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代是一个华丽同时黑暗的时代,是战争前都市文明攀上巅峰的时刻,左翼思潮的赤色旋风也同时席卷世界。「左翼都市小说」正是在三○年代特殊时空背景下的独特文学类型,过去往往被纳入左翼文学的脉络内。依据往昔的研究方法,「都市」被视为扁平的符号,万恶的渊薮,却因而忽略了「都市」可能存在的立体形象与深层意涵。目前学术界研究海派、现代派、新感觉派都市小说的论文与专书种类繁多,但研究「左翼都市小说」的论文相对不足,在深度与广度上尚有开展的空间。本文以文学史中左翼文学的发展为纵轴,以都市对左翼小说的影响为横切面,结合两者,观察三○年代引领时代风潮的都市文化与左翼文学彼此相互勾连与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
作者简介
蒋兴立
辅仁大学中文所博士。曾担任广告文案、时尚杂志编辑,就读师大国文所硕士专班时接触教育工作,现为中原大学、辅仁大学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序∕何寄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左翼文学思潮中的都市小说
第一节 中国左翼文学的发轫与递嬗
第二节 摩登上海与革命文学
第三节 左翼都市小说综论
第三章 浪漫的革命恋歌
第一节 从五四浪漫主义到革命恋爱小说
第二节 丁玲都市小说中的情爱观移易
第三节 「革命」「爱情」的幻灭与重生
第四节 都市小康阶级的恋爱与革命
第四章 左翼都市小说中的群我观与叙事转向
第一节 左翼都市文学的群我观
第二节 茅盾《子夜》都市群像书写之析论
第三节 左翼知识分子与都市下层市民的群我关系
第五章 文本中的城乡关系与新中国想像
第一节 左翼文学与都市小说中的上海时空
第二节 左翼都市小说对上海现代性的反思
第三节 左翼都市小说中的革命新中国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马尔罗《人的境遇》
参考书目
序
何寄澎
兴立热爱现当代文学,硕士班阶段以李碧华小说为研究主题,即已展露出聪慧敏捷的才情,出手不凡,颇具个人看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益自有主见,当她来找我担任指导教授时,即已明确表达其对于「都市小说」研究的兴趣,我以为一九三○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至关重要的年代,都市小说在此阶段也在激进的革命与颓靡的氛围之间,展现出风格纷繁的色调。几经讨论,兴立乃决定锁定「左翼都市小说」为论文主轴,观其研究热忱及才智,我亦深信兴立对此论题必能有所掌握。
论文的选题果然获得不少赞赏,几位口考委员对此一致表示嘉许,主要原因是目前关于一九三○年代都市小说的研究,论者多将目光集中于海派、新感觉派、现代派等,至于左翼都市小说,台湾学界的相关讨论与研究严重不足,大陆学界则多将其置于左翼文学的政治脉络里,都市不过成为扁平符号的呈现。兴立颇具企图心,她不以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为满足,冀图挖掘出左翼小说中「都市」可能存在的立体形象与深层意涵,但她亦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站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扎实的基础与展望的高度。兴立治学认真而严谨,她广泛蒐集、涉猎相关资料,对于文献乃能充分掌握,此点由论文中取材之丰富自可窥见。而其文笔之优美畅达更不待言,此在一般学术论文中尤属难得,亦使本书之可读性大大提高。
当然,观点的提出仍是决定此书是否具备学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兴立由左翼文学的发韧与递嬗,以及上海地理空间的特殊性展开论述,首先带出左翼都市小说的概念,而后分别选取蒋光慈、丁玲、茅盾、张天翼四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蒋光慈为「革命加恋爱」类型小说创作的鼻祖;丁玲作品里所呈现都市女性对于革命与恋爱的看法,与蒋光慈在性别及个性差异上,恰能形成有趣的对照;至于茅盾作品的「矛盾」性、张天翼对于都市小资产阶级的嘲讽等,在展现个人独特风格之外,亦难免沾染上时代色彩。此四家在左翼都市小说的创作方面,深具代表性,而兴立对作家作品进行细部的梳理,在文本解读及诠释方面亦相当精准,整体的架构堪称平稳而完整。
于此之外,本书更以三章的篇幅进行革命╱恋爱、群╱我、城╱乡之间的思辩与讨论。虽然前人对上述诸面向亦曾分别有所研究,但兴立融汇诸家观点,由文本出发,并经由这些角度的切入,更进一步检讨左翼都市小说大众化、通俗化策略书写的成败,现代性与欲望解放的问题,以及空间在左翼都市小说中的表现等,同时拉出左翼都市小说与海派、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之间的比较轴,行文中时见个人观点的发挥,读者自可在阅读中见其敏慧及洞识。吕正惠教授于口试场中便曾特别指出,作者能够注意到马尔罗,并对其《人的境遇》一书进行述评,洵为难得,举此一端,自可见其慧眼与慧心。在相关议题的讨论里,全书对于左翼都市小说所提出的观察,亦相当值得肯定。
经由兴立的耙梳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一九三○年代左翼文人在小说中所展现的「新中国」想像,与日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较,其实并不相符合,由此亦可进一步检讨左翼思想的侷限性。兴立对此议题的批判力道虽稍嫌不足,但我相信目前关于左翼都市小说的研究,她所进行的讨论已达相当高度,在学术研究的漫长路途上,兴立也已踏出扎实的步履,衷心期望她再接再厉,善加发挥其学术能量,俾日后于学界不断发热、发光。
我对历史的兴趣,更多的是对“人”和“事”的关注,而非冰冷的年代划分。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宝库,那里有穿着西装的绅士,也有穿着长衫的小市民;有金碧辉煌的舞厅,也有昏暗潮湿的里弄。而“左翼”这个词,在我看来,代表着一种对社会不公的敏锐洞察和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都市小说”则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了城市生活本身,那些具体的场景、人物关系、生活细节。《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说论》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了我想要探索的核心——左翼思想如何在上海这座特殊的都市土壤中,通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生根发芽,并最终绽放出独特的光芒。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解析,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上海的哪些方面最容易引起左翼作家的关注?他们又是如何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的?我尤其想知道,这些“都市小说”是否也像当时的电影一样,既有浪漫的笔触,也有尖锐的批判?它们是否也如同老上海的唱片一样,既能让人沉醉于时代的旋律,又能从中听到压抑的低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我领略那个时代上海的独特魅力,以及左翼文学所承载的深刻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像是一种知识的沉甸甸的分量。我从事的行业,虽然和文学研究不直接相关,但对历史和文化总是有着一种天然的敏感。我一直觉得,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镜子。