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白灵

阅读白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白灵
  • 诗歌
  • 现代诗
  • 女性诗歌
  • 文学
  • 情感
  • 爱情
  • 人生
  • 思考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论集收录论文可分几大类:

  一、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以诗话词话为大宗,如果能够像巴赫金化腐朽为神奇,亦可以光照四海。

  二、其次是西洋古典主义到新批评,诸如崇高、移情、审美,以致新批评的反讽、悖论、仍有其生命力,这次也有林余佐、罗文玲(一部分)之作;巴什拉与容格原型,较为接近,这次论文有萧萧、黎活仁、韩红艳、雷亚东、余境熹(《五行诗》)诸作。

  三、由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有余境熹、王蓉、吴燕南、李灿、周思诸作。

  四、语言学方面如方环海∕沈玲、余境熹(音乐美)之作。

  五、哲学如中国哲学和现象学,这次有刘益洲、纪明宗之作。

  六、生态文学有沈玲∕方环海、韩红艳、蔡明原(后二者内容实在不只生态问题)诸作,《诗的瞬间与狂喜》抱怨人们太重视作家生平,这两三篇可能较多提及生平。

  七、儿童文学,如夏婉云之作。

  八、新诗教学,如杨慧思之作。

作者简介

白灵

  本名庄祖煌(Tsu-Hwang CHUANG),原籍福建惠安,一九五一年生于台北万华,美国新泽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硕士,现为台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担任过《草根诗刊》主编、耕莘青年写作会值年常务理事、一九八五年创办《诗的声光》,一九九二年与诗友合组《台湾诗学》季刊社,担任过五年的主编。作品曾获《中国时报》叙事诗首奖、梁实秋文学奖散文首奖、《创世纪》诗创作奖、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新诗金典奖等十余项。

  出版有诗集《后裔》(1979)、《大黄河》(1986)、《没有一朵云需要国界》(1993)、《白灵.世纪诗选》(2000)、《白灵短诗选》(2002)、《爱与死的间隙》(2004)、《女人与玻璃的几种关系》(2007)、《白灵诗选》(2008)、《五行诗及其手稿》(2010)、《昨日之肉》(2010);童诗集《妖怪的本事》(1997)、《台北正在飞》(2003),散文集《给梦一把梯子》(1989),《白灵散文集》(1998)、《慢.活.人生》(2007),诗论集《一首诗的诞生》(1991)、《烟火与喷泉》(1994)、《一首诗的诱惑》(1998)、《一首诗的玩法》(2004)、《桂冠与荆棘》(2008)等,编有《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诗卷》、《可爱小诗选》、《新诗二十家》、《新诗三十家》、《新诗读本》等十余种。建置有「白灵文学船」、「象天堂」、「在岁月中,浮出一座芹壁村」等九种网页(www.cc.ntut.edu.tw/~thchuang/index2.htm)。

黎活仁(Wood Yan LAI)

  男,一九五○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名誉研究员。着有《卢卡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996)、《文艺政策论争史》(2007)等。编有《柏杨的思想与文学》(2000)、《香港八十年代文学现象》(2000)、《柳永、苏轼、秦观与宋代文化》(2001)、《李白杜甫诗的开端结尾研究》(2002)、《□弦诗中的神性与魔性》(2007)、《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周梦蝶新诗论评集》(2010)等数十种。

杨慧思(Wai Sze YEUNG)

  香港「蓝叶诗社」秘书长,香港「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台湾《秋水诗刊》同仁。香港大学教育硕士,现为香港大学博士研究生。曾获香港大学颁发「新诗 教学奖」、「台湾十大诗人研究成就奖」,二○○七年世界诗人大会颁授「新诗创作金奖」,二○○八年获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颁发「杰出成就奖」等。出版诗集《诗@情》、《四叶诗笺》、《失落的季节》,主编诗画集《诗情画意》及《蓝色翅膀》,微型小说集《蓝色季节》,新诗教材《新诗创作教与学》。

杨宗翰(Tsung Han YANG)

