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行健的作品,在字里行间,
看出的两个关键字是:
真诚和纯粹。
2000年高行健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遂引起海内外社群的广泛讨论。法国马赛市2003年为他举办了大型艺术创作活动「高行健年」,法国驻香港及澳门总领事馆和香港中文大学2008年为他举办了《高行健艺术节》,而在授奖的十年之后的2010年,法国文化部为促进全民阅读所举办的《你来读!》为期一週的活动中,更选择以他的长篇小说《灵山》作为推广。高行健的文字创作包括十八部剧作、两部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集与多部论述作品,其文学上的成就斐然自然不在话下,但在其他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更有其独到之处。他不仅是一位国际上备受敬重的全方位艺术家,集小说家、剧作家、戏剧与电影导演、画家与思想家于一身,其生命轨迹与独到的美学见解亦经常受到谈论与瞩目。
本书收录高行健的友人在东西方文化圈对其人与其多样艺术成就的观察与省思,作为读者更进一步理解高行健的美学思想之另一参考。
本书编者 / 知名作家杨炼认为:
「我读高行健的作品,在字里行间,看出的两个关键字是:真诚和纯粹。因为真诚,一个艺术家在生活中只能坦白地面对内心,用自己的感受判断一切观念,不论那观念怎样官方或流行。因为纯粹,一个艺术家不能容忍把作品降低为「工具」,而沦入一种他所反抗的宣传思维。
他的人生、思考和创作,跨越了二十和二十一世纪,要在这个漫长、复杂的历程中做到真诚和纯粹,且自觉实践它们,从而真正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倖存者,标准不是太低、而是太高了!中国犹如一个梦魇,纠缠着我们也纠缠着世界。
他不靠单位,不靠团体,不靠宣传机构,甚至不靠流派、思潮,就一个人,全方位承担一个文化的责任,并且经得住这变幻世界层出不穷的检验。这现象独一无二。在现实中,这是他个人的胜利。但在思想上,又是「人」的胜利、艺术的胜利──真诚和纯粹的胜利。」
编者简介
杨炼(1955─)
中国诗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利西斯奖」评委。祖籍山东,出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回到北京。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之后开始写诗。1978年参加北京之春运动,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闻名,并遭到政治批判。1988年被中国大陆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等创立「倖存者诗歌俱乐部」。1988年去澳大利亚进行学术访问。1989年六四事件时他在纽西兰奥克兰进行访问,参与组织了抗议中共政府的活动。事后他的作品在大陆被禁,开始流亡国外。2012获颁诺尼诺国际文学奖(Nonino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Prize 2012)。目前居住在英国伦敦。
编者序 杨炼
辑一:我见高行健
你带着母语离开你的祖国(马悦然)
高行健:当代世界精神价值创造中的天才异象(刘再复)
「一」以贯之的文学之道(陈迈平)
翻译《灵山》(杜特莱)
世界的尽头──高行健「世界的尽头」画展序言(赖芬帅德)
辑二:谈高行健的文学与剧作
泉石激韵──评高行健的小说(马建)
高行健和现代中国文学(罗多弼)
法国文化部推广全民阅读週:《灵山》在普罗旺斯(杜特莱)
感受取代叙述(哥奈)
高行健「冷剧场「中的跨国精神:对高行健部分剧作的哲学分析(玛扎尼)
辑三:高行健的艺术风景
成于言(杨炼)
高行健:一个自由人普世性的面面观(卡特琳娜)
对高行健的一种解读(威尔德诺)
巴黎克罗德廊.贝尔纳画廊「高行健新作展「序言(夏邦)
高行健的电影(麦卡)
附录:祝贺高行健荣开七秩
高行健荣开七秩(贝岭)
高行健风风雨雨七十年(嵇伟)
高行健在伦敦(老咪)
节目日程及相关报导
代感言:走出二十世纪的阴影(高行健)
高行健作品年表
高行健戏剧与电影创作年表
编者序
杨炼
所有无人 回不去时回到故乡
说出 说不出的恐惧
这是从岸边眺望自己出海之处
2010年一月四日是高行健七十岁生日。这一天,一群旅居海外的中文作家朋友、以及从不同国家专程飞来的译者研究者们,假伦敦大学为他举行庆贺活动。我的发言,以上面那三行诗开始。选择它们,是因为这短短三行里,涵括了当代中文作家从生存到写作的精神里程。第一句浓缩流亡的两个层次:当肉体回不去故乡,精神上却衔接了古往今来一切漂泊者。第二句把握思想和创作的内在动力:面对难以说出的恐惧,必须坚持去说,直到「立言「本身成为言之真意。第三句完成一种综合:我们从现实到文学的四海漂泊,其实是一场不间断的内心之旅。其景象,犹如一个人站在岸边峭崖上,眺望自己乘船出海。那个地平线上的远方不在别处,正在他(她)的自我之内,把每天人生的风云变幻,纳入一个不停拓展的精神纵深。高行健的创作,令这一生命定位历历在目,同时也给当代中文文学指出了一种境界、一个高标。那只鸟,哪里仅仅呻吟无根的苦楚?他的根──我们的根,从来带在飞翔的体内,变被动的漂泊为主动的遨游,尽情尽兴无界无涯,堪称逍遥,堪称幸福!
