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的第一个星期四之前,世界各地都会有很多人在猜着同样的「谜」: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会是谁?阿摩司‧奥兹、钦努阿‧阿契贝、阿多尼斯,还是科马克‧麦卡钖?抑或是村上春树、玛格丽特‧爱特伍、莱斯‧穆瑞,还是中国的北岛?
国际上着名的博彩机构也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开列名单,大开盘口,供人们下单投注。而每当结果公佈出来,又往往会让人们跌破眼镜:这回又爆冷门了!一位人们平时关注不多但作品又很独特的名字会在一夜之间传遍全球。
本书介绍了一百一十多位在世界文坛上名声卓着的作家生平、着作、获奖、中文译本等概况,这些卓越的作家极有可能是下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谓一书在手,全球顶级作家了然于胸。
编译者简介
路鹃
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传播学博士,参编《中国经济新闻史》等,着有《媒介经济报导之讼》等。
曹亚瑟
文化史研究者,媒体从业者,着有《白开水集》、《烟花春梦——金瓶梅中的爱与性》等。
代序:我们为什么需要诺贝尔文学奖? (云也退)
导论 诺贝尔文学奖:盛名、争议与遗憾
近10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以姓氏字母为序)
A
Achebe, Chinua 【尼日利亚】钦努阿‧阿契贝,小说家、诗人、评论家
Adonis 【叙利亚/黎巴嫩】阿多尼斯,诗人
Albee, Edward 【美国】爱德华‧阿尔比,剧作家
Aleksaskis, Vassilis 【希腊】瓦西里‧阿列克札基斯,希腊语法语双语小说家
Al-Koni, Ibrahim 【利比亚】易卜拉欣‧阿尔库尼,小说家
Allende, Isabel 【智利】伊莎贝尔‧阿连德,小说家
Al-Qasim, Samih 【以色列】塞米‧阿尔卡希姆,诗人
Angelou, Maya【美国】玛雅‧安吉罗,小说家、诗人
Antunes, Antonio Lobo 【葡萄牙】安东尼奥‧罗伯‧安图内斯,小说家
Ashbery, John 【美国】约翰‧阿什贝利,诗人
Askildsen, Kjell 【挪威】谢尔‧埃里克森,小说家
Atwood, Margaret 【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家、诗人、评论家
Auster, Paul 【美国】保罗‧奥斯特,小说家、剧作家
B
Belben, Rosalind【英国】罗莎琳德‧贝尔本,小说家
Banville, John 【爱尔兰】约翰‧班维尔,小说家、剧作家
Barnes, Julian 【英国】朱利安‧巴恩斯,小说家
Bly, Robert【美国】罗伯特‧勃莱,诗人
Bei, Dao 【中国】北岛,诗人
Bonnefoy, Yves 【法国】伊夫‧博纳富瓦,诗人、评论家
Byatt, A.S.【英国】A.S.拜厄特,小说家、评论家
C
Carey, Peter 【澳大利亚】彼得‧凯里,小说家
Cardinal, Ernesto【尼加拉瓜】埃内斯托‧卡德纳尔,诗人
Carson, Anne 【加拿大】安妮‧卡森,诗人
Cartarescu, Mircea【罗马尼亚】米尔恰‧卡塔雷斯库,诗人、小说家
Conde, Maryse 【瓜德罗普岛】玛丽斯‧孔德,小说家
D
DeLillo, Don【美国】唐‧德里罗,小说家
Del Paso, Fernando 【墨西哥】费尔南多‧德尔帕索,小说家
Devi, Mahasweta 【印度】玛哈丝维塔‧黛维,小说家、社会活动家
Djebar, Assia 【阿尔及利亚】阿西娅‧杰巴尔,小说家、历史学家
Doctorow, E.L.【美国】E.L.多克特罗,小说家
Dylan, Bob 【美国】鲍勃‧狄伦,词作家、摇滚歌手
E
Eco, Umberto 【义大利】翁贝托‧艾柯,学者、小说家
Esterhazy, Peter 【匈牙利】艾斯特哈兹‧彼得,小说家
F
Farah, Nuruddin 【索马里】努鲁丁‧法拉赫,小说家
Fosse, Jon 【挪威】乔恩‧弗斯,小说家、剧作家
Fuentes, Carlos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小说家
G
Galeano, Eduardo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记者、小说家
Gass, William H. 【美国】威廉‧盖斯,小说家
Gelman, Juan 【阿根廷】胡安‧吉尔曼,诗人
Gluck, Louise 【美国】露易丝‧格丽克,诗人
Goytisolo, Juan 【西班牙】胡安‧戈伊狄索洛,小说家、诗人
Goytisolo, Luis 【西班牙】路易士‧戈伊狄索洛,小说家
Gordon, Mary 【美国】玛丽‧戈登,小说家
Grossman, David 【以色列】大卫‧格罗斯曼,小说家
H
Handke, Peter【奥地利】彼得‧汉德克,剧作家
Hart, Kevin 【澳大利亚】凯文‧哈特,诗人、神学家
I
Ishiguro, Kazuo 【英国】石黑一雄,小说家
J