  一九七六年生于台北,静宜大学中文系硕士、佛光大学文学系博士候选人。现为龙图腾文化企画经理,东吴大学中文系、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兼任讲师。着有评论集《台湾现代诗史:批判的阅读》、《台湾文学的当代视野》、诗合集《毕业纪念册:植物园六人诗选》,编有《逾越:台湾跨界诗歌选》、《跨国界诗想:世华新诗评析》。作品入选《中华现代文学大系Ⅱ》(诗卷、评论卷)、《台湾文学三十年菁英选:评论三十家》、《马华文学读本Ⅱ:赤道回声》等。

幽谷回响:一卷关于时间与记忆的沉思录 作者: 佚名 装帧与设计: 仿古羊皮纸质地封面,深靛蓝色烫金书名,设计简洁而内敛,散发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质感。内页采用微黄的特种纸,字体排版疏朗有致,大量留白,旨在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沉静的阅读状态。 --- 卷首语: 时间是一条永不回头的河流,而我们,是河岸边试图捕捉水花的孩子。这本薄薄的册子,记录的并非惊天动地的史诗,而是那些在日常的缝隙中悄然逝去、却在心底留下深刻烙印的瞬间。它关乎失落、关乎重逢、关乎我们如何与那些“曾经”共存。 --- 内容概要: 《幽谷回响》并非一部叙事连贯的小说,而是一部结构松散、主题互嵌的“意识碎片集”。它以“遗忘的博物馆”为核心意象,探讨了人类在面对不可逆转的时间流逝时,所产生的心理张力与哲学困境。全书分为“尘封的入口”、“光影的迷宫”、“无声的对话”和“归零的序章”四个部分,以散文、短篇虚构、私房笔记和冥想录的形态交织而成,构成一个深邃而私密的精神空间。 第一部分:尘封的入口(The Sealed Aperture) 本部分着重于“起点与失落的物证”。作者没有直接描述任何重大事件,而是聚焦于那些被时间侵蚀的“物”——一张褪色的车票、一架停摆的座钟、一本无法辨认字迹的信件。 通过对这些物品的细致描摹,引出了“记忆的不可靠性”这一主题。例如,其中一篇名为《钟摆的休止符》的散文中,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述了如何试图修复一只因意外停滞的怀表,最终发现,表盘上的裂纹比它指示的时间更具故事性。这些物证,是通往过往的入口,但入口早已布满灰尘,甚至结构本身已经发生了扭曲。 叙事视角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审视”,带着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和诗人的敏感,试图从残骸中重建一个早已崩塌的场景。重点在于对“物品”作为“时间容器”的解构。 第二部分:光影的迷宫(Labyrinth of Light and Shadow) 这是全书最富“空间感”的部分,描绘了精神世界中那些反复出现的、难以捉摸的场景。它探讨了“场所记忆”与“重现的徒劳”。 其中一篇核心虚构故事《没有名字的街道》,讲述了一个人物陷入一种永恒的黄昏时分,他不断行走于一条结构不断变化的街道上,试图找到一个他确信存在但从未见过的地址。街道两旁的建筑,像是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剪影被强行拼贴在一起。这里的“光影”并非指物理上的光,而是指那些清晰的、生动的“回忆片段”与周围环境的巨大反差。 “迷宫”的概念在此处被深化:我们以为在前进,实际上只是在重复体验同样的心理困境。本部分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氛围。它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人物命运的明确信息,仅呈现出他们困顿、追寻的状态。 第三部分:无声的对话(The Mute Exchange) 本部分侧重于“人际关系的残响”,特别是那些未竟的、未说出口的交流。它以一种非常克制和疏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因为时间错位、误解或沉默而产生的永恒距离。 其中包含一系列被称为“录音带的空隙”的片段。这些片段像是从旧录音带上剪下来的、只剩下呼吸声或背景噪音的部分。作者试图通过分析这些“非语言信息”来揣摩对话的真实意图。例如,对某人咳嗽声的频率分析,被用来推断其当时的情绪状态。 此处的“对话”是单向的、延迟的。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刻的“共鸣的缺失”——两个个体明明在同一时空,却因为各自携带的时间维度不同而无法真正触及对方。它探讨了“理解”的局限性,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沉默所占据的巨大比重。 第四部分:归零的序章(The Zero Prelude) 最后的篇章旨在回归一种“接受与静默”的状态。它不再试图修复过去,而是探讨如何与“空无”共处。 《沙漏的哲学》是一篇近乎哲思的散文,它不再关注沙子从上至下的流动,而是关注沙粒之间碰撞产生的微小震动,以及沙漏底部积聚的、看似静止实则充满潜在能量的“新起点”。这并非一个鼓舞人心的结论,而是一种清醒的“了悟”。 这部分文字的密度和情感强度都显著降低,语言变得更加精炼、近乎禅宗的简洁。它暗示,所有对时间流逝的抗拒和对记忆的执着,最终都会导向一个共同的“零点”——不是虚无,而是下一个循环开始前的平静与准备。它提供了一种面对“无常”的优雅姿态。 --- 风格与受众: 《幽谷回响》的风格是内省的、晦涩的、高度个人化的。它拒绝提供明确的因果链条和完整的人物背景。读者需要投入极大的耐心和自身的经验去填补文字间的空白。它适合那些对存在主义哲学、意识流写作以及氛围文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不是用来“消遣”的书籍,而是用来“对视”的书籍——与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被命名的情感对视。它关注的是“如何感受”而非“发生了什么”。 全书弥漫着一种清冷的、雨后苔藓般的质地,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无休止的、精细入微的内在探索。它是一面镜子,反射出读者自身生命中那些难以言喻的、被时间模糊了的瞬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白灵:序一 谁能拉着天空奔跑
黎活仁:序二
杨慧思:序三