给一位哪怕深受自己尊敬的作家朋友「祝寿」,总让人略感局促。因为非亲非故,加上大陆背景的影响,别人不说,自己也会觉得这个举动带点「官味儿」。即使为人、为文纯正悠然如高行健,平时畅谈人生创作,一无挂碍,但说到庆生,心中首先泛起一串问号:第一,为什么庆?只因为他是首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果那样,他功已成名已就,何须吾等锦上添花?第二个问题接踵而来:怎么庆?罗列履历评价荣誉?来一番高雅的吹吹打打?倘如此,这「日子」有何与众不同?我们庆祝它,除了对老高一人,有什么更深刻广阔的意义?
同样刺激的提问是:高行健的七十岁生日,确实与众不同。他这七十年,犹如一只小船,钻过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上最污浊血腥的惊涛骇浪。五四一声「全盘西化」,开国人对自身传统草率摒弃之先河。由苏俄输出的「国际共运」,又抢佔历史进化的制高点,把任何独立思考涤荡殆尽。他降生的一九四零年,中日战争的烽烟里,「救国」群情已常常混淆甚或覆盖「救人」的冷静(想想胡适先生关于「主义「和「问题「的微弱唿吁吧)。可历史从不留下反悔的机会。他九岁时,一定也瞪着眼睛,跟在敲锣打鼓的队伍后面庆祝过「建国」。十九岁时,却已经品尝过出身异类和家有「右派」亲属的苦味。二十九岁,「文革」开场时像正剧、高潮中如喜剧、水落石出无非闹剧,一场噩梦已经在书写那部《一个人的圣经》了。八十年代大陆文化反思中,他用《彼岸》向自我深处追问;八九年天安门屠杀发生,他用《逃亡》攥紧人生无路可逃的绝境。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受控的权贵市场经济,迷惑国人也迷惑了世界。一个人得有怎样的定力,才能不为这个词义彻底分裂、且无视自相矛盾的世界所动,而坚持做一个「主动的他者」,拒绝任何意义上的随波逐流?高行健的七十岁,确实值得庆贺。因为他用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证明在当今中国语境下,保持人格的完整、思想的健全是可能的。他这只小船,没在激流中倾覆,在礁石上粉碎,或在安宁中腐朽,有幸运,更因为清醒。正是这自觉,不仅创造了璀璨的文字,更把他整个人生锤炼成一部杰作。由是,2010年一月四日,当朋友们聚集到伦敦,心中真正的庆典是:朝向一种独立思想的礼敬。
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在伦敦举行的,与其说是一次生日庆贺,不如说是一个「思想──艺术项目」:以高行健艺术为贯穿线索、对中国和人类当下处境深刻反思。我不得不说,我在世界上参加过无数文学节、艺术节,但这次活动,是令我最为心动的一次。请想像,华人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七十诞辰,没有中国的官方、没有法国的官方──没有任何官方──出面,就那么几个相识已久的老朋友,在几乎全无经费(除了伦敦「华商报」、独立中文笔会、作家张戎的合计一千来英镑赞助)的情况下,纯粹私人联络,私人出钱出力,「半地下」地把仍在圣诞假期宿醉未醒中的伦敦大学,变成了一个艺术盛会。