Jelloun, Tahar Ben 【摩洛哥】塔哈尔‧本‧杰伦,小说家
Jose, F. Sionil 【菲律宾】弗朗西斯科‧荷塞,小说家
K
Kadare, Ismail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小说家、诗人
Kalo, Shlomo【以色列】什洛莫‧凯洛,小说家、诗人
Keneally, Thomas 【澳大利亚】托马斯‧肯尼利,小说家、剧作家
Khoury, Elias【黎巴嫩】埃利亚斯‧扈利,小说家、剧作家
Kilpi, Eeva 【芬兰】伊娃‧基尔皮,小说家、诗人
Klima, Ivan 【捷克】伊凡‧克里玛,小说家、剧作家
Ko, Un 【韩国】高银,诗人
Kundera, Milan【捷克/法国】米兰‧昆德拉,小说家
L
Le Carre, John 【英国】约翰‧勒卡雷,小说家
Littell, Jonathan 【美国/法国】乔纳森‧利特尔,小说家
M
Maalouf, Amin 【黎巴嫩/法国】阿明‧马卢夫,小说家、剧作家
Magris, Claudio【义大利】克劳迪奥‧马格利斯,小说家、评论家
Malouf, David 【澳大利亚】大卫‧马娄夫,小说家、诗人
Manea, Norman 【罗马尼亚】诺曼‧马内阿,小说家
Marias, Javier 【西班牙】哈威尔‧马里亚斯,小说家
Marse, Juan 【西班牙】胡安‧马尔塞,小说家
McCarthy, Cormac 【美国】科马克‧麦卡钖,小说家、剧作家
McEwan, Ian 【英国】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家、剧作家
Modiano, Patrick 【法国】帕特立克‧莫迪亚诺,小说家
Munro, Alice【加拿大】艾丽丝‧门罗,小说家
Murakami, Haruki 【日本】村上春树,小说家
Murnane, Geraid 【澳大利亚】杰拉德‧莫耐恩,小说家
Murray, Les 【澳大利亚】莱斯‧穆瑞,诗人
N
Nadas, Peter 【匈牙利】纳达斯‧彼得,小说家、剧作家
Nooteboom, Cees 【荷兰】赛斯‧诺特博姆,小说家
O
Oates, Joyce Carol 【美国】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家
Okri, Ben 【尼日利亚】本‧奥克瑞,小说家
Ondaatje, Michael 【斯里兰卡/加拿大】迈克尔‧翁达杰,诗人、小说家
Oz, Amos【以色列】阿摩司‧奥兹,小说家
P
Pelevin, Victor 【俄罗斯】维克多‧佩列文,小说家
Petterson, Per 【挪威】佩尔‧派特森,小说家
Piercym, Marge 【美国】玛吉‧皮尔姬,小说家、诗人
Pynchon, Thomas 【美国】托马斯‧品钦,小说家
R
Rahimi, Atiq 【阿富汗/法国】阿提克‧拉希米,小说家
Roth, Philip 【美国】菲利普‧罗斯,小说家
Rushdie, Salman 【英国】萨尔曼‧拉什迪,小说家
S
Satchidanandan, K. 【印度】K.萨确德念顿,诗人
Sereny, Gitta【英国】姬达‧瑟维尼,传记作家、历史学家
Strauss, Botho 【德国】博托‧施特劳斯,剧作家、小说家
Swift, Graham 【英国】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家
T
Tabucchi, Antonio 【义大利】安东尼奥‧塔布其,小说家、学者
Thiong'o, Ngugi wa 【肯尼亚】恩古吉‧瓦‧提安哥,小说家、剧作家
Toibin, Colm【爱尔兰】科尔姆‧托宾,小说家
Tournier, Michel【法国】米歇尔‧图尔尼埃,小说家
Trevor, William 【爱尔兰】威廉‧特雷弗,小说家、剧作家
V
Vidal, Gore 【美国】戈尔‧维达尔,小说家、剧作家、政论家
W
Walser, Martin 【德国】马丁‧瓦尔泽,小说家、剧作家
Y
Yehoshua, A.B. 【以色列】亚伯拉罕‧耶霍舒亚,小说家
Yevtushenko, Yevgeny 【俄罗斯】叶甫根尼‧叶夫图申科,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Z
Zagajewski, Adam 【波兰】亚当‧札加耶夫斯基,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近年去世的部分候选人(以姓氏字母为序)
Akhmadulina, Bella 【俄罗斯】贝拉‧阿赫玛杜琳娜,诗人
Bainbridge, Beryl 【英国】博伊尔‧本布里奇,小说家
Christensen, Inger 【丹麦】英格尔‧克里斯滕森,诗人、小说家
Claus, Hugo 【比利时】雨果‧克劳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
Druzhnikov, Yuri 【俄罗斯】尤里‧德鲁日尼科夫,小说家
Havel, Vaclav 【捷克】瓦茨拉夫‧哈威尔,剧作家
Infante, Guillermo Cabrera 【古巴】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凡特,小说家