巴什拉诗学的分析
黎活仁:上升与下降──白灵与狂欢化诗学
萧萧:炎上作苦──论白灵诗与火的属性
雷亚东:孤独感与童年的梦想──以巴什拉诗学分析白灵的想像力

美学分析
沈玲、张晓琴、方环海:论白灵诗歌中的生态伦理意识
刘益洲:身体与表述──白灵《爱与死的间隙》中的存有见证
林余佐:抒情式批评在现代诗评论的运用──以白灵诗为例
蔡明原:想像与经验的辩证──白灵现代诗作中的土地图像
王蓉:白灵诗与「老庄思想」的互文联想
吴燕南:曲折延宕的诗性空间──论白灵诗歌的「延缓」现象
韩红艳:戏谑与荒诞:一种反讽的人性拷问──白灵诗歌中「审丑」的批判意识

童诗 文学批评 新诗教学
罗文玲:胸中自有浩然气──论白灵《一首诗的诞生》之艺术创造工程
陈政彦:科学与诗的交会之处──白灵诗学研究
夏婉云:自然与人为──白灵童诗中的几种时间
杨慧思: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对新诗教学的启示──以白灵的新诗为例

语文修辞
方环海、沈玲:节奏认知与诗歌文本的韵律构建──以白灵的五行小诗为例
余境熹:论重复与白灵短诗音乐美──以《白灵短诗选》为中心
余境熹、李灿:互文网路与诗化语言──白灵诗歌初探
余境熹、周思:白灵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接收延缓」诗学建构尝试
纪小漾:矛与盾的熔炉──从「太极」角度试探白灵的诗学建构
余境熹:没有一朵云需要国界:白灵「五行诗」VS阿兹特克史──误读诗学系列之六

白灵:白灵写作年表
蔡明原:白灵研究目录

图书序言

序一

谁能拉着天空奔跑

  人生是诸多偶然、众多因缘际会交错、碰撞、串连、甚至纠缠而成的,一切的情理事物人常只因福至心灵一个动作、一个念头、乃至一个情绪,而勾串出完全不可预期的各种因缘,从此走上了不一样的转角,绕过了诡谲耸峙的山崖、看见了曲线迷离的海岸线,乃至遇见了一生与之互动频繁过从甚密的同窗、知交、或难友。

  这样的「遭」和「遇」,很难或根本无法重新来过,每个转折皆是当场当时在看不起眼的关口即得骤下判断或当下选择,常常很难有时间慎思长考,由不得你犹疑不决。于是每一个选择常成为个性或性格的呈现,表现为直觉的反应,终至百转千回,来到眼前当下,成为你目前这个模样。至于通过每一选择后的未来是幸运或不幸,没有走一段时间,都不易看得清,甚至几个选择后都说不准当时若走的是另一条路时,目前又会如何如何?