我们是把它当作一首诗来构思、当作一件作品来精心完成的。从这里馈集的节目资料可以看到:两天的活动,既严肃又绚丽。伦敦大学校长的致辞,关于高行健思想艺术的专业研讨会,朗诵他的最新剧本《夜间行歌》,高行健水墨绘画大萤幕投影展,特别是集中放映三部高行健的电影:《洪荒之后》,《侧影或影子》,《八月雪》(高行健编导、台湾国家剧院演出的纪录片),或许是世界上首次聚焦于他这一类相对不为人知、却同样特立独行的创作。活动的地点,选在伦敦大学的布鲁里涅画廊剧场,连续两天,三百余人的场地座无虚席。观众华洋参半,问答汉英叠加,台上台下一片交流互动。我的感慨也来自这里:谁说这世界不需要思想?恰恰相反,在空话假话一统天下、思想极度匮乏的今天,每个人潜意识里最为饥渴的正是思想。一枝艺术家的笔,只要能探入生命幽邃的痛处,就一定能唤起深藏的激情。伦敦曾经以「难懂「为由谢绝过老高剧本的剧场经理们,真该来这个活动看看,体会感动,也体会一点儿遗憾。
呈献给读者的这本书,就是上述「思想──艺术专案」的一个记录。作为老高七十岁寿贺活动,这是一个小结。而作为在艺术家追问中必须反思自身的中国与世界,这只是一个开端。说到底,高行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当代文化案例。他不仅仅在指点我们,一个中国艺术家的成功之途是什么?相反,他恰恰在告诫,一个艺术家最根本的成功,正在于不追随任何现成的「途径」,无论那来自中国的物质诱惑、还是西方异国情调、「政治正确」的说辞。这本书里的文章作者们,有完全不同的经历和背景,但无论是和老高一样经历过文革又经历过流亡的中文作家、或纯然从艺术角度研究他」。真诚地面对内心,不虚张不矫饰。纯粹地面对艺术,不奉迎不媚俗。艺术的境界,从来是艺术家自觉把自己写至俗世「受不了」的地步,由此获得的孤独,才配得上高贵一词。今天中国的文化生态,就是这样一个「俗世」。但它远比冷战时的意识形态之争严酷,因为口号之外,它更通过全球化的利益贪欲,腐蚀着脆弱的人性。直至把大多数「文学艺术」,也变成空洞现实的无聊装饰。当我们的眼睛滑过那么多诗歌、那么多绘画、那么多「艺术」,心底却冒出一句「可有可无」的评价,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今天诗歌存在的理由?事实很简单,比可见的经济危机可怕得多的,是渗透世间人心的思想危机。利益硬通货,在「共产党」和资本主义间畅行无阻时,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只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坚持一种个人的美学反抗。不过,可别把这理解为顾影自怜。此一举,其实是找回了一个精神血缘,远衔屈原、杜甫,近接卡夫卡、乔伊丝,并和五十年代蓬勃于台湾的第一次中文大规模流亡文学一脉相承。一件件作品中,只见人性之高洁、诗歌之超越,而何哀之有?