Kapuscinski, Ryszard 【波兰】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小说家、记者
Kross, Jaan 【爱沙尼亚】扬‧克罗斯,诗人、小说家
Lustig, Arnost 【捷克】阿努斯特‧卢斯蒂格,小说家、剧作家
Mulisch, Harry 【荷兰】哈里‧穆里施,小说
Updike, John 【美国】约翰‧厄普代克,小说家、诗人、评论家
Wolf, Christa 【德国】克里斯塔‧沃尔夫,小说家、评论家
附录一: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录(1901~2011)
附录二:瑞典学院院士的18把椅子
附录三:图片资料来源
后记
序
我们为什么需要诺贝尔文学奖?
2004年底的一天,我正在中国社科院的一间大会议室里坐着,一位我尊敬的先生附耳过来,低低地说了五个字:「桑塔格死了。」
会议室里坐着不少学者和研究员,他们正在谈论另一个女人: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诺贝尔文学奖新科得主。《钢琴教师》中译本也刚刚火线出版。译者宁瑛老师兴致盎然地谈着她翻译这本书的体会。叶廷芳老师,马文韬先生,德语界的达人都在,世界文学界原来从未放弃过对世界文学的关心。可是,我有一种感觉,我们就像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群泥人族男女,坐在一间快要废弃了的树屋里为一支名叫拜仁慕尼克的德国足球俱乐部队吶喊助威。
一个奥地利女文人出名了,另一个已经很出名的美国女文人去世了,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群瑞典人作出的一个决定,被一群中国人沸反盈天地研讨着。社科院外文所聚集了中国最纯良的一个文化人群体,他们抱着最大的善意去揣度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颁给这个而不是那个作家,总是首先从作品价值方面去分析获奖者的表率力量。不过在民间,这个奖激发出来的分析评论,可以涉及冷战遗产、区域冲突、多元文化、社会平权、贸易全球化和反垄断、国际财团的利益纠葛以及环境保护,一个刚拿到公务员考试教材的大四学生,如能梳理清这些,便可一跃而入公共知识分子的行列。文学,我一向认为,是一个人涉水公共思考的捷径,而诺奖则是讨论文学的捷径;七年来,苏珊.桑塔格,以及约翰.厄普戴克、诺曼.梅勒、卡普钦斯基、哈里.穆利施等等,他们每一个人在离世后,都被(可能是很恶俗地)放到诺奖的天平上去称量,论者们一次次套用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说:成功意味着十分之一的灵感,外加十分之九的健康。
很多人至今仍然心怀遗憾,希望领到1901年诺奖的人是托翁(「他用西伯利亚莽原般辽阔的爱写下的史诗性文学作品,丰富了世人对苦难和人类前景的认知」),而不是那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法兰西学院院士。比昂松的名字出现在获奖者榜单里也是个错误,他1903年拿到的支票,最好直接背书转让给他的挪威同胞易卜生。1907年,更该获奖的是约瑟夫.康拉德,而不是更年轻、也更顽固的殖民主义者吉卜林。此外,还有人记得1912年拿奖的那位据说是德意志一代文豪的格哈德.豪普特曼吗?又有谁会想念1904年的得主、西班牙戏剧家埃切加赖?彭托皮丹是谁?吉勒鲁普又是谁?1915年的罗曼.罗兰,法国人心目中常年处于二流偏下,也就是都德的级别。1909年,生命哲学家鲁道夫.奥伊肯,因为「对真理的热切追求、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云云获奖,可那时,生命哲学真正的奠基人、奥伊肯的同胞威廉.狄尔泰还活得好好的呢。
我们只能把这些昏聩的行为理解为一种试错。人类理性是有限的,诺贝尔先生本人不是还炸死了兄弟、炸残了老爹?他们不完整的遗体滋润了科技的沃土,那些侥倖忝列「伟人」的人,则帮助人们调整心态,认清了一个奖无完奖的现实。经过一个世纪的试错,评委们在品位、深度和胆量上已有长足的精进,例如,1909年塞尔玛.拉格洛夫得到的评语满够得上一篇小学生作文:「因为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像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到了2004年,耶利内克的获奖理由出现了「musical flow of voices and counter-voices」一语,让各媒体的新闻工作者绞尽脑汁,产生了多达二十余种译法。
虽然托翁没能在斯德哥尔摩朗读他的《天国在你们心中》,但是早期的评委们似乎是相信,最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应该尝试把涉及人世的终极问题一网打尽的,否则,拉格洛夫们不会领到那些大词,老派的现实主义作家,例如罗曼.罗兰、法朗士,也不会得奖。这种信念,到文学的专业化、学科化渐成事实,活跃的批评业把小说、诗歌、戏剧还原为解剖台下的文本,甚至文字及意义都一拍两散的时候,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每个严肃作家都与普世理想发生关联,好比每一个拿着酒店门卡的客人,都能从自己的客房走进琴声悠荡的大堂里。
