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评论》为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之机关学术刊物,创刊于一九九三年,专门刊载以中文撰写之英美文学研究论文,且于二○○三年入选国科会人文处「外文学门专业学术期刊评比排序」第一级期刊名单。
本期专刊集结英美文学的故事、历史灾难的故事、日常生活的故事、全球流动的故事,在故事中演绎共同的人性、集体的创伤与共同的命运,并见证生命的精采与韧性以及人类记忆的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
中华民国英美文学学会
该学会创立于一九九一年一月,发起人为已故朱立民教授。在一九八○年代初,朱教授即发起全国各校外国语文学系(含英国语文学系与西洋语文学系)系主任联谊会,各系主任每年不定期聚会,交换课程改革意见与分享教学经验,并促成自一九八六年起每年(有时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英美文学研讨会。到了一九八九年,为了凝聚学界力量与推广英美文学研究,同时避免研究范畴过于偏向美国文学,而导致对英国文学的关注失衡与研究人才断层,朱教授开始推动成立英美文学学会,作为国内学者互相切磋及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
学会成立之后,主要工作在筹办英美文学研讨会(由各校英∕外文系轮流承办),筹划《英美文学评论》出版事宜,此期刊从不定期出刊推到每年定期出版两期。学会网址为 hermes.hrc.ntu.edu.tw/eala/
我一直对文学中的“他者”叙事很感兴趣,而这期评论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其中有几篇文章聚焦于少数族裔作家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讲述他们的经历,以及如何挑战主流叙事的刻板印象。我读到一篇关于后殖民时期非洲小说中关于身份认同迷失与重塑的讨论,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本细节,分析了人物的内心独白、象征意象的运用,以及叙事视角的变化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呈现出复杂而多层次的个体困境。这种深入的文本解读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评分我一直认为,文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而“创伤”正是人类经验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这本评论集正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通过对一系列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揭示了创伤是如何渗透到个体生命和社会肌理之中,又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得到表达和反思。我尤其欣赏其中一篇关于身体创伤的分析,作者深入探讨了作家们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来描绘身体的疼痛、变形以及由此引发的身份危机,这种对身体经验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文学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感到惊叹。
评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英美文学评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能够窥见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尤其是关于“创伤”这一概念的跨学科探讨。我发现,文学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智识的探索。文章中的分析常常引申到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哲学层面,展现了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比如,有一篇文章探讨了抑郁症在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呈现,作者分析了作家们如何运用象征、隐喻以及非线性叙事来表达那种难以名状的内心痛苦,让我对文学的表达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创伤与文学书写”这个主题本身就极具张力,而这本评论集在这方面无疑做得非常出色。我被其中几篇关于特定历史事件(比如大屠杀、奴隶制)如何被文学反复书写和重塑的文章所吸引。作者们不仅仅是在梳理文献,更是在探究文学如何成为一种“记忆的容器”,以及在面对无法言说的巨大痛苦时,作家们是如何通过虚构的力量来赋予这些经历以意义,并试图找到与过去和解的可能。我读到一篇关于当代美国小说中关于童年创伤的探讨,文章分析了儿童视角下的叙事,以及这种视角如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评分这本《英美文学评论》的第20期,以“创伤与文学书写”为主题,真的给了我很多触动。翻开目录,就看到了不少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们的文章深入浅出地探讨了那些在文学作品中被反复提及,又难以真正理解的痛苦与挣扎。我尤其对其中一篇关于二战时期女性作家如何处理战争创伤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她们在叙事策略、语言运用以及人物塑造上所展现出的独特艺术手法,试图揭示文学如何在承载个体痛苦的同时,也构建了集体记忆和疗愈的可能性。这种分析角度非常新颖,让我看到了文学作为一种记录和反思历史的强大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