  彷彿只有当我们心中不时出现一个遥远的声音,模模煳煳提醒我们,莫忘初衷、莫忘初衷时(虽然什么是那个初衷也不见得很清楚),回头去看,才发觉,原来很多条路都可能通向目前站立的这个所在,原来很多经验或挫折不过是命运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你的折磨和试炼。

  也因此,当有机会与特殊性格或奇特行为模式的人「遭遇」时,笔者常会对他背后走过的路径和履痕充满好奇,即使基于礼貌和隐私无法透彻理解其行径之所由,但对他走到目前这个点的动机、缘由、和其可能的初衷和未来方向,尽可能寄予包容和试图与之同理心。如果有难以沟通或理解处,也想办法与之同步或偕行一段时间,直到叉口或分歧出现为止。当然这必然耗时又耗费心力,但有哪一桩事不耗时又耗费心力的?如果这样的「遭遇」与你模模煳煳的初衷和模模煳煳的未来行径乍看似乎相近或偶能交错时,那又何妨同行一段呢?

  与香港大学中文系黎活仁教授初识,应是在1996年10月与诗友尹玲、向明前往大陆广东佛山参加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的年会,于路经香港时,经尹玲的介绍一同吃过消夜而认识的。其后少有往还,直到2005年7月,参加了他在武汉大学为□弦举办的研讨会,受邀在会上主题演讲,由于从email的往返信件中,看到他对所有论文发表人的「极端严格」的格式和文学理论要求,遂也卯足力气随俗地把主题演讲写成了一篇二、三万字的论文,且首度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海德格的现象学放在一起讨论。记得当时气候炎热无比,武汉宛似火炉,他不论在黄鹤楼前酷日下照相,或在前往遥远的老秭归城拜谒屈原祠时,车上一度冷气失灵,他与当时香港大学中文系单周尧主任枯坐车上勐冒汗时,都依旧领带不解、西装毕挺,展现的是「临酷热不乱」的绅士风度。

  此后多年,在广东信宜为郑愁予、在南京苏州扬州最后到达徐州为洛夫、之后再度到徐州为余光中、到□门为商禽、后来到彰化为周梦蝶为隐地、到上海为萧萧、到珠海为林焕彰与笔者等等,他的行径率皆如此。但一路也颠簸曲折、辗转周旋于诸多大学、诗坛大老、教授、文友、在众多学生之间,诚非易事。然而他竟能仅凭个人极其有限的资源和人脉、刚强不肯转折的毅力、不妥协的文学理论要求、格式要求、乃至出席服装要求,甚至加上那直率又有些倔强的脾气,却也能到处「煽风点火」,办了几十场各式各样规模不一的研讨会(诗以外还有小说、华语文方面,如金庸、钱钟书、龚鹏程、朱天心朱天文……等的研讨会),可说令人啧啧称奇。

  由于黎氏的特异行径和被认为「不合理」的要求,这期间恐怕连他也不知得罪了两岸四地多少学术大老、教授、和文友,却看他依然干劲十足、愈挫愈勇。但其事后所留下的众多论文,的确也为台湾诗坛、文坛、学术界提供了与一般中文系路数不同、规格要求奇严的绝佳范例。即使台湾(包括大陆)文坛和学界目前对此所知有限,但又何妨,由黎氏引领出的诸多研究成果,在未来必能有令人惊艳、惊讶、甚至遍地开花的效应。

  以是,与这样「路数」不同常人的文友交往,并非易事,需要更多也更长时间的耐心、平常心、与同理心,彼此往还,很多事都不宜过度计较,尽量去明白不同环境、教育背景、政经体制下本来就存在的差异,相互学习、截长补短,由其中也自我鞭策和成长,或能踩踏出人生一段不可思议的旅程。

