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長期追蹤華語語係文學作傢的創作動態,詮釋文字書寫背後的意義指嚮。討論的作者群橫跨中國、颱灣、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其中包括張愛玲、平路、心岱、郝譽翔、蔣韻、餘華、陳大為、李宗舜與黃遠雄等。所涉及的論述有電影、小說、散文與新詩。這些論述,在跨域和跨類間,形成一種無聲的交響,或對話,並以華語組構瞭一個文學的共同想像。
作者簡介
辛金順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拉曼大學中文係。曾獲中國時報新詩首奬、颱北文學奬新詩首奬和散文優選奬、中央日報新詩特優奬、梁實鞦散文特優奬、府城文學新詩首奬、桃城文學新詩首奬、颱中文學新詩奬、全國學生文學奬、颱灣省古典詩詞首奬等;著有詩集:《風起的時候》、《最後的傢園》、《詩圖誌》、《記憶書冊》、《說話》、《在遠方》,散文集:《江山有待》、《一笑人間萬事》、《月光照不迴的路》,博士論文:《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中心》,及主編《時代新書:中國現代小說選讀》等。
序
金順在颱灣就學十九年,大部份的時間都待在中正。可以說,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在中正這片校園中渡過。他的碩士論文以錢鍾書小說主題思想為研究對象,論點彆具創意,見解獨到。他進入博士班,來找我指導,我感到無比光榮。他是那種你一生中纔遇到幾個的學生,集思考、創造、用功於一身,一直都以纔情淩鑠朋輩,著稱於師長。我們分享著對知識的狂熱、對創作的癡心,甚至是對圖書這種物質文化的執迷。他創作的纔情洋溢,早已在馬華文學中樹立他自己的地位;然而他搜集的書近萬本,幾乎是遇書必買,真不在我之下;就連他的閱讀的廣泛,也常常教我自嘆弗如,那便是難能可貴瞭。
我對金順,或在嚮其他朋友提起金順時,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與金順,名為師生,實為益友。他常常陪我散步。記憶裏攤開我們一起走過的時間,比我所有的學生加起來走過的公裏數都要漫長得多。黃昏瞭,我們沿著校園的外環道路撿拾那些追逐著葉影掉落的靄色,直到從我們的掌縫露瞭滿地的靄色一層又一層地沉重瞭,變為夜色,天上人間各自端齣瞭一盞盞的星光與燈光,映著我們與腳步連響的話語,文壇佚事、學界動嚮、閱讀心得。到瞭近來這幾年,他像一隻蠶,不斷吃入愛情的桑葉,做瞭一隻完美的繭把自己縛起來,論文寫不下去,創作也呈停頓,最後失去瞭許許多多的機會,生活簸頓到無以為繼,他嚮我一遍又一遍,重復提起的,是這種存在的睏境,很像是我們在校園裏繞著的圈子。在這時候,金順天性裏超越貨幣價值可估量的性情,尤其讓我感動。盡管褲袋底沒有幾塊錢,他還是搶著飯後付賬。
知識可以討論,感情卻是個彆人生的習題,癡長於金順,我傾聽他如何修行他的感情,除瞭給他若乾長輩應給的頗製式的忠告,隻能祝福他有一日終能獲得正果。如今盡管正果還略有一點距離,他到底寫完瞭論文,通過學位考試,在無數挫摺後,在他的故鄉找到他的學術事業開啓的契機。做為金順的師友,我多麼地高興。金順終於明白他不必去做一隻睏守的蠶,而是一隻可以擁有整片天空的蝴蝶。
博士班期間,金順曾修過我所開授的「女性文學理論與實際」及「現當代文學及其思潮」兩門課。他的想法細膩深刻,總能提齣具有建設性的問題供師友切磋討論,帶動良好的氣氛。課堂報告後來分彆發錶於《中外文學月刊》、《書評雙月刊》及《自由時報‧週日評論》上,依序是下列的這幾篇:〈文本、影像與女性符號的再復製———論張愛玲的小說電影〉、〈女子絮語———論平路《凝脂溫泉》的閨閣敘述〉刊登於《書評》雙月刊、〈女體神話———論郝譽翔〈洗〉中的女性存在話語〉、〈子宮迷圖———心岱《地底人傳奇》的生態書寫論〉,它們成為本書的主軸,在十二篇論述裏佔瞭一半。雖然是男兒身,可能外於女性主義的經驗之談,但金順在女性研究中的錶現,卻令人驚艷。這也許是人類原本即隱含著雌雄同體(Androgyny)的基因,也許是因為糾纏著他的愛情之網,教他更深入地去認知瞭女性特質。因而,我個人以為本書論文係列之白眉,是列在首篇論張愛玲的〈文本、影像與女性符號的再復製〉。在這篇論文裏,金順探討的命題是,當小說被翻編為一部電影、文字退位給影像之轉換過程中,所涉及的「媒介類型內部的權力抗辯、符號的意識對置、敘述的形式解構等等問題。」與一般研究不同的是,金順齣入當代西方文學理論,下筆時卻總能清晰流暢,毫無生難讀之感。
有時候,他的語言保存著詩那樣意象化的思維,如他以「子宮迷圖」喻心岱《地底人傳奇》的生態書寫,下語之棈準、妥貼,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在論平路《凝脂溫泉》「世紀末閨閣,是女性一縷魂魄的歸宿,還是畫屏上的夢囈」,論郝譽翔的〈洗〉裏,在展開女性身體與世界之關係的論述時,他用希臘神話為引喻,一下筆就引人入勝,幾乎能與他所探討的文本比美瞭,請看這一段:
「尼奧貝(Niobe)女兒,在沉寂的時間中凝視著自己裸露的身體時,她內在的世界也由此敞開,並不斷與外在的存有進行瞭一係列對話,使其長久來遮蔽在深黯體內的欲望、心靈與精神得以開顯。」
除瞭探討女性作品,深得個中三昧,麵對的類型更跨越詩、散文、小說,可以看到金順做為一個作者的特殊感情如何裨益他穿越文字或類型的錶層,長驅進入作品之內裏,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看到不同類型創作的跨越與鎔閤,如陳大為的作品是詩的另類散文步法,教人看瞭莞爾一笑。
金順收載於本書的論述,使我們深沉珍惜華語文中的文人傳統。當西方,評論與創作為兩條道路,有時前者對於後者還必須有所掩諱,以免創作者的身分影響瞭評論者的工作,因為個人或社群關係而齣現偏頗的評價,華語文卻一直是以無龍淵之利,何以議斷割的思維使得創作經驗成為論述必要經過的一座橋。從金順這本論集可以看到兩者互為文本如何強化瞭論述的品質,造就其可讀性。
這本書既是金順第一本評論或論述的結集,在金順的生命史上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各篇文章固然在論題的設定、切入的視角、語言的運用、隱喻的綰結等等,各有可觀,在秘音交響處發揮著作者慧心與功力的靈光,但在篇幅上,在討論對象的抉擇上,多少仍有輕的感覺。未來很可能是華語文學界重要的新人,我會期待金順更有係統、更具重量如〈文本、影像與女性符號的再復製〉一文,或甚至更重要的論述齣現。
江寶釵 於颱北文水樓
2012年開春
(序者為國立中正大學颱灣文學所所長)
**第五段評價:** 拿到《秘響交音:華語語係文學論集》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它極具學術研究價值。作為一名對文學理論和文學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對能夠提供深刻洞見和全新視角的論著總是充滿瞭期待。“秘響”二字,讓我聯想到那些隱藏在文學作品深處,不那麼顯而易見但卻至關重要的聲音和思想。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挖掘一些不常被提及的文學現象,或者以一種非常規的方式解讀經典作品,從而揭示齣文學的獨特魅力。而“交音”,則點齣瞭本書的另一核心主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華語文學之間的交流與融閤。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例如,當代中國大陸文學與颱灣、香港文學在觀念和技法上的相互藉鑒與影響,以及這些互動是如何塑造瞭整個華語文學的版圖。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觸及海外華語文學的獨特生態,以及它們如何與本土文化發生化學反應。總而言之,《秘響交音》這個書名,為我描繪瞭一幅關於華語文學豐富多彩、相互交織的圖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尋那些“秘響”,聆聽那些“交音”。
评分**第二段評價:** 《秘響交音:華語語係文學論集》這本書,單從書名來看,就透著一股子神秘和厚重感。我是一個非常注重文學作品的思想性和理論深度的讀者,尤其喜歡那些能夠提供全新觀察角度的書籍。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緻地閱讀這本書的內容,但“秘響”二字就足夠引發我的遐想。它仿佛暗示著,這本書將不僅僅是停留在作品的錶麵分析,而是要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不那麼容易被察覺但卻至關重要的文學基因和文化密碼。我希望作者們能夠通過他們的研究,揭示齣華語文學在不同地域、不同曆史時期所形成的獨特“聲音”,以及這些聲音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激蕩的。“交音”則更加點明瞭這種跨越界限的交流與融閤。在當今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理解不同語係文學之間的對話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例如,鄉愁如何在不同地域的華語文學中得到不同的錶達?或者,當代的華語作傢如何吸收藉鑒西方文學的理論和技法,並將其內化為自身創作的養分?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我相信,《秘響交音》這本書,一定會給我帶來一場關於華語文學內在邏輯與外在聯係的深刻思考。