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我脑海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意象,既有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也有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而“左翼”这个标签,更是充满了政治意味和社会批判色彩。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左翼作家们是如何在上海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里,用他们的笔触去捕捉和反映时代的脉搏的。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都市小说论”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不只是一味地梳理理论,更会深入到具体的作品中去。我猜测,作者会分析这些小说是如何描绘上海的城市景观,比如那些高耸的洋楼、拥挤的弄堂、黄浦江上的船只,以及这些景观背后隐藏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我期待看到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精彩解读,比如鲁迅、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在上海的背景下,他们的左翼文学是如何展现上海的独特气质和时代精神的。这本书能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文化思潮以及文学创作有一个更深入、更细致的理解,是我最看重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讲究,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搭配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瞬间就把人拉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我原本是对左翼文学不怎么了解的,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印象,总觉得那是些沉重、过于说教的东西。但这本书的标题,“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说论”,“都市小说”这几个字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对上海这个城市的变迁、它的摩登与烟火气、它的繁华与阴影都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个时代的上海,一定孕育了无数精彩的故事,而左翼文学,作为那个时代一股重要的思想潮流,必然在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帮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不同于以往认知的上海,一个在思想浪潮冲击下,既有反抗也有挣扎,既有理想也有现实的上海。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大时代的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思想影响,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思想的。那些“左翼都市小说”究竟写了些什么?是怎样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是否也像当时的爵士乐一样,带着一丝颓靡的浪漫,又或者像老上海的旗袍,展现着复杂而迷人的风情?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惊喜,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学和历史有一个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阅读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而“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说论”这个书名,无疑精准地指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探索的方向。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我心中是一个充满矛盾和魅力的集合体,既有西风东渐带来的摩登与洋气,也有底层社会的挣扎与呐喊。而“左翼”二字,则代表着一种深刻的社会关怀和思想变革的呼唤。我特别好奇,在那个喧嚣而动荡的都市背景下,左翼文学是如何生根发芽,又是如何通过“都市小说”的形式,将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命运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被左翼思想浸润过的上海故事,去感受那些故事里的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浮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抗争与妥协。我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剖析,那些作品是如何巧妙地运用上海这座城市的地理空间、社会阶层、文化符号来承载左翼的理念,又是否如我所想象的那般,在描绘繁华的同时,也揭示了隐藏在光鲜亮丽之下的阴影。这本书能否让我对那个时代上海的社会生态、文化景观以及文学创作有一个更深刻、更具象的认识,是我对它最大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学术门槛。但“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说”这几个关键词,却在我心中激起了不少涟漪。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上海有着浓厚的兴趣,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老电影里那些穿旗袍、喝咖啡、跳舞的场景,但同时,我也知道那个时代并非只有光鲜亮丽,更有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左翼文学,在我看来,就是那个时代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以现实为基石,以批判为锋芒,试图去揭示社会深层的病灶。我特别好奇,当这股左翼思潮与上海这座独特的都市相结合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都市小说”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对城市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那些街道、建筑、人群、声音,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气息,都能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分析,当时的左翼作家是如何将上海这座大都市作为他们创作的舞台,又是如何通过描绘城市中的人物和故事,来体现他们的左翼思想和人文关怀。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深刻的分析,并且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上海的活力与挣扎,以及左翼文学的独特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