  笔者从发表第一首诗的1973年迄今,转眼已三十余载,写诗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志业,离从小很想当一个漫画家的梦想越来越远,却也没打算要后悔。本来,好像再也没有什么事能比突然写出一首诗(即使只有五行)更高兴的了,即使一篇散文、或长达二、三万字的论文都不能。但自从参与上述有关诗方面的研讨会后,却发现过去读他人诗作大多囫囵吞枣,未能细研微观,所获其实有限,对创作功力的精进帮助不大,如今终得耐下心来对大规模诗作宏观加微观,钻研思索诗作背后来路、动机、和行径,由此经月摸索,其影响笔者诗血液的「浓度」,效应理应惊人。几年下来,果然写诗之动力和笔劲,愈发兴味勃勃,此并非当初自身所能预测。

  此外,过去多年笔者对自己在年少时即选择了化学工程这一行业,总有些懊恼,因为不能在文学上全力以赴,「职业」彷彿牵扯着「志业」的后腿。即使后来写《一首诗的诞生》(1991)、《烟火与喷泉》(1994)、《一首诗的诱惑》(1998)、《一首诗的玩法》(2004)等诗论时,由于理工背景使自己与真正文学人看诗的角度有所不同,但终不能使科学与人文真正互通。直到2005年之后,由于黎氏多年的背后推逼,自己书写时又想与一般文学人观点有所区隔,遂胆大地进入科学领域寻求奥援,以使科学观念与文学互动互融,终也能稍有斩获,其小小成绩后来暂时收辑为《桂冠与荆棘》(作家出版社,2008)一书,此事即在说明黎氏长年筹办各式研讨会,其所生发的影响力恐也非他本身所能预见,笔者所得只是一「案例」而已。很多年前(1987)笔者曾写下一首五行诗〈风筝〉:

  扶摇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悬得多高呢
  长长一生莫非这样一场游戏吧
  细细一线,却想与整座天空拔河
  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见了
  沿着河堤,我开始拉着天空奔跑

  这世上「谁能拉着天空奔跑」?任谁都不能吧?「拉着天空奔跑」于是只能成为一种壮志和「理当如是也」的雄心,一种唐吉诃德式的壮志和雄心;但即使是遥远的幻觉,那股精神和毅力仍是令人击节赞赏的,黎氏即当今两岸四地学界之唐吉诃德也。

  当2010年上半年,黎氏打算在下半年于珠海为笔者举办研讨会时,笔者本立即回以「太早了」、「几年后再说」,没想到他是剑及履及之人,没多久即付诸行动,将论文邀约、行程、场地等,快速地打理妥当,让当事人来不及反应、且有「被绑鸭子上架」之感。此后即于当年12月假珠海国际学院邀来二十位热心的教授、学者、和博硕生,就拙作七本诗集及其他作品从不同理论、角度,或纵或横地切片,多发笔者所未及见的论点和细节,令人敬佩和惊异。之后又从内容到形式,要求与会学人务必精心修正,再延请其高徒香港大学史言博士、台湾成功大学博士生蔡明原就各论文核对所有引用原文、格式、和相关评论书目等等,细校检误,方正严谨,细节之讲究,令人「瞪目结舌」。

  如此前后已一年有余,不仅付出极大心力,今再为此论文作序,历数结识因缘及所经之盛会丽景,果真诸缘聚集、乃能缘起不灭啊。此「不灭之缘」可举一例为証,比如2011年12月笔者以拙作《昨日之肉》从三十余册诗集中幸获选为台湾文学奖图书类新诗金典奖,在台南颁奖当天,黎教授与其高徒余境熹竟也因他项会议之便莅临颁奖现场,令笔者备感温馨和兴奋,当晚还与众多各路文友欢宴于度小月、后移地畅谈至夜深,并促成未来汪启疆诗歌研讨会召开之可能,如此曲折交叉之诸般际遇,诚人生诸多偶然所营构,而非任何人所能预知,岂非一大乐事乎?此书体例之能完备,得力于黎氏事事要求「魔鬼藏在细节里」的超常人精神,光精校纠误一事即反覆多遍,历时超过一年,其「之龟毛」「之难缠」令人称奇而不能不钦敬赞叹。其间黎氏也商得好友杨慧思撰序、诗人杨宗翰共同主编,且委由秀威资讯以BOD及POD型式同时出版,诸般隆情盛意,令人感动及感佩。如此际会,也实肇端于诸多因缘如诸溪相汇如云朵集聚,方有如此波起风动云涌之盛事,则实亦人生一大快事也。

