为文本如何强化了论述的品质,造就其可读性。

  这本书既是金顺第一本评论或论述的结集,在金顺的生命史上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篇文章固然在论题的设定、切入的视角、语言的运用、隐喻的绾结等等,各有可观,在秘音交响处发挥着作者慧心与功力的灵光,但在篇幅上,在讨论对象的抉择上,多少仍有轻的感觉。未来很可能是华语文学界重要的新人,我会期待金顺更有系统、更具重量如〈文本、影像与女性符号的再复制〉一文,或甚至更重要的论述出现。

江宝钗 于台北文水楼 
2012年开春
(序者为国立中正大学台湾文学所所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光是《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集》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是个对文学背后的文化肌理和历史脉络充满求知欲的读者,而“秘响”与“交音”这两个词,恰恰暗示了作者们试图触及的是更深层次的、更具穿透力的文学现象。我尚未阅读这本书的内容,但凭借直觉,我预感到它会是一部充满思想火花的作品,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更为广阔和精微的华语文学世界。我尤其期待它能探讨一些“隐秘”的声音——那些或许未被主流文学史充分记录,但却对整个华语文学生态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声音。比如,一些边缘化的文学社群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发出独特的“秘响”的?它们又是如何与其他文学传统进行“交音”的?另外,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同地域的华语文学之间,以及华语文学与其他世界文学之间的对话,是如何进行的?这本书会不会为我们提供一些全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来理解这些复杂而迷人的文学互动?我非常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深入理解华语文学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其不断演进的生命力。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拿到《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集》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充满诗意又极具学术深度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引领我深入理解华语文学复杂脉络的优秀读物。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的一次惊喜。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但从它所蕴含的“秘响”与“交音”这两个意象,我便能感受到作者们试图捕捉的是那些潜藏在文学表面之下、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交织碰撞的独特声音。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那些不那么“主流”的文学现象,或者从新的视角解读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例如,我一直很好奇,在数字时代,网络文学的兴起如何影响了传统意义上的“华语文学”?它是否催生了新的表达方式,又带来了哪些挑战?再者,在全球化浪潮下,海外华语文学又呈现出怎样的特色,它们与大陆、港台文学的交流与互鉴又是如何进行的?《秘响交音》这个名字,似乎预示着它将为我揭示这些隐藏的旋律,并将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文学声音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构成一曲宏大的华语文学交响乐。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们的笔触,去聆听那些“秘响”,感受那些“交音”的魅力。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拿到《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集》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极具学术研究价值。作为一名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能够提供深刻洞见和全新视角的论著总是充满了期待。“秘响”二字,让我联想到那些隐藏在文学作品深处,不那么显而易见但却至关重要的声音和思想。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挖掘一些不常被提及的文学现象,或者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解读经典作品,从而揭示出文学的独特魅力。而“交音”,则点出了本书的另一核心主题——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华语文学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例如,当代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香港文学在观念和技法上的相互借鉴与影响,以及这些互动是如何塑造了整个华语文学的版图。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触及海外华语文学的独特生态,以及它们如何与本土文化发生化学反应。总而言之,《秘响交音》这个书名,为我描绘了一幅关于华语文学丰富多彩、相互交织的图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秘响”,聆听那些“交音”。

评分

**第二段评价:** 《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集》这本书,单从书名来看,就透着一股子神秘和厚重感。我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的读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提供全新观察角度的书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致地阅读这本书的内容,但“秘响”二字就足够引发我的遐想。它仿佛暗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分析,而是要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不那么容易被察觉但却至关重要的文学基因和文化密码。我希望作者们能够通过他们的研究,揭示出华语文学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独特“声音”,以及这些声音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交音”则更加点明了这种跨越界限的交流与融合。在当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理解不同语系文学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例如,乡愁如何在不同地域的华语文学中得到不同的表达?或者,当代的华语作家如何吸收借鉴西方文学的理论和技法,并将其内化为自身创作的养分?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我相信,《秘响交音》这本书,一定会给我带来一场关于华语文学内在逻辑与外在联系的深刻思考。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是一本看起来就非常有分量的论集,书名《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集》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韵味和探索的野心。我是一个喜欢深度阅读,并且乐于接受不同学术观点的读者。虽然我现在还没有机会翻阅书中的具体章节,但“秘响”二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可能被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声音和细节。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挖掘一些不那么为人熟知的作家作品,或者从一个全新的、非传统的角度来解读我们熟悉的经典。而“交音”则暗示了这本书的主旨在于探讨华语文学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碰撞。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例如,当代华语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跨媒介互动,或者港台文学在塑造大陆读者文学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或许,它还会深入研究海外华语移民文学是如何在异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反哺其母体文化的。总而言之,《秘响交音》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它将是一次关于华语文学内部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复杂而深刻对话的承诺。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