评分**第三段評價:** 這是一本看起來就非常有分量的論集,書名《秘響交音:華語語係文學論集》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韻味和探索的野心。我是一個喜歡深度閱讀,並且樂於接受不同學術觀點的讀者。雖然我現在還沒有機會翻閱書中的具體章節,但“秘響”二字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文學發展過程中,可能被忽略的、但卻至關重要的聲音和細節。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挖掘一些不那麼為人熟知的作傢作品,或者從一個全新的、非傳統的角度來解讀我們熟悉的經典。而“交音”則暗示瞭這本書的主旨在於探討華語文學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與碰撞。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例如,當代華語詩歌與音樂之間的跨媒介互動,或者港颱文學在塑造大陸讀者文學認知過程中的作用。或許,它還會深入研究海外華語移民文學是如何在異國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並反哺其母體文化的。總而言之,《秘響交音》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它將是一次關於華語文學內部以及與其他文化之間復雜而深刻對話的承諾。我非常期待它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评分**第四段評價:** 光是《秘響交音:華語語係文學論集》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是個對文學背後的文化肌理和曆史脈絡充滿求知欲的讀者,而“秘響”與“交音”這兩個詞,恰恰暗示瞭作者們試圖觸及的是更深層次的、更具穿透力的文學現象。我尚未閱讀這本書的內容,但憑藉直覺,我預感到它會是一部充滿思想火花的作品,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更為廣闊和精微的華語文學世界。我尤其期待它能探討一些“隱秘”的聲音——那些或許未被主流文學史充分記錄,但卻對整個華語文學生態産生過重要影響的聲音。比如,一些邊緣化的文學社群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創作來發齣獨特的“秘響”的?它們又是如何與其他文學傳統進行“交音”的?另外,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同地域的華語文學之間,以及華語文學與其他世界文學之間的對話,是如何進行的?這本書會不會為我們提供一些全新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來理解這些復雜而迷人的文學互動?我非常渴望能夠通過這本書,深入理解華語文學的多元性、復雜性以及其不斷演進的生命力。
评分**第一段評價:** 拿到《秘響交音:華語語係文學論集》這本書,我首先被它那充滿詩意又極具學術深度的書名所吸引。作為一名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引領我深入理解華語文學復雜脈絡的優秀讀物。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給我的一次驚喜。雖然我尚未深入研讀,但從它所蘊含的“秘響”與“交音”這兩個意象,我便能感受到作者們試圖捕捉的是那些潛藏在文學錶麵之下、在不同文化語境中交織碰撞的獨特聲音。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探討那些不那麼“主流”的文學現象,或者從新的視角解讀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例如,我一直很好奇,在數字時代,網絡文學的興起如何影響瞭傳統意義上的“華語文學”?它是否催生瞭新的錶達方式,又帶來瞭哪些挑戰?再者,在全球化浪潮下,海外華語文學又呈現齣怎樣的特色,它們與大陸、港颱文學的交流與互鑒又是如何進行的?《秘響交音》這個名字,似乎預示著它將為我揭示這些隱藏的鏇律,並將不同區域、不同時代的文學聲音巧妙地融匯在一起,構成一麯宏大的華語文學交響樂。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跟隨作者們的筆觸,去聆聽那些“秘響”,感受那些“交音”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