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内隔震建筑的发展历史已逾25年,隔震建筑在各种各样的地震中屡经考验,其优越的隔震性能已获得实际验证。现今,地震波分析技术、结构动力反应分析技术与设计技术均有长足发展与进步,对于大型,复杂结构设计亦足以应付。近年来,除超高层隔震以及中间层隔震结构得到迅速发展外,隔震技术应用于有创意的结构形式(形状)也游刃有余。隔震装置朝向大型化及高性能化的方向迈进发展,亦为隔震建筑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本书宗旨便在于:不仅提供给初次接触隔震建筑结构领域之施工人员与工程监造人员作为参考,同时也替经验丰富之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供给相关最新资料及参考实例,希望本书能够为JSSI一如既往所提倡的「健全隔震建筑结构的普及发展」添砖加瓦。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1.2 依据标准规范
1.3 用语
2. 品质管理
2.1 品质管理
2.2 品质管理体制
2.3 隔震工程施工计画书之构成(范例)
3. 制作管理
3.1 隔震支承之制作管理
3.2 阻尼器之制作管理
3.3 预埋板之制作管理
3.4 设备配管接头之制作管理
3.5 隔震伸缩盖板之制作管理
4. 进场检查
4.1 隔震支承及阻尼器之进场检查
4.2 预埋板之进场检查
5. 假设工程计画
5.1 假设工程计画
5.2 水平束制材
5.3 隔震装置之保管及保护
6. 隔震层施工
6.1 隔震层之施工流程
6.2 施工顺序及注意事项
6.3 预埋板下部充填工法
6.4 设备配管接头之施工
6.5 隔震伸缩缝盖板之施工
7. 安全管理
7.1 安全管理
8. 施工检查
8.1 隔震装置之安装精度及检查
8.2 隔震层检查
9. 竣工检
推荐语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如何与地震和平共处是台湾全民的宿命。国内在1999年9月21日发生集集大地震,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与经验后,亦迅速发展隔震技术应用于建筑物,目前国内工程师对于隔震设计之基本原理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然而,对于隔震建筑物之施工、管理、检查与维护仍嫌陌生与不足。日本长年在隔震技术的推广已相当成熟,在隔震工程的管理维护制度亦发展相当完备,对于处于相似天然条件与产业环境的台湾而言,目前隔震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为了避免因施工不当或维护管理不周造成隔震建筑物无法发挥预期之设计功能,日本的隔震建筑物施工与管理相关规范是值得国内借鉴学习。
**理论深度,夯实基础** 虽然这本书的侧重点在于施工规范,但其背后蕴含的理论深度同样令人赞叹。书中在介绍施工要求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相关的力学原理和设计理念。例如,在讲解隔震支座的剪切变形控制时,书中会引用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相关知识,让我能够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科学依据。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不仅帮助我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施工要求,更能提升我对隔震技术的整体认知水平。我发现,通过深入理解这些理论基础,我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或需要进行技术论证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这本书让我明白,规范并非是僵化的规定,而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总结。它帮助我从一个“操作者”向一个“思考者”转变,对隔震工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实操指导,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实际操作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是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JSSI隔震施工规范》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提供的图纸、表格和计算示例,都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例如,关于隔震装置的选型计算,书中给出的公式和步骤清晰明了,我甚至可以直接套用这些模板来完成初步的选型工作。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施工现场照片和示意图,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安装过程非常有帮助。很多时候,文字描述难以完全表达清楚,而这些图像化的信息却能一目了然。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应急预案”的部分,它考虑到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并提供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这对于保障施工安全,减少意外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指导。
评分**初窥门径,惊喜连连** 翻开这本《JSSI隔震施工规范》,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充实,条理清晰。作为一名刚刚接触隔震技术不久的工程师,我常常在各种技术文献中迷失方向,而这本书就像一座明灯,为我指引了前行的道路。从隔震的基本原理、材料选择,到具体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仿佛作者亲临现场,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类型隔震装置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在不同工程项目中的适用性,都给出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复杂的设计和施工挑战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查阅资料,而这本书却将这些分散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此外,书中穿插的案例分析,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隔震技术的应用场景,并从中汲取灵感。读完第一部分,我对隔震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认识,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接下来的内容。
评分**前沿视野,启迪思维** 《JSSI隔震施工规范》并非仅仅是操作手册,它更展现了作者对隔震技术前沿发展的深刻洞察。在书中,我看到了对新型隔震材料的探讨,对智能化隔震监测系统的介绍,以及对未来隔震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这让我意识到,隔震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也对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书中对于一些尚未普及但潜力巨大的技术,也给出了详实的介绍,这对于鼓励技术创新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隔震性能评估和耐久性研究的部分印象深刻,这表明作者不仅关注施工过程,更对隔震装置的长期性能表现有着深入的研究。这本书鼓励我们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挑战。
评分**细节之处,见真章** 这本书的优秀之处,绝不仅仅在于宏观的理论框架,更体现在对施工细节的精益求精。在阅读有关隔震支座安装的章节时,我被书中对每一个细微操作的强调所震撼。比如,对安装孔的精度要求,对螺栓紧固的力矩控制,甚至对安装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明确的规定。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隔震工程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每一个微小的环节是否到位。书中还详细阐述了隔震装置的成品检验和进场验收标准,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通病防治”的章节,它列举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一线施工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总结,能够有效避免重复犯错,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耐心地教导我们如何将每一个步骤做到极致,如何才能建造出安全可靠的隔震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