包括外文所的那些贤达在内,我们之所以依然如此关心诺贝尔文学奖,关心得了奖的、没得奖的和再也不可能得奖的,是因为我们很难割舍对完美的念想,总盼着文学能做些天大的好事-----攘外也可,安内也可,即使不能抵抗该死的通胀,至少帮着读者练出一根抗通胀的神经。是的,瑞典人站在我们这边。新世纪以来,很多人学会了一种名叫「认真你就输了」的养生之道,但诺贝尔文学奖却保持了足够的矜持:2002年的凯尔泰兹、2003年的库切、2007年的莱辛和2009年的荷塔.慕勒,这些人获奖,都证明评委们须臾不敢忘忧,他们肃穆的灵魂还在20世纪的烂摊子里沉吟。
在路鹃、曹亚瑟苦心编译的这本书里,我看见了几个常年热门,但获奖可能一直不大的名字:阿摩司.奥兹,当世最知名的以色列作家,他的小说对诺奖来说太温情,太通俗易懂,选他得奖,不能反映评委们的慧眼识珠;米兰.昆德拉,走红过早,要想得奖,就必须有巴尔加斯.略萨的耐心和多丽丝.莱辛的体质;玛格丽特.爱特伍,上厕所都在写字的大才女,拿奖拿到手软,得不到诺奖,只皆因聪明风趣尽显于外,活得太滋润。有意无意地,诺奖评委们看好那些低调而有大悲悯的人,脑子里总有点什么想不明白,故而使着拙劲逆流而动。荷塔.慕勒是如此,勒克雷齐奥也是如此,他们可以效法道家乘桴浮于海,但是一定要保持「哀矜勿喜」的儒家戒惧。
託诺奖的福,有成就的严肃作家每年得到了一次被下注的机会。九、十月间,博彩公司把盘口推上网站首页,两眼通红的书商去庙里烧香,大众媒体再一次翻开旧帐,把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纳博科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康拉德、鲁迅的台卡一个个丢到我们面前,无数个声音高叫着:「我早就不相信诺奖了!我再也不相信诺奖了!」可是,到了辛亥革命周年纪念日前夕,全世界总会有那么一个作家,被宣佈为一笔100多万美金鉅款的主人。随后,不管这个人是当晚就召开新闻通气,举行豪华游艇派对,还是像耶利内克那样杜门不出,抵御金钱的腐蚀,全世界有心智的读者,都会开始研习他∕她到那一刻为止的人生,他∕她的文学成绩,去分析他∕她的思想是如何----比如说------拖延了人类走向最终堕落的进程。
《纸上的王冠》的二位编译者收集、胪列了如此多的「遗珠」,在我看来,不妨把他们看作诺贝尔文学奖专刊的「网路版」,他们所参与的,是一个一直在标榜难度的游戏,对抗着人们持续走轻的生活态度。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来临之前,或者在诺贝尔基金会没有倒闭,也没有被工商局查封之前,这个奖仍会风雨无阻,每年一次地颁下去,以此制造一种文学仍在对所有民族、所有社会和国家发生影响的幻觉,而你和我,则依然可以在哪怕是最与世隔绝的时刻,独自翻开书页去分享这个幻觉。
云也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不如说是在“体验”。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热情与智慧,他们对文学的爱,对那些默默耕耘的作家的尊重,以及对未来文学走向的深切关注。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被提及的作家们在书页背后低语,分享着他们的创作秘辛,他们的灵感火花。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像是一份冷冰冰的报告,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学派对,邀请我去认识那些最耀眼的明星,去聆听他们的故事,去感受他们独特的魅力。我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书中暗示的作者的作品,去验证作者的判断,去体会他们文字的力量。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让我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知识与感悟。它让我意识到,阅读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一场精神盛宴。
评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我与书中的作者,以及书中提及的那些伟大的文学灵魂,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抛出了无数的问题,引发了我自己的思考。它让我审视自己对文学的认知,对“伟大”的定义,以及我对当下世界变化的感受。书中的论述,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骇浪,振聋发聩,每一次的节奏变化都恰到好处,让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我开始注意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开始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世界,去感受那些隐藏在平淡之下的人类情感的涌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奖的讨论,更是关于人生,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书写自己的故事。它让我意识到,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经验。