真诚和纯粹,换个古典的说法,就是「修身」。每一个人,经由生命和作品的本质合一,持续赋予中文传统以高度创造性。高行健以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激起这长河中一朵璀璨的浪花。朋友们为他举行的贺寿活动,在热切肯定他所秉持的精神原则。现在,这本书出版,则是以另一个形式,让这次思想和艺术的庆典,在读者中延伸。此书最后截稿之际,高行健发来他今年赴台访问的演讲大纲,题为《走出二十世纪的阴影》。他开宗明义,指出这些思考,既源于文学,又远不止于文学。而是通过对「深度」的追求,重建人和文的根本联系。「从二十世纪的阴影走出来,回到人和人性。」一语破的,他反思的是包含中国在内的一条历史弯路:强迫人屈从某些大而空的观念,经由切断人性活生生的感受,而终于彻底取消了人。这解释了站在二十世纪的终点,我们亲见的人性和文化的满目贫瘠。也因此,壮哉「走出阴影」!他这篇归纳一生思考的大纲,堪称一篇最佳的「生日感言」,给朋友们一个热情的回答。他证实了自己的话:「认识再认识,永无止境」。这正是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文化的生命本义。再一次,我想到他那首诗《逍遥如鸟》。茫茫天际,外在更内在,他说:「往昔的重负 / 一旦解除 / 自由便无所不在」。是的,正是这个词:自由。浩浩七十年,云烟掠过。心存此念,则永远「仅仅是只鸟 / 迎风即起 / 率性而飞」。这样的人,苍老乎?青春乎?郁郁葱葱,下临无地──
何其心熟乃尔!这不就是当代版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于伦敦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刻反思,并对我的世界观产生积极影响的书籍情有独钟。我曾经阅读过不少关于哲学、文学和心理学的书籍,它们在不同层面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挑战我固有观念,让我跳出舒适区,去思考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问题的作品。有时候,一本好书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想法,也能让我看到自己身上还有哪些不足。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遇见一些新的思想火花,一些能够激荡我内心,让我对生活、对自我产生新的感悟。我渴望通过阅读,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盈和辽阔。我相信,每一次深刻的阅读体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都是一次向更美好自我的迈进。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洞察人性、展现个体精神困境与挣扎的作品抱有浓厚兴趣。我所阅读过的许多书籍,都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生命中的孤独、疏离以及对自由的追寻。我曾沉醉于那些描绘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寻找自我价值的故事。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命运而感同身受,他们的困境仿佛也是我内心深处的影子,而他们的抗争,则给予了我莫大的鼓舞。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人物微妙心理变化,并将其与宏大的社会背景巧妙结合的作品。那种在平静叙述中蕴含的强大力量,往往比直白的呐喊更能打动人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个体生命力如何在复杂现实中绽放的描写,那些不屈服、不放弃的精神,才是真正能照亮人生的星辰。我渴望在文字中找到共鸣,找到一种能够与我的思考产生碰撞,并最终升华我理解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充满意境,一眼就能吸引住我。那只舒展翅膀的鸟,仿佛挣脱了束缚,自由地翱翔在蓝天之上,让我立刻联想到了“逍遥”二字的深邃含义。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写照,一种对生命状态的向往。包装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触感温润,让人在翻阅前就能感受到一种对读者的尊重。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触及灵魂、引发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外部呈现,恰恰传递了这种信息。它没有花哨的宣传语,没有浮夸的排版,只是用最纯粹的艺术语言,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视觉入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优美的封面之下,隐藏着怎样的文字世界,是否能如同这只鸟一般,带我飞向更广阔的心灵疆域。我喜欢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它让我想起一些经典著作,那种历久弥新的美感,总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本书的装帧,无疑是成功的,它成功地在无数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道风景线,也为我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注入了更多的期待和神秘感。
评分说实话,我最近有些迷茫,总觉得在日常的琐碎事务中,自己的思绪被缠绕得越来越紧,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出口。我尝试过很多方法来放松和调整,但效果都不太明显。我总是在想,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让我暂时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找到那种久违的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我曾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看到过对“逍遥”的描绘,那是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境界,是我一直以来向往却难以企及的状态。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找到一些启发,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和实践这种“逍遥”之道的途径。我想要的那种感觉,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更加积极、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让我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一份淡然和清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这样的视角,让我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的天空。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捕捉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变迁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我曾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看到了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交织的壮阔图景,那些在变革年代中挣扎、选择、前进的人物,总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喜欢那些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却能在其中找到人性光辉的作品。我渴望通过阅读,更深入地理解我所处的时代,理解那些构成我们社会肌理的复杂力量。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看到作者对时代趋势的敏锐捕捉,以及他对个体在其中扮演角色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叙事,更能将个体经验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连接起来,提供一种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我相信,对时代的理解,是理解个体生存状态的关键,也是找到未来方向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