白灵

图书试读

上升与下降─白灵与狂欢化诗学

黎活仁

作者简介
黎活仁(Wood Yan LAI),男,1950年生于香港,广东番禺人。京都大学修士,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名誉研究员。着有《卢卡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996)、《林语堂痖弦简媜笔下的男性和女性》(1998)等。

论文题要

本文以巴什拉的四元素诗学,结合巴赫金的嘉年华会理论,研究白灵诗歌,上升和下降的描写,狂欢化就是颠覆上和下,天堂变成地狱,地狱变成天堂。狂欢化指向地狱和身体的下半部,故以下降为主。白灵诗写了阴影,地狱、肢解等的诗,都是地狱想象。代表性作品饮茶和〈风筝〉诸作,也有下降的特点。

关键词(中文):巴什拉、迷宫、狂欢化、四元素诗学、白灵

一、引言

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的《大气的梦想》(Air and Dream )《大气的梦想》 第3章发端说:上升与下降的隐喻,后者远比前者为多,本文结合巴赫金(M. M. Bakhtin, 1895-1975)狂欢化理论,研究白灵(庄祖煌,1951-)诗歌 上升和下降的描写;狂欢化就是颠覆上和下,天堂变成地狱,地狱变成天堂。狂欢化指向地狱和身体的下半部和腹腔,故以下降为主。

巴什拉什「四元素」诗学,是认为每位作家都据想象力分为地、水、火和大气四类。巴什拉在1938年开始出版他的四元素诗学系列,这包括《火的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Fire, 1938,54岁 )、《水与梦》(Water and Dreams, 1942,58岁 )、《大气的梦想》(Air and Dreams, 1943,59岁 )、《大地与休息的幻想》(Earth and Reveries of Repose, 1946,62岁)、《大地与意志的幻想》(Earth and Reveries of Will: An Essay on the Imagination of Matter , 1948,64岁)、《烛之焰》(The Flame of a Candle, 1961,77岁 ),1962年辞世,未完成遗稿《火的诗学》(Fragments of a Poetics of Fire )则于1988年付梓,据云巴歇拉尔一直希望改写《火的精神分析》,可惜未能完成。在《火的精神分析》出版之后到逝世之止,四元素诗学的建构用了24年。除了四元素诗学系列之外,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The Poetics of Space, 1957,73岁 )最为人所熟知。

二、上升与下降

如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的《世俗的经典:传奇故事结构研究》(The Secular Scripture: A Study of the Sturcture of Romance)一书对上升和下降,有相当长篇的论述,弗莱说到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神曲》(Divina Commedia)时代为止,西方人想象的宇宙,最高层是天堂,即上帝的居住的地方,也是太阳、月亮和行星的世界,第二层是人间的天堂或伊甸园,第三层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第四层是魔鬼的世界,或称地狱 。

(一)巴赫金提出拉伯雷以「下向运动」颠覆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Rabelais and His World,以下简称巴赫金) 说中世纪的宇宙,仍受亚里士多德(Aristotelēs, 前384-前322)的上、下和垂直的观念影响。

1.垂直的空间观

巴赫金说,文艺复兴以前,只懂得沿垂直线向上向下的想像(巴赫金 466);中世纪思想和文学创作中一切运动的形象和运动的隐喻都带一贯垂直性质(466),以高低定优劣(467),时间因为是水平方向的,故评价不高(467),中世纪的游记也丧失往远方前进的方向(467);物体的命运「被想像成原地踏步」,好像是在「没有出口的圆圈」团团打转(467)。因为只有上下,时间变得不需要,但丁只懂得「向上」和「向下」,而不懂得向前(467)。顺带一提的是现在的地下铁因其本身是循环系统,而会让人有这种文艺复兴前的想像 。

2.沿着水平线的向前运动

巴赫金接着说,到文艺复兴,情形有了变化:1.高低变成相对;2.「上下」为「前后」所取代(巴赫金 423);3.世界向同一平面移动,垂直线为水平线取代(423);4.宇宙不再是「由下而上」,而是沿着时间的水平线从过去向未来运动(423);5.人体成为相对的中心(423)。