评分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对文学的纯粹热爱,以及对那些能够用文字触动人心的创作者的深深敬意。它没有刻意去迎合任何潮流,也没有试图去制造任何轰动,只是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姿态,展现了对文学力量的信念。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阅读习惯,是否过于狭隘,是否忽略了那些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长的精彩。这本书如同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更广阔的文学天地,认识到那些可能尚未被大众熟知,却已拥有深厚底蕴的作家。它不仅仅是一本预测“谁”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的书,它引导我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在时间的考验下,获得永恒的生命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文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对那些用生命去书写故事的灵魂,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与赞叹。
评分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篇章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对文学前沿的敏锐捕捉,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正在抽丝剥茧地分析着当今世界文坛的脉络。每一个被提及的名字,每一段被引用的文字,都不仅仅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构成了一幅复杂而迷人的画卷。我惊叹于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家作品的熟悉程度,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联系与影响。这本书让我跳出了固有的阅读舒适区,接触到那些可能尚未进入我视线,却已在各自领域散发着耀眼光芒的作者。它像是一张星图,指引着我去发现那些隐藏的星座,去感受不同文字宇宙的独特魅力。我开始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辨识出真正具有价值的作品,而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谁”的猜测,更是对“什么”的解读,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文学的力量,以及它在塑造人类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筑的宏大舞台,无数才华横溢的作家们在此竞逐着那至高无上的荣耀——诺贝尔文学奖。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悬念,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在书页间闪耀的思想火花,以及隐藏在笔触背后,对人类情感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我迫切地想要知道,究竟是哪位神秘的“下一位”,正蓄势待发,即将以其独特的笔力,征服世界的目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文学趋势的预测,更是一次对文学本质的探索,它引导我去思考,是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触动人心的最深处,引发全球性的共鸣,并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所铭记。那些经典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我们反复阅读,他们的思想依然激励着我们,而这本书,似乎正试图揭示下一位这样的巨匠是如何诞生的,他们的灵感源泉又是什么。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智力与情感的冒险,充满着未知与惊喜,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