研究巴赫金的书已经相当多 ,但上升和下降却没有进行研究过。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据原典作了蒐集,然后重新整理。巴赫金说,对上升、天堂的否定,是《拉伯雷》的「下向运动」(topographical lower stratum):

1.《拉伯雷》整个世界,集中到地球、人体的下部,深入身体的内部(譬如是巨人的肠胃,429 ),即巴什拉所说的「内密性」 。

2.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世纪,由下向运动,即阴曹地府的形象,改变的世界图象(466),向下运动,是向着阴曹地府的运动。

3.指向下部是民间节日和怪诞现实主义的特征,包括向下、反常、翻转、颠倒、贯穿,诅咒、贬低、吞食、谴责、否定、扼杀、埋葬、下抛、向阴曹地府遣送、丑角的加冕脱冕;而与此同时,相反的有重新妊娠、促生、成长、革新、复兴、赞美和弘扬(430,505)。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白灵》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或许有些许微涩,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它醇厚而悠长的韵味。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能让我消遣时光,然而,这本书所带来的,却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精神滋养。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对词语的运用,对句子结构的安排,都显得游刃有余,却又不显张扬。我常常因为一句精妙的描述而停下来,反复阅读,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书中所描绘的人物,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具有生命力。他们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迷茫。这让我感觉,我并非在阅读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在与一群鲜活的生命对话。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教诲,但它通过展现生活的多面性,让我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复杂,也更加学会了宽容和接纳。它是一本需要慢慢读的书,也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阅读白灵》一开始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白灵,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气息,让人不禁联想到纯洁、空灵,又或许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我一直对那些能触及心灵深处、引起情感共鸣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阅读白灵》似乎就具备这样的潜质。在翻开书页之前,我脑海中已经构建了无数关于“白灵”的形象:她可能是一位在寂静山谷中守护古老秘密的隐士,也可能是一位在繁华都市中寻找内心归属的孤独灵魂。这本书会是一次怎样的心灵之旅?它会引领我进入怎样一个世界?是如烟花般绚烂却短暂的相遇,还是如溪流般绵长而深刻的陪伴?我期待着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鲜活的“白灵”,让我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她的呼吸,理解她的悲喜,甚至在某个瞬间,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体验,一种能够洗涤心灵、启迪思想的体验,让我能够带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评分

读完《阅读白灵》,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奇妙的梦境。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但它却以一种极其温和且不容置疑的方式,悄悄地渗透进我的内心,留下深深的印记。作者的文字如同晨曦中的薄雾,轻柔地笼罩着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环境的描写,那种静谧、淡泊的氛围,仿佛能听到风拂过树叶的声音,感受到泥土的芬芳。而“白灵”这个角色,她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女主角那样光芒四射,反而显得有些疏离,有些难以捉摸。但正是这种“难以捉摸”,让我更加好奇,更加想要去探究她内心的世界。我仿佛能看到她在窗边静静地眺望远方,眼神中藏着无数未说出口的故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在于它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自己去品味,去想象。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评分

初翻《阅读白灵》,我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关于自然,或是关于某个安静角落的散文集。然而,这本书所展现的内容,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用一种极为冷静且客观的笔触,剖析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探讨了社会结构中的隐性力量,甚至触及了时间流逝的哲学命题。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书中某些观点所震撼,继而陷入沉思。它不像某些励志书籍那样,给予你一碗鸡汤,而是让你直面现实的残酷,却又不失希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主题时,那种收放自如的叙事技巧。它可以从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切入,然后层层剥茧,最终揭示出深刻的道理。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可能稍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耐心,但一旦你投入其中,就会发现它如同一个宝藏,越挖掘越感到惊喜。它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曾留意过的视角,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

评分

《阅读白灵》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它完全颠覆了我对“阅读”一词的固有认知。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某个具体人物生平的传记,或是某个特定文化现象的解读,但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完全偏离了。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意识的流淌,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作者通过一系列看似散漫却又彼此关联的篇章,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妙的思想空间。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路会随着文字跳跃,从一个话题引申到另一个话题,就好像在进行一场思维的冒险。书中涉及的哲学思考、艺术评论、人生感悟,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没有给我明确的结论,而是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质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近年来很少体验到的。合上书页时,我感觉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清晰,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它不是让你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激发